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41年1月7日,英国军队突袭沙角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国军队突袭沙角炮台,陈连升率部浴血奋战,拼杀而死,他的战马看到主人牺牲后跪在尸体旁不肯离去,英兵好奇,就将它强行虏去香港。没想到,抵达香港后这匹马竟然表现出令人惊奇的举动。

当时参战的英国士兵大都领略过此马在战场上的英姿,一个个跃跃欲试,想要骑着它溜一圈儿,可是一旦他们上马,即刻便被摔下来。

更奇怪的是,这匹马连英国士兵投喂的食物都不吃,只有中国人拿东西过来,它才应付着吃几口。而且当有人提到“陈连升”这三个字时,它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

如此通晓人情的马世间罕见。

此外,平日里这马匹都一副悲伤欲绝的模样,可是一旦有人说要带它回虎门,这马就来了兴致,甚至激动地摇起了尾巴。

只不过,残忍的英国士兵怎么可能放它回去?他们还寻思着驯服它,为自己服务呢。

英国士兵想尽各种办法制服陈连升的这匹马,最后把他放生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岛上,希望它在无拘无束的自由境况下好好进食。

可是他们的伎俩怎么也逃不过这匹马的眼睛,当它看穿英国士兵的企图后,毅然选择绝食,日日夜夜望着中国大陆的方向嘶叫悲鸣,直到饿死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这匹马岂止是通晓人性,它对主人陈连升的情谊甚至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要深厚。

而这样坚贞的人畜情感,要从陈连升和这匹战马的第一次见面说起。

当年,陈连升初次见到这匹马时,并不看好,它大肚子,细长腿,面部阴森,脾气凶暴,一看就不是上好的良马,而且它还不让人靠近自己,对谁都不屑一顾。

当士兵询问如何处置这匹马时,陈连升也没说不要,只是让负责马匹的士兵用下面的方法,试着好好驯服它,看看结果怎样。

第一招,连续多天饿它,“去其气”。

第二招,士兵轮番骑它,让它奔跑不得休,“夺其劲”。

第三招,将马捆在马桩上,固定四肢,不让它动,“困其志”。

第四招,把它赶到马群中,用盐水泡过的鞭子使劲抽,直到屈服为止。

然而,四个狠招用遍了,这匹马依然昂着头,不肯屈服。

陈连升看着被折磨得浑身血痕的马匹,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拿了一把草去喂,结果这马一口咬在他手上,陈连升还发现这匹马即使饿得奄奄一息,也不肯去吃士兵们丢给它的草。

一天天观察下来,陈连升发现这匹马倔强的性格太像自己了,感动之余,就牵它过来给自己当坐骑,取名“黄骝”。

经过一天天的相处,这匹马总算没有那么排斥陈连升了,之后的一场战斗,陈连升不顾士兵的反动,骑着黄骝马参战。

没想到,危急关头,黄骝马不但表现勇猛还聪明灵活,一次次载着陈连升躲过敌人的射箭,带着他安全归来。

至此,陈连升视黄骝为珍宝,专门为它准备了单独马厩,一有时间就喂它,和它说话,即便是晚上,只有听着黄骝马的气息才能安稳入睡。

正是因为陈连升和黄骝马有着这样深厚的情谊,黄骝马才在陈连升牺牲后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悲哀,直到最后绝食而亡。

后来,陈连升战马坚贞不屈的感人故事从香港传回到珠三角,当地军民深受震撼,纷纷发起反抗英军的爱国义举。

人们敬重黄骝马的气节,称颂它为“节马”,并为它刻了“节马碑”,上面写着:“马为畜生,犹有节义,而况黄帝之子孙乎?英军不能征服其马,而况中华民族乎!”

抗日战争期间,虎门惨遭轰炸,节马碑被毁,直到1954年,有关专家搜集鸦片战争史料,了解到节马碑,才四处找寻,一块一块儿捡回来,经广州博物馆精心复合后珍藏于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2018年6月,节马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陈连升牺牲,到黄骝马绝食而亡,再到节马碑的雕刻,背后呈现的是爱国精神,固守的是民族气节,树立的是民族正气。

对“节马传说”非遗文物的保护,可以帮助今天的我们了解鸦片战争史,传承忠魂系马精神,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古史传奇# #国学新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忠义的战马:将军抗英战死,它长跪不起,英军将其掳至香港,战马绝食而亡
近代史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他的马也是英雄!
将军与战马的生死疆场
虎门节马
惠东东莞四日游(四)
游虎门沙角炮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