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文/衣非 诵/白丁 ‖《呼兰三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

第165期

呼兰三景

文/衣非   诵/白丁  编/紫衣云梦

我去过呼兰。

    第一次造访呼兰是1978年的深秋,那时的呼兰,还只是一个县级小镇。我随几位要好的中专同学去薛同学的家做客,薛家离呼兰小镇不远,算是小镇的郊区吧。我是乘火车去的,没到镇上,因此印象不深,也无啥可索骥的。

1997年的五一前夕,我应几位中学时代的同学之邀,去拜会中学时教我们化学的老师刁淑华女士。她家就住在呼兰小镇(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十多年没见面了,刁老师还是笑声爽朗,热情有加,虽说早不教书了,其音容笑貌依然是一位当年的老师:开朗、活跃,可亲、可敬。刁老师说,呼兰有几处值得一看的景点,非带我们瞧瞧不可。说心里话,也就这次呼兰之行没有白去,确确实实看到了呼兰小镇的三大景点——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就坐落在呼兰小镇,当时那条街的门牌号我记不清了。只知道萧红故居的院门开在东侧,其围墙皆系旧式青砖砌就。院内正房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是江南水乡的产物。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体现了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房檐是琉璃瓦的,房门朝阳开在中间,门上方挂块牌匾:萧红故居。正门进去便是堂屋,向里安放一组玻璃柜台,与商店的柜台无啥区别,只是里边陈列着(也向游人出售)有十几种版本的《萧红全集》《萧红小说集》《萧红散文集》等萧红作品;堂屋两侧及通过堂屋的东西穿堂屋墙壁上悬挂着萧红的画像、萧红的生平,以及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故事和萧红与家人、文友的合影等;穿堂屋陈列着萧红的一组遗物:萧红曾住过的农家火炕、用过的农家饭桌、旧式的炕琴、高粱秸秆编就的火炕席,以及萧红的一枚印章、鲁迅和许广平赠予萧红的红豆、解放前出版的部分萧红作品等。

据萧红的生平介绍说,萧红于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南河沿龙王庙前英顺胡同(现萧红路)。萧红的祖父张维祯,青少年时代曾读过几年诗书。萧红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因与其三姨姜玉环名近,由外祖父改为“张乃莹”。萧红幼年时即很聪慧,记忆力极强,在祖父的教诲下她能背诵数十首唐诗,从诗歌中了解到人生的坎坷与艰辛,开始懂得思索。萧红12岁那年,由父亲包办把萧红许配给呼兰县驻军统王廷兰之次子王恩甲;13岁进呼兰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深造; 1927年萧红已16岁,在祖父的支持下,于这年秋季进入哈尔滨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第73中学)读书;1928年,萧红除学习外,开始热衷于绘画,梦想着当一个女画家,是年冬,她参加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示威,在这次学生示威运动中她结识哈尔滨法政大学进步学生陆振舜;1929年6月,萧红祖父病故,给萧红的精神上造成很大创伤,与此同时,萧红与陆振舜感情加深,同未婚夫王恩甲关系日趋紧张。1930年,初中毕业的萧红年方19岁,为逃避封建包办婚姻,她逃往北京,与陆振舜以表兄妹名义住在一起,并入女师大附属中学读书。在京期间,萧红得到陆振舜的小学同学李洁吾的很多帮助,因陆家受到张家的压力,断绝给陆振舜经济供给,陆振舜不顾萧红的劝阻,决定与家庭妥协,二月间,他们离开北京,返回各自家中。萧红的继母梁亚兰因张廷举在巴彦任职,怕约束不了萧红,决定把家临时迁到阿城县福昌号屯,同萧红的叔伯们合伙居住,萧红在阿城县乡下受到家里人的歧视和压迫,过着一种“软禁”的生活。这段生活经历使萧红对地主家庭剥削、欺压农民的种种罪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知。萧红笔下的《王阿嫂之死》《夜风》《生死场》《夏夜》等小说与散文,都是以这里为背景的……1932年3月间,萧红脱离王恩甲去北京投奔李洁吾,被王恩甲找到,两个人闹翻,萧红只身返回哈尔滨,又因无路可走,只好去找在“东特女二中”读书的张秀琴和张秀珉(二伯父的女儿),张秀琴姊妹收留了她,并在女二中为她取得了学籍,此时萧红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只好又回到王恩甲身边。他们在东兴旅馆前后住了七个月,欠旅馆食宿费四百余元,萧红临产期已近,王恩甲不辞而别,从此再也找不到。店主天天向萧红索债,停止饮食供给,处境非常艰难。她投书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老裴(裴馨圆)呼援,从而得识萧军。据萧军说,萧红在落难旅馆期间,曾写作一些爱情诗,发表在哈尔滨道外的《东三省商报》上。后来,萧红在萧军的引导下,从1933年(22岁)开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后又结识鲁迅,并与鲁迅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鲁迅除了在生活上帮助萧红、萧军立足于上海,并积极为他们开辟文学创作基地,给他们向刊物、出版机构推荐作品,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在上海刊物上发表,生活得到保障。在鲁迅的赞同下,叶紫、萧军、萧红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萧红首次用“萧红”的署名发表中篇小说《生死场》,从而步入全国著名女作家之林,那一年萧红只有24岁。后来,萧红去过日本东京,又曲道返回上海,到过北京、武汉、山西……萧红因受战争的刺激与折磨,以及医生误诊动手术等原因,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许,在香港红十字会设立在圣士提凡女校临时医院不幸与世长辞,结束了她痛苦与挣扎的一生,那一年她仅仅31岁。在萧红身边陪伴萧红度过最后几分钟的是她的东北朋友。萧红当时由于喉管被切断,已经不能说话。她用笔代言,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人写了。一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情人,丈夫,爱人,暗恋者,萧红让每个男人都尊重和喜欢。萧红是一个女性味非常浓的人。连最后的遗言,都让人流泪……

萧红在她短暂的31个春秋中,以炽热的生命之火,熔铸出了近百万生动清丽、富于民族精神的文字。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萧红的笔端,始终闪动着现实主义的风采,并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墨迹。

    当我们走进“故居”的后花园,看到西厢房里陈列着的磨盘和嵌在墙壁上那块介绍萧红儿时为佣人送衣物、吃食的标牌时,不禁使我想到萧红于佣人的善和对财主欺压农民的憎,想到萧红笔下的王婆卖老马于屠宰场换回充纳地租的几个可怜的铜板;步入“故居”的庭院,看到鲜花丛中萧红的塑像:20世纪30年代的装束,甜甜的神态,可亲可敬的面容……这位伟大的女性,仿佛她还活着;不,她依然活着,她那追求真理、奋进不息的精神永远活在国人的心中,活在龙江父老的心中,活在呼兰小镇人的心中……

    城隍庙

    提到“城隍庙”,不能不说“呼兰河”。呼兰河,应该说是呼兰小镇的象征。没有呼兰河,也就不存在呼兰小镇了。呼兰河系松花江支流,只要松花江水波涛滚滚,呼兰河水也一定会滚滚长流,说松花江与呼兰河是母子河也不为过。呼兰河水滋润着这方沃土,也孕育了这里的人们。呼兰人称呼兰河为“母亲河”。农田旱了,呼兰河水便成了浇灌秧苗的“救生水”;农田涝了,呼兰河便成了汇聚百川的“蓄水池”;农田闲了,呼兰河又成了农人休闲、沐浴、垂钓、养殖的自然“天池”。河水静静的,在阳光与垂柳的映衬下,碧波粼粼,清澈透明,宛若瑶池;河床绿绿的,犹如长长的“地毯”铺垫在河的两边,煞是喜人。

    最有名的便是呼兰河畔的那座“城隍庙”,“城隍”便成了这里的人们为之供奉的“守河神”。

    相传,这座庙里供奉的“城隍”是在呼兰河丧生的“淹死鬼”。据说,淹死鬼要想再次投生,返回人间,须得由淹死鬼自己找到替身方能实现。这个丧生于呼兰河里的淹死鬼后来成为呼兰河的“守河神”(城隍)曾借助于一位老渔翁的帮衬。很久以前,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渔翁常年在呼兰河里打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雕琢,老渔翁的手脚笨拙,打的鱼也越来越少。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老翁打鱼归来,鱼篓空空,一无所获,他借着月色自斟自饮,以酒浇愁,打发这难熬的长夜与孤独。不一会儿,茅舍进来一位清秀的年轻小伙子,小伙子进屋便跪下了,他开门见山,自我介绍说他是淹死鬼,已死多年了,整日与鱼虾为伴,在阴森可怖的地府熬煎。好歹阎王爷许他脱生,但有个条件,就是在来年的这个时节找到替死鬼、还须有常年打鱼的老者在场方能使他得以脱生,请老翁帮忙。小伙子答应为老翁赶鱼。交谈中老渔翁得知小伙子的不幸,也看得出小伙子的诚实;小伙子以他那颗赤诚的心结交这位以打鱼为生的老者。打那以后,老翁与这位淹死鬼成了“两界”(阴间与阳间)的忘年交,每晚两人以鱼为肴,对酒当歌,好生快活;老翁在河里打的鱼又大又多,也多亏那淹死鬼的帮衬。

    话说一来二去到了一年后的这个时节,七月十五这天太阳刚刚落山,淹死鬼便早早进得老翁家门。说老伯,明天正当午时,从西南方向过来一位骑白马的年轻人要过此河,那就是他的替身,请老翁千万要在现场。第二天,老渔翁打鱼到正午,果真见一位年轻小伙子骑着一匹白马从西南方向而来,风尘仆仆的。只见小伙子看眼前这一片河水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要挽起裤腿牵马过河。就在这个时候,老渔翁发了恻隐之心,便说,小伙子,千万别下河,过了这个时辰再过河也不迟。老渔翁向小伙子说明淹死鬼要寻替身的原委,小伙子感恩不尽,当即认下老渔翁为干爹。当晚,淹死鬼来老渔翁家一顿作闹,一场痛哭,说今年寻不到替死鬼,明年就得寻两个;明年寻不到两个后年就得寻三个;第三年再寻不到就永远不得脱生。老渔翁理解淹死鬼的苦衷,经老渔翁的再三劝说,那淹死鬼方休。长话短说,第二年的这个时节这天中午,又是那位小伙子骑一匹白马从西南方向而来,只是多了一个人,那是小伙子的爱妻,又是老渔翁的阻拦没有下河;第三年还是那小伙子,只是又多个一个人,那是小两口的爱子,三口之家又躲过了灭顶之灾,不用问还是老渔翁的指点才得以逢凶化吉。那天晚上,淹死鬼在老渔翁家哭闹过后说,该他永生为“鬼”,不得投生。也罢,阳间的日子也不好过,贪官污吏的盘剥,瘟疫疾病的流行,百姓度日如年。嗨,不如这样,就与老伯为伴,你打鱼,我赶鱼,有酒有肉,也算快活。

    第二天的晚上,淹死鬼又来了,这回他没有张罗喝酒,先是跪拜于老渔翁的膝下、默不作声。随后,他一声长笑说,老伯,多亏您老帮忙,晚辈没有坑害良人,善有善报,阎王爷封我为官,做呼兰河的“守河神”。叫我明日赴任,还请老伯明日送我一程。老翁为他升为守河神而高兴,答应一定为他送行。第二天的巳时,老渔翁还在打鱼,只见河边的“城隍”是新塑的,人们正忙着往庙里搬呢。城隍塑像正位面南,威风凛凛。老渔翁将钓得的几条大鱼同酒食奉于庙前,并振振有辞:祈愿河神显灵,为民除恶兴善,保我一方子民安居乐业……据说,呼兰河的前任守河神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不说,还贪图美色,每年须当地父老献上一美女给他做老婆,条件达不到他就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守河神的不法行为触犯天规,被处以极刑;其塑像被当地百姓充作疗治瘟疫的救命药而被“千刀万剐”。

    呼兰河神,也就是呼兰河畔的老城隍的故事尽管是传说,但从另一面也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对呼兰河的情感,呼兰河水也以默默的付出回报着这里的人们。难怪生活在呼兰河畔的小镇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于明月当空的午夜,在呼兰河里放“河灯”,除了通过呼兰河的守河神祭奠亡灵外,还有对呼兰河的“敬仰”与“祈求”:敬仰呼兰河的无私付出,从不索取;祈求呼兰河在守河神的护佑下河水清清,鱼米飘香。

 仙人掌

“仙人掌”作为盆栽供观赏花卉早已不是什么珍稀植物。这种植物特皮实,耐旱,喜阳,在沙质壤土中半个月断水也不会死掉;但有一样不行,仙人掌不耐寒,怕冷,这种多浆植物的娇贵之处就在于不能在低温(0°C以下)下成活,因此在北方须将仙人掌搬进温室内过冬。然而在呼兰这座小镇,却有一株奇特的仙人掌不得不使你驻足观叹。在刁老师的导引下,我们参观了呼兰植物园。所谓“植物园”,其实不过是以仙人掌为轴心拓展的方圆不足1000平米的小花园。这株仙人掌从性状到繁殖与其他地方培植的无啥两样,茎也是长椭圆形、扁平,肉质多浆,绿色;茎基部也是带木质,茎节相连,茎上也有叶刺;花也生于节的上部、黄色;花期也多在6-7月,花后结果、椭圆形,成熟后呈黄色或暗红色。既然此花与其他地方养的无啥两样,就没必要在我要抒写的文中单列一题,也就够不上呼兰的三景之一了。我为什么非要写它呢?此仙人掌自然有其奇特之处。

    其一,寿长。此仙人掌在公元1997年的5月,也就是我所亲见那年已是年逾百岁了,不仅在我国人工栽培多浆植物中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高大不下8米的植株,绿绿的,茎上结满椭圆形的果实;比碗口还要粗的树干早已木质化,经历一个多世纪的仙人掌依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枝繁叶茂,实属罕见。

其二,超然。据这家园艺师讲,此仙人掌几易其主,到搬进植物园定居时尚不到十年。可以想见,它从最初的盆生、扩盆、再扩盆,到根植于呼兰的植物园,每经一次换盆、易主,伤其根、损其茎、断其叶是不可避免的,何况它是全身带刺的植物;然而它坚强地活下来了,成为世界上仙人掌类植物的活标本,这,不能不说是件奇事。

其三,花频。这株仙人掌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常年开花,只是冬季花朵少些,盛夏花朵多些罢了;更称奇的是果上开花再结果,煞是可爱。

但愿此花不虚此名:仙人掌;愿它长青常绿,张开仙人一样的巨手,迎接国际客商来此合作,搞活经济,为呼兰增辉,为祖国添彩。

作者简介

衣非(笔名)裴志兴,曾用名裴志星。本人当过农民、乡村教师、大厂秘书,任过民企办主任、总经理特别顾问,股份公司高级职员、高管。为多家大企业做战略策划、资本运作、整章建制、文化建设等,撰写可研报告等公文200多万字;主编《企业管理制度汇编》五册100多万字;创办、主编企业刊物《北亚风》和行业杂志《龙江奶业》《铁道护路联防》二十余年150多期;责任编辑一部《老区斗争史》;发表在全国相关报刊的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50多篇100余万字;发表新闻稿件100多篇60余万字。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播简介

白丁,原名振江,祖籍黑龙江。三江文学朗诵副团长。心中常存文池书海,梦想成为鸿儒大家,北漂十几载,仍在平庸的路上探寻远方!

散文诗刊

社   长:李不白

总 编:王建雄

副社长:万 年 

副总编:雪 珂  穆高举

主 编:紫衣云梦

朗诵团长:小猫咪 

朗诵副团长:白 丁

主   播:小猫咪 丽华  安然  澜漪  海魂  含蓄  欲语斜阑  温婕  白丁 伊人   四海皆友  尹长伟   简单的幸福  王老大  沧海  玫瑰花  童话  琴韵

投稿说明

1、投稿务必同时发作品、作者介绍、作者照片(生活照)。

2、投稿发邮箱作品优先采用,一稿多投者不采用。

3、赞赏费分红说明(10元以上部份):如有朗诵、点评的作品赞赏费作者40%,朗诵者或点评者20%,编辑20%,平台20%。无朗诵、点评的作品赞赏费作者50%,编辑20%,平台30%。

4、投稿题材不限,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军事、国际舆情、财经科技优先采用。

5、作品优秀者推荐在《世界名作欣赏》推出。

6、本刊审稿周期为十个工作日,节假日顺延。

7、投稿作品拒绝抄袭,如投稿作品系抄袭侵犯他人权益者,所有责任由作者承担。

8、诗歌文学爱好而为,有感而写,有生活、有体验、有山有水、有情有景(境)、有爱、有怀德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情操才能写出好作品。

9、投稿方式:

邮箱:top_001@163.com

         3036913545@qq.com

微信:18550260199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散文诗刊有声平台 

美文美诵文学天地

欢迎识别关注三江文学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散文美诗 因你而美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只书春夏  只书秋冬
三江文学诗评刊
文学传媒  名家点评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古诗古文  文学永恒
世界名作欣赏  
名家名文 尽在名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红《呼兰河传》
读图偶拾(6)
解读萧红《呼兰河传》:愿我们善从心中来,莫笑他人哀
呼兰河与萧红【转载】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
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