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市公司价值究竟由什么决定?
userphoto

2024.04.16 北京

关注

在上周国九条发布后,今天市场又走出了巨大的剪刀差,有点梦回一月的感觉,微盘股指数暴跌9%,中证2000指数下跌4%,上证指数却涨了1.2%。
这种单日巨大的剪刀差,本质上就是大量量化基金同质化调仓的结果,在上周一些退市,st新规后,大量量化基金同质化的选择了减仓小盘股,建仓大盘蓝筹股,于是市场就走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真的不明白这些资金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不根据基本面定价,每天搞博弈,博弈之后自己割自己...前两年薅羊毛割韭菜,去年底开始自己割自己,严重影响市场的正常波动,不光自己不赚钱还搞得市场经常诡异波动...
完全不理解这样的资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既不能定价也不是增量资金,到处收割最后自己还不能赚钱,只会影响市场秩序,毫无价值。
还好监管已经出手整治,我相信这些只想搞博弈的资金会越变越少,从市场来讲他们也到了该被出清的时候了...

什么是好公司?


上两周我一直在给大家聊投资范式的改变,我们要从博弈短期的业绩波动,寻找景气变为寻找好公司。
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好公司。
其实在上周的文章又一个故事讲崩了...中我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冰川网络。
去年的一季度伴随AI的炒作,他业绩“爆发式”增长,被誉为AI业绩兑现的应用公司。股价一度上涨了六倍...但随后漏出真身,今年一季度直接业绩爆雷....股价已几乎全跌了回去...
这就是典型的博弈短期景气,炒作的例子...
有资金优势的机构去勾兑公司,提前聊到业绩甚至和公司勾兑让公司放业绩,上市公司通过对报表合理的调整(延后确认成本,提前确认收入等),释放业绩,然后股价暴涨,大资金收割,一地鸡毛。
这种博弈的案例在A股非常非常多,前两天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中核钛白也是相似的情况。定增之前业绩非常好,股价暴涨,然后定增,伴随定增解禁,该卖的人卖了,业绩变脸股价暴跌...
这种博弈一个季度或者两三个季度业绩变化景气度变化进而进行暴力炒作,是A股过去非常常见的玩法。

当年的新能源小票,回头来看也只是一场疯狂的博弈。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五年增长十倍,但这些锂电行业的小公司业绩的增长几乎没有,股价也全部跌回了原点...他们真的创造过价值么?
到今天我们回头来看锂电行业这一轮周期,小票几乎全部跌回原点,真正享受到这轮浪潮的依然是宁德时代这种优质公司,宁德股票涨幅对比19年底依然有6倍,而那些所谓景气度推动的小票已经几乎跌回了原点。
能真正成长的,股价能上涨的依然是那些商业模式好,竞争力强的好公司,而不是小票。

作为一个市场,哪怕是美股,在产业周期中也会有炒作,也会有小公司的疯狂,但一个成熟的市场是应该给予龙头公司,优质企业溢价,而不是在炒作的时候垃圾股涨幅都比行业龙头更高。
而且在国内,伴随这种玩法背后是机构的勾兑,预判预期的预期,专家电话会的普及,甚至是违法乱纪财务操纵,财务造假....
我们从价值的角度来说,几个季度业绩的变化重要么?上市公司的价值等于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几个解读业绩的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这些所有所谓的景气度投资,背后基本都是一个大大的A字....基于景气度的博弈和疯狂炒作,持续在伤害着A股,一帮股民高位的接盘就意味着一帮股民彻底的离开。
所以对这个市场失望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市场越来越烂,没有任何良性循环,有的就是无尽的博弈,欺骗,甚至违法的欺诈,诈骗。

昨天聊国九条,他重要就重要在这儿,他要通过强监管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打破这种收割的现状,让市场进入到类似于海外资本市场中的良性循环中,让收割者这个利益群体让出蛋糕来。
所以我们的选股要回到一个话题,什么才是好公司?类似于美股亚马逊Meta苹果的中国的big8在哪里?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在于找到商业模式好,商业模式可持续甚至能增长的公司。
这意味着投资不能只看利润表,更不能只看一个季度的利润表,而要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关注公司经营的稳定程度,关注公司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关注公司股东回报的可持续性。
其实这个话题早在2020,2021年就被反复的讨论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回去看下19-20年这一轮核心资产行情中的选股标准。
那个时候其实市场就是在按这个标准选股,但当时市场不太关注股东回报(分红和回购),现在要把这个标准给加上去。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这类公司主要就是两类,一类是消费互联网,令一类是各国的优势产业,美国的big8除了苹果,英伟达全是互联网公司,苹果也可以勉强算作消费股。
美国的消费股可口可乐,万豪,麦当劳,星巴克等也一直创造着不菲的年化回报。当然英伟达,德州仪器这种占据了制造产业链最核心位置的芯片股也是长牛的核心公司,诺和诺德默沙东这种龙头医药公司也是长牛公司,但这是美国的产业优势,国内很难直接去类比。
欧洲的长牛企业主要集中在车,奢侈品这种消费品行业,也有类似于德国安联,英国汇丰,慕尼黑再保险这种金融企业;还有一些医药龙头公司
这两年伴随上游资源品供给的受限,一些资源品公司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环顾海外,这类长牛公司的就是消费互联网+当地的产业优势企业,比如美国的芯片医药,欧洲的金融等。
在国内,这类公司我认为同样应该是互联网+消费,叠加我们的优势产业。
制造业是中国最强的产业,但考虑到激烈的内卷竞争,我觉得应该关注的是比较偏下游的制造业企业,比如中国的机械公司,整车企业等;叠加资源品企业中,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产品价格有望长期维持在高位的一些资源品龙头公司。

总的来讲,关注公司质地,关注经营的可持续性,关注资产负债表,找到商业模式好,产业链地位高,经营稳定,愿意回报股东的好公司是我们未来投资的关键。
至于景气度的博弈,勾兑上市公司这种过去几年非常流行的玩法,让他见鬼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队最新调仓思路
在季报阅读中,观基金经理的两大流派
重磅实战课程:防雷与价值投资的方法(2018-11-30)
近期最全的A股涨价大全,主力资金疯狂追捧(附股)
最高110倍!中报行情已打响 27只股业绩或增超5倍
投资周记007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