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蒙义塾 状元摇篮

如皋张謇纪念馆资料(一)

养蒙义塾 状元摇篮

如皋“养蒙义塾”原是明代祠院,久经荒废。 同治二年(1863年),知县周际霖捐款兴修。
张謇(1853年-1926),字季直,号啬翁。同治七年(1868年)入如皋“养蒙义塾”学习,县令周际霖为他改名张育才(排字树人),当年获得如皋秀才资格,此后过关斩将,最终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勇夺甲午新科一甲一名状元。

如皋是张謇实现凤凰涅槃的人生舞台。

清朝同治年间,周际霖在如皋县令任上,广设公益义塾,接济教育贫寒子弟,是如皋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其家族以历代为官清廉正直而入乡贤祠。其知书育人,造福乡梓的思想,影响了张謇终身。

张謇,出生于海门外婆家,少年时期在西亭私塾学习,后寄读于如皋“养蒙义塾”,县令周际霖点石成金,将他培养成为历史上从如皋集贤里走出的第二个状元,这也是张謇先生没齿难忘的知遇之恩。

《张謇文集》第6卷《归籍记》中,张謇先生非常智慧且自豪地说到,他小时的启蒙老师曾经怨责其不聪明、不努力,一定是如皋最没有前途的那位考生。哪知随后在同治七年(1868年)参加初次科举考试,即被慧眼识珠的主考官时任如皋知县的周际霖录取,同年以二十六名的成绩录入如皋秀才榜,获得入籍如皋之后最重要的科举文凭,从此开始了凤凰涅槃的辉煌人生。

《归籍记》载“闻县榜发,取二百余名,县令贵州周际霖。”张謇之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也有记载,周际霖是张謇先生16岁时,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顺利考中如皋秀才的张謇,偶尔回到西亭的,便让他曾经的老师,发现突如其来的独立和敏感,而觉得似乎有些异类。正是因为这样的异类,让张謇后来实现了“我踏金鳌”的骄傲理想。

张謇先生考中状元之后,曾到如皋拜谢周家,周际霖以师礼待之,自县府大中街下轿处,到集贤里周家(今冒家巷42号)全部用芦苇垫道。之后养蒙义塾前、西云路巷至学宫巷口、察院前状元街设立石头狮子守护的如城第二座“状元及第”牌坊。这是如皋近代教育的成功标志,是如皋作为张謇状元摇篮的城市骄傲。

张謇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就不断遭到小人暗算,其改籍和移籍一事,起始与最后处理,均在周际霖任职如皋知县时。

清朝科举制度规定,所有无学历的读书人,必须先经过童试,再通过院试,取得秀才(生员)资格,然后经乡试、会试、殿试。家族近三代里无秀才的,就是“冷籍”,其子弟可以参加考试,但必须办理相应手续,其间容易受到相关人员的敲诈勒索。

张謇少年时生活在海门,祖父张朝彦是入赘女婿,张謇出生时随祖母姓,学名吴起元26岁改名张謇)。吴起元当时就是面临着“冷籍”而遭受歧视的问题,作为当时的小康之家,他的父母已经成为别人敲诈勒索的目标。为了规避“冷籍”,16岁的吴起元过继给如皋丰利(现属如东县)大户张駉,并跟随养父将户籍迁至如皋。之后进入如皋县令周际霖开办的养蒙义。养蒙义塾是清朝公益慈善性质机构,俗称“抚幼塾”,不征学资而给食。所有学生经周际霖改名排字辈,成为其“敦睦堂”入室弟子,吴起元因此得名“张育才”,获字“树人”。

初入县令义塾的张育才,见识了官宦之家的气派,流连于胡瑗、曾巩等文化先贤的光环之中,思想境界突飞猛进。

张育才考取如皋秀才之后,养父母以“张育才忤逆不孝”为由索取高额赡养费,又串通学官杨泰瑛威胁诬告,并将其软禁在学宫居仁斋3个月。

家族世代为农,不断颠沛流离的他明白,自己已经集家族希望与责任于一身,手中接过的是包含祖辈理想的双刃剑,卓越的人生必须经历百折不挠的锤炼,这是一场光宗耀祖且责无旁贷的战斗。清朝为了防止对“冷籍”考生敲诈勒索,官府规定“如有仍以冷籍勒索者,许禀究。”但陋习难改,张育才遭到软禁时,周际霖虽为如皋县令,在腐败官场的各方利益面前,也无能为力,只好暗中指派张育才同科秀才、如皋顾延卿出面疏通,并默许张育才逃出学宫,不准追逐。

作为张育才参加童试资格的审查人和秀才录取的主要责任人,周际霖荫护学生、坏人财路,遭到小人联手弹劾,将此事作为科场舞弊报至礼部。

清朝涉及科场舞弊案件属于礼部直查、刑部直管,谁都不愿意牵涉其中。一向处事公正、非常欣赏张育才的才华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通州知州孙云锦,只是出面询问纠纷,未及时果断处理此事,即调离通州。

不置可否,张育才在年轻时乖顺的表像下面,已经蕴育着一股渗透到骨子里的雄心壮志,虽然畏惧一切,精神上却能抗拒一切,战胜一切。

封建社会的官场,素有招贤纳士的传统。同治十年(1871年),在如皋大开眼界,刻苦奋斗并结识很多官场朋友的张育才,虽然正在经历各种困难,但是他的聪慧和学识,已经使其成为各地官宦高薪争抢的人才。

因担心改籍为非法而终生禁考,张育才向江苏学使彭久余呈函,要求归籍通州西亭,彭久余随即批示将此事交付通州处理。

周际霖知道自己弟子要求改籍归宗,是人才争夺的结果,但是为了张育才以后的发展,只能选择支持。在张育才与各方矛盾纠纷中,周际霖看清了别人污蔑张育才“冒籍”的险恶用心,利用知县所拥有的司法权,判定张駉收养张育才合法,命令并限制张駉,只准以家庭矛盾申诉养子,且收养一事与科举考试无关,并当堂与养母对证,宣布张育才当初改籍如皋合法。养父母一家索取的抚养费,远超养子的经济能力,调停一次性付清抚养费,取消张駉与张育才养父子关系,将张育才学籍改回亲生父母居住地通州西亭

《归籍记》有清晰记录,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周际霖出具县署文件,证明张育才“实系通州人,并无身家不清”,并落印担保“查委无冒籍捏饰”。九月,杨泰瑛以冷籍就是冒籍,造谣惑众,指周际霖办案优柔寡断,袒护冒籍,怀疑张育才进周际霖“养蒙义塾”有不法利益,导致礼部驳回如皋县署文件,命令重新严格审查过继改籍是否属于“冒籍”。十月,周际霖再次为张育才过继手续出具担保。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月,礼部核准周际霖担保有效,张育才如皋秀才身份合法、合规,同意由通州如皋移籍通州西亭。

张育才移籍之后,周际霖被指无故为平民承担科举责任,遭弹骇,旋即平反,仍在如皋任职知县至退休。

张謇对污蔑其“冒籍”的如皋学官杨泰瑛异常痛恨,在《归籍记》中描述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到如皋处理改籍问题时,“先是太守于年终考察属吏,署杨泰瑛上考,至是乃并据他所闻贪鄙事庭斥之。”说明通州知府痛斥如皋学官杨泰瑛勾结诬告者共同索赂,贪腐无度。《归籍记》中还记载,张謇先生被诬陷时,愤怒之余猜测“盖学官董事关通知县为之,必置余无他遁之途,而后可押可絷之也。”所以连夜仓皇跑回海门家中。紧接又说仓皇奔走时紧张过度,“越数日叔归,固以为如皋事必不谐矣”。没料想,不到两月时间,冤情昭雪,所有事情居然顺利处理完毕,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謇写下《归籍记》,记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当初,养蒙养塾的公益教育,虽然苛厉得几乎随时让人崩溃,但是心灵中无穷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让他坚信总有出类拔萃的那一天。
  如皋教育在使张謇在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中而变得成熟,同样在经受了痛苦磨练后,培养了义无反顾、不断追求、不断提升的执着精神。

是张謇离开颠沛流离的家族,移籍如皋之前没有预料、也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大千世界。目不暇接的如皋千年教育思想,在张謇的脑海中激活、发展,让他从新的维度看到那个崭新世界,在心里已经开始立刻履行自己的使命。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张謇参加应天府乡试,在《钦命四书诗题》中写道:“张謇,字季直一字处默,行四,咸丰癸丑年五月二十五日吉时生,江苏通州优贡生民籍……”;在《甲午恩科殿试策》中自述:“应殿试举人臣张謇,年三十七岁,江苏通州人……”。此两处通州身份,并非改籍后的通州西亭,而是特指如皋秀才文凭获得地“如皋”,当时如皋属于通州府下属县。现代社会即使改变户籍,也不可能改变高考文凭当时对户籍的记载。

清朝科举考试中,因为“冷籍”等等原因,而“寄籍”“占籍”“归籍”“改籍”者,比比皆是,这些情况在当时都是合法的。清光绪九年(1883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向光绪皇帝呈文中提道:“冷籍者,虽身家清白,但三代无人与考,其子孙出而应试,则群诋为冷籍,如攻冒籍者”。原生家庭的“冷籍”身份,让张謇备受煎熬,成为拖累家庭的巨大负担。

一生中,多次修订且频频提及的《归籍记》,针对的就是散布“冒籍”流言的攻击者。今天,南通乃至全国的学者,只要提到张謇的“改籍”之事,皆以“冒籍”论之。然“冒籍”是科场舞弊、几可杀头的重罪,一字之差,谬误千里。

晚清民国时期如皋已经是一等大县,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北至李堡、栟茶,南到长江,东至黄海,西到洛马河,总人口超过100万,居全国各县之首。同时期通州府面积一千七百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不到90万;按照清朝规定,通州府每年录取秀才名额20名,如皋作为当时的大县,录取名额仅为8名。而且如皋作为文化大县,人才济济,科举竞争更加激烈。此两个条件可以说明,从通州移籍如皋的张謇,根本就不符合“冒籍”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征。

1915年,张謇先生倾力资助并收留于南通的韩国著名诗人、作家金泽荣,在《金泽荣全集》第二卷为“敦睦堂”如皋始迁祖周际霖作《如皋县知县周君家传》,盛赞氏家风,褒扬周际霖为官廉慈,教子以“杨继盛'头上有天’之诗语以戒之,曰:居官而不廉洁,不畏人,独不畏天乎”。此传表达了张謇先生对恩师周际霖没齿不忘的恩情。曾任张謇研究所所长、中国张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通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庄安正先生在《金泽荣与近代南通文人群体交往考评》一文中,清晰列出金泽荣和张謇朋友圈的71位挚友名字,周际霖位列其中。

多年之后,在经历官宦事斗,对维新变法失去信心的张謇眼中,纵然看遍万千风景,也只有如皋集贤里才是让他魂牵梦萦的文化故乡。

回归故乡的状元张謇,以实业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历史基础。今天,张謇精神已经化作殷实的社会财富,成为我们城市的重要名片。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撰稿人:周婷

                              联系电话:13306277388

                              2021.2.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海晚报数字报纸文章
見山詩 | 如皋
江苏南通地名由来
清末一个状元的诞生,靠的是连门板都挡不住的运气
潘煜明 | 沙元炳的故事一
张謇归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