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MRI分型及损伤特点研究【文献】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属于膝关节半月板的一种发育病变。其病因不明,发病率为1.5%~15.5%,其中内侧盘状半月板发病率为0.1%~0.3%,外侧常见,内侧罕见[1]。解剖上盘状半月板宽大、肥厚,与股骨髁曲面吻合较差,较正常半月板容易发生损伤。国外文献报道,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的发病率为38%~88%[2]。前期研究表明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发病率为42%左右[3]。随着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技术方法的改进,MRI检查对盘状半月板的诊断率又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其安全、无创,已成为盘状半月板诊断及损伤、术后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几年来膝关节MRI检查发现的26例膝关节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着重探讨内侧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标准、分型及其损伤的MRI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少见的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MRI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1月-2015年3月四川省骨科医院行膝关节MRI检查的19 578例患者(26 388个患膝)中筛查出盘状半月板患者1 784例(1 882个患膝),并进一步筛查出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26例(28个患膝)。对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临床和患膝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MRI检查

采用Siemens Magnetom C!0.35 T永磁开放式和奥泰Echo Star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位,患膝自然伸直,使用专用体表膝关节线圈并固定。

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重复时间(TR)2 000 ms,回波时间(TE)17 ms;TSE-T2加权像(T2WI):TR 3 890 ms,TE 99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视野170 mm×170 mm,矩阵256×256。

冠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像:TR 569 ms,TE 22 ms;快速反转恢复(TIR)-脂肪抑制(FS)-T2WI:TR 3 540 ms,TE 24 ms,反转恢复时间9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视野180 mm×220 mm,矩阵256×256。

1.3   盘状半月板分型

以外侧盘状半月板的诊断标准[3]为参照,内侧盘状半月板的MRI表现为:

在以层厚为4 mm的矢状位上连续3层或3层以上见半月板前后角相连,体部显著增厚,向髁间窝延伸,在冠状位上内侧半月板占据关节间隙,甚至可达到髁间窝的内侧。

参照外侧盘状半月板的Watanabe分型标准[4],将内侧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半月板明显增大呈盘状,半月板内缘达髁间窝为完全型半月板稍增大,形态近似正常半月板为不完全型

1.4   测量方法

对内侧盘状半月板进行测量:

①冠状位,髁间棘层面,测量盘状半月板宽度及同层面胫骨平台宽度,并计算板面比。半月板宽度测量从半月板囊缘至半月板内侧缘,胫骨平台宽度取同层面胫骨平台内、外侧缘距离。

②矢状位,显示盘状半月板“领结样”改变层面中,半月板后角最厚层面的厚度(半月板后角最厚厚度)。

③矢状位,计数盘状半月板“领结样”改变层数。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独立完成MRI影像数据的测量,并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完全型与不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板面比、半月板后角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拌撕裂的损伤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内侧盘状半月板分布情况

本研究从1 882个盘状半月板中筛查出内侧盘状半月板28个(26例),占盘状半月板总数的1.49%,占行MRI检查患膝的0.11%(28/26 388)。26例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中男13例(13个患膝),女13例(15个患膝);年龄16~79岁,平均40.9岁;病程0.1~30.0个月,平均12.4个月;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膝为左膝12例,右膝16例,其中双膝均为内侧盘状半月板2例;合并外侧盘状半月板8例(9个患膝)。

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疼痛、绞锁、功能障碍和弹响;本组28个患膝中19个(67.8%)有外伤史。

2.2   分型及各型板面比、半月板后角厚度比较

本研究28个内侧盘状半月板中,完全型16个,占57.14%;不完全型12个,占42.86%,完全型较不完全型多见。

内侧盘状半月板宽度值为14.96~28.79 mm,平均20.58 mm;同层面胫骨平台宽度值为59.54~88.16 mm,平均71.07 mm;其板面比为0.21~0.46,平均0.29;半月板后角厚度为3.44~7.02 mm,平均5.31 mm。各型内侧盘状半月板相关数值见表 1。

表1 内侧盘状半月板分型与板面比、半月板后角最厚层面的厚度(x±s
表选项

本研究所有患者板面比均>0.20,且本研究中完全型的板面比值大于不完全型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P < 0.001)。并符合半月板后角厚度≥4.40 mm的诊断标准(t=5.043,P < 0.001),本研究中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半月板后角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515)。矢状位盘状半月板“领结样”改变层数均≥3层。

2.3   内侧盘状半月板各型损伤率比较

本研究28个内侧盘状半月板中,17个伴盘状半月板撕裂,损伤率为60.7%;其中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伴撕裂13个,损伤率为81.2%,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伴撕裂4个,损伤率为33.3%,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率高于不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撕裂中,纵形撕裂5个,复杂撕裂7个,桶柄状撕裂1个;不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撕裂中,纵形撕裂2个,水平撕裂1个,复杂撕裂1个。内侧盘状半月板分型与撕裂类型见表 2。内侧盘状半月板MRI影像见图 1、2。

表2 内侧盘状半月板分型及撕裂类型(个)
表选项
图1 右膝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伴复杂撕裂患者右膝关节MRI像1a.矢状位PDWI序列1b.冠状位TIR-FS-T2WI序列  图 2左膝不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左膝关节MRI像2a.矢状位PDWI序列2b.冠状位TIR-FS-T2WI序列
图选项

3   讨论

3.1   病因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因宽大、肥厚呈盘状而得名,又称盘状软骨。盘状半月板有3种病因假说:先天性、后天性和多因性。

1948年,Smillie[5](斯米莉)提出先天发育停滞学说,认为在胚胎发育早期半月板为盘状,至胚胎发育后期因受股骨髁挤压吸收形成典型半月板,若这种生理吸收过程停滞则形成盘状半月板。

后天性学说由Kaplan[6] (卡普兰)于1957年提出,认为半月板后角缺乏与胫骨的连接,因受膝关节异常力学刺激或磨损,使软骨增生、肥厚,导致半月板形态继发改变而成盘状,但此假说无法解释有正常后角附着的盘状半月板。

但多数作者认为盘状半月板形成与遗传、发育、力学等多因素有关。

3.2   流行病学

在膝关节疾病中,盘状半月板并非少见,且以外侧常见。Yaniv (雅尼夫)等[7]报道,外侧盘状半月板发生率为0.4%~17.0%,内侧盘状半月板发生率为0.03%~0.30%不等,且亚洲人群略高于白种人。可见内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很低。Jones(琼斯)[8]于1930年首次报道了内侧盘状半月板。Smillie[9]统计10 000例半月板切除手术中,仅发现7例内侧盘状软骨(0.07%),Dickason(迪卡森)等[10]在8 040例内侧半月板的检查中,发现10例盘状软骨(0.12%)。至2011年,国外文献报道的内侧盘状半月板计有82例[11]。2005年,白正武等[12]报道了首例内侧盘状半月板,迄今国内报道不过数例。本研究中,内侧盘状半月板占盘状半月板的1.49%,占行MRI检查患膝的0.11%,男、女性内侧盘状半月板构成比未见明显差别,左、右膝亦无明显差别。

3.3   分型及MRI诊断标准

目前内侧盘状半月板的分型,因病例较少尚无统一分型标准。文献报道大多沿用外侧盘状半月板的Watanabe经典分型[4],故本研究也采用该方法进行分型。本研究28个内侧盘状半月板中,完全型16个,不完全型12个,完全型较不完全型多见;其中双膝内侧盘状半月板有2例,1例为不完全型,1例为完全型。文献报道的内侧盘状半月板仅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未见Wrisberg(赖斯伯格)型盘状半月板的报道[13],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有无其他分型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确定。

此外,本研究通过对板面比和半月板后角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并与前期研究的盘状半月板诊断标准[3]比较,得出内侧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①在层厚为4 mm的矢状位上,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呈“领结样”改变层数≥3层;

②冠状位板面比≥0.20;

③矢状位“领结样”改变层面中,半月板后角最厚层面的厚度≥4.40 mm。具备上述3项者即可诊断为内侧盘状半月板患者。

3.4   损伤

半月板在膝关节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包括:传递负荷、吸收冲击、稳定关节、协调膝关节运动、提供本体感觉,润滑、营养关节等。盘状半月板因其解剖形态失常,与股骨髁的曲面吻合较差,在关节内的活动受限,不利于膝关节传导负荷。当膝关节活动时,受各种剪切应力作用于盘状半月板,易导致磨损、变性、甚至撕裂,如果半月板发生损伤或者撕裂,会造成膝关节功能减退,稳定性改变,从而导致早期骨关节退变[14]。在MRI影像上,盘状半月板撕裂表现为半月板内条形、斑状或弥漫性高信号,并达到关节面边缘,可伴半月板的碎裂、变形、移位等形态改变。根据前期对盘状半月板的MRI研究,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损伤率为42%左右,双膝盘状半月板更低,约为25%左右[15];本研究内侧盘状半月板的损伤率达60.7%,明显高于外侧,同时完全型高于不完全型,主要原因为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形态与股骨髁曲面吻合度较不完全型更差,特别是膝关节反复活动更易损伤,易发生撕裂。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内侧盘状半月板撕裂以复杂撕裂和纵形撕裂多见,撕裂方式与前期研究一致[3]

3.5   治疗

对于内侧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因其发病率较低,尚无更多研究经验,一般认为可以沿用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内侧盘状半月板的损伤与普通半月板损伤类似,治疗方式也无太大差异[16]

根据膝关节损伤的病史、症状、体征和MRI检查,一般可作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一旦诊断明确,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以消除关节活动障碍,预防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当盘状半月板发生损伤或撕裂,出现疼痛、交锁、弹响等症状时,应及早手术治疗[17]

有学者主张对无症状的盘状半月板患者也应及早行部分切除成形术,因盘状半月板与股骨曲面不吻合,且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盘状半月板会产生反向运动及扭转等非生理性运动[18]。从本研究来看,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率明显大于不完全型,因此,当诊断为完全型内侧盘状半月板并有临床症状时,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延缓、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发生。

综上,由于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创伤性和任意方位三维成像等特点,能清楚显示盘状半月板形态及内部信号变化情况,故其已成为目前诊断盘状半月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内侧盘状半月板MRI分型标准有助于临床评估盘状半月板撕裂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结合前期研究[3]可见,内侧盘状半月板的损伤率高于普通盘状半月板的损伤率,完全型高于不完全型,这一研究结果对外科医生选择手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科医生科普|膝关节半月软骨损伤
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
易漏诊的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教你这样诊断与分型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小心跑步相关的膝损伤
了解我们的膝关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