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痹”即闭阻不通也。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详见各条。
1、风痹
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
痹病中的一种。《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称脉痹。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参见风痹条。
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规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因筋聚于关节,风寒湿,邪气侵于筋所致。
6、脉痹①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证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
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详见热痹条。
③指心痹。《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参见心痹条。
语出《素问.痹论》。凡是指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
7、骨痹①风寒湿邪内搏于骨所致骨节疼痛,肢体沉重之证。多因骨髓空虚,致邪气乘隙侵袭。《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证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治宜补肾祛邪,用安肾丸附子独活汤等方。
②指肾痹。《症因脉治》卷三:“肾痹之症,即骨痹也。”详肾痹条。
③指寒痹痛痹。《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参见寒痹、痛痹条。
语出《素问.痹论》。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病症。主要症状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
8、皮痹①指皮肤症状为主要特征之痹证。出《素问.痹论》。《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多因脾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邪乘虚郁留,经络气血痹阻,营卫失调而成。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调合营卫。内服用阳和汤,或秦艽地黄汤;外用透骨草艾叶等煎水湿洗,或浸浴熏蒸疗法
②指肺痹。《症因脉治》卷三:“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参见肺痹条
9、肌痹①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症。又名着痹湿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XX(同顽)厚而不仁是也。”《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萎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治用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参见湿痹条。
②即脾痹。《症因脉治》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参见脾痹条
10、挛痹挛痹,病证名。证见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疼痛。多由湿热淫盛筋骨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姚止庵注:“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
11、阴痹①以骨病为主证的痹证。《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②即寒痹。感受阴寒邪所致。《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注:“阴,谓寒也。有余,谓厥阴气盛满,故阴发于外而寒痹。”《灵枢.注证发微》:“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
12、血痹①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证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②指风痹。《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详风痹条
13、食痹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甚……痛必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谓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气犯胃方。”《证治汇补》卷五:“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参见胃脘痛条。
14、远痹远痹,病名。日久不愈的痹症。《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类经》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
15、五脏痹五脏痹,因痹证日久不癒,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等发展至与其相合的内脏,致内脏受伤,而相应出现,肝痹心痹肾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气不运,邪气乘虚而袭,积聚于胸腹所致。(参见《素问·痹论》等篇》)
16、心痹心痹,病名。因心虚邪乘,血脉闭阻所引起的病证。由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症见心烦心下满痛、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夜卧不安等。《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圣济总录.心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症因脉治.心痹》:“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治宜养心通脉安神,可选用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17、肝痹痹病邪侵肝脏出现的病证,亦可由筋痹发展而成。或称为筋痹。《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圣济总录.诸痹》:“肝痹。……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则舍于肝也。”《症因脉治.肝痹》:“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治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见《素问.玉机真藏论》。参见筋痹条。
18、脾痹五脏痹之一。由肌痹发展而成。脾主肌肉,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说。《素问.痹论》:“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素问.刺逆从论》:“少阴不足,病脾痹。”或谓:“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谓脾痹”(见《圣济总录.脾痹》)。《症因脉治.脾痹》指出:“脾痹之证,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选用黄芪丸、白术汤、五味异功散保和丸香砂枳术丸等方治疗。参见肌痹、五脏痹条。
19、肺痹由皮痹入舍于肺而成。亦称皮痹。主证烦满喘呕,胸背痛,右胁刺痛,牵引缺盆。《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圣济总录.肺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气,烦满,喘而呕是也。”《症因脉治.肺痹》:“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治用橘皮丸、杏仁丸、当归汤、五味子汤、泻白散生脉散人参平肺散等。参见皮痹条。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20、肾痹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治宜补肾蠲痹,用远志丸、防风丸、白附子丸、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方。参见骨痹条。
21、肠痹
大小肠气机痹阻,导致多饮、小便不利、时发飧泄的病证。《素问.痹论》:“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治宜利尿健脾理气,可选用五苓散吴茱萸散、木香丸等方。
古病名,语出《素问.痹论》。内脏痹证之一,即痹证影响于大小肠所出现的一种证候。主要症状为渴饮而小便不利腹胀泄泻。因大小想肠之气痹阻不行,致水道不通,糟粕不化,清浊不分所致。
22、胞痹胞痹,病名。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小腹胀痛,小便不畅之证。又名膀胱痹。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使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所致。证见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宜温阳利尿,选用肾着汤、巴戟丸、金匮肾气丸等方。亦有因湿热蕴结膀胱而致者,治宜清利。用肾沥汤、八正散等方。
23、胸痹①胸膺部闷窒疼痛之证。由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上乘,胸阳痹塞所致。《肘后备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有按证情轻重将胸痹分为胸满、胸痛者。《金匮要略.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本病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
②指胃痹。《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六节脑外伤性精神病。
精读黄帝内经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第三讲针方
《黄帝内经》解读颈椎病
觉悟之旅丨痹论
金匮翼卷六 痹症统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