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 新五观

“三观不合”的三观是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太大了,导致忽然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是什么”,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

2018年是我“走上正路”的一年,我们都在路上行进着,在路上具有指导意义的“观”,我尝试在年末做个小结,姑且叫做“新五观”。拆开生活来看,无论面对任何事情和境遇,我们都是通过支配着五种东西来驾驭生活。

1. 时间观:不是一维的刻度而是二维的面积

最近读了两本跟时间有关系的书,一本叫《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名字真的挺烂),是非常实操性的时间管理方法,另一本是陈嘉映老师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即对《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是对时间的另一个极端的理解,形而上的哲学理解。

说到底,时间是世界上唯一绝对稀缺的资源。很多人都在拼命的节约时间,把自己的时间表排布的密密麻麻,好像在绝对公平的人人24小时的一天里,做到争分夺秒,就可以比别人多活出一个人生。

时间其实是二维的。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平均的流逝。每个人在每一秒钟爆发出的力度,建构了时间的另外一个纵轴。结果,恰如海德格尔听起来不太靠谱的阐释,时间是个主观性的东西。我们与其去管理客观的时间刻度,不如去管理纵轴上自己随时间逐渐展开和爆发的能量与力度。时间是一个允许我们展开人生和绽放自身的空场。

《时间控》的插图,二维时间的理解大概是这个意思

但纵轴不是“专注力”这么简单,

其实是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爆发力度的综合体

我在这一年不断的强调效率,因为真的看到一些人忙得毫无价值。如何放大每一秒的强度,做长时间的纵轴。它包括这样几点:

1)着手强化个人能力(而不是排布时间表)最重要的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点的偏差是导致低效的最重要的原因;

2)掌握自己的节奏(而不是无限延长时间);《时间控》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做什么?很多人都是以收邮件开始一天的,在作者眼里,早上是人创造性最强思路最清晰的时刻,回复邮件这种低价值的工作,完全浪费了早上的优质时光。优雅而漂亮的使用时间,是一种非常迷人的东西。我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很容易懂的时间管理的书,因为我惊讶的发现,作者大部分观点都跟我非常一致。

3)与他人的同频共在。与他人共在是我们的生存最本质的特点,无论物理上是不是孤身一人,我们在精神上属于不止一个共在体。我们的生活被别人影响甚至决定。认识周围的人群,与他人建立恰当的关系,了解,领会和影响他人的行为,反过来决定了我们自己的时间效率。

这就讲到了第二点。

2. 人际观:严格筛纳进入内心的人群

不管你是个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人。你周围都围了无数的人,远近亲疏,爱恨好恶,我们别无选择的站在人群中间,眼睁睁的被压抑,被欺负,被爱慕,被需要。

打开微信,发现自己有1180位联系人。还不包括在各个大群里没有加好友但认识的朋友们。

规划一下,把人群分成四类。横轴是个人魅力”,纵轴是“重要性关系”。可以发现,象限1和3,遍布着我们喜欢接近的人。而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接近的人却是1和2。象限2由此变得可疑,他们是一群重要而又讨厌的人,他们往往左右着我们的心情,决定了我们事情的进展,也是我们花时间最多的一群。反而,象限1因为“Chemistry Fit”(合拍默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合作就顺利完成了。

如果第一象限可以命名为“Love them”(爱他们),那象限2应该叫“Handle them”(搞他们)。Handle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用且仅用工作时间跟他们打交道。这些令你产生不愉快感人们,至少要拿着工资来搞才比较公平;第二,不要动感情。节省你的Emotion Energy,把感情最大化的分布在1和3象限,会大大提升生活水准。第二象限里存在着一个名叫“小人”的群体,直接负责给我们添麻烦添恶心,导致我们不得不蹲下来像狗一样撕咬开去。

第三象限让你恢复成人型。这是一些有趣却没什么用的“闲友”,她们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加分项,给你意想不到的发现。偶尔找他们聊一聊,吃一顿饭,不为赚钱不为办事的一个晚上,他们像星光一样,美好却又可有可无。他们是狭路相逢的光芒,是生活中的“艺术品”,专门负责陶冶情操。

至于可有可无的第四象限,说真的占据着通讯录里面的80%,给他们一个标签,叫“WHO CARES”(无所谓)。至于有些人竟然能在校友群里因为一句什么话吵起架来,真的是令人佩服。37岁以后在急剧缩减社交范围,以致微信群都是三人群,吃饭都是1:1的吃。总觉的人越多大家能涉及的话题越粗浅,表演的成分越多。虚情假意的恭维和抱怨,既然生活已经足够的忙碌,最好还是不要浪费这样毫无营养的时间。

简单想想你的人际分布。慎重的划清“朋友”和“同事”的界限,节约自己的情感能量,把它们用在正确的象限里。主动接近你喜欢的人们,带给你收获的人们,所谓“无友不如己者”,我们无法选择身边的人群,却可以挑剔的筛纳心灵中的人群。

3. 财物观:退到生活的后区

2018年体会到了一种“财富自由”的感觉。并不是我获得了丰盛的金钱,而是财与物不知不觉退到了生活中很靠后的位置,不再造成任何阴影。

比如叫车时,会毫不犹豫的按下“同时呼叫优享、快车和出租车”,懒得去纠结会多花几块钱;比如会坚决的拒绝所有加入会员的邀请,免得那些积分兑换要花费我的记忆和时间;比如已经彻底丢掉了所有航空公司的积分卡,所以出差的时候能自由的选择航班……慢慢养成这样一种为了方便省心快速简单而不在乎多花一些钱的心理习惯。

我们已经离开了那捉襟见肘的青年时代,金钱已经不是最稀缺的资源。用它换一些时间,自由,闲暇,散漫,其实非常划算。

财与物,是手段还是目的。这个潜在的观点,区分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不愿意买真丝的衣服,不愿意买名牌的包包,并不是不喜欢它们,只是觉得要花精力和时间来伺候一个“东西”,成为这个“东西”的女仆,非常不值得。我会长时间背同样的包,穿同样的鞋子,看着我朋友圈里那些“影响公司股价”的床品,同事们疑惑的问我:“你的品质生活呢?”

我说“我有优秀的品质,也有生活,却没有品质生活。”

朴素而简单,是最佳的品质。它们并不来自于精打细算的节约,不是牺牲健康舒适美,而恰恰来自于减少对物质的走心、欲求和依赖,铺垫独立于物质与金钱的心理状态。

有一次老板严肃的批评我说,“你花公司的钱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才对。”我只能如实的告诉他“:我花自己的钱才是真的不过脑子,公司的钱真的是我最谨慎对待的金钱了。”

很多人都在为“财务自由”而奋斗,说真的,财富和自由哪里有什么因果关系?有人说钱多了就不用上班了呀,可以有自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其实桎梏我们自由的根本不是上班,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财务自由”作为这个时代最虚弱的幌子,是我们扎进庸俗生活的时髦而拿得出手的借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已经不是我们时代的价值观,但在个体的层面,到底我们的喜悦来自何处,到底我们日积月累的,是满柜子的衣物,还是别的什么?消费作为一种放松,在点下付款这一刻,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10年以后,双十一也不能给我们带来快感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财物观,首先是体面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进阶到更良好的自我状态的重要态度。

4. 审美观:建造“无用”的小世界

在“无用”的前提下的所有选择,被我统称为“审美观”。审美观构成了一个人的格调。

整理一下自己2018年所做过的“无用”的东西:

写公众号;读了几本书;继续学插花;追《延禧攻略》和《奇葩说》;一年三次旅行;帮冷水小姐经营画室……职场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让我们的“审美生活”已经被压缩再压缩,挣扎着给自己争取这样的微小的空间,因为它是真正的“非动物性”的生存,奢侈的“无用功”,确认自己的精神还在一定的高度上有尊严的飘扬着,由此觉得安心而踏实。

我们经常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自己,多半来自于审美生活的更优质的组合。

“我给自己明年定下了一个新的主题,叫’Think To Next Level’。”

“什么是next level。”

“比如读西方哲学。”

“这个可以,我陪你。”

“从海德格尔开始。”

“康德的那座大山,我还没翻过去。”

上周末和月子里的发小交换了决心。如今读书已经成了一件有点不好意思的事——太装了,所以我从来不敢当着人面拿出书来,更怕旁边的人问“你在看什么书”?——看到一个《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的封面彼此都会很尴尬吧。曾经有个好朋友说“读书一定要包上书皮儿”,但包书皮太麻烦了,可能把书皮撕掉也是个选择吧。

整个时代都充满着对高雅的不好意思,导致我们的审美生活越来越向打游戏、追剧、购物三件事靠拢。这是个大众审美以压倒性多数胜出的时代,我们需要格外警惕——“生活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是王小波说的一句话。它不幸在每个人生里成真,因为庸俗不假思索,不必深思,不必练习,它用毫不费力的娱乐来取悦你,在工作以外迅速复制,自成体系。我们目光空洞,手无寸铁,臃肿难看——的哈哈大笑着。

不要成为那样的自己。

5. 自我观:一个动词

自我观分成两种:观,与不观。它的重点在于行动本身,至于观后的结论,都是非常个体的事情,无所谓对错。自我观是重要的,却是最困难。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与“爱智慧”一起,并列写在帕特农神庙两侧。但我渐渐的觉得,自我不是被先验认识的,它不是一个现成体,需要我们观察,研究,好像研究一个自然现象一样。自我是个诸多可能性不断展开和闭合的过程,我们在生活中创造自我,通过行动和事件完成自我,在日常中发现自我的潜能和边界,让自我从不明确中开辟出来。

每当有朋友呆坐着说:“我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我都会打击她说:“你想不明白的,去做做看,一边做一边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

自我是被创造的,被发现和领会的,不是被认知和研究出来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写这篇并不彻底的年末的小文,提出五个值得反思的方面。这只是课题,并没有结论。生活总是开放式的课题,我们不断的思考、自问和更新答案。便是漫长的一生了。

新年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思维方式:学会降维打击之二维模型
对人生四大象限的感悟
管理时间的根本在于管理自己
3个生活小技能,比较冷门却很实用,看看你知道吗?
极大提升认知的工具:二维四象限!网友:初中白学了!
《生活提示》 塑料书皮真的有毒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