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泉窑青瓷的脚步

两宋时期与前朝唐代相比,有一个更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主导了社会的审美的转变——从织浓和锦华走向自然和超诣,这种主流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晚期至五代(包括北宋早期),传统的“北白南青”的南青越窑也发生了变化,秘色瓷的鹊起引导了精细制瓷之风。此后,著名的青瓷有临汝窑,典籍所指的新窑——汝窑,还有钧窑、耀州窑,当然最显赫和高贵的还是北宋官窑和哥窑。龙泉窑青瓷与越窑有一定的渊源,起自五代或北宋,经南宋,元、明,清早期收官。龙泉窑青瓷的最高峰时期是在南宋、元早期,明代早期仍有官窑生产。总体来看,龙泉窑青瓷是影响力最大的,品质最高的,时间最长久的青瓷体系。中国陶瓷史对其的评价是:达到了青瓷史的最高峰。

    龙泉青瓷起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公认是龙泉青瓷起于五代并受到当时吴越越窑的影响。此外还有起源于三国时期之说,笔者认为后者较牵强,这对龙泉青瓷的概念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原因是龙泉青瓷的产生和传承主要是两大因素:外来技术和本土的资源条件。即使能证明本土有更早的青瓷存在,但也无法证明本土青瓷与青瓷史上有“最高峰”之誉的龙泉青瓷有任何传承关系。

    笔者认为龙泉青瓷形成主要有三次外来影响   

    最早应是北宋初期(960-978年)钱氏越窑的影响。显德五年(公元959年)年秋,入主中原并励精图治的柴世宗柴容率兵亲征北汉途中,突然身染不治急症,回师汴京后不久就英年殉命,殂年才三十八岁。显德六年(960年),荣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也是柴世宗柴荣的爱将,謊称北辽举十万大军兵來犯,赵匡胤授命領兵抗敌,兵劄陈桥。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陳桥兵变。后宋太宗趙光義继位后,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借吴越王前来朝贡之机,扣留之。兵不血刃,吴越国灭亡,从此完成统一大业。
    当时龙泉所在处州归吴越国所属。宋朝廷所需越窑青瓷供奉数量越来越大,原传统越窑产地已满足不了需要,龙泉参与了越器的生产是有可能的。宋太宗趙光義继位后,此时国家还未统一,東南只剩下一个吴越国钱俶,为摧毁毫无斗志的钱俶并使其就范,采取了增加來贡越窑秘色器的数量,以肆无忌惮摧垮吳越的经济力量是其主要手段。如“太平兴国三年,二月,來朝,吳越王錢俶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日,钱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短短两个月时间,进贡的瓷器提高到十万事,这可是正常年的近百倍!显然,以上林湖窑数十家窑场之合力,也是难满足这数量生产的。就是越窑技术南迁龙泉的督造和指导扩大贡瓷的生产是大背景。但估计这期间龙泉窑生产越器的时间并不长。从目前龙泉遗留于世的,达到越窑精细的,又非越窑所出的瓷品并不多见,甚至连窑址也不清晰。非常奇妙的是,978年吴越灭亡后,越窑的技术是乎也是一个晚上也灭失了。传说中的越窑工匠们出于对北宋朝廷以背信弃义的方式灭除吴越国是怨恨的,他们从此不事二主是有可能的。因此即使龙泉的越贡器生产存在,其命运也是同样的、暂短的。978年吴越灭亡至如下文所及的宣和中(约1123年),约有125年的吴越贡器的空白期。似可以肯定,上林湖和龙泉窑在此空白期内并没有延续越贡器的存在。也就是说,龙泉窑青瓷在北宋间还没有达到吴越越窑的水平,也不可能达到与前述的北宋其它著名青瓷比肩的高度。

    图1、可能是龙泉窑生产的越器贡瓷(颇有争议的——它来自那里?)

    第二次影响。据《坦斋笔衡》记载,“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这说明,北宋徽宗时期认为当时龙泉“质颇粗厚”,方自置官窑。但以后,徽宗并未放弃和因有了官窑而满足。如《鸡肋篇》在谈到龙泉窑时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此记载说明,北宋末年龙泉窑所出“官样器”达到了徽宗的满意程度。此时,距北宋亡国仅5-6年,距南宋南迁至建都约17-18年。由此可见,在北宋末期,龙泉窑在朝廷指导下,已具有按制样须索加工官样器的能力。

    第三次影响是南宋立国后。南渡后南宋与金以秦岭淮河为疆界,开始了十几年的军事对峙时期,后经议和实现了南北的稳定时期。大批的北宋能工巧匠随朝廷南迁,这对龙泉的影响是最巨大的。此时,龙泉窑不仅是朝廷的经济之命脉,主要是海内外的陶瓷贸易,显然也担负着朝廷的御用瓷的重任,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奇怪的是南宋期间的龙泉青瓷是有官器没官窑。所谓没官窑,是指没有考古意义上的官窑。而有官器也只能是仿官。这就是著名的龙泉青瓷一直蒙受着定义意义上的混乱,即所谓“龙泉仿官”之说。由于没有考古新证,“龙泉仿官”实质问题是否定龙泉官窑的存在。所谓“仿官”之官是指南宋修内司官窑(老窑)和郊坛下官窑(新窑)。修内司官窑是1136年(绍兴8年)决定定都临安府(即今杭州)前后建立的。设置祭典郊坛是在1143年(绍兴13年),则郊坛下官窑应是在此之后设立(有学者认为设立时间为1163-1165年间)。

    所谓“龙泉仿官”,主要是指黑胎薄胎官器型者。这样蹩脚的、用备注方式才说的清的龙泉仿官定义是由若干年前老先生们下的。这个定义超越了今后的考古、为南宋以后诸朝代的同类问题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其实,除黑胎器外,尚有白胎、灰白胎、灰胎、灰黑胎器,包括龙泉特色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器也多有同样的“仿官”器型。这些龙泉窑固有特色的制品与当时的官窑是很容易区分的,如在胎骨(密度和烧成状态)、施釉(光泽、烧成温度)、烧制方法(垫烧)均存在可区分性。显然,龙泉窑“仿官器”与南宋官窑之间既然存在这么多的不一致或可区分性,“仿官”二字最低说是不恰当的,因为“仿”所追求的是一致性!

 
图2、南宋龙泉溪口窑莲瓣小盏


图3、南宋龙泉窑大窑“仿官”旋纹瓶(一对)

    史学上,南宋立国的年代是在1127年(建炎元年)。至南宋与金签定和约前的十几年间,南宋王朝一直在浙江、福建过着流亡生活,这是南宋官窑的空白期。笔者认为从南宋立国开始,龙泉窑就起到了官窑的作用,或者说龙泉窑中就存在官窑,即南宋龙泉官窑。笔者曾数次到龙泉的大窑、金村、溪口一带,见过大量的南宋的官样器瓷片。08年考古新进展是:在龙泉大窑区域内发现了明代官窑遗址。这是令人振奋的。我们期待着进一步的考古的进展。

    元代龙泉窑,特别是早期,仍被认为是龙泉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优秀的釉色作为传统保留下来,如梅子青、粉青等。但制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南宋的小巧秀美已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器件颇多出现,整器更加粗犷又不失规矩,只是庄重中少了些精细。元代景德镇窑异军突起,与龙泉东西呼应,两窑成为元代出口贸易的中心窑场。

    明代早期(洪武和永乐),大窑明代官窑仍在生产,主要的仍是大器,其釉色略闪姜黄,似仍为延续元代的出口贸易为主。随着大明商战舰游弋世界的时代结束,龙泉青瓷就已失去往日辉煌。明代中叶后至清代,龙泉青瓷已到了不足论的地位,完全被景德镇取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龙泉溪口窑问题
宋元时期的越窑与龙泉窑
南宋官窑系窑口梳理
从秘色瓷到龙泉官窑
北宋官窑在龙泉
王志伟:青瓷之最 2111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