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古代,潼关的意义有多大?

要说潼关在古代的意义,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它的军事、战略意义,它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军事关口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镇南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齐名,在古代战争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志》: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从独特的地理位置看潼关的战略意义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建关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196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元年。根据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 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潼关”因此而得名。

在地理位置上看,潼关北望黄河、南接秦岭与、西临关中平原、东连函谷关。

从北望黄河南接秦岭的地理位置来看:在黄河与秦岭之间,有一“”(西北地区独特的地貌,呈台状,顶上为平地,而四周陡峭)此“塬”高约七百米,潼关便是建立在该塬之上,也就是说,要通潼关,就需要经过此塬,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主要是由于,塬北侧紧靠着黄河,塬东侧有一条深沟,名为“远望沟”,塬西侧又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黄河水于北侧而流冲刷塬体,东西两沟的水流冲刷着塬体的东西两侧,在这三条河流的冲刷作用之下形成了一座峭壁奇险的“天堑”,将潼关南北也就是黄河和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隔断。而通塬之路只有一条,这条路便是北侧黄河边上的“黄巷坂”。

这条黄巷坂也是大有来头,据《水经注》记载: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一作跻)潼关也。从这份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此路堪称“绝险”,之所以“绝”,是因为“黄巷坂”仅仅数米之宽,如同街上巷道一般,之所以“险”,是因为此路四周悬崖高峭陡立,长约十五米。一绝一险使得黄巷坂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正如杜甫在《潼关吏》中所写: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如此可看,潼关坐拥南北天险(秦岭和黄河),还扼守着“黄巷坂”这一要道,使得南北两地想通往潼关必须南渡黄河或者北越秦岭,这对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

再从西临关中平原、东连函谷关来看: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与函谷关之间,函谷关大家最为熟悉不过了,它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秦国凭此要塞之险拒六国数百年之久,但是在后来由于黄河流水沉积和下切作用的影响,黄河水位下降河道裸露,函谷关的作用也随之消失,因此重任便落到了“潼关”身上。

潼关也“不负重任”,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扼守秦、晋、豫三省要道,成为关中之屏障,保证长安城的繁华与昌盛,以“千年雄关,华夏金城”享誉神州。

《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历代的著名战争看潼关的军事意义

潼关之所以闻名华夏,素有“秦锁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还得归功于发生与此的几场战争,因为这些战争,使得潼关的军事意义更为突显。

有史料记载以来,有关潼关的第一场战役是在公元211年,史称“渭南之战”。参照双方是曹操和马超、韩遂,皆为当时之诸侯。此战由曹操统帅,领十万精兵,文臣武将若干,马超、韩遂联军则集结十万军队据守潼关,双方军队人数差别不大,但马超联军凭借着潼关易守难攻的天险多次击退来犯的曹军,而曹操最后之所以能胜,是因为他派偏师从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突袭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马超之败非潼关之过也,而是计不如曹操,曹操凭借此战,控据了潼关,也统一了北方。


有关潼关的另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安阳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诛杀杨国忠为名,聚集15万之众(号称20万)起兵反唐,朝廷方面,唐玄宗令高仙芝、封常清二将率军平叛,同年,安禄山部势如破竹,攻陷洛阳,高仙芝部退守潼关,坚守不出,想以潼关险要之势据守消耗安禄山叛军。

本来从当时局势来看,高仙芝的坚守策略是正确的,符合当时战局的正确决定,因为凭借着潼关的险要地势,安禄山必定要打一场持久的战役,而安禄山作为叛逆深知不得人心,期盼着速战速决。无奈唐玄宗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听取监军的诬告,以“丧师之名”处斩了前线作战的高仙芝。高仙芝被处斩后,唐玄宗又令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20万镇守潼关,哥舒翰是个明白人,他在潼关的作战方针上与高仙芝是一致的,也是奉行“坚守潼关”政策,但有“高仙芝”前车之鉴,哥舒翰也只得上书唐玄宗,解释道:安禄山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待,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

唐玄宗对于哥舒翰的建议起初还是颇为信任的,但后来又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敦促哥舒翰尽早出关平叛。哥舒翰权衡利弊之后,不想成为第二个高仙芝,便帅兵5万出关抗敌。

潼关一出,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是很清楚,哥舒翰部全军覆灭,在部将的“安排”之下投靠了安禄山。潼关也因此失守,潼关一失,关中平原门户洞开,朝都长安亦成叛军囊中之物。

同年,长安沦陷,唐玄宗率百官出逃。


据今最近一次有关潼关的战争发生在抗日时期,史称“潼关保卫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短短数年,华北华南地区相继沦陷,整个中国只剩西北和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北咽喉重镇“潼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当时而言:守住了潼关,就守住了陕西,守住了陕西,就守住了西北,也就守住了大半个中国。

日军对潼关的轰炸,从“太原沦陷”时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从1937年11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整整8年,潼关这座历史名关不负重望抵挡了日军日以继夜的轮番轰炸。但是凭借着潼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地形,以及军民同仇敌忾的意志,日军至投降都没有得逞,潼关依旧耸立在关中平原之外,使得西北地区始终未入敌寇之手。

时至今日,战争已经离我们比较遥远了,以及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潼关的军事、战略意义似乎显得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潼关在古代中国乃至近代中国时期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潼关悠久渊源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铭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建了一个关卡,立即就取代函谷关成为一道重要的关卡
有多少人了解潼关?在古代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为何易守难攻?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二十一)
守护关中,潼关什么时候取代了函谷关?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