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与中外关系】杨富学 王庆昱|新见唐安西都护李道师墓志考释 ——兼考补四任安西都护

新见唐安西都护李道师墓志考释

——兼考补四任安西都护

杨富学 王庆昱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兰州,730030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原刊《西夏研究》2020年第3期,第103107

摘要:新见唐李道师墓志记载志主出身于隋末割据势力,原本姓郭,唐初归顺被赐姓李氏。其父李(郭)子和在《旧唐书》有传,属于唐初功臣家庭。李道师以三卫入仕,之后长期在禁军任职,担任了道州刺史、安西大都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近年新出唐志不断刊布,其中不乏涉及安西都护者,根据三方墓志可考见三位不见于记载的安西都护的名讳,分别为唐高宗时期的万俟应元、唐高宗统治后期至武则天时期的陈少游和唐玄宗时期的任师利。

关键词:李道师墓志;禁军;安西大都护;西域

一、李道师墓志与录文

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一盒唐代墓志拓片,志主李道师曾经担任过安西大都护一职。有志有盖,志盖篆书:“大唐故中散大夫李府君墓志”。志文共36行,满行36字,正书。志主李道师不见于史书记载,然而根据志文记载可知其家族在隋末唐初相当显赫,祖父李(郭)子和(?—664在《旧唐书》有传。本传言其为同州蒲城(今陕西渭南)人,本来姓郭。隋朝时担任左翊卫,因罪流放榆林。武德元年(618)归顺唐朝,授任灵州总管、金河郡公,翌年改封郕国公。武德五年(622年)以平定刘黑闼有功而赐姓李,授右武卫将军。贞观十一年(637)擢升婺州刺史,改封夷国公。[]本墓志对于李(郭)子和也有叙述,可补史书记载之缺,加上李道师曾经担任过安西大都护,地位显赫,对西域史研究与重要意义。志文未正式刊布,为便于研究,兹录其志文如下:

大唐故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上护军象城县开国男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公讳道师,字惠慈,本姓郭氏,太原介休人也。缅夫丹羽翔文,启祯图于回构。素鳞跃字,疏瑞籙于遥源。而价符之迹焕然,慕巾之义明矣。洎乎忠贤列爵,兄弟分邦。锡茅土而畴庸,誓山河而镂赏。书功表大,爰革姓于前宗。赐族命官,遂承荣于后氏。家声国器,惟武兼文。公之派流,可略言也。曾祖爱,周任泽州司马。祖贵,皇朝丹州刺史、上柱国。并澄怀韫玉,逸韵韬金。抗高节于霞空,涤清飚于月宇。父子和,云州刺史、上柱国、金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既而四方有截,八表无虞。红清西域之尘,碧静东溟之浪。寔由良守之力,谅资贤弼之功。于是乃降玺书,兼赐袍带。武德四年,诏追公入朝,问以安边之略,公献可替否。异策奇谋,简在帝心。妙符玄旨,因即赐姓。乃拜为冠军大将军、右武卫将军,徙封郕国公,食实邑三百户。公疏英岳渎,毓彩星辰。幼明日就之机,早立天成之警。贞观十六年,以门资起家右亲卫。夕陪阊阖,朝谒承明。沥胆翘忠,披肝尽节。前后再迁职。至显庆四年,诏授游击将军、左卫安道府左果毅都尉。气略英拔,志烈宏远。有劳有效,可进可升。麟德元年,授左卫郎将。咸亨三年,除宁远将军、左千牛卫中郎将。至上元元年,丁忧去职。二年起服,授左卫中郎将。仪凤二年,诏曰,自参戎职,年祀亟淹。绩着陪麾,诚宣警卫。宜加荣命,肃旅春闱,除太子右清道率府副率。

公虔仪日干,恭侍星津。承桂岭之余辉,奉摇山之末照。永隆元年,除朝议大夫、守道州刺史。议兼分竹,言叶剖符。露冕调人,褰帷抚俗。百城流誉,丹毂与翠盖相辉。千里承风,降节共朱帷交映。至二年,诏曰:‘葱河西拒,作捍尤难。燕山北临,出镇斯重。除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公既明授履之术,又晓赐旗之方。智者有谋,仁者能勇。招携以礼,抚育以恩。葱山蚁集之徒,与雕题而革面。蒲海蜂飞之侣,将毳服以归心。垂拱元年,诏封象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惟公性怀忠义,志挟英略。燕然迈宪,疏勒逾恭。绩着勋高,班尊秩懋。庶当玉屑延其四大。金膏引其百龄。不谓景落鸟晖,催白日而西顾。波翻马颊,阅黄河而东度。蒿里寂而泉户幽。松迳惨而滕城暮痛矣哉。春秋六十有三,以垂拱三年闰正月十三日寝疾薨于京长兴里之私第,呜呼哀哉。马笛声凄,周箫响断。悲停社里,怨罢舂邻。而伯牙之琴,于焉遂絶。巨卿之驾,傥或知来。夫人怀远县君贺兰氏。黄裳演庆,彤管凝姿。淑质温柔,韶仪婉顺。椒花丽勾,丱日明心。柳絮清文,髫年味口。岂谓栖鵀结衅,巢鸺梴灾。靥坠珠星,沉鹜影于天际。眉凋璧月,掩娥彩于云闲。先以垂拱元年四月一日遘疾终于高平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六。以垂拱四年岁次戊子正月庚申朔廿三日壬午合葬于雍州明堂县少陵之原,礼也。悲夫,原野萧条,白杨凄而凝吹。荒坟阒寂,翠柏懔而含烟。汎菊纫兰,无复春园。秋月鸣桐酌桂,空余永夜幽泉。嗣子期荣,行惟敦孝,哀缠露薤,念结风枝。想泣鲤而无因,思驱蚊之莫遂。所恐山湮谷起,物是人非。虑青丘之速变,怯黄壤之遄移。故镌芳于琬琰,庶令德以无亏。其铭曰:

盘古亭亭,隆周赫赫。卜代三十,卜年七百。锡氏畴庸,分宗启宅。元勋不替,本枝无革。其一

疏源晋野,列派秦垧。蝉联冠盖,粲烂衣缨。积功流咏,累德驰声。麟台画像,凤策书名。其二

司马淹融,仪同峻嶷。武参榆柳,文登槐棘。任彼鹰杨,骋兹鸿职。令绩无畔,嘉猷何极。其三

刺史忠良,纂业惟昌。荣降赐族,绩着开疆。三吴之邑,百越之乡。沐兹仁化,谣咏成章。其四

都护凝邃,风仪俊异。栋梁之干,廊庙□器。孝本因心,仁非外至。一作模楷,千龄显懿。其五

光来箭激,人去忽诸。朝辞绛帐,夕掩玄墟。身没□地,魂归太虚。式凭贞石,芳尘有余。其六

二、李道师家族史事考

李道师原本姓郭。根据志文记载:“公讳道师,字惠慈,本姓郭氏,太原介休人也。”关于郭氏的起源,《元和姓纂》有载,此不赘述。郭氏的郡望,根据《元和姓纂》可知有太原、冯翊、京兆等郡望。[]然而根据范兆飞先生的研究,太原郭氏在北魏时期再次复兴,在北魏定士族之际,得以上升为名家大族。[]因而李道师追述其家族郡望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太原郭氏。

介休地望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北魏时期介休属汾州所辖。[]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东西分立,都有介休县之设,但都不在太原下辖。[]观志文,可追溯到李道师的曾祖父:“曾祖爱,周任泽州司马。”祖父李(郭)子和在《旧唐书》有传:“李子和者,同州蒲城人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东西对峙时期,汾河流域处于双方对峙的前线,很可能原本居于汾州的郭氏家族在西魏北周时期从汾州迁徙至同州。然无论何时,介休从未归太原管辖,推而论之,太原当是郭氏郡望所在,介休乃郭氏籍贯地之所在。

志文载:“武德四年(621),诏追公入朝,问以安边之略,公献可替否。异策奇谋,简在帝心。妙符玄旨,因即赐姓。”关于赐姓问题,《旧唐书》本传亦有所载:“五年,从太宗平刘黑闼,陷阵有功,高祖嘉其诚节,赐姓李氏,拜右武卫将军。”[]结合《旧唐书》记载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郭子和入朝,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

志文言李道师曾祖父名讳郭爱,“周任泽州司马”。泽州,在北周时称建州,隋开皇初改称泽州。[]志文以时名泽州指代北周时期的建州。西魏北周时期,州无论大小,皆有长史司马与别驾治中并置。北周虽然有总管府,但绝大部分总管府由所在州刺史兼任。司马地位重要,仅次于长史,并且有从刺史迁任者。[]

李道师祖父郭贵,唐时任“丹州刺史、上柱国”,不见于史书记载,唯《旧唐书》言李(郭)子和“自称永乐王,建元为正平,尊其父为太公,以弟子政为尚书令,子端、子升为左、右仆射。”[]是知,郭子和在隋末割据之时,其父郭贵尚健在。《旧唐书》记载:“[武德]四年,拔户口南徙,诏以延州故城居之。”[11]李(郭)子和于武德四年内属,居于延州,其父郭贵很有可能是这一时期担任丹州刺史。

李道师父李(郭)子和在《旧唐书》有传,与墓志可互证、互补。志文曰:“父子和,云州刺史、上柱国、金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旧唐书》本传则言:“武德元年,遣使归款,授榆林郡守。寻就拜云州总管,封金河郡公。”[12]《唐刺史考全编》未录李(郭)子和任云州刺史事,墓志可补其缺。志文还记载子和仕宦:“乃拜为冠军大将军、右武卫将军,徙封郕国公,食实邑三百户。”然据《旧唐书》:“高祖嘉其诚节,赐姓李氏,拜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元年(627),赐实封三百户。十一年(637),除婺州刺史,改封夷国公。”[13]可知李(郭)子和最终爵位为夷国公。然《旧唐书》没有记载李(郭)子和之武散官为冠军大将军,故而墓志可补之。另据《唐会要》记载,李子和在唐初归顺,其作为功臣,一直到唐中宗神龙初年(705),还曾颁布诏书,所食实封依旧颁给。[14]

三、李道师事履钩沉

李道师作为武将之子,在唐初以三卫入仕,志文言:“贞观十六年(642),以门资起家右亲卫。”在唐代三卫只是候选官,身份介于官与民之间。[15]作为三卫之一的右亲卫,其主要职责也是侍卫,故志文载:“夕陪阊阖,朝谒承明。沥胆翘忠,披肝尽节。前后再迁职。”蒙曼指出三卫主要来自官僚子弟,体现了皇帝与官僚贵族共治天下的原则,是关陇本位政策的一种体现。[16]

尽管在唐太宗贞观时李道师已经担任三卫,然一直到唐高宗显庆时期才授官,志文“至显庆四年(659),诏授游击将军、左卫安道府左果毅都尉”即此谓也。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下的武散官。[17]果毅都尉在唐代依折冲府级别可分为上中下三等,即从五品下、正六品下、从六品下。[18]安道府于史书无载,可补遗唐代折冲府。不久李道师又有升迁,“麟德元年,授左卫郎将。咸亨三年(672),除宁远将军、左千牛卫中郎将”。左卫郎将为正五品上,职责是辅佐中郎将宿卫宫廷。[19]宁远将军是正五品下的武散官。[20]左千牛卫中郎将为正四品下,主要职责是供奉侍卫。[21]

志文载:“至上元元年,丁忧去职。二年起服,授左卫中郎将。”而《旧唐书》明载李(郭)子和卒于麟德九年。[22]然麟德作为唐高宗年号,仅行用二年(664—665)即废,可定《旧唐书》麟德九年之谓有误。从麟德元年到上元元年(674)历十一年,可推测李道师丁忧当因父李(郭)子和去世。既然是上元元年丁忧,则李子和当卒于是年。左卫中郎将为正四品下,职责是宿卫宫廷。[23]

志文载:“仪凤二年,诏曰:‘自参戎职,年祀亟淹。绩着陪麾,诚宣警卫。宜加荣命,肃旅春闱,除太子右清道率府副率。’”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李道师担任右清道率府副率,从四品上,主要职责是协助左右清道率负责东宫的昼夜巡警。[24]

“永隆元年(680),除朝议大夫、守道州刺史。”李道师担任道州刺史,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担任道州刺史之后,据志文:“至二年,诏曰:葱河西拒,作捍尤难。燕山北临,出镇斯重。除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言其在高宗永隆二年担任安西大都护。

然志文言“垂拱元年(685),诏封象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惟知唐睿宗垂拱元年赐予爵位,具体不详其担任安西大都护究竟有几许时日。然其夫人贺兰氏“先以垂拱元年四月一日遘疾终于高平里之私第,春秋五十有六”,推而论之,李道师当于唐睿宗垂拱元年归京,其安西大都护职任应结束于此年。李道师卒于长安,志文有明载:“以垂拱三年闰正月十三日寝疾薨于京长兴里之私第。”嗣后不久,与夫人贺兰氏“以垂拱四年岁次戊子正月庚申朔廿三日壬午合葬于雍州明堂县少陵之原”。

四、李道师出任安西大都护史事考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灭掉高昌之后,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长期以来对安西都护府及安西都护的研究,都是西域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安西都护的任职情况,先后有柳洪亮《安西都护府初期的几任都护》[25]、吴玉贵《唐代安西都护府史略》[26]、陈国灿《关于唐朝乔师望守安西都护的时间问题》[27]、刘安志《唐代安西、北庭两任都护考补》[28]、王庆昱《新见唐安西张都护墓志考释——兼补一任安西都护》[29]、王庆昱、杨富学《洛阳新获墓志考见安西大都护郭虔瓘家世与西域行迹》[30]等多篇论文,对安西都护的任职时间、人选等问题都有所考补。兹拟就李道师任职安西都护的相关情况略作考述。

志文曰:“至二年,诏曰:‘葱河西拒,作捍尤难。燕山北临,出镇斯重。除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公既明授履之术,又晓赐旗之方。智者有谋,仁者能勇。招携以礼,抚育以恩。葱山蚁集之徒,与雕题而革面。蒲海蜂飞之侣,将毳服以归心。”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唐朝弃置四镇。唐朝在西域的政策以守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天山以北的十姓部落。[31]从志文也可看出李道师出任大都护,主旨也在于安抚天山以北的十姓部落。

关于安西大都护的设置时间等问题,薛宗正先生认为设立于唐高宗显庆三年,然而到乾封二年,裴行俭是安西大都护府晋级之后的最后一任。[32]李大龙先生认为裴行俭才是第一任安西大都护,时间为麟德二年。[33]我们看志文记载:“[永隆]至二年,诏曰:葱河西拒,作捍尤难。燕山北临,出镇斯重。除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很显然在永隆二年李道师担任的是安西大都护。

关于安西大都护的设置时间等问题,薛宗正认为设立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然而到乾封二年(667),裴行俭是安西大都护府晋级之后的最后一任。[34]李大龙认为裴行俭才是第一任安西大都护,时间为麟德二年(665)。[35]观志文:“[永隆]至二年(681),诏曰:‘葱河西拒,作捍尤难。燕山北临,出镇斯重。除中散大夫,守安西大都护。’”显然,永隆二年李道师担任的是安西大都护,与薛宗正之说不合。

我们再看李道师担任安西大都护的时间,据志文知李道师于永隆二年担任安西大都护。《唐刺史考全编》言自永隆初到垂拱初有杜怀宝、王果担任过安西大都护,但时间不确定。[36]王方翼任安西都护时当调露元年到永隆中。[37]王方翼应为李道师的前任。若李道师在永隆二年担任安西大都护之记载不误,则王方翼任安西都护即当在调露元年到永隆二年间。至于李道师充任安西大都护之下限,志文有如下记载:“垂拱元年,诏封象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惟公性怀忠义,志挟英略。燕然迈宪,疏勒逾恭。绩着勋高,班尊秩懋。”质言之,垂拱元年李道师受封象城县开国男,很可能垂拱元年即为李道师任安西大都护的下限。

五、安西都护缀补

通过对李道师墓志的简单考释,大致了解了其家族相关史事及其仕宦生涯。李道师以“三卫”释褐,长期在禁军任职,之后又担任过道州刺史、安西大都护,可补史阙。尤其是安西大都护一职务,对于唐代西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无独有偶,近年来新出唐代墓志的大量涌现,如同李道师墓志一样,对于考补安西都护不无裨益,兹据笔者目前所见的三方墓志所涉安西都护问题进行考补。

首先我们看《全唐文补遗》(八)收录万俟氏墓志记载:“夫人即皇安西都护洛川郡王讳应元之曾孙”[38]根据万俟氏墓志可知:“寻以贞元七年龙集己未四月廿九日,终于清化里之私第,时年六十九。”[39]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贞元九年也即公元791年,万俟氏卒年69岁,则其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根据万俟氏墓志记载万俟应元是万俟氏的曾祖父,如果按照一代三十年计算,那么万俟应元当生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其担任安西都护当在唐高宗时期比较合适。我们查《唐刺史考全编》收录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安西都护者并没有万俟应元,根据万俟氏墓志可以考补一任大约任职于唐高宗时期的安西都护万俟应元。

我们再看陈少游墓志,其中载:“祖度,皇中大夫、行安西都护、上柱国。”[40]根据墓志可知墓主陈少游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享年26岁,则当生于开元二年(714)。[41]我们仍然以三十年作为一代,那么陈度作为陈少游的祖父,当大致生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故而其担任安西都护当在唐高宗统治后期至武则天统治时期几率较大。

还有一方墓志,其中有言:“生皇考安西都护讳师利。”[42]根据任氏墓志可知任氏卒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享年69岁。[43]如果仍旧按照一代三十年计算,那么任师利担任安西都护当在唐玄宗时期。

这几方墓志只是记载了名讳和曾经担任过安西都护,至于具体的担任时间,无所记载,故不得而知,只能期待有新的材料的出现。

通过对李道师墓志的考释,兼及对另外三方墓志所涉安西都护任职情况的考述,可补增因史书缺载而长期被遗忘的四位安西都护府。


基金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

作者简介:杨富学(1965- )男,河南邓州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研究员,陇东学院特聘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敦煌学和北方民族史研究;王庆昱(1985- ),男,河南商丘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墓志研究。

[1]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2283页。

[2]  [唐]林宝撰,岑仲勉补《元和姓纂》卷10《郭姓》,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547—1563页。

[3]  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37—139页。

[4] 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19页。

[5] 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67—669、第952—953页。

[6]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7]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2283页。

[8] [唐]魏徵等:《隋书》卷30《地理中》,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49页;牟发松、毋有江、魏俊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36页。

[9]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99—601页。

[10]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11]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12]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13]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2页。

[14]  [宋]王溥:《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39页。

[15]  孙正军:《官还是民:唐代三卫补吏称“释褐”小考》,《复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第35—42页。

[16]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1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6《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97页。

[18]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5《诸卫府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4页。

[19]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4《诸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18页。

[2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6《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97页。

[21]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5《诸卫府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1页。

[22]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56《李子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83页。

[23]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4《诸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18页。

[24]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8《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19页。

[25]  柳洪亮:《安西都护府初期的几任都护》,《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26]  吴玉贵:《唐代安西都护府史略》,《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7]  陈国灿:《关于唐朝乔师望守安西都护的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4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28]  刘安志:《唐代安西、北庭两任都护考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9]  王庆昱:《新见唐安西张都护墓志考释——兼考补一任安西都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4期。

[30]  王庆昱、杨富学:《洛阳新获墓志考见安西大都护郭虔瓘家世与西域行迹》,《西域研究》2020年第1期,第108—119页。

[31]  郭锋:《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第134—137页。

[32]  薛宗正:《唐代安西建置级别的变化、反复与安西四镇的废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第44—47页。

[33]  李大龙:《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府时间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61—63页。

[34]  薛宗正:《唐代安西建置级别的变化、反复与安西四镇的废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第44—47页。

[35]  李大龙:《安西都护府第一次晋升为大都护府时间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61—63页。

[36]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46《安西大都护府》,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17页。

[37]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46《安西大都护府》,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16—517页。

[38]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八),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39]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八),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40]  李明等编《唐陈少游墓志》,《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175页。

[41]  李明等编《唐陈少游墓志》,《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175页。

[42]  李明等编《唐贝国太夫人任氏墓志》,《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19页。

[43]  李明等编《唐贝国太夫人任氏墓志》,《长安高阳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19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嗣鲁王李道坚墓志铭释读
「金石碑帖」《北魏杨播墓志》考释
金代《张雄墓志》考释
北宋崔中正墓志考释
魏碑系列17《丘哲墓志》,高清,按蓑衣裱重排
晋幽州刺史石尠墓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