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之道的内涵及特点
userphoto

2023.08.09 江西

关注

《庄子》所言之“道”是宇宙本体和根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具有客观存在而不显现的特点。

一、“道”是宇宙本体和根本规律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并对之进行了丰富的论述。首先,《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是自身的本体,产生了自身以及鬼神、帝王、天地、万物等;其次,“道"作为宇宙本体,其存在的状态虽然无为无形、不可见,却与宇宙万物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以及诚信关系;最后,“道”远远超过太极、六极、天地、上古等涵盖的范围,实际上是宇宙根本规律。“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庄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和根本规律,化生了万物。“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庄子》将“道”化万物称之为“天乐”,这与《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日生”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 都对生物世界的生生不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道”化万物,意味着万物都受到“道”的支配。《庄子》认为“道”支配万物,是不论物体的大小的,“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进一步明确指出“道”无所不在:“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深入体悟无处不在的“道”,掌握“道”,从而超越万物,达到圣人境界,明晓天乐,厚德载物。“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虛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庄子·大宗师》则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说明古代圣王、圣人通过掌握“道”取得了修身、治国的成功。"豬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成;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项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虽然《庄子》产生的年代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但其中阐述了许多现代科学才能证明的知识。

二、“道”是人类社会基本规律 

《庄子》认为“道”分为天道、人道,天道的特征是无为,人道的特征是有为,天道支配着人道,两者有着明品区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人道即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延伸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庄子·胠箧》列举“盗亦有道”的例子,说明人人都要遵循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成功。“故跖之徒问于跖日:'盗亦有道乎?跖日:“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安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人类社会基本规律支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需要顺应人类社会基本规律,采取无为的方式方法治身、治国、平天下。“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欢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庄子·在宥》)《庄子》认为,大道的精华是用来治身的,学会运用大道的精华治身,也就知道如何治国,治天下了。“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庄子》认为,人们对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庄子·寓言》)庄子以曾子在不同时期对孝亲的认识的变化为例,来说明认识深化的规律。父母在世时,曾子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内心很快乐,因为父母能享受到他的倖禄;父母不在后,曾子的俸禄虽然很多但内心常常悲伤不已,因为父母已经无法享受到他的俸禄了。“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而不洎,吾心悲。”(《庄子·寓言》)所以,一个人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会随着条件和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应像《庄子·道遥游》中的鲲鹏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境界,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随着规律的变化顺应规律而为,而不应“坐井观天”,不知变化,逆规律而为。

三、“道”客观存在而不显现 

庄子非常科学地认识到“道”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以一种不显现的状态存在并运动。《庄子·天运》对天、地、日、月、云、雨、风的运动提出思考,认识到这些运动的背后是一种不显现的力量在推动,并且把这种不显现的力量称之为"道”。难能可贵的是,《天运》篇中的这种思考没有归结到神秘主义,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熟主张是?孰维纲是?敦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兩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敦居无事而披捞是?敢问何故?”《庄子·天运》还借孔子和老聃的对话说明“道”是一种不显现、不可见的客观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不是度数、阴阳等具体事物。“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间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同时,这段话借孔子之口阐述了人们追求“道"的艰辛过程,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无限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从量变达到质变的无限过程。《庄子》认为,由于语言具有局限性,无法对不显现的“道”进行全面描述,因此,人们无法凭借语言去完整地把握“道”。“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对此,《庄子·外物》提炼出“得意忘言”理论,认为“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意忘言”理论对后世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悟|做人讲究一“诚”字
无道不能知术——灵触中的“道”与“术”
心存敬畏,行止有度
什么是天道?(有必要知道)
魏晋玄学思考其一
【董平】“儒道互补”原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