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哥本哈根:积水潭?我们那疙瘩叫雨水花园!

前几天的朋友圈,我们疯狂吐槽北京

又又又下雨了


(说不定还真有)


只要下雨天

每一站都叫做积水潭

随时达成城市看海~

 


说好的海绵城市呢?

说好的城市双修呢?

说好的......



大雨过后是令人窒息的高温

我们深刻体验了什么叫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然而我们并不孤独


邻国的印度正面临最大用水危机,六亿人用水困难;而白令海覆盖着的大部分冰层已经消融,只剩下了往年此时的 10%......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在度过有史以来气温第二高的六月之后,七月整个北半球依旧在极端炎热、干旱和灾难性降雨等具有高度影响天气的控制之下。


根据研究,持续酷热和大规模降雨等极端天气的产生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与全球温室气体积聚的长期趋势相符。


也就是说

全球变暖是真的...


过快消融的白令海冰面↓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

一直走在世界环保前列的丹麦有话说


丹麦建立了以“零碳”为目标的丹麦绿色发展模式,到205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而哥本哈根将于2025年建成全球第一个零碳首都。


就在最近公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哥本哈根排名下降,降到了全球第五。(顺便一提,前20名城市中,香港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城市,排第14。)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

在面对城市暴雨、海平面上升等困难时,

丹麦人民如何使用智慧解决环境问题的!


城市内涝


2011年7月,一场毁灭性的大雨袭击了哥本哈根,因财产损失、交通延误和生产中断带来的损失高达10亿美金。



为此哥本哈根迅速开始寻找解决方案。


2016年,哥本哈根暴雨应对行为准则获得了ASLA分析及规划类杰出奖。针对街道、公园和广场等城市常见空间模式,八种介入手段以减缓灾害。“暴雨工具箱”将水力工程(灰色)与城市生态工程(蓝绿)相结合,创造了一套普适性洪水缓解策略的模型。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绿色街道措施利用城市街道的高差创造出“安全通行路段”与“洪水淹没区”。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沿着公共空间依次展开。这些措施同时也起着教育公众的作用。



V形的城市道路截面挑战了传统的交通工程,通过改变截面的走向将传统街道改良为暴雨适应性街道。这种改变不仅减少了道路所占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道路的滞水能力,同时应对日常与极端暴雨天气状况。



可进入的多功能水岸创造了生物栖息地、沙滩和各式各样的休闲空间。在极端天气状况下,水体可以暂时容纳大量的洪水,从而保护周边的区域不被洪水侵蚀。



湖区变成了一个拥有休息娱乐、健身和传统遗存的多功能公园空间,兼顾高效的空间利用,应对暴雨和日常的降雨,并吸引居民和游客加入到活力十足的湖岸活动之中。



除此之外,丹麦的材料厂商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最近,一家丹麦建筑事务所推出了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模块化气候砖(Climate Tile),用来帮助减少暴雨所造成的城市洪灾。地砖内部设计有水平向交错的管道,具备排水、引流的功能。砖体表面则布满垂直向的小孔,与管道互通,组成特殊的“插件系统”。



气候砖从地表吸收来自屋顶的雨水,运送到地底,供给植物,植物吸收后树冠蒸发出的水汽又回到大自然。



设计与材料

共同为解决城市内涝保驾护航


雨水收集


2011年7月的那场暴雨同样影响了丹麦的腓特烈斯贝。Lindevangs公园的设计初衷就是希望脱离雨水的侵害,同时存蓄雨水,以避免附近低地的超载。设计师从既有的公园着手,以儿童的游戏和活动为重点,在公园中置入了具有双重功能的新设施。



公园的东南侧是Sløjfen城市广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曾经的电车轨道。以斐波那契螺旋线为几何原型,一道长度约80米的水墙起到了收集和引导雨水的作用。



人们可以利用知识、通过测量来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案。水是文化生活的源泉,也是城市活力的激发者。新的景观设施通过引导和存蓄雨水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哥本哈根大学Maersk实验楼的公园同样也能够进行雨水收集,坡道经过了特别的设计,能够适应未来的天气变化:雨水可以从砖块之间的夹缝之间渗入,并被收集到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中。低层建筑的屋顶花园同样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公园中过剩的雨水可被用于植物灌溉以及厕所冲洗等。



在丹麦南部的候鸟迁徙地瓦登海,新改建的瓦登海游客景观中心的内庭院由极具表现力的几何形木质建筑围合来抵御强烈的西风,砾石和当地的花卉、草药构成了一种特别的搭配,并将一片杂草丛生的池塘变成了一个收集雨水花园。



庭院内设置了一些简易的木桩和置石,作为儿童游乐区。




庭院周边区域用作室外休息场地,中心区域结合地形和植物作为雨水花园。



遍地开花的雨水花园

让每一滴落下的雨水都变成资源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无疑是三面环水的丹麦最困扰的问题。2012以来,哥本哈根哈维德夫海边的一个小型的人工海滩区域一直是家庭旅游热门地。为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VEGA landskab事务所雕塑家Karin Lorentzen共同设计,将这个区域升级为海滩公园,以容纳更多的游客。


海滩公园效果图↓


哈维德夫海滩的发展历经约100年,原为垃圾填埋场,由垃圾倾倒而形成,后来再覆盖上土壤和砂砾。新项目包括扩大沙滩区域,布局草甸区游线,以及建设沙滩和被植被覆盖的垃圾填埋场之间的混凝土边界线。


公园平面图↓

海滩发展历程↓

新项目对该区域进行规划↓


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新的混凝土边界一方面用诗意而新颖的形态来提现自然性,同时又能够具有保护草地免受海水侵蚀的实用功能。项目设计基于对未来水位上升的数据预测,使这条边界线不会经常浸泡在水中,但可以承受极端天气时海平面的上升。


不同海平面的状况下人们可以进行不同活动↓


公园景观设计借鉴了原始草场的蜿蜒形态与特征,以及哈维德夫海滩绿地和大海之间原始的柔软边缘,将北部的绿色植物和南部的海岸连接起来。混凝土边界的线条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美丽形状——卷心菜的结构


卷心菜的灵感转化↓


在小尺度下,线条形状符合人体工程学;在更大的尺度中,它则反映了周围景观的特征,以及波浪、海滩和草地交织的形状。 




简洁又生态的设计

小编都看饿了



最后小编想说

不管气候变暖是不是真的

我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才能愉快的看海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旅行 | 城市分享季——丹麦哥本哈根
海绵城市“牛”在哪?
丹麦哥本哈根海滨长堤公园
哥本哈根 丹麦
看哥本哈根如何打造一个可变化的海绵城市
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