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尸检--现状很糟糕,但对临床医生很重要

上周,有个20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因公来杭,我和他小聚一下,大家聊聊了家常,但三句不离本行,也谈到对医疗现状、医患纠纷和医改的问题。期间,他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发生在10年前的故事,有一个29岁的产妇,生完孩子后3天出院(当时床位紧张),在出院当天医生把一些指标复查了一下,结果发现D二聚体增高(1500ug/L,正常0-500ug/L),考虑到患者作为产妇,术后卧床多日,存在肺栓塞的风险。于是电话联系患者,了解到患者自诉有轻微胸背痛,更是高度警惕,于是建议这位产妇立即回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这位年轻的妈妈当然听从医生的劝告回到医院,来医院的时间有些晚了,而且患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呼吸困难,于是先给病人用上了低分子肝素,当天检查双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

用了两天药,第三天凌晨患者突然胸痛加剧,查心肌酶有增高,但心电图仅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肌钙蛋白正常,于是请呼吸科会诊,建议做肺血管CT检查。可是就在等待检查的过程中,突然患者两眼上翻,呼之不应、面色死灰,血压明显下降测不出,心率也降低,立即予以抢救,但是最终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一个刚产下小宝宝的年轻妈妈,前几天看上去还好端端的,突然阴阳两隔,不仅家属无法接受,作为医者也觉得可惜,还有不解。因为患者肺栓塞还没有确切依据,另外奇怪的事情是在抢救的过程中,床边超声发现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为了明确患者死因,也为了对患者家属有个交待,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医院安排了尸检,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胸主动脉夹层血肿破裂伴两侧胸腔血性积液(以右侧为甚);右肺萎缩;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

原来病人是死于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人体内最粗的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系列包括撕裂样疼痛的表现。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一旦出现内膜层撕裂,破裂的机会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

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特别是控制不佳的高血压)、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高龄孕妇。妊娠是一个特殊的易发因素,在40岁前得主动脉夹层的女性中,50%发生于孕期。典型的是在孕期的后1/3,偶尔也可发生在产后早期。妊娠后期血容量、心排血量及血压升高有引起夹层分享的危险。

这个案例当中,临床医生临床思维狭窄,仅凭D二聚体增高和产妇就偏向于肺栓塞,而忽略了在主动脉夹层中,D二聚体也会增高。而主动脉夹层本身就是血管出现破口,这个时候用低分子肝素,导致血液更不容易凝聚,会让病情更加恶化。

但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复查过D二聚体,数值升高到17000ug/L,使得在最初的全院讨论中,很多医生仍倾向于肺栓塞。但是有一些医生对此持有异议。最终的尸检结果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也让后来类似的事件没有再发生。

同学说的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北京协和医院陈罡医生写过的一本书《因为是医生》,书中讲述的一个案例也让我记忆犹新。

书中有一章节《灵魂的重量》里讲述了一个21岁大学篮球队长张迪因为不明原因发热的昏迷的故事。非常遗憾的是,即使是北京协和这样的大医院经过全院的努力救治,依然没能救回患者的生命。书中的兰教授为了明确病因,主动去和家属谈尸检。尸检现在越来越少,几乎快要绝迹,原因很多,书中写到:

“当今医学朝着多个方向迅猛发展,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病理学也进入了以分子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应用等分支学科为标志的全新时代,而传统意义上的尸体解剖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全球性低谷。然而,现代科学技术赐予医学的“千里眼”仍不足以将疾病的一切“尽收眼底”,我们间或在不明不白中“失去”我们的病人,我们在惋惜中猜测,在猜测中惋惜,常常忽略了尸检这个反映疾病最真实最直接的手段。

其实也不完全是忽略,更多地时候,我们和病人家属一样不愿意去面对。死者已矣,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尚受之父母,再做尸体解剖似乎极不人道,而面对刚刚枯萎的生命之花,张迪父母的心一定正在滴血,在我看来,“尸检”二字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在心头再插上一把匕首。

在现今中国的医疗环境下,谁也不愿意“惹事”,我们用“善良”的想法将谈尸检这件事加以包装,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习惯,最后它俨然就变成了一纸形式。”

在看到年轻医生们脸上为难的表情时,兰教授对年轻医生们说道:

“既然死亡是任何人也逃避不了的'铁律’,我们需要正视死亡和善待死亡。如果医生对尸检都畏手畏脚,对离奇的死亡不加以思考和总结,那么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之时,他仍然守不住生命。对于病人而言,尸检是人生旅途的最后总结,是人生大书的最后题跋,它实际上维护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权利。我们既然竭尽全力也没能给病人生的希望,就不要再给病人和家属留下死的遗憾。”

在对患者家属沟通中,兰教授的话堪称经典,因为既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又表达了对病因真相的渴望,而最终真相能帮助医生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最终帮助更多的患者,让遗憾少发生或者不发生。

“……我们想善待生命——每个人的生命,我们想解开未知,扫清医学道路上的荆棘,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对您们孩子的去世深表遗憾,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份遗憾,我们不想因为我们的无知和不解,在将来的行医过程中带给别的家庭。相信我,我理解您们的心情,现在提出来真的很残忍:孩子生前未能诊断的疾病,我们可以在孩子的遗体上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将来或许会帮助更多的人”

而最终尸检结果是狂犬病,是临床上罕见,而患者又是其中更为少见的类型--麻痹型狂犬病。

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印象中采取尸检来明确诊断的案例实在少之又少。临床上我参与过的死亡讨论案例中,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争论、观点不同,常常谁都说服不了谁。而且的确很多时候死亡原因存在疑点,最终做出的一些所谓结论并不是真相,更多的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甚至是由“权威”来判定的。作为医生我也非常渴望了解真相,我非常希望通过真相的了解后能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但是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医患关系的复杂化,尸检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确都是明显减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医方应抱着明确真相提高诊断水平,患方则要理解生命的复杂和医学不确定性,同时抱有一种宽容和理智的心态;最好也有第三方调解机构在其中协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看待治愈无望的危重病人坚持治疗?
癌症根本不用治,治好的都是误诊了?一个医生终于说出了三个真相
一个医生眼里的善终路
医院人来人往,那些勇于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彻、走得更远
临终患者的世界
放手也是爱,有限治疗,尽心照顾,多陪伴,少留遗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