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百年来那些玩鹰的花样儿


前段时间,堂主介绍了咱们觽堂的一位“鹰把式”。(链接👉:鹰,是我英雄梦想的寄托

当时堂主讲到,老北京在玩鹰这方面很有一套。今天,堂主就接着给大家讲讲,玩鹰这件事儿,在历史上都被玩出了多少花样儿


 ◆  ◆   ◆  

先来说说

离咱们最近的清朝

之所以先讲清朝,是因为现在留存下来资料最完善的,就是清朝。而且,现在的老北京人玩鹰,跟清朝的关系也最大。

那时,有专以捕鹰为生的鹰户,每年要向宫廷交纳赋税丁银,如果交鹰,可将鹰折银抵消赋税。

捕捉到一只“海东青”(最名贵的鹰种)献给朝廷,可以折银三十两,另外还可得赏银十两、毛青布二十匹。


海东青捕天鹅

上交普通鹰的,一等鹰每只折银十五两,二等鹰十两,三等鹰五两,四等鹰或体长一尺左右、只能捕捉小鸟的鹞子,折银一两。

等级的划分,按鹰的体长大小和种类而定。

海东青

除此之外,当时清廷内务府还设有鹰鹞处,专门负则收缴、驯养鹰鹞。一方面,供皇帝行围射猎时使用,另一方面,用鹰捕捉雉鸡,供祭祀或御膳用。

当时,鹰鹞处还养猎狗,又叫鹰狗处


此外,还有呢,朝廷还在西直门外法华寺,建有很讲究的鹰厂

厂内有精致的鹰笼,笼内放着一个直径三尺、高一尺、四十多斤重的大木盆,用来放食物和饮水。

每只鹰一天喂羊肉十两,每只鹞子一天喂麻雀六只。


当然了

除了满足朝廷的需要

民间的老百姓自己也玩鹰

不过,民间玩鹰达到鼎盛,就已经不是在清朝了,而是到了民国时期。

最著名的是每年腊月初八,同仁堂的乐家,都要在大红门外的南苑举行“腊八围”,目的是收集腊八之前的兔脑做“兔脑丸”(同仁堂的一种中药)。


腊八围,是当时北京所有玩大鹰的人,最重视的一次比赛。场面非常壮观,全北京所有的鹰手都把最露脸的家伙什拿出来给鹰扮上,鹰也神采奕奕。

比赛当天,早上报到登记,下午拎着兔子回来领赏。



不过,那时能回来领赏的,只有登记数量的70%。没回来的,不是鹰跑了就是没逮着兔子,没脸回来;回来的人有酒有肉,席间大谈放鹰的过程。

过了这天,放鹰告一段落,再玩就要等来年了。



可以说,老北京人玩鹰的风气,就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

不过,驯养猎鹰可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艺,远不止清朝这么近;甚至可以说,清朝入关之后,满人鹰猎文化的发展,受到汉人影响很大。

 ◆  ◆   ◆  

鹰猎文化的历史相当久远

有准确记载的,驯养猎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北魏时期,也就是说,它的历史基本和人类文明史差不多长。

要说鹰猎文化,堂主先来说说“鹰”这个字。


“鹰”这个字的结构,尤其是它的上面一部分:广字头表示高大的房屋,在房屋里,有一人一隹共处,“隹”在甲骨文里与鸟同形,就是鸟的意思。

这是不是也可以表明:在造这个字的时候,鹰类已经开始了它们被人类驯养的命运了?


堂主举个早一点的例子

春秋时的楚文王

文王从小喜欢捕猎,曾经得到过一只“奇鹰”,从外型上看:这只鹰“爪距利,殊绝常鹰”。

文王外出行猎,其它鹰都在争着围捕各种野兔之类的猎物,唯独那只鹰高高地昂起头、瞪着双眼,不为所动。

过了一会儿,隐约间看到云际有东西在飞。这只鹰立即展开翅膀飞去,快得像闪电一般。

不一会儿,羽毛像雪一样掉下来、血像雨一样洒下来,一只大鸟掉在地上。文王身边博学的人说道:这掉下来的,是一只大鹏鸟的雏鸟啊!

关于大鹏鸟,庄子在《逍遥游》中有描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只奇鹰有多厉害,才能把大鹏之雏击落啊!

总之,像这样的记载可以说明,养鹰历史的确非常悠久,不过,在清朝之前,养鹰基本上还是仅限于帝王、贵族、士夫们的一项休闲爱好。

 ◆  ◆   ◆  

那些史料中的记载

首先,《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这是说,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的生活。可见,当时鹰猎已是贵族的主要游乐活动之一。


再像是《后汉书·梁冀传》:“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

《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

尤其到了大唐盛世,更是发展迅速。

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当时宫廷养鹰,已经开始按照鹰的品种分类:“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

而且,由于长期地跟鹰打交道,到了唐代,人们对鹰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


举两个例子:

根据唐代《酉阳杂俎》中载:“一岁曰黄鹰,二岁曰(弁+鸟)鹰,三岁曰鸧鹰”,这是在说,人们已经开始给不同年龄的鹰命名

“凡任何动物,如果古人为其不同年龄命名造字,那它一定是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如马 、牛、羊等家畜才会有。今鹰亦然。”


再者,在《周书》中载:“惊蛰之日,鹰变为鸠;小暑之日,鹰乃学习;处暑之日,鹰乃祭鸟。”

这三句话,前一句讲的是由于鹰的迁徙,春天在中国北方少见鹰、只见鸠;中间一句,讲雏鹰在小暑前后开始学习飞翔;后一句,讲雏鹰成熟在秋天开始猎食。可见人们对鹰已经形成书面研究。


总之,这样的记载实在太多了。

至于宋、元、明、清各朝,记载就更多了,这些内容,不仅见于文字,许多鹰类题材画的出现,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

除了画,自然还少不了大量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对鹰的描述,堂主选印象最深的两首,跟大家分享:

《观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肝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然,在堂主看来,古人对于鹰的感情,并非只是为了狩猎而已。在鹰的身上,一直寄托着很多古人的情感

天大!地大!

广袤!辽阔!

无拘!无束!



从古至今,雄鹰都是理想、自由、雄心这一类美好词汇的化身。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特别是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都普遍爱鹰。

想来,大概只有无垠的穹宇才容得下他们的谋略与理想,所以,他们把思想寄托于雄鹰,在竦翮而升、搏击长空的英姿中,向长天倾诉英雄的梦吧! 


堂主碎碎念——

觽堂推出的艺术家、艺术品、还有一些“冷冷的”古代知识……就是堂主向您推荐的,一种连贯的中式生活方式。

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用当代语言来表达述说,希望我们共同去感受生活中那些朴素的美,那些简约但不简单的美。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最凶猛的“天空霸主”,万鹰之神海东青
海东青
万鹰之神:十万只雄鹰才出一只的海东青
万鹰之神 “海东青”
万鹰之神海东青
历代馆藏玉鸟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