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材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材(一)
 
题材一:送别抒怀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创作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此类诗歌的标题中一般有“送”或“别”等字眼。

1.主题分类

(1)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二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2)间接写别情 

如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寒雨连江”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第二句“平明”承接上句的“夜”,写出了离别的仓促,夜晚同来,黎明分手,来不及在此地漫游,是令人遗憾的。“楚山孤”的景象既写出了楚山的孤耸,又写出作者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心情,可谓情景交融之笔。

最后两句,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做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4)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5)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节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里先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诗人漂泊江湖的感受“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地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亦如同虚设,因再无心爱之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2.常见意象

杨柳

典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依
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句。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的《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依依情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句。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这和名句“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3.送别习俗

折柳送别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饮酒饯别 

这也多出现在唐代的送别中,从唐诗中便可看出。送别诗中有关酒的名句,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文人的最爱,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唱歌送别

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材(二)
 
题材二 羁旅思乡诗

此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记录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因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饱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古时,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 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多是源于战乱频发、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等。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1. 主题分类

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唐代的张继,好不容易考取了进士,却赶上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 、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心中泛起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一个“愁”字统起。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紧接着,第二句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称之为“江枫”, 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 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江枫”与“渔火”, 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诗的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如此,“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时的他孤身远行在长安,一个少年在面对尽是陌生人的繁华外乡,是很孤独凄凉的,这让他格外思念家乡。因为他的家在华山之东的蒲州,遂这首诗被他题作“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封建社会时期,地区之间风土人情和习俗的差距都非常大,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往陌生的异乡,身心迷茫,且不知前景如何,王维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第一句的“独”字,就将诗人孤身面对一切的境况表达得淋漓尽致,又连用两个“异”字,“异乡”“异客”这种叠加的用法更加凸显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感。

第二句,作者写了“佳节”和“倍”,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是很平实的情感,往日里不那么明显,可遇到了“佳节”,便触景生情,情绪就会较平时更强烈。在全家团圆的节日里,孤零零的少年在喧闹的异乡回忆起在家乡时的欢快过往,游子之孤单就会愈加浓烈。李中也有“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的诗句,似乎节日总是格外地惹游子思乡。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为王维的转折之笔。家乡的兄弟按照习俗在重阳节这天都身带茱萸登去高处了,他们当中唯独少了王维一个人。事实上,王维于此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深远:让我更加怅然的不是自己孤独地身在外乡,而是想到在团圆的日子不能和兄弟团聚,这种遗憾更值得诉说。

羁旅他乡幽怨愤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宋代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身处军中时的感怀之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许伤感。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概在回荡。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迥异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对此地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该地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紧接着续写了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下阕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生。“燕然未勒”由“封燕然山铭”的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此处的“勒”字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阙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与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 经典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人于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煜的《浣溪沙》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如李商隐的《代赠》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与芭蕉雷同,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的《长恨歌》云:“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秦观的《踏莎行》中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云:“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的《满庭芳》中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的《登高》有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如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如晏殊的《清平乐》云:“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在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云:“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高楼

又如西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云:“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有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有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沙鸥

此鸟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常常表现的情感。如杜甫的《恨别》有云:“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又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有云:“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浮云

浮云漂移不定,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秋风、秋霜、衰草 

可引发旅人的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寒山、烟、暝色、宿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子独守空房,当会思念漂泊在外的夫君: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声音

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材(三)
 
题材三  思妇闺情诗

这类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宫怨诗和闺怨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前者专写宫中宫女及

妃嫔失宠后引发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少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而思妇闺怨诗,则更多的是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

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之情。

1. 主题分类

此类诗的思想内容或表现妇女对在外丈夫的思念,表达自己的柔

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

情怀;或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

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

福生活的向往。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

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的《闺怨》一诗

写道: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独自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

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

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

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妻子以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

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列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唐

代金昌绪的《春怨》有云: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该诗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黄莺在古诗中是可

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

赶走,岂不令人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光顾着没完没了地鸣

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全然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

睡,且还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的丈夫相会。

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

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

的严酷现实,岂不要恼煞了她?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儿行千里母亦担忧,何况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不

牵挂呢?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有云: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对丈夫体贴入微

、问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唐代自安史之乱以

后,战争频繁而残酷,成千上万驻守边地的将士于沙场英勇牺牲

,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为最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

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之需,将大批民间的美貌女子掳入宫中

。这些深宫女子被锁入高墙深院内,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

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

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其痛苦、怨言可以想

见。

唐代元稹的《行宫》有云: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

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行宫中,红颜憔

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过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表达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有云: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此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

之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

的关心和同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渴求

过上安宁生活的心愿和反战情愫。



2. 常见意象

黄莺、燕子、鸿雁、鹦鹉、飞蛾、月、梦、泪、雁、寒蝉、更漏

、笛声等意象;

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晓风、春景、落花、杨柳、衰草、银河、灯、烛、帘、被、团扇

、床枕、帷幕、帏、镜;花屏、章台、栏杆、高楼、宫殿、玉阶

、窗、轩楼等意象。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10种题材(四)
 
题材四 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

人、渔父等劳作行为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以

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

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

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

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其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

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

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

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

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

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

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又有新的发展,其笔

下景物不仅具有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达田园

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

,浑然天成。

1.主题分类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通过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如李白的《望庐山

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

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溪布的形象和气

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该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全

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

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

情,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目己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

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

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风光,

写出内心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对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

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

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人们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亦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

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另外,还有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揭露

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等内容

的诗歌,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2. 常见意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云:“绿树

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如曾几的《山衢道中》有云:“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云:“空山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中有:“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的《田园乐》中有:“桃红复含

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见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有云:“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竹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如柳宗元的《渔翁》中云: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如苏轼的《海棠》:“东风枭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如杜甫的《客至》中云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如王

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

鹂。”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的《西江月》中

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 

表现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

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蛙 

常用以表现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诗人的悠闲心情。如赵师秀的

《约客》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10种题材(五)

题材五 怀古咏史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

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将这类诗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都较为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

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

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严格来说,咏史怀古诗应该分为“咏史”和“怀古”两类。咏史

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

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怀古诗则是因

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

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此类诗的标志是在标题中一般含有古迹、人名,或在古迹、古人

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

古》《咏怀古迹》等。

1. 主题分类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咏史怀古,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

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

哀之情。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成为古代诗

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

”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

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

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

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

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

别有寄托。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

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

唱,后庭遗曲。

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

风物的胜概。下阕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

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 便寓警世伤

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

蹈历史之覆辙。

还有的作品属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实的独

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开头二句,借物起兴

,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

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

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词的论调,而又

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的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

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

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

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节选):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樽还酹江月。

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樯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

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诗人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

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

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

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

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注定

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咏史怀古诗词是"诗”

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

,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诗歌中常常会通过古迹

、典故、人物等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所以我们也要多多积累一

些典故常识。

2. 常用典故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

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

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

君臣猜忌。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

城!”后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

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后,诗人就常用“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喻指

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将其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

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

业而蒙冤受屈。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10种题材(六)

题材六 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又称“托物言志”及“借物喻人”。这里的“咏”是

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的

意思;“志”指作者的意愿、情怀。咏物言志法,就是通过对客

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志(或某种理想,或

某种愿望,或某种要求),抒发作者某种感情的写作方法。如王安

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亳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

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

,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

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锐意实施改革

,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

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

痕迹。

1. 主题分类

单纯咏物

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

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赞美了春柳的轻盈姿态,透露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的态度

、生活的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

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

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

代名相李纲的《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

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的道理。

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在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者。

咏物抒怀

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与世人有某种相

似之处,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

度、追求。如郑谷的《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

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他们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

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

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

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

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一般人与王孙公子

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

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其二,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如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

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指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和太阳煦照开岀娇艳的花。“

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则身价十倍”

;“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三、四

句转过来写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

秋风中迟迟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

势。

2. 常见意向

蝉  象征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梅花  代表高洁人格。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菊花  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  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杨柳  指代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水仙  玉洁冰清,高贵清雅。

凤凰  品行高洁,志向远大。

兰花  高洁、君子之德。

东风  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竹子  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

品德修养。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10种题材(七)
  
题材七 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作。一般认

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隋代,唐代即进入

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亦是唐诗中思

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

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

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

后的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这类诗的标题中往往有 “行” “军” “征人” “塞” “戍

” 等与军旅相关的字眼。
1. 主题分类

从戍边战士的角度创作
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

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后两句先写出了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

、边地荒凉。“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

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

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

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

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

士豪壮的誓言。

从闺中主妇的角度创作
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

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

解,思念至极,心上人就不自觉地出现在梦里。妻子在梦中与思

念的夫君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她要赶走可爱的黄

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

活,这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情长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从将士的角度创作
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

井抛妇别雏的痛楚以及无限的乡愁。范仲淹的《渔家傲》《苏幕

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

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2. 常见意向

自然景物
如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与战事相关的元素
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刁斗(又名“金柝”)、

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地名及人名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山

、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雪山、蓟北、边城、沙

场、萧关、凉州、金河、楼兰、单于;

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古代诗歌阅读导学案——七大热点诗歌题材
中考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及情感归纳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相关知识
考场上轻松巧解古诗词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第一步:如何读懂古诗
诗词中的鸿雁意象及其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