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永《草書千字文》臨帖提要

——學書絮語

一、智永生平

智永(全名釋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幼年師從蕭子雲學書。後來,蕭子雲奉詔爲梁武帝摹寫周興嗣編寫的《千字文》。遂選書法不俗的弟子王法極做他的助手。法極便得以進入內府的藏書閣。在那裏曰遍了王羲之的許多墨跡。于是激發了他繼承祖法,精勤書藝,將祖先的筆法傳諸後世恒心。爲了專注王家書法,免除世俗的紛擾,決定遁入佛門。又加老師的推荐,與其弟同在京城建康剃度爲僧。他的法名智永,弟弟法名智欣。大同二年(537)兄弟二人同返故鄉,捐獻家宅爲寺,名曰永欣寺。梁武帝爲他們崇尚佛教的事跡所感動,特頒賜“永欣僧”扁額,以示奬厲。

智永,常居永欣寺閣,潛心研習了30臨池學書。決心“學不成祖法不下樓”。相傳曾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

因此,智永被後人尊稱爲永禪法師或永禪師。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

二、《真草千字文》的來歷:

《千文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是智永晚年當時的識字課本,也用真草兩體寫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南朝梁武帝命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流傳廣,名人書寫而傳世者很多。從書史發展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規範作用超過了傳為東漢蔡邕書《熹平石經》的影響。

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現傳世的有墨、刻本兩種。墨原爲羅振玉所藏,後流入日本,歸小川為次郎所藏,紙本,冊裝。計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後有楊守敬、內藤湖南所寫兩跋,論者認為墨蹟本為智永真跡,也有人疑為唐人臨本。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蹟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西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複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蹟相比稍差一些。

長期以來,這件墨蹟倍受推崇,有人評說:真則圓勁古雅,草則豐美勻適。還有人評說筆勢飄動雋逸,結字雄放瑰奇。也有人以為此書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三、智永草書的基本特徵:

   作爲草書藝術,首先讓人能認識,而後才是明白字義,所以,寫草書必須有法度、有分寸。但草書卻有不同寫法,多數草書有“混寫字”,這就要求學草書的人首先要有辨認能力,熟悉草書的書寫規律和一般代替筆畫。

   智永草書和其它草書一樣,也有四大要素:

   一是連:連是最常見的寫法,有的字一筆寫成。如“步、皇、庶、象”四字。

   二是省:有的草書把部首偏旁省略了,楷書的形態變了樣。如“君、起、氣、良”四字。


   三是變:草書最難捉摸的就是筆畫變化,變化越大辨認越難。如“事、知、真、舊”四字。

   四是代:代是草書最藝術性的表現,它的一種或多種偏旁是用草書符號代替的,是最普遍既有規律又有原則的簡化用筆,絶非是隨意的亂代。如“談、終、躬、馳”四字。


智永草書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而輝煌的藝術,表現出濃厚的東方神韻,超過了傳爲東漢蔡邕《熹平石經》的影響。它的法度嚴,一筆不茍,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溫潤秀勁兼而有之。

(一)一派二王書法風範。智永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特捐宅爲寺,剃度爲僧,居閣樓30年,“書不成,不下此樓”,如痴如醉的練字,退筆成,勤奮至極,绰有祖風。如下面幾個對比字:“尊”、“舍”、“命”、“都”。

王羲之:

智 永:


(二)筆勢俊逸,氣韻飛動。智永草書豐美勻適,用筆藏頭護尾,一波三折,有含蓄而飄動的韻趣。如:“量”、“覆”、“嚴”、“曠”四字。


(三)智永草書字字獨立,從空中來,從空中住,是初學草書者的很好範本。如“壁”、“鍾”、“詠”、“棠”四字。


四、智永草書的基本筆畫:

智永《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筆不茍,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秀勁兼而有之。

 ()折:

智永草書的轉折筆畫隨處可見,達到了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書譜》語)的藝術效果。但“轉”與“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轉——是不改變筆鋒的發力方式,而是順勢改變行筆的方向,其轉筆淳厚流暢,靈動而不詭異,沉實而不呆板。折——則是改變行筆的方向產生出來的,有橫折、反折和曲折三種筆法。具體寫法是:

1、絞轉。絞轉是不改變筆鋒的發力方式,而順勢改變行筆的方向。

      

 

2平轉。平轉(撇折)時腕要稍向內翻,並在轉處稍頓。行筆時注意要手腕輕虛,避免動作過大。如二字。


3、橫折轉筆動作基本致。但轉折中應注意動作到位和連轉處的變化。

讀”二字,與轉筆動作基本致。但轉折中應注意動作到位和連轉處的變化。

 

4、反折。反折是草書特有現象,有時改變行筆的常規方向,如二字。

 

5、曲折。這種折是連續書寫的結果,要注意變化過程,盡量避免平均、呆板。如“絃”、“俗”二字。

 

()

智永草書《千字文》的橫與楷書近似,只是更簡潔,多數橫畫有牽絲映帶,許多點畫相互依存,連接在一起,難分彼此,如等字。


1短橫

獨立的短橫一般為字的首筆或末筆,其起、收有輕重,體勢有俯仰。一般上橫多用輕起、仰勢;亦有切筆人紙重起者。下橫多取俯勢;有重起輕收者也有重起重收者。還有一種逆勢寫法。如“士息”、“祗執”四字。

 

2長橫

長橫多為一字之主筆,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態。長橫在用筆上變化頗多殺紙而入,淩厲勁健;尖鋒輕入,輔以提按,含蓄蘊藉;上橫翻鋒入紙後提筆右行,至收筆處頓鋒上轉,沉實婉轉;末橫取隸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顧盼含情。如“甘”、“並”、“默”、“忘”四字。

 
 
 


()

智永草書的竪,風格含蓄流美,字中豎畫好比搭台的支柱,起到上下串聯作用,一般寫得挺直厚重。根據所處的位置,此帖中的短豎有以下幾種形式:位於左,多用垂,只是起筆或輕或重大多與其他點畫相連,變化多端

1、長竪。、“號”二

 

2短豎。如“能”、“罔”二字。

 

3、懸針竪.如“剋升”、“行刻”四字。

  

4、露竪豎。如“脩任”、“悚甲”四字。

 

()

智永草書的點變化豐富,因勢而生。看似簡單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的,因此臨寫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細微變化,抓住其個性與共性,對比特徵,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1、圓。圓點如“河”、“涇”二字。


2、方點。方點如“言”、“善”二字。

 

3、長點。長點如“階”、“疑”二字。

 
 
 

4、短短。短點如“磻”、“渠”二字。

 
 

5、單點。單點不能孤立存在,必須與其它畫聯係運用。如“躬躍”、“更跡”四字。

 
 

6雙點。雙點一般由一些部首偏旁簡化而來,筆勢相連,互相顧盼。上下點如“臨論”、“次盜”、“糠嗣”六字

 
 
 


7、左右點。如“義華”、“涇禽”四字。

 
 

8多點多點並列要注意各點的不同寫法及相互間的呼應。

(1)橫式。重起頓筆後轉腕提筆,而後翻鋒向上完成左點,至右時,腕外轉頓筆順勢完成右點”、“羅志”、“赤”三

 


(2)縱式。採用單點的寫法,下兩點一筆寫成並順勢提出與下一筆呼應“滿”、“澄深”三字。

 

()

智永草書中的撇畫比楷書相對減少,出現的形態比較統一,而且,多與其他點畫相連或相映。

1長撇此帖中長撇或厚重沉實,線條遒麗或凝練老辣,勁挺暢意石省厥少

 

2短撇短撇變化較多藏鋒入紙,腕夕囀撇出俊紈求人

 

3、尖撇。這種撇與楷書的撇很近似,書寫時很率意,筆畫在收尾時稍微上翹。如“九史”、“秋妙”四字。

 
 

4、直撇。它與尖撇不同,起收筆都出現鈍頭,而且筆畫較直,書寫時切忌筆畫態薄。如“既”、“見”、“乃”三字。

   

()

草書為了取勢的需要,多以反捺的形式出現,楷書那種完整的捺一般不多現。智永草書的捺畫與其它草書也不盡相同。

1長捺長捺多以反捺出現者居多輕入輕收,中截渾厚取章草意,收筆含蓄史交投取四字。

 
 

2平捺此帖中平捺的寫法較為統一,多尖鋒入紙後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至尾部稍頓捺出,隸意盎然道邈字。

 

3短捺在草書中,短捺多化為姿態不同的點,獨立多飽滿厚重,如高山墜石;連帶者多婉轉流暢,似泉水奔湧俠本”“員豫字。

  
 

(七)鈎:

智永草書的鈎畫,變化雖多,但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長短和粗細有所差異而已。

1、橫鈎。這種筆畫是其它筆畫的部首變化而來,大多與下筆相聯,行筆到末端往往順勢趨向下方,寫時要避免尖刻、漂浮的筆病。如“宇宿”、“閏官”四字。

 
 

2、竪鈎。竪鈎的2起行筆與竪同,行至預定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後向平出。如“聲榮”、“章才”四字。

 

3、彎鈎。這種鈎是在橫折鈎快寫的趨勢下寫成,重間很少有頓搓動作,但要把使轉力度作足,否則容易偏薄。如“同圖”、“切動”四字。

 

4、弧鈎。弧鈎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順勢行筆至尾端向左出鋒,力在鈎處,巧在引出下筆。如“縣宗”、“紫素”四字。

 
 

5、竪彎鈎(也稱鵝鈎)。它與楷書的鈎相似,只是更加簡潔、明快,寫時注意順勢、力度和彈性。如“耻杷”、“颻眈”四字。

 
 

6、挑鈎。挑鈎是竪彎鈎進一步簡化的結果,起筆向右,以靈動、輕巧的態勢向右上挑出。如“規翫”、“充親”四字。

 
 

7、戈鈎。草書的戈鈎與楷書戈鈎大致相似,寫法是橫筆之末翻折送筆,其力度較難把握,特別是一步到位,中間不能有稍微停頓和遲疑。這種戈鈎有兩種寫法:一是,行筆到末端順筆向右上挑出去接下筆,如“滅岱”二字;二是弧鈎至末端筆鋒回轉向上偏左稍稍挑出,極至含蓄。如“感箴”二字。

 

五、智永草書的結構特點

虞世南《筆髓論》: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筆勢的迅疾自然給草書結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字文》專為習書而創制,因此其草法相對工穩、規範了許多。

1氣息綰結

文章要形散而神凝,書法亦然。草書更應講究跌宕起伏、大開大合間的氣息綰結。如字翻轉騰挪,一筆而成,體勢緊湊;字各部分雖相對分離,但筆勢不斷,氣息貫通。


作草求勢,或連綿轉折,或筆斷意連。而勢的表現主要通過改變筆順和簡化點畫達到。如字先寫兩豎再完成兩橫,令整字行筆便捷順暢。再如字本來較為複雜,而經過簡化筆劃,自然就容易貫氣了。


2字形多變

草書講究整體美,而這種美靠什麼實現呢?表現在字法上便是字形變幻和大小穿插。相對來說,《千字文》作為習書範本,其大小變化並非十分突出,臨習時不應忽視,尤其應注意訓練以結字大小調節書作的節奏。而字形的多變是根據字的結構來隨機處理的。總的原則是在注意字形飽滿的同時避免出現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字勢,力求以形變增強書作的節奏與韻律。如“暎”、“息”、“盛”、“馨”、“清”等字。


3揖讓有度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言: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作草尤需如此。下筆前應預想各部分的空間比例,然後落筆。如其左部上揖下讓,右部上讓下揖,巧妙搭配,渾然一體。


4伸縮得體

字法要打破正方或長方的呆板體勢,就必須要注意伸縮。一般情況下,左右、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長短參差,勿使齊平,如圖中上下、上中下結構的字要注意各部分的寬窄搭配,如字;獨體字要注意點畫的伸縮,令字形多姿多彩,如字。


5疏密映襯

智永草書《千字文》中:

有左密右疏者,如字;



有左疏右密者,如字;



有上密下疏者,如字;



有上疏下密者,如字;



有中疏外密者,如字;



有中密外疏者,如字。



總體看來,智永草書《千字文》由於其書寫宗旨的制約,在結字上仍以勻稱、沉穩為主。當然,如果運用於創作,我們可以放開一些,增加行筆的連帶及體勢的變化,讓筆意更抒情一些。

臨習《智永草書千字文》,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其基本的藝術特點,在具體臨寫中,還要努力做到:

一、用筆滋潤遒婉。學書者要以中鋒圓筆為主,起筆以順勢露鋒入紙,書寫中要注意提按頓挫,收筆圓滿周到,絲絲入扣,不露圭角。筆鋒內要蓄墨較多,注意筆意相聯,以確保酣暢淋漓地去書寫。

二、結體圓渾秀美。與圓潤的點畫相協調的是,在結構上也要注意每個字的圓渾險拔之態,要充分兼顧每個字中各點畫之間的疏密、輕重、長短等組合關係,使之達到平穩、勻稱、秀美。

三氣息清和溫醇。書寫者在臨習此帖時,必須是心平氣和,神力內斂,運筆安然穩健,嫺熟而又瀟灑,任何急躁、草率、疲遝的心態都將直接影響到臨習的效果。

五、智永草書主要部首偏旁35種:

1、三點水:


2、言字旁:


3、足字旁(另代“立”、“臣”、“”疋):




4、走字旁(與“矢”旁相混):

5、馬字旁(底):


6、草字頭(另代“竹”頭):


7、左耳旁:

8、窄王旁


9、寶蓋頭:


10、軍字頭:

 

11、尚字頭:


12、雨字頭:


13、提手旁:


14、木字旁:


15、石字旁:


16、絞絲旁(另代“弓”旁):


17、禾木旁:


18、走之底:

19、頁字旁:


20、心字底(另代四點底):


21、女字旁(底):


22、廣字旁(另代“廠”字旁):


23、立刀旁:



24、竪心旁:


25、食字旁:


26、窄王旁:


27、矢字旁(與“走”旁相混):


28、單人旁:


29、雙人旁:


30、示字旁:


31、牛字旁:


32、米字旁:


33、目字旁:


34、金字旁:


35、火字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永真书《千字文》用笔详解
“永字八法”创立者——智永《临羲之誓墓文》欣赏
智永楷书千字文集字古诗(七言古诗)欣赏
智永楷书千字文集字古诗欣赏
黄简讲书法L2-39:智永《真草千字文》笔势分析,十字势和拨灯法
带你从零学草书|引言——认识草书符号的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