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活在红楼韵语中的林黛玉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活在

红楼韵语

中的林黛玉

                           文|剑钧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峰巅,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一部鸿篇巨制,情思跌宕,大开大阖,温婉又不失奇伟。我捧读再三,总有余韵绕梁之感,其博大精深,无出其右。仅以《红楼梦》韵语为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关系走向,以及命运结局都暗嵌其中,读过,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林黛玉生得倾国倾城,又有旷世之才,照理说,日后当享有香车宝马,纸醉金迷的公主生活,可她偏偏红颜薄命,虽爱上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又无缘走到一起,以至落得个“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故朝花夕拾,夜吟韵语,妙笔生辉。现将其主人公之一的林黛玉,透过红楼韵语,解读一二,求教读者。

                        ——题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曹雪芹在其身上也用足了笔墨,且看书中第三回对林黛玉的描写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勾勒,活脱脱地将一个貌过西施,喜中带忧,娇中带怨,柔媚若柳的林妹妹描写得活灵活现。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若按父亲林如海的话说,那是“天缘凑巧”。自黛玉有丧母之痛,其姥姥贾母一直惦挂外孙女无人依傍照料,之前曾派人乘船来接,只因黛玉“未曾大痊”,故未能成行。此时,其父正思“小女入都”呢,恰好又碰到颇有心计的贾雨村欲攀贾府高枝,送黛玉进荣国府就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当听林如海说,已择了小女“出月初二日”去姥姥家,“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贾雨村这心里就别提多得意了。

       林黛玉当时虽不似刘姥姥进大观园那般茫茫然,不知所以然,可也在用少女的懵懂和好奇来观望这个奢华世界。下船后,坐轿行了半日,方看到那座大书“敕造宁国府”匾额的大门楼,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轿不走正门,却进了西边角门。众婆子上来掀起轿帘,扶黛玉下轿。于是,展现在黛玉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了。进了垂花门,但见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直看得她是眼花缭乱。

       《红楼梦》中这般景物描写是司空见惯的,但却无一处是闲笔。见过姥姥后,又是一番悲悲切切。她在拜见大舅舅贾赦后,又去拜见二舅舅贾政。黛玉在众嬷嬷引着,穿过东西的穿堂,进了仪门内的大院落,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她进入了堂屋,迎面是一块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书写着三个斗大的字:“荣禧堂”,注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如此说来,前边那般景物描写也就成为了这副楹联的铺垫。如果没有先前的景物铺垫,这副韵语就显得过于突兀了,这也正是曹公为文的精典之处。其实,这副中堂对联也是整书主旨的铺垫,借助林黛玉的眼光来进行景物描写和楹联的铺垫,可以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贾府百年富贵奢华与高贵显赫的门庭,这也为贾府日后的衰败,做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铺垫。

       中堂对联,亦称“装饰联”,多为用来装饰、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联作,往往体现出府邸主人的情怀、志趣和爱好。荣禧堂是贾政王夫人所居正室,黛玉见到对联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曹公此处特意从黛玉眼中写出来的“小字”信息量很大,间接说出了贾府的人脉资源也不可小觑,隐隐道出了贾府与皇室的密切关系。财富资源有了,人脉资源也不匮乏,林黛玉进了荣国府,似乎一下子就跌入了蜜罐子里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可谓是“大有大的难处”。

       先说出句的“座上”,写了在此厅堂之上的座中人所佩戴的珠玑,光彩熠熠,足以与日月争辉,从而尽写了贾府的奢华。初进荣国府的林妹妹,满眼都是富贵。那“珠玑”,即为珠宝、珠玉,古时贵族的服饰上常用名贵的珠宝作花纹,最初见于《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后来逐渐成为了贵女人身上的装饰物。如宋代词人丘崈《洞仙歌·辛卯嘉禾元夕作》词:“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玑翠羽。”后人又喻为文辞之华美,如唐代诗人杜牧《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 :“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昭”字的本义是明亮,《庄子·达生》有:“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韵语里的这个“昭”字引申为显著,意为与日月齐辉。

       再说对句的“堂前”,写了在此厅堂之中的宾客所着的礼服如云兴霞蔚般地亮眼夺目,从而寓指了贾府厅堂的高朋满座,气度谈吐不凡。这其中的“黼黻”二字,通常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也可代指高贵的礼服。如《晏子春秋》:“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再如《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於杼轴。”多是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华服。在官阶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不同身份的人,穿着的服装和纹饰绝不相同,有着严格的规范,黼黻之衣,就为高官显爵之衣。荣禧堂对联用到这个词,言外之意就是在得意地宣示:“吾家门槛高过人”。黼黻也由此引申辞藻华美的文辞。如《北齐书·文苑传序》:“摛黼黻於生知,问珪璋於先觉。”想一想,林黛玉何曾见识过如此奢华,这也许是她日后生成的自尊和自卑性格的重要原因吧。

       这副对联明晃晃地悬于厅堂之上,明面上是写荣国府的座上宾非富即贵,其所着服饰华美尊贵,衬托出贾府门第之高,门庭之阔,让世人仰慕。那会儿元春尚未封妃,但凭借祖荫庇佑,荣国府依然是富丽堂皇,足见兴盛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远非一般富豪人家可比。这般显赫的贵族府邸,选在投奔贾府的孤女林黛玉到达之日表现,是曹公刻意安排的艺术妙笔。全联以工整的对仗,优雅的文辞,着力刻画了达官显贵家族的奢华与情趣,也为日后这个大家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极盛而衰结局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就深得贾母怜爱,还有那个贾宝玉对她也格

若论林黛玉的身世,也是出身名门。她是荣国府幺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的独生女,也就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林黛玉自小聪慧伶俐,父母视若珍宝。五岁入学,六、七岁母亲离世,十岁师从贾雨村,并由姥姥贾史氏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她十一岁父母又亡,由此就久居在了荣国府。

       她十二岁那年,在元妃省亲后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后与贾母嫡孙贾宝玉产生了旷世恋情。林黛玉与贾宝玉之恋,脂砚斋评价为:“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林黛玉为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这一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林黛玉以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的浪漫色彩,也奠定了这一悲剧爱情的基调。林黛玉对此结局似乎早有预感,生前也曾力尽抗争过,但其孤标傲世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有这样一段情节,透过林黛玉的对镜自怜,解读出她尴尬处境。那一日,宝玉来潇湘馆看望黛玉,见她正在抄经,就坐下等了一会儿。待到黛玉写完经,又聊起了琴与诗。宝玉自谦不是知音,黛玉冷冷地说:“古来知音人能有几个?”宝玉怕寒了黛玉的心,也就没接茬儿,心里有许多话,却再无可讲的了。黛玉也知晓说的话太冷,也就无话。宝玉挺尴尬,就找个理由告辞而去。黛玉送至门口,回来后闷闷不乐,想到宝玉近来说话,半吐半吞,忽冷忽热,也不知什么意思。结果一整天都在郁闷。到了第二天,林黛玉早起后,仍一人呆坐着。紫鹃一觉醒来,很是惊讶,就叫醒雪雁,伺候梳洗。那黛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地自看镜中人,那泪珠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这般场景在书中以一则韵语写了出来:

       瘦影正临春水照

       卿须怜我我怜卿

       自此始,林黛玉有意糟蹋身子,茶饭无心,每日渐减下来。宝玉下学时,常抽空问候,只是蒙在鼓里,不知所以然。不过,假如宝玉当时若见到这韵语,一定会幡然醒悟的。此语节选自明代女诗人冯小青的诗《怨》:“新妆欲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对照一下,出句只是将原诗句改动了两个字,即将“自”改为“正”,将“秋”改为了“春”。但其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有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幽怨之意。其中的“春水”指代的是镜子,大意是在说,黛玉对着镜子中消瘦的面影,感到了孤苦伶仃,企盼心上人一定要怜爱我,就像我也深深地怜爱着你一样。这就像是一幅凄楚的对镜图,表达了林黛玉此时忧郁的心境,也表达了她对爱情不确定性的悲观情绪。

       出句的“瘦影”是关键词,都是以“瘦影”为轴的。古人写诗喜欢用“瘦影”一词来描写女人。如宋·辛弃疾的婉约词《西江月·题可卿影像》就有“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之句。而冯小青的《怨》也用“瘦影”来指代后宫嫔妃,写了一位妃子化了新的妆容,却得不到皇上的青睐,竟欲和画像争宠,论在后宫能排到第几名。她万般无奈,就忧愁地看着水中自己纤瘦的身影,发出乞怜的哀怨。这里的“瘦影”就是整首诗的点睛之词。《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高鹗巧妙地借用了冯诗,表达的情愫是一致的,只不过将池水边的“瘦影”换作了镜子前的“瘦影”,并将“秋水”换作了“春水”。在韵语中,将“春水”喻作“镜子”在语境和恋情上运用,则更为贴切些。

       对句中连用了两个“卿”,两个“怜”,两个“我”字。即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诠释男女的怜爱之情。这里的“怜”字是全韵语的关键词。在林黛玉的精神世界里,卿为宝玉,怜为怜爱。宝黛爱情,如此美好,却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能对着镜子幽怨,这岂不是“撕心裂肺”之痛?难怪那可怜的林妹妹只有“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看了一回,那珠泪儿断断连连,早已湿透了罗帕。”林黛玉之怨,源自她无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她是一个很洁身自好的女人,不愿承担违背封建礼教所要付出的代价。这就决定了她爱宝玉,却无法痛痛快快地爱,无法光明正大地做。这就造成了她的自尊心一次次地被损伤。她误以为宝玉把自己做的荷包给了别人,就想剪坏自己还未完成的香袋,她也会因为宝玉给无意间说出自己像一个戏子的史湘云使眼色,而黯然在一边伤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那种真爱。

       林黛玉的这种悲剧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从这则韵语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在用绵薄之力,与封建礼教抗争。荣国府之大,却容不下她的那份“怜爱”,她也只能是对镜自怜,无声呐喊。

       自古红颜多薄命,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从黛玉葬花到黛玉之死,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宿命般地走完了让人喟叹不已的短暂人生。当初黛玉的《葬花吟》,似乎对之早有预感,起句便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恰好对应了日后,她的悲剧性结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中,以《葬花吟》一诗为林黛玉的悲剧人生定下了基调。高鹗续写《红楼梦》时,也基本遵从了曹公的意愿,林黛玉最后落得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结束了她清白干净的一生。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描写了黛玉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际,泪尽身亡,凄惨告别人世间的情节。黛玉并不知晓,宝玉也会生不如死,病情日重一日,连坐都不能,甚至汤水不尽。贾宝玉曾拉着袭人的手哭道:“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的?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被宝姐姐赶了去了?”“你们听见林妹妹哭得怎么样了?”就从这一点,黛玉并没有看错人,只可惜是命运的捉弄,让她抱恨而去。

       其实,在宝玉成亲之日,黛玉已昏晕过去,只剩下一丝微气残喘。到了晚间,黛玉又微微睁开眼,紫鹃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心里似明似暗的。再一睁眼,一把攥住紫鹃的手说:“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黛玉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也不敢挪动,心里又寒了半截。过了一会儿,黛玉又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此,又闭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紫鹃慌忙让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悄声说:“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罢泪如雨下。探春一摸黛玉的手已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和刚进来的李纨还没来得及说话,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刚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林姑娘,却见那汗愈出,身子也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忙乱着为黛玉拢头穿衣,但见黛玉两眼一翻,带着遗憾告别了人世。于此,便有了这副悲悲切切的韵语:

     香魂一缕随风散

     愁绪三更入梦遥

       此语的大意是,林妹妹的一缕香魂随风飘散而去,她深沉的哀愁思绪也随之带入了漫漫长夜,犹如入了遥远的梦境一般。书中黛玉气绝而亡之际,正当宝玉娶宝钗之时。这般凄惨引得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一想到黛玉素日的可疼,今日愈加可怜,也跟着伤心痛哭不止。只是由于潇湘馆离宝玉新房甚远,那边也没人能听见。众人痛哭了一会儿,隐隐听得远远传过来音乐之声,侧耳倾听,却又没音了。那探春和李纨便走到院外再听,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万般凄凉冷淡。她们就只得叫林之孝家的过来,将林妹妹停放完毕,派人守候,只等天一亮就去告知凤姐。这般凄凉的描写,谁看了都会心情沉重的。

       上阕“香魂一缕随风散”,写得是黛玉的“香魂”像一缕青烟随风而散去,让人想到《葬花吟》中的“红消香断有谁怜”?“香魂”,谓之美人之魂,可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诗中:“一自香魂招不得,只应江上独婵娟”,是写葬于虎丘山下寺中的苏州美女歌妓真娘。宋代诗人秦观的《词笑令·离魂记》中也有“冉冉香魂逐君去”之句。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红楼梦》里也是个灵魂人物。不意“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随风而散。这株娇美的绛珠草最终还是没能与神瑛侍者在一起,只落个“好不凄凉冷淡”,好不让人扼腕,“随风散”的一个“散”字,道出了满眼的伤心泪。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杂兴》有:“黄尘满目随风散,不认将军燕尾旗”句,元代诗人张宪的《送哲古心往吴江报恩寺》有:“花雨随风散,茶烟隔竹消”句,均有“随风散”的凄冷之意,但远不如这“随风散”的悲凉。

       下阕“愁绪三更入梦遥”,写得是林黛玉的香魂已散,她的愁绪也随之进入了夜半三更的梦境,与宝玉的梦中相遇也愈发遥远了。“愁绪”二字,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诗人陆游的悲情之作《钗头凤·红酥手》:“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入梦遥”三字,可见唐代诗人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的“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和宋代散文家刘敞的《寄内》诗:“风雨惊春老,山川入梦遥”。二者的“入梦遥”诗句都是面对现实的喟叹,而这“入梦遥”却是虚幻的。有人认为,此个“入梦遥”是指思念黛玉的人怀着愁绪难以入眠,只有三更半夜,等候黛玉从遥远的地方进入梦乡。但是,如果我们再看看之前的黛玉的《葬花吟》中的铺垫:“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就会发现,这个“愁绪”与“红消香断有谁怜”的“香魂”都是与这则韵语有关联的。况且“愁绪”二字用在黛玉身上合适,若用在他人身上,似乎用“思绪”更为恰当。这副《叹林黛玉之死》的韵语,写了香魂散去,愁绪入梦,也正是后人对黛玉的悲凉遭遇而极度同情,所产生的想象而已。黛玉虽逝,但她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仍活在后人的心里,《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黛玉泪尽,情未尽,身先死的描绘,也将她的玉洁冰清和叛逆性格推向了高潮,是乎便有了续写者书中这副流传于世的挽联。

本文首发于2023年第6期《海燕》,内文略有改动

有  言

刘永良(1958—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出版《红楼梦艺术与文化》、《漫说红楼》、《三国演义艺术新论》、《三国演义语言艺术》、《唐宋诗词史稿》等著作,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多篇,《红楼梦回目指瑕》、《俞平伯、鲁迅评红谫论》等有较大影响。

       剑钧兄近年来对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很是关注,并且他从一位作家创作的独特视角,写了很多富有见地的研究《红楼梦》的好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喜可贺!

       《红楼梦》中有很多韵文,文学成就很高,历来备受青睐。这些韵文具有多方面的思想艺术作用,是深入理解《红楼梦》的重要材料,因此历代研究《红楼梦》韵文的学者很多,这方面的论著也不少,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就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剑钧兄并不是红学专家,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文学创作,但是他对《红楼梦》却情有独钟,尤其是他对《红楼梦》韵文的解读,能够独辟蹊径,有自己的见解,所持观点,所做论述,都令人心悦诚服。

       今天剑钧兄所呈现给大家的这篇文章,就是他研究《红楼梦》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他没有就韵文而说韵文,而是把韵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试图通过对韵文的深入解读而探寻《红楼梦》刻画人物的奥秘。在这篇文章里,剑钧兄虽然仅列举《红楼梦》中的三则韵文,但是他通过条分缕析,仔细探究,深入挖掘,让我们看到了这三则韵文是如何深入刻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的。一般读者看《红楼梦》,或者对其中的韵文不大重视,或者只重视其中很有名的那些作品。就林黛玉而言,或许大家更看重的是林黛玉的《葬花吟》等名篇,而对剑钧兄所举的这三则韵文并不在意。但是,当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你就会对林黛玉了解得跟多,认识更深刻。《红楼梦》刻画林黛玉的艺术手段很多,但是如果离开了韵文对人物的刻画,其中的艺术形象也决然不会这样生动丰满。

       这三则韵文,第一则是贾府大堂上的楹联,表面上看,这是在写贾府的环境,重在烘托贾府,在突出贾府的昌盛繁华,但是它对人物的刻画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林黛玉形象的刻画尤其如此。因为,这是林黛玉眼中所见,是贾府给林黛玉的突出印象,这为林黛玉寄人篱下心理的产生作了铺垫。第二则韵语缘于明代冯小青的诗,这对刻画林黛玉多愁善感很有作用。第三则韵语,是烘托林黛玉之死的悲剧氛围。这些,在剑钧兄这篇文章中都有具体很深入的分析,对读者很有启发,因此这篇文章的确值得一读。

       这三则韵文,第一则属于曹雪芹所撰,历来受人重视。而第二、第三则则出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从前,由于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后四十为他人所作,所以大都充分肯定前八十回,而对后四十则颇多微词,一般不大重视。但剑钧兄此文,所选《红楼梦》三则韵语,只有一则出于曹公,竟然有两则选自后四十回,他并不随波逐流,不因人废言,这种公正的态度也令人敬佩。

剑钧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从事文学创作。

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品入选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重点选题、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文库,以及中国散文诗年选、民生散文选、中国生态文学年选、香港《橄榄叶》诗歌年鉴等十余种选本,多部作品入选亚马逊、当当、新华书店文学作品排行榜。

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爱情距离》《古宅》《巴黎背影》等9部、长篇纪实文学《黎明再出发》等6部、散文(诗)集《写给岁月的情书》等10部,累计25部,600万字。

    生命之于我

    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 |梦萦南望山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阅读孙犁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芳草地有远方  绿地有情怀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伯远帖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古宅,一个遥远的传说

周末散文有约

冻凤秋|韭花帖

叶康宁|嘉宾点评

2023.08·11

点此亲启

“嘉宾有言”名录(1)

(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张志强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  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金涛  盛慧   黄传会  邱梅  初小玲  蔡秀文 北乔  王升山  刘海燕  周振华 夯石 舟扬帆  张健 李玉梅  陈新  彭俐 王晓君  续维国   赵岩  曹怀新  孟庆忠 纪从周 白忠德  吴小妮   吴重生  王玫

                  (待续)

点此亲启

“嘉宾有言”名录(2)

(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李丹莉  王永刚  蔡红霞 方丽娜 朱小平柳易江  海盈  练佩鸿  杨浪  庞余亮董山峰  饶丹华  朱惜珍  蒋殊  刘国震  韩志远  曲令敏  姜范  彭见明  哈斯乌拉  刘先琴  愚石  杨志学  王志清 赵炜 张海龙  李笑萌 方健康 仇秀莉  汪振军 朱明德 夏鲁平 赵勤  魏华莹  田炳信  韩梅  阮直  华袤  刘玉琴   刘军  秦岭  赵美宁  雨霖  耿安辉  李玉梅  木汀  张天韵  徐祯霞  王宁   梅先生 朱小平顾丁丁  凸凹   楚丽  周蓬桦  姜波 黄圣凤  迟凤君  胡霞  王维强  王欣  李兴艳  程韬光  师永祥  庄剑  朱晔  陈海强  魏文芳  黄燕  月明  郝随穗  韩光  周建亚  刘利华 周家望  李梦薇 许彤  马勇  孙德宏  赵晏彪  薛彦田  庄凤娟  田霞  徐迅  任启亮 欧阳青 孟会祥 王雪 青铜 钟海涛李明  杨杰 饶翔 衡正安 林桢武  艾宝良 向云驹  郭宗忠 刘永良

(待续)

点此亲启

鸣谢报刊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抚顺晚报、海口日报、通辽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北京文学、 天津文学、青年文摘、海燕 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雪花、安徽文学、安徽省文联、科尔沁文学  民族文汇

(待续)

    每周一书

    心田种字

   冻凤秋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每一次行走,都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让山水涤荡心胸,视野不断开阔,心灵更加柔软,思考逐渐深入。作者以别样的情怀,尝试开拓文体疆域,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听从内心的声音,以秋水文章不染尘的志向,指向未来,写出真正的文化大文章,灵魂大文章。
  

(2020年6月出版)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新华网》客户端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

欢迎   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黛玉之死:红楼梦“病美人”林黛玉的真实死因
红楼飞花令,黛玉连吟33句,美极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解析《红楼梦》中耐人寻味之事:林黛玉之笑(一)
李颉论红楼梦 (中)
《李劼论红楼梦》4 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