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蒙诏帖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蒙诏帖

                        文|冻凤秋

           《蒙诏帖》局部

1、永恒与瞬间

       写《蒙诏帖》那年,柳公权44岁,正值盛年。那手握毛笔,写惯了楷书的姿势,写起行书来,竟然有“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意象豪迈,气贯长虹。

       那一刻,他的心情应该极为畅快而放松,那一颗心似乎不在尘世之内。

       “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一份闲冷的工作,却正适合他恬淡、与世无争的性格。他写信告知亲友,无法完成您交代的事务,还请见谅。

       7行,27个字,欹侧多姿,险绝有致,脱离了森严法度的束缚,用笔沉着痛快,自得自适。

       起笔重按取方折之势,结尾提笔飞动呈圆转之姿。前四行以实为主,点画宽绰清晰,用墨饱满,随后脱实就虚,出现枯笔。再蘸墨后,一气呵成。

       若作一幅画欣赏,前面是紧密的团块,后面则是大面积的留白,大聚大散,由紧奏到疏朗,由侧重于力度到侧重于速度,由内擫楷化到外拓草化,以极具表现力的线条使个人的感受得到恰好的表达。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评价:“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

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此帖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代关于《蒙诏帖》真伪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启功先生认为是伪迹,“乃知今传墨迹本是他人放笔临写者,且删节文字,以致不辞”。但是谢稚柳先生却认为是柳字杰构,真迹无疑。

       在对古代名迹的认定上,两位先生意见往往相左,启功以文史资料甄别考据为主,似乎言之成理,却有煞风景之叹;谢稚柳以艺术感受为据,非常敏锐,却有强词夺理之嫌。

       谁是谁非,恐难定论。唯能知道的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风神超凡的经典佳作。

       它被后人列为天下第六行书,或许恰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一个普通的生命在看似漫长的时间里,逐渐体悟到书法的奥秘,然后在日常生活的某个瞬间,心手双畅,思虑通审,志气和平,落笔之际,忘怀楷则,臻于妙境。

       那是晚唐,唐穆宗在位的821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却被柳公权永远定格在他的墨迹中。它超越时空的限制,将一份宁静、淡然的心境,传递给后学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滋养。

《玄秘塔碑》局部

2、直谏显风骨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由此并称“颜筋柳骨”,交相辉映。

        唐人尚法,楷书的法度,到柳公权发展到极致。一点一画中都体现着阴阳、曲直、轻重、正欹、黑白、方圆等对立因素,取欧阳询的刚健挺拔,融入颜真卿的圆笔和坚韧,中心收紧,四面舒张,变化丰富,别具一格。苏东坡赞其“书贵瘦硬方通神”。

        书如其人。

       《资治通鉴》 卷 241 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 年),才即位的唐穆宗见到柳公权的书法很喜欢,就提拔他担任侍从官———翰林侍书学士。有一次,唐穆宗问柳公权“笔何尽善”,意思是“你的书法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柳学士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史载:上改容,知其笔谏也。皇帝一听,想想当时政

       局不稳、藩镇割据、人心混乱的情形,以及自己即位以来的举动,就

       明白柳公权是以用笔的道理劝谏自己:为人要正,治国理政的格局也要正,只有“正”才能有一番成就。此后,穆宗稍稍收敛了些自己的言行。

       柳公权第二次有名的进谏是在唐文宗年间。开成二年(837)

       四月的一天,唐文宗指着自己略显破旧的衣衫袖子对大家说:“我这件衣服已经浆洗过三遍了!”唐文宗是在显示自己的俭朴。在场的朝臣“皆美上之俭德”,柳公权却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该把精力放在选拔任用贤能之士,黜免奸佞和不称职官员,采纳好的治国理政谏言,严明国家赏罚规定上,这样才可以实现稳定繁荣的局面。穿着洗了多次的旧衣服以示节约,对于国君来说,那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当时,正是“甘露之变”后,除了藩镇割据加深,宦官奸佞又把持了朝政,而唐文宗并无太大作为。所以,唐文宗尴尬之余,让柳公权兼任谏议大夫一职,以示褒扬。

       柳公权的第三次有名进谏是开成三年(838 )11月,唐文宗

       任命郭旼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文宗说:“郭旼是功臣郭子仪的侄儿,又是郭太后的叔父,在职位上也没有过错,为何有人反对?”柳公权回答:“并非是说郭旼没有资格担任节度使,人们议论的是,郭旼把两个女儿送进了宫,才换得这样的任命,这是真的吗?”文宗辩解道:“他的两个女儿入宫只是参见太后的。”柳公权继续说:“在这瓜田李下嫌疑之地,老百姓怎么能弄清楚原委?”于是,文宗只得将郭旼的两个女儿送了回去。谣言果然烟消云散。柳公权忠言直谏匡正皇帝得失的举动,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柳公权在唐代第一次提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思想,开创了书法品评中将美学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先河。“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做人与写字和谐统一的体现,心正则人正,人正则字正。

       柳书骨鲠气刚、劲健雄强,流露出清雅脱俗的气韵;表现出端正谨严、刚正不阿的人格,从而练就了自成一家、独具一格的“柳骨”。

《大唐廻元观钟楼铭》局部

3、晚年入佳境

        柳公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时柳公权29岁,之后的13年,柳公权均在校书郎任上。柳公权虽长期不受重用,官职也没什么变化,但这却使得他有充裕的时间研习书法。

       从元和十五年三月到大和五年(831)七月,柳公权三入翰林院,先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担任侍书。这一时期,柳公权创作了不少书法作品。如长庆四年(824)书的《金刚经》、《唐大觉禅师塔铭》;宝历元年(825)书的《<洛神赋十三行>跋》;大和元年(827)书的《二帖九十六字》;大和二年(828)书的《<送梨帖>跋》、《涅槃和尚碑》;大和三年(829)书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大和四年(830)书的《唐太尉王播碑》、《王播墓志》;大和五年(831)书的《唐将作监韦文恪墓志》、《唐太清宫钟鸣》等。

       大和八年(834)十月柳公权第三次入翰林院充侍书学士成为了柳公权一生的转折点。与前两次备受冷落不同,这次侍书备受文宗青睐:大和九年(835)加知制诰,充学士,兼侍书;开成元年(836)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838)转工部侍郎,迁学士承旨,位居亚相。柳公权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书法功底和正直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信任和赞许。

      此后武宗、宣宗、懿宗对柳公权更是尊崇有加:武宗时,为右散骑常侍,封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石,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宣宗时,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又任工部尚书,转太子少师等。懿宗时,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柳公权的官阶从六品一路升到二品。此时柳公权的书法也已经成熟,创作达到高峰,声望与日俱增。

      《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可见随着柳公权身份地位的提高,书因人重,加之其书法创作的成熟,他的书法作品在社会上普遍为人们崇尚,甚至与中国人最重视的“孝”相关联,可见地位之高。

      唐碑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志文之讲究,书法之高妙,雕刻之用心,将碑志艺术推向了顶峰,成为了后世碑志之典范。

      柳公权的书碑生涯大约始于贞元年间,《河东节度李说碑》是史书文献中最早的柳公权书碑记录。此碑系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立,此时柳公权二十四岁。柳公权最晚的书碑记录为《太子太保魏謩碑》,咸通五年(864)立,当时柳公权已达八十七岁高龄。从贞元十七年到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柳公权书写了近百余件书法作品,与其合作碑志的人数竟达四十六人,可谓后无来者。

      柳公权所书的七件墓志分别为:《唐太尉王播墓志》《唐将作监韦文恪墓志》《唐柳尊师墓志》《唐赠太尉牛僧孺墓志》《李公夫人武功苏氏墓志》《韩复墓志》《明州刺史王密墓志》。其中《唐柳尊师墓志》与《韩复墓志》为柳公权为数不多的撰文并书丹作品。

      柳公权作品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气质内涵不同,纵观柳公权书法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六十岁前为“集古铸骨”阶段,《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为柳公权前期作品,系柳公权五十九岁书。此作品展示了柳公权前期集古书法的作品风貌;六十岁到七十五岁为创作中期,柳体以“骨力”取胜,傲然屹立于书坛,掀起了瘦硬书风之热潮。《冯宿碑》《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九疑山赋》等都是此时期作品,近年流传的拓本《九疑山赋》为柳公权六十七岁所作,此作用笔一丝不苟,神清气健,书法艺术极高,为柳公权难得的佳作;七十五岁到八十八岁,随着其生活阅历的提高,其书法已与其心性、思想、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由“筋骨外露”转为“骨气内蕴”。此阶段代表作品有《高元裕碑》与《复东林寺碑》,如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所说:“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圣慈帖》局部

4、如是后学者

      《蒙诏帖》之外,柳公权的行书作品还有《辱问帖》《圣慈帖》《奉荣帖》《伏审帖》等,都在章法上大量留白,爽朗劲健,令人赏心悦目。

      后世书法大家王铎曾临摹数帖。王铎的《临柳公权辱问帖轴》较忠实于原帖,内容一致,但字的大小、欹侧、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则加入了王铎自己的笔法,近于草书,注重技术,是自抒胸臆。此帖书于1647年,绫本,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院。

       王铎所临的柳公权《伏审帖》有独立长轴, 也有与所临柳公权的《圣慈帖》组合成长卷的。他的草书可谓深厚,功力纵逸不拘,飞腾跳掷,透着一股理智和孤傲之气。

       他的《奉荣帖》临本省略了“下情”“不具,公权状白“等字眼,而在“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便是厚惠”后面加上了《辱问帖》的语句“辱问,却送及碑本,兼虚逾涯,但深反侧”。这是王铎临帖的特色,或是从纸张大小考虑, 或是章法布局的衡量,或者是行文的着意拼贴,总之颇为有趣。

       道家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傅山也临摹过柳公权《辱问帖》《圣慈帖》,傅山有一些以侧锋营造的轻细笔画,虽然起伏不大,仍然存在一定的对比,更强调整体气韵。

       无论是临何种法帖,皆不同于范本,都一样重视意境,但取法角度不同,足堪回味。

     如今,学柳书者不妨从柳公权学书历程及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呈现中借鉴其学书思路,同时学习柳公权正直的风骨和超然的精神,逼真临摹,稳步提升,渐入佳境,终身受益。

有  言

    周斌 ,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联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河南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组评委,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评委。编辑出版《周斌篆刻作品集》、《周斌书法篆刻》、《赵之谦尺牍》。作品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书法作品获奖: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二届篆书艺术展。篆刻作品获奖: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篆书艺术展。获河南省第五届和第七届文学艺术奖(政府奖)。多次特邀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国家级收藏机构收藏。

  探索属于自己的思想与审美体系

                          周斌

       艺术创作中的风格不是刻意的行为,而是个性的自然流露,要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审美追求,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柳公权的楷书法度完备,他提出的“心正则笔正”深刻影响着后世书法家,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保持纯粹的热爱,以简单、质朴的情怀在书法之路上不断前行。

       我出生在豫南,信阳固始是古楚之地。自幼喜爱书法,最初就是从唐楷入手,循方圆之规,蹈笔墨之矩,得以养书中之浩然正气;后受楚简帛书影响,超乎唐楷,直追先秦,加以石鼓文、金文笔意,得其浑厚与飘逸。在书写过程中,我希望通过笔墨表现楚文字字形的韵味,使人既能从中领略楚文字的文化信息,又能表现当代人的审美追求。

       很多年以前曾接受过凤秋的采访,她让我挑选两幅最满意的作品拍照,我当时就说,还是重新写吧,昨天写的,可能就今天就看不上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的感觉,享受临池创作,享受以书入印、随意赋形的篆刻。

      我最近在上海书协给十三届国展中青年书法冲刺班上课,谈到今年中国书协的临书展和书法年展中甲骨文及金文外,取法楚简、秦简者有所增加。秦篆、汉篆及唐宋人风格的小篆也有所呈现,而小篆取法清人依然是大宗,以追习赵之谦、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王福厂为最多。大篆取法既有经典两周金文书风,也有在此基础上的个性书写展延,多长于笔墨意趣;小篆作品多能谨严的体势并注重向内涵与韵味追索,基本上呈现出一定的功力并向传统回归的趋势。

       但篆书创作的弱势与弊端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机械地取法古代经典或前贤以及当代有影响的书家作品风格,而少于创变或自我个性,临摹和集字作品占了相当的数量。有的作者创作思路较窄,缺乏能力应对篆书字形问题,要么临习金文集联或某一名家篆书内容,要么掐头去尾,适当变通,缺少原创性。写甲骨文书体或金文大篆文字较多的作品,极少没有发现作品文字上的错误问题者。

         中山王鼎铭文因装饰性太强,制作的痕迹多,书法的艺术性弱,也不被看好。还有,现在许多写楚简的人,没有把味道写出来,原因是看完整的楚简范本机会少,创作时大多是查字典。写秦简和汉简的情况也差不多。秦简和汉简出土的数量其实很大,但人们创作时只看到睡虎地等几个简。取法的狭隘限制了书法创作的多样化。

       篆书临创过程中不要取法上猎奇,在创作中盲目追逐标新立异,而应当遵循传统字法规范,不断拓宽创作的广度和深度,篆书创作无秘诀,除了“练”就是“胆”。“练”就是要下苦功夫临帖,把根基打牢,所谓聪明人做最“笨”的事。“胆”就是要有胆识,讲策略,别人的风格不要模仿,要与众不同,所谓做人要直、为文要曲、为艺要不老实。要悉心钻研古文字的字法演变、字形构造与美感原理,努力吸收消化经典并学会融会贯通,进而探索属于自己的思想与审美体系。

冻 凤秋

阅读者、行走者,写作者

曾用笔名晴雪、风儿

作品以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中短篇小说为主,出版有随笔集《风吹书香》《心田种字》等。现供职于河南省文联。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中轴路沿线的公园风情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那一年,女儿在美国当老师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那个风中行走的汉子走了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九秩漫画家李滨声的传奇人生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史事三帖

周末散文有约

李培禹|我与副刊:甘苦寸心知吧

2023.12.01

点此亲启

“嘉宾有言”名录(1)

(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张志强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  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金涛  盛慧   黄传会  邱梅    初小玲  蔡秀文 北乔  王升山  刘海燕  周振华 夯石 舟扬帆  张健 李玉梅  陈新  彭俐 王晓君  续维国   赵岩  曹怀新  孟庆忠 纪从周 白忠德  吴小妮   吴重生  王玫

(待续)

点此亲启

“嘉宾有言”名录(2)

(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李丹莉  王永刚  蔡红霞 方丽娜 朱小平柳易江  海盈  练佩鸿  杨浪  庞余亮董山峰  饶丹华  朱惜珍  蒋殊  刘国震  韩志远  曲令敏  姜范  彭见明  哈斯乌拉  刘先琴  愚石  杨志学  王志清 赵炜 张海龙  李笑萌 方健康 仇秀莉  汪振军 朱明德 夏鲁平 赵勤  魏华莹  田炳信  韩梅  阮直  华袤  刘玉琴   刘军  秦岭  赵美宁  雨霖  耿安辉  李玉梅  木汀  张天韵  徐祯霞  王宁   梅先生 朱小平顾丁丁  凸凹   楚丽  周蓬桦  姜波 黄圣凤  迟凤君  胡霞  王维强  王欣  李兴艳  程韬光  师永祥  庄剑  朱晔  陈海强  魏文芳  黄燕  月明  郝随穗  韩光  周建亚  刘利华 周家望  李梦薇 许彤  马勇  孙德宏  赵晏彪  薛彦田  庄凤娟  田霞  徐迅  任启亮 欧阳青 孟会祥 王雪 青铜 钟海涛 王小宁 戴荣里 刘虔 周俊杰 赵帅  李明  杨杰 饶翔 衡正安 林桢武  艾宝良 向云驹  郭宗忠 刘永良  陈家忠  叶康宁 杨天才  周斌

(待续)

点此亲启

鸣谢报刊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民族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抚顺晚报、海口日报、通辽日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北京文学、 天津文学、青年文摘、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海燕 雪花、安徽文学、安徽省文联、青岛航空、科尔沁文学  民族文汇

(待续)

    每周一书

    北京 闲笔识京华 

  华静  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家以生活的笔触撩开京城大气面纱,在闲游细走间描摹出一幅润着晨昏光晕的京华烟云图。藏一座城在书里,藏一段时光在心间。跟随这本书,我们漫步水墨画里的四合院,在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走走停停,与天坛的门钉触电,在韬奋书店里坐着读梦,在前门大街上感受老城风景,在人定湖公园邂逅欧洲美感……抚摸胡同风情,品味指尖时光,回顾留痕记忆,搜寻烟火街区,探索空间边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
柳公权书法欣赏
唐代书法法度森严楷书巅峰
干货丨书法史上最精彩的楷书集合,收藏起来慢慢看!
楷书精神
冉令江|从“摆动”到“提按”:论笔法的空间转变与唐楷之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