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 把生命交给党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你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把生命

交给党

                         文|剑 钧

      去年深秋的一天,我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前。有一幅珍贵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张六位志愿军老兵来到鸭绿江断桥边,在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落成仪式上的合影。照片中有五位我熟悉的前辈,是我主编的纪实文学集《军人本色》中的人物,其中最熟悉的莫过于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人物马玉祥了,魏老的描写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也就在那一刻,我眼睛湿润了,多少往事都涌上心头。

                     一

       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我由于工作关系与马玉祥见面的机会很多,他喜欢叫我“小刘”,我称他马叔叔。我印象中的马玉祥,依旧是魏巍笔下那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最可爱的人。记得1999年10月,我专程陪同马玉祥和老伴来北京拜望魏巍先生。一路上,马叔叔很兴奋,讲起与魏巍在朝鲜战场的相识。1951年1月的一天,在朝鲜汉江北岸的小山坡,两位年轻的军人谈着还弥漫着硝烟味道的战斗故事。

       “那年我21岁,魏巍长我10岁,也是个小伙子。”马玉祥说。

       他们讲到残酷的松骨峰阻击战。38军112师335团为追歼南逃美军先敌一步赶到了松骨峰。马玉祥所在三连抢占了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以百人之力,将美军几个师阻击在山下十多个小时,全连差不多打光了,却为主力赶上来争取了宝贵时间,打出了'万岁军’的威风。

       “了不起,38军了不起,3连了不起!”魏巍当即说,“我当时就听你说过,你原来是炮兵连的,就为了打敌人调到步兵连,说真刀真枪地干过瘾。”

       “是啊,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我来3连就为了真刀真枪地和美国鬼子干的!”马玉祥又补充说,“3连是个英雄的连队,来到3连是我的幸运。”

       马玉祥到三连不久,在汉江北岸,从美军燃烧弹的烈焰中将一个朝鲜小男孩从屋里救出来。魏巍在文中将这一过程详尽地加以了描述。一番交谈,魏巍便喜欢上了这个来自黑土地的小伙子。他端详着马玉祥憨厚的红脸膛问道:“小马,你是党员吗?”

      “是呀,”马玉祥自豪地说,“我有两年党龄了。”

       “好啊,那我们就是战友加同志了。”魏巍紧紧拉着他的手说。

       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相识,谁又能想到,朝鲜战场一别就是三十六年。

       一个偶然机会,魏巍在38军驻地得知了马玉祥的下落,从此又延续了两个老战友的世纪交往。他们先是通信,魏巍寄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还题语:“光荣事业的创造者马玉祥同志留念”。”1987年4月,马玉祥到安阳参观考察,归途经北京时专程看望了魏巍先生。次年8月,魏巍受当地军分区之邀去参加活动,还特意去马玉祥家“串门”。从此,两家人你来我往,就像走亲戚一样。

                    二

       在世纪之交的最后一个金秋,两个老战友重逢了。马玉祥一进魏巍在北京西山的家门就大声说:“老哥,我们来看你来了!”“好极了,好极了!”魏老边说边拉着马玉祥的手坐到沙发上。魏老饶有兴趣地对马叔叔讲:“9月27日,我去了为50年大庆演练的阅兵村,到了你曾经的部队。我把咱们几个人在哈尔滨拍的照片拿出来,给他们一个一个做了介绍,还特别提到你在离休后还办起了“家庭活动站’,继续发挥余热的事儿。他们都希望你抽时间回部队看看!”马玉祥点头说:“要去看看的!”

       魏老转过头对我说,“老马还保持着老英雄的品质和雷锋的风格啊!他自己从不张扬,他的英雄事迹,家乡人过去不知道,现在都知道了。”

        “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马叔叔坦诚地说,“我不能忘记,17岁那年要不是党收留了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生命是党给的。从19岁入党的那天起,我就想,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还给党,要真还,不要假还!”

       马叔叔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我,在回宾馆的路上,我就这个话题和他聊起来。他告诉我,他的老家在山东莱州府昌邑县,当年家里穷啊,吃不上穿不上,为了活命,爷爷领着家人闯关东来到了松嫩平原上的青冈县七排九村。

       “那会儿苦啊,爷爷常年在外做木匠活,几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爸爸给人家扛活,天没亮就走,天黑了好久才能进家门。”马玉祥说,“我十岁那年,姥姥扯了几尺蓝布,用手针给我做了一件裤衩,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件新衣服,穿上乐得合不上嘴,屋里屋外,院前院后不住脚地走,只希望让人看到我穿上新衣服了。”

       16岁那年冬天,马玉祥家乡来了共产党和土改工作队。马玉祥家五口人分了五垧地、一匹马,他家原租住的两间厢房也归了他家。

       “五垧地就是五十亩,好大一片呀。我学着爸爸捧起脚下的黑土闻了又闻,好香啊。”马玉祥感慨地对我说,“我至今还记着父亲的话,'咱家祖祖辈辈都是扛活的,现在有了地,有了房,都托共产党的福啊,咱翻了身可不能忘了共产党啊。”

       17岁那年秋天,马玉祥有天在井边摇着辘轳打水,迎面走来三个当兵的。“小兄弟,打水呀,我帮你摇把。”一个战士将步枪交给同伴,攥住辘轳把就摇了起来。两桶水打满了,马玉祥操起扁担却没有走,羡慕地看着他们那身灰军装,说:“你们是路过?”战士告诉他:“队伍马上要上前线了,国民党、中央军扬言要打回来,说要反攻倒算。”

      “啥是反攻倒算?”马玉祥不懂。战士问他分到地和房子了吗?他说:“分了,我家分了五垧地、两间房子,还有一匹大白马呢。”战士告诉他,国民党军若打过来,你家分的地和房子还要给地主老财。马玉祥急了,说:“那可不行,我和他们拼了。”就这样,马玉祥告别了父母,走进了共产党的队伍。他们村还有几个青年应征入伍,乡亲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吹着喇叭,赶着大马车送到镇上。

       “那年秋天,我们青冈县有1000多人当了兵,组建了新兵10团。”马叔叔说,“从入伍的那天起,我就把生命交给党了,是党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走进革命队伍,我才真正长大了。”

                   三

       回到宾馆,马叔叔依然在兴奋中。晚上,他讲起了他入党的故事。马玉祥参军不久,东北民主联军就改为了东北野战军。马玉祥的连队被编为1纵队1师炮兵2连。辽沈战役后,马玉祥有天在沈阳铁西区执勤,一个人就抓了二十几个逃窜的国民党军俘虏。连长夸他胆大心细。他腼腆地说:“连长,连里的党员,每次打仗都冲在前头,我是向他们学的。”连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马啊,好好干,你也会入党的。”

      马玉祥把连长的话记住了。不久,部队离开沈阳,奔向山海关,向华北挺进。马玉祥每到一处,放下行李就帮着房东提水劈柴,拾掇院落。大伯大娘都乐得合不上嘴,说还是共产党的军队好啊。马玉祥虽说还不是党员,听了这话心里也美滋滋的。打天津时,马玉祥奔波运送炮弹,一次两发有几十斤重,他背上一口气跑上一里多地,累了就趴在地上喘口气,气喘匀了,爬起来再跑。他心里有个信念,要入党就要做出个党员的样子来。

      平津战役胜利后,在部队挥师南下的路上,马玉祥实现了他的愿望,光荣地站在党旗下宣了誓。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便悄然走到外面,望着众星拱月的夜空,他在想:“我从今天起就是党的人了,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1949年10月初,马玉祥和战友们行军到了湖南,队伍里传来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他和战友们停下了脚步,蹦啊跳啊,兴奋得不得了。当晚,连队在长沙城西宿营,连长和指导员向战士们通报了国内形势,讲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还说到长沙的陈明仁、程潜也准备起义了。

      “我当时想,用不了多久,全国都要解放了,从此可以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了。”马玉祥说,“谁想到还不到一年,美国人纠集的'联合国军’就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主席一声令下,我所在的部队迅速拉到辽宁铁岭待命。作为党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责无旁贷。1950年10月,我又跟随38军第一批来到了朝鲜战场。”

      那天,我听马叔叔讲得最有份量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把自己的生命还给党,要真还,不要假还!”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马玉祥叔叔从十七岁入伍到七十八岁逝世,一生都在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因而他的生命不死,精神常在。六十年间,他用行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操,那就是: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共产党员永远都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原载于221.10.8《解放军报》长征副刊


12

仇秀莉 

    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2015年入选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连续八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出版《台湾学子眼中的大陆》《艺海飘香传两岸》《北京大夫》《一片丹心向阳开——最美奋斗者阎肃的艺术人生》等8部;电影剧本《恋恋娜鲁湾》荣获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耳东影业”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创意奖;文学作品曾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百余报刊发表。

     剑钧的散文《把生命交给党》写了魏巍笔下的英雄人物马玉祥入党的故事。

     十七岁,应该是青涩、充满幻想的年纪,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少年马玉祥积极投身革命队伍,英勇杀敌,两年后,光荣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来到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当年,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中,就记录了这位名叫马玉祥的事迹,这篇文章影响着数代中国人。本文作者剑钧与魏巍笔下的马玉祥因缘相识,在一次跟踪采访中,老人通过回忆战争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讲述了他入党的往事和与魏巍近四十年的情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战火中凝结了真挚的战友情、同志爱,彰显了一位从血雨腥风中昂首阔步走来“最可爱的人”的风采,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通读全文,能感受到作者笔力和著文有道,不仅为现代年轻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更道出了一名志愿军英雄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的心声。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从事文学创作。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家,多部长篇小说入选过当当、亚马逊和新华书店网上书店图书排行榜。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散文(诗)集等近30部,600万字,现有19部实体书和电子书正在当当网、京东、亚马逊销售。

    生命之于我

    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  沈俊峰  | 浮于河流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又是遍野槐花香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蓝色港湾遇见最美的缘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砚边花开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那紫色的马莲花

周末散文有约

冻凤秋|惺惺相惜

汪振军|嘉宾有言

2021·10·15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张志强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金涛   盛慧    黄传会   邱梅    初小玲  

蔡秀文  北乔  王升山  刘海燕  周振华

夯石 舟扬帆  张健 李玉梅  陈新  彭俐 

王晓君  续维国   赵岩  曹怀新  孟庆忠

纪从周   白忠德  吴小妮     吴重生  王玫

李丹莉  王永刚  蔡红霞 方丽娜 朱小平

柳易江  海盈  练佩鸿  杨浪  庞余亮

董山峰  饶丹华   朱惜珍    蒋殊  刘国震

韩志远  曲令敏  姜范  彭见明  哈斯乌拉

刘先琴  愚石  杨志学  王志清    赵炜 

张海龙  李笑萌  方健康   仇秀莉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 天津文学、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安徽省文联

    每周一书

    心田种字

   冻凤秋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每一次行走,都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让山水涤荡心胸,视野不断开阔,心灵更加柔软,思考逐渐深入。作者以别样的情怀,尝试开拓文体疆域,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听从内心的声音,以秋水文章不染尘的志向,指向未来,写出真正的文化大文章,灵魂大文章。
  

(2020年6月出版)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新华网》客户端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

欢迎   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迹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谁是马玉祥?
记叙性的散文如何打动人?看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散文诵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 魏巍
《我的老师》电视散文(魏巍)
散文诵读:我的老师 作者 魏巍
魏巍革命战争三部曲、散文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