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沃兴华 | 书文合一的创作(少字书“水盈盈”创作心得)
userphoto

2022.11.17 北京

关注

书文合一的创作

——选自沃兴华新著《认识书法》


书法艺术的情感内容不需要语言文字做媒介,仅仅凭借自身的形式(点画、结体和章法中的各种对比关系)就能得到表现,感动自己,并且感动他人。但是,书法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它写的是汉字,汉字本身,也有意义,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一定的内容,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结果使一件作品具有了两种内容,一种是书法的,本体的,一种是文字的,附带的,如果能将这两种内容结合起来,无疑会提高书法艺术的表现性。

主张书法内容与文字内容相一致的理论大概始于唐代,张怀瓘的《文字论》说:“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已经表明了可以书文合一的观点。从创作实践来看,这种观点经过了一个从自然到自觉的过程。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创作时,文字内容影响思想感情,影响点画、结体的表现,最后影响作品的风格面貌,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连锁反应,典型作品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清代王澍的《虚舟题跋》说:“《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以异,应感之理也。”这种书文合一属于自然的“应感”。

在创作上有意强调书文合一的首倡者是明代董其昌,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白香山深于禅理,以无心道人作此有情痴语……余书此歌,用米襄阳楷法兼拨镫意,欲与艳词相称,乃安得大珠小珠落砚池也。”又说:“以米元章笔法,书渊明辞,差为近之。”董其昌一再强调书法风格与文字内容的一致性,但是从他的实际作品看,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变化不大,书法内容与文字内容的一体化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文本式创作的局限,为了不影响文字释读,笔势和体势的变化都很节制。今天,书法艺术越来越强调视觉效果,文字的释读要求在减弱,创作时将体势扩大为空间造形,将笔势扩大为时间节奏,就能比较自如地追求书文合一了。

沃兴华书法作品《水盈盈》

少字书“水盈盈”就是一件这样的作品(见上图),幅式狭长,高与宽对比悬殊,感觉上纵向的两边有一种向里挤压的力量。在这种幅式上写字,根据“以他平他”的形式理念,应当强调横势,点画、结体尽量往横里走,与纵向幅式造成形的对比和势的对抗。幅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点画与结体的造形特征。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过宋迪画山水的方法:“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我写字也有凝视白纸的习惯,挂在墙上想着“水盈盈”三字,马上觉得它就像一道白练飞泻直下,联想到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决定第一笔用顶头出边的形式来写。
大致的结体造形和第一笔的写法想好之后,“胸中勃勃”,马上进入创作。许多人主张创作之前要有完整的构思,一点一画怎么写,一字一形怎么安排,甚至一行一篇怎么协调,都要预先有个大致的考虑。我不是这样,前识意图一旦形成,立即拿起笔,后面的字怎么写,听从形式理念的支配,随机应变,因势而发,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断发现,不断解决,直至篇终,整个创作始终处在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相互博弈的过程之中。
第一个“水”字取篆书的象形写法,《说文解字》称篆书为“引书”,具有绵长之意,最能表现水势的浩淼。书写时,在用笔上一方面强调中锋,凝重涩进,好像流水的深沉;另一方面加以震颤,使笔锋的辅毫逸出,在线条两边起伏跌宕,如翻滚的波浪闪烁不定。在结体上夸张弯曲的线条和倾斜的造形,使它具有奔流的感觉。
前面两画写得不错,形势俱佳,到第三画时,运笔逐渐上抬,处理成横式,这是形式理念的要求,同样的笔画不能重复出现,如米芾说的:“'三’字三画异。”古人避免点画雷同的方法有长和短、方和圆、粗和细、仰和覆等各种变化,这里采取的是仰覆变化。
根据前识意图,水的奔流应取斜势,根据形式理念,三笔不能都取同一种斜势。当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形式理念为主,因为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是绝对的,而前识意图则是个人的,可以变通的。
变通的方法是,“盈”字第一笔果断地落在水字第三画的转折处,并且狠狠地往右下拽去,恢复斜画的流动感。同时根据形式理念,因为前面三画都是圆笔,接下去不能再圆,需要尖锐和方折,所以果断地以露锋落笔,并且上仰翻折。这一笔不仅通过斜势的接续,将不相关联的上下两字连贯起来,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在造形上有藏锋和露锋、圆转与方折、浓墨与枯笔的对比,相反相成,相映生辉,很好地解决了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矛盾,是整幅作品中最亮丽的地方。
紧接着“盈”字的第一横,下面的折竖中锋运笔,顶着纸面逆行,手不期颤而颤,点画特别苍厚。然后是一个连绵的叉形,环转的运笔与前面笔画的方折形成对比。这几笔都是根据“以他平他”的形式理念来造形的,因为上面笔画都是右斜的,所以全部向左斜,因为上面笔画都是以横势为主,所以全部取纵势,并且加以强调和夸张,结果写得像中流砥柱,兀然挺立,特别精神,以至于使上面“水”字第三画的抬起平写,也好像是流水被岩石阻挡所致,显现出反抗的喧腾。
“盈”字的下半部分“皿”,按照书写节奏变化的要求,逐渐加快速度。在多字作品中,这种快慢变化表现为上下字之间的逐渐过渡,在少字作品中,因为造形单位量的减少,不得不在一个字的上下左右部分之间来完成。“皿”的用笔速度加快,以使转为主,流畅的线条加上进一步左斜的造形,又回到上面“水”字的感觉,再加上墨色逐渐干枯,丝丝缕缕的边廓线如同粼粼波光,特别是中间两短竖的连写,回环盘绕,好像是激荡澎湃在岩石(夃)下的旋流。最后一横跌宕舒展,横贯纸幅,右端翘起,绕过岩石(夃),与上面的水流连接,造成“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景象。
写到这里,这件作品的意象传达非常好,盯着看,会有天旋地转的晕眩。但是还有毛病:从形上看左边大右边小,构图不完整;从势上看,从上到下只有一个弯,没有对比,节奏感不强。因此,必须写好“盈”字的最后一笔。说时迟,那时快,马上提起笔,顺势在右边打了两个斜点,其作用不仅在构图上平衡了左右两边的分量感,而且使通篇章法走出一个反写“S”的形状,上大下小,增加了势的变化。同时还产生出两种表现力:一种是因为连续书写,化凝聚的点为流动的线,感觉像水势打了个漩涡,往右下角流出,增加了动感,强化了前识意图;另一种是将收笔的势态回复到起笔的势态,使通篇表现出一种贞下起元式的圆满。
最后,觉得“水盈”两字交接处的左边过于空疏,便题上落款,既协调了通篇的虚实关系,又丰富了笔墨造形的对比关系。
这是一件“法象”的作品,所谓的“象”是指意象,意象是物象经过情感的选择、变形和重组之后留在心上的印象,本质上是情感的表象。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件作品的“法象”,其实也是表达了我对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三十年前去郑州,站在黄河岸边,极目眺望,河水挟沙裹泥,滔滔汩汩,看不到骇浪,听不到涛声,只有一道道涟沦泛着幽光,苍苍茫茫地推宕,浩浩荡荡地摛展,深邃、沉郁、坚定,那种旋转天地的力量,浮载乾坤的气概,让人震撼。三十年来潜藏在心中的对水的情感,在这件作品的“法象”中得到澄明,我很感动。

沃兴华,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79年破格考上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东师大历史系、艺术系任教。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现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创作观念——书文双创论
沃兴华著作
书法的形式美——张公者对话沃兴华
沃兴华:米芾是一位让我能够变成书法家的人 | 大米艺术
沃兴华:谈字外功夫必先入内
这位书法家一写字,很多人都在贬义评论,但一说话,大家又很佩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