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四诊》


伤寒论的诊断体系,是围绕一之阴阳、二之四象,三之六经而展开了,望闻问切只是围绕阴阳四象六经辨证的手段,而绝不是目的。

辨证辨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望闻问切辨的是症,是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在本质,通过辨症而辨证,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六经是三经三纬的正交,是三阳府与三阴藏的交织,六经辨的是三维立体,既是辨症的终极目的,也是辨证的初始依据。

也就是说望闻问切是为了六经辨症,而辨别了六经才有了降维思考的基础,由六经到三维的合二为一,是辨证思考的第一步,由三维的体降维为平面的四象,是第二步,由四象到阴阳是化面为线,这就是求解的第三步。

望闻问切是通过感官知觉获得直观的印象,而这些现象是需要通过辨证模型的抽象降维才能获取最终的答案的,而这个答案才是组方选药的依据。

当然六经分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维立体分形,因为人体并不是一个很规则的形体,所以要将人体进行拓扑变换,即化不规则为规则的变换,拓扑变换是不需要过多考虑人体组织的形状与大小的,更多的是考虑组织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这就是变换之中的不变性,或者说是自相似性。

这也是六经分形与五脏六腑等解剖分形的根本区别,解剖分形过多地拘泥于形状与大小等表面的直观现象,却很难触及到变换之中的不变性的,从人体到细胞的不变性就是空间结构的自相似性,也就是说从人体到细胞都是可以用六经分形的,但是五脏六腑的分形除了内脏以外,其它地方可以用吗?当然不能。

其实从天圆地方的思想形成,就已经有了拓扑学的运用,天地合一就必然需要进行圆方互化,化方为圆显然会违背拓扑变换的连通性原则的,这就是古人将辰戌丑未四土寄寓四方角的真正原因。

四象五行还是六经,都是一种几何结构的图形,不仅图形与图形之间需要进行拓扑变换,而且实体与图形之间也是需要进行拓扑变换的,也就是说要把人体实体通过拓扑为线面体等几何元素而用数与形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就是辨证分析的第一步,准确地说辨证过程就是数学运算过程。

涙妍

高哥,一个姐姐问过几次了,我不会看,她去年七杀应该有压力,今年正官应该稍好?明年运势起来吧?

                         

G336699g: 正官杂杀,用伤成格,今年亥卯助伤,比去年会好

涙妍: 回复 G336699g : 下一步酉运印化杀? 庚子年地支申子辰是什么意思?谢谢高哥,高哥不愿意多说了?

G336699g: 回复 涙妍 :这局有点复杂,可以乙制杀,也可以用劫合杀,印运去乙则戊癸无畏而可合,所以印运也不忌

望闻问切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已知数,然后代入辨证的六经模型中,求取未知数的。也就是说望闻问切是为了辨识六经病位与病因的。

病因无非风寒,病位无非六经,辨症无非是确定病在何经,是太阳阳明少阳或是少阴厥阴太阴,又或是多经合病;是伤于风或伤于寒或是风寒两伤。如此则因外感而内伤的种种内科疾病皆可分尽了。至于有形所致的外伤,如刀枪跌打所伤,当以外科为主了;衣食住行所伤,又当以养生为主了。当然二者所致的内科杂症,也是可以分六经而用方药进行治疗的。

病症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于病人自身的主观自觉症状,如头疼项强,腹满肋胀等等,而这些自觉不适的症状有很多都是别人观察不出来的。所以信息采集的第一步就是闻!通过病人的主诉才能获取最直接也最有力的证据。

当然也有病人不能诉说自觉症状的,如小儿或成人卒中(中风)昏迷等情形,也是需要通过其身边的知情人来间接获取第一手证据的。

在四诊中最有效的证据不是医的主观判断,而是病人自己的主观判断,正如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苦?

望与切是医者对患者的病位病因的补充判断,注意望与切不是辨症的主导,主导辨症的是闻与问,是患者自身。

望诊是综合判断,无论是形体与精神的匹配,还是形体的胖瘦或面部气色的虚实寒热,又或是舌体的胖瘦寒热等等,它更多的反映的是患者的体质,而并不能作为疾病的病位与病因的判断依据!

体质偏胖还是偏瘦,或体质偏寒还是偏热,都会感冒而伤风伤寒一样,而无论胖瘦还是寒热,太阳病的头疼项强畏寒的表现症状基本是一致的,而治则也并不会因此而大相庭径,当然在具体的组方选药时还是会作为影响因子而综合考量的,比如寒性体质会考虑用助阳解表的方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诊断水平,但在当今医疗科学的进步之下,这种水平已经能够实现了,当然这必然要利用检查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医疗设备的运用,拓宽了肉眼的分辨范围与精度,而让肉眼有了传说中的特异功能。

中医望诊仅凭肉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精密仪器面前,肉眼的识别能力已不值一提了,只不过大多只适用于西医,而中医该怎么用才能满足中医体系的诊断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切诊并不完全是脉症,而是用手去触摸,比如摸摸额头看看是否发烧,摸摸手脚看是温是凉,按压腹部的软硬或寻找压痛点等等,这些通过触摸而获取的证据在六经辨症中,比脉诊要重要得多!

脉诊是希望通过触摸出脉管深浅宽窄驰张等与脉博的振幅与频率,以及其中的血液流量等参数。

这会有很多的疑问需要解决,脉博与病位真的具有确切的相关性吗?比如浮沉分表里,但表病也有脉沉的,里病也有脉浮的,所以说这只是概率判断,表病而脉浮的概率更大而已,但小概率事件并不是不可发生的事件,就如同中大奖一样,谁都有可能。

也就是说脉诊分形是无法满足分尽与互斥的分组原则的,浮脉不能既是表症也是里症,这种分组是没有什么统计意义的。

其次是辨识精度的问题,百黍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也就是说一铢按一两50克计算也才两克,十黍就只能以毫克计量了,几黍重的脉象差别仅凭手感就可以分辨出来?而脉的宽幅振幅也是需要以丝米而不是毫米为单位了,十分之一毫米的差别难道也能凭手感就可以的?有人说他就可以将1毫克1丝米的差别摸出来,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最重要的是参照标准问题,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什么样的脉才算是浮脉?那么就需要一个参照标准,这就是平脉。但平脉不是病脉,病人的脉也不是其未病之时的平脉,那么患者的平脉可有备案?当然不会有的,且不说患者首次就医,即便是多次就医,医生也记不住啊。

所以这个平脉的参照标准,主要还是统计标准结合医生自己的脉博进行判断的,比如一呼一吸而脉博跳动几次,这个呼吸的周期是指医生自己的,这比起掐表来说误差是很大的。

标准很难统一,也就谈不上是标准化了。医者所持标准各异,不要说诊脉,就是望色都很难有一致性的结论。而诊脉的标准还要随时变化,春浮夏洪秋弦冬沉,如果只是季节变换还可以接受,而一天之中也会变化,即便喝水抽烟走路都会引起脉博的变化……

所以即便行医数十年的老中医也至多做到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

那为什么一提到中医的印象就是摸脉呢?因为这才是中医独有的标识啊,虽然没什么大用,但可以故弄玄虚啊,一般人可是学不来的。

当然脉诊也并不是毫无用处,毕竟存在着闻问无法采集到有效信息,而望诊信息并不足以决疑时,这时就需要通过脉诊来进行概率判断,总比抛硬币来决断要靠谱一些。

中医有症从症,无症从脉,有症有脉而脉症不合时当舍脉从症,症才是实锤,脉赌的是概率。

伤寒论原本已不可知,而与张仲景时代最近的是王叔和的脉经,而脉经本收录的伤寒论内容,不仅次序进行了重新编排,条文也免不了有增删,尤其是脉诊的内容。葛洪的肘后方也有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诸要方的收录,但未涉及脉诊;陈延之的小品方收录的内容是以症为主而偶有参以脉诊的,至孙思邈的千金方才大量出现脉证互参。

虽说近古必存真,但王叔和本就是研究脉诊的,所以收录条文中的脉诊内容是否出自张仲景就很值得怀疑了。

即便伤寒论中的脉诊为真,但至少并没有寸关尺的三部划分,虽然偶有提到尺脉如何的条文,却又令人很费解,毕竟寸脉尺脉并不是两条不同的动脉而是同一条动脉,在振幅频率强弱方面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伤寒论中的脉象分形也相对较少,而不似后世的繁杂,少则得,多则惑,并不是分形愈细就愈好,而可能愈糟,本就难以区分又何必再难上加难呢?况且脉诊又不能成为六经辨症的主要依据。

或克: 少则得,多则惑

望闻问切而辨症,目的是确定病位与病因。如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疼而恶寒。这是用统计方法归纳出来的经与症同类相应的特点,头项强疼而恶寒就是病在太阳一经,但头侧兼归少阳体位也会有头疼,也就是偏头疼但即便没有寒热往来而恶寒的程度也会较轻的;头面兼归阳明经,阳明经头疼是不恶寒的。而项背为上为后,这是人体太阳经的一个明显标识。

头项强疼而恶寒,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诊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病人自述,只要具有太阳经标识与特点,就可以直接判定为太阳病,即便存在着其它六经的症状,为六经合病。

六经合病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病。也就是说六经中的任何一经都是独立存在而需要进行独立判断的!这很重要,一是六经分形是静态分析,不需要考虑动态关联的,太阳病如何影响少阳阳明以及少阴厥阴太阴的,这不是六经辨症要关心的问题。二是化繁为简,无论多复杂的病都可以拆分为六个独立的病种,然后根据六经数理模型,一步一步地进行求解的。

太阳病就不要去掺杂少阳病或阳明病,更不要去掺杂三阴病,掺杂的后果就会把简单变成复杂了,能化繁为简才能化难为易,这才算是聪明人。中医水平并不是取决于经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理论或者说是思维模式的水平!在统计律面前,经验是不太靠谱的。

四诊的作用就是代入已知数。而已知数需要确定的范围也不过是六经与阴阳,六经病于阴者即伤寒,病于阳者即伤风,阴阳合病者即风寒两伤。一共就十二个变数,所以伤寒论辨症,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尽善尽美,而历经千古仍能傲视天下的原因,就是大道易简!

辨症不是辨证,辨症是代入已知数,辨证是降维求解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起辨症要困难得多,这不仅涉及到各种基本原理的运用,还包括对各种基本运算法则的熟悉,当然还有个人的运算能力,就如同解一个六元三次方程一样,不但要降次(维)还要消元,最终求取解析解。

消元就能降次,降维也能消元。如何降维消元呢?首先需要用到的是拓扑变换,也就是几何图形的降维消元,不过这是易学的主要内容。

前面说过,六经是???三阳与???三阴,而?为纯阳,?为纯阴。为什么张仲景建模只用六经而不是八经建模呢?纯阳纯阴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只能浮沉于六经之间,依赖六经而存在的。

所以张仲景在太阳病一章中明确提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这里的阳就是?,这里的阴就是?,太阳中风,发热是因为?浮于太阳,汗出当然是?浮于太阳了,阴当重而沉而反浮故弱了。这不是在讨论脉象,而是在讲??浮沉于六经之间!

补齐八卦才能建模,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六合模型,这才有了降维消元的数理依据。数学是哲学的语言也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张仲景的伟大就在于用八卦模型而建立起了中医药学的基本数理模型,这在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张仲景并没有过多地提及解题过程,而常常是直接给出答案。如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句话包含了六经辨症,头疼发热汗出恶风都是症,然后综合判定为病在太阳经,阳浮而阴弱,故病因为伤风(风挟寒),答案是桂枝汤主之,注意这是统计学意义的答案,即以桂枝汤为主,有极大概率的意思,而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确定。

但这句话并没有涉及到五行流通与气血津精四象以及虚实寒热四性与升降沉浮四运的消元思考过程,更没有涉及到三维结构的降维思考过程,而求取的线性解只能是二元一次的,也就是是说必需降解为阴阳线性才是终极答案,而这个答案只是医的答案,而不是药的答案,从医的答案到药的答案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医学判断过程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维度的升降变化,就好比用这条直线围出一个圆一样,虽然围出的是二维的面积,但这条线还是可以拓扑为原来的那条直线。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得到这条直线,这也是医学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药学的组方选药也不过是化直为曲,用这条线重新构建出一个药物组成的系统!

这就是中医药的基本模型与演算过程,它才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就隐藏在伤寒条文的字里行间,自张仲景建模至今,上千年来第一次对真象的揭示。

高哥出品,必为精品!

或克: 因人而异的健脾护胃养津液,规律作息 健康饮食 乐观阔达 善人善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走进仲景的世界:《伤寒论》到底应该怎么学?
也谈“辨证知机”——单志华
论平脉辨证的重要性--------我的临证心得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王伟专栏 | 《伤寒论》讲稿1.2.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