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17

四圣心源读书17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法。药之寒热,一违病人所便,则药下而病增矣。但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凡上热下寒,口嗜寒冷,及其入腹而痛满泄利者,便于上而不便于下也。从其上之便而违其下之不便,是为庸工。

要点(1) 问寒热所便。

《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这里的“便”是顺从、倾向的意思,就是要询问病人对饮食的寒热倾向。问居四诊之一,中工用药,寒热不失,全凭此“临病人问所便”法。

中暑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中“暑”则一气运转加速,而人有一种让一气恢复正常的倾向,所以就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以中暑则便寒。《灵枢悬解.卷七 外候.五变五十二》:消瘅,即消渴。《四圣心源.卷五 杂病解上.消渴根原》: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所以说消渴之人也倾向于寒凉的食物,所谓“便寒”,得寒而便也。而中气虚寒之人则喜欢温热的食物,所谓“便热”,得热而便也。所以问诊经常问的是:你喜欢喝凉水,还是喜欢喝热水?

寒热有上下,病人所便,自有正反。有的人因为上热则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一旦吃了寒凉的食物有容易腹痛、胀满、泻利。这样的人就是上热下寒。所以在问诊的时候,要注意识别这样的病人。如果因为其喜欢寒凉的食物而只知道使用寒凉之药物清其上热,而没有顾及到病人的下寒情况,则为庸工也。

总结起来就是:喜欢热的食物,则人之一气寒;喜欢寒凉的食物,则人之一气热;喜欢寒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寒凉的食物又会腹痛胀满泻利,则人之一气上热下寒。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其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飨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不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飨泄。《灵枢·论疾诊尺》: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凡身热而肢寒者,土败阳亏,不能行气于四肢也。头热而足寒者,土败火泄,不能下蛰于癸水也。朝凉而暮热者,日夕阴盛而阳气不藏也。发热而恶寒者,表闭经郁而阳气不达也。阳郁不发,则生外寒,外寒者,容有内热,阳泄不归,则生外热,外热者,多有内寒。此脏腑寒热之外候也。问其身上之寒热,问其饮食所便之寒热,参之则无微不彰矣。

要点(2) 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

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想知道病人上下的寒热情况,除了问病人之外,还可以依据病人的体征得到。病人有些饮食习惯不一定问诊可以问的出来,例如一些喜欢冷饮的人,即使体内已经寒凉得不像话了,他仍然喜欢寒凉的饮料。但是病人的体征是可以通过触摸得到的,所以黄师接着说“寒热之上下,厥有外候”。

胃中寒热。胃中有热的表象是“消谷,人悬心善饥”,就是吃很多东西,而且很容易饿。胃中有热的体征表现是肚脐眼以上的皮肤热。而肚脐眼以上的皮热不好触碰得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臂、肘的诊断,肘部独热的人肚脐眼以上(就是腰以上)热。所以说,肘热之人,胃中有热也。胃中有寒则腹胀,同样推理就是肘不热(或者说寒)。

肠中寒热。肠中有热的表象是“出黄如糜”,出黄如糜者,粪便黄色且糜烂的样子。肠中有热则肚脐眼以下热,按照手、臂、肘的诊断,手部独热也。肠中有寒则肠鸣飨泄,同样推理就是手不热(或者说寒)。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不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飨泄。这里其实就是将胃的寒热与肠的寒热综合起来。胃寒肠热,则腹胀而不泻;胃热肠寒则吃很多、小腹痛胀而拉肚子。

手、臂、肘的诊寒热。手用于诊断腰以下的寒热,肘用于诊断腰以上的寒热,臂中用于诊断腰腹的寒热;掌中用于诊断腹中的寒热。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胸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要点(3) 外候有寒热,则一气周流异常矣。

中气不足则身热而肢寒。身热而肢寒者,土败阳亏,不能行气于四肢也。身体是热的,但是四肢是寒凉的,则是一气周流的中气不足,土败阳亏,不能将气运转到四肢的缘故。

相火不能蛰藏与水中,乃上热下寒之原。头热而足寒者,土败火泄,不能下蛰于癸水也。朝凉而暮热者,日夕阴盛而阳气不藏也。头热足寒与朝凉暮热者都是一气周流到上面,相火不能顺利蛰藏到水里导致的。

表闭经郁则外寒内热,而外热则内寒。发热而恶寒者,表闭经郁而阳气不达也。阳郁不发,则生外寒,外寒者,则有内热。同样,外热则内寒。阳泄不归,则生外热,外热者,多有内寒。这里需要介绍以下“表闭经郁”的意思:人秉一气而生,气秉一气周流而动;除了肝心脾肺肾的大一气周流之外,人体处处都有气的周流,例如经脉中的营血自脉中向表层升、卫气自表层而向脉中降;如果体表受寒,孔窍关闭,则营血外济与卫气内敛的小一气周流就终止了,这时候称之为“表闭经郁”,体表孔窍闭而经脉营血卫气不能交济而人之一气郁也;治法应该宣通解表,恢复一气周流。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饮食者,脏腑所消受也。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燥湿均平,则脾升而善消,胃降而善受。食而不饥者,能受不能消也,饥而不食者,能消不能受也。喜吞干燥者,水旺而土湿也,嗜啖滋润者,火盛而土燥也。食宿不能化者,太阴之湿增也,食停而不消者,阳明之燥减也。早食而困倦者,阳衰而湿旺也,晚饭而胀满者,阴盛而燥虚也。水谷下咽而胸膈壅塞者,胃逆而不降也,饮食入胃而脐腹郁闷者,脾陷而不升也。胃逆而甲木上遏,则胸胁生痛,脾陷而乙木下抑,则脐肋作痛。甲木刑胃则生呕吐,呕吐者,胃逆而不受也,乙木贼脾则生泄利,泄利者,脾陷而不消也。

要点(4) 问饮食。

问饮食者,问脏腑对饮食的消受也。我们在《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精华滋生》章节说了,人体对食物的接收过程是“胃受纳,脾消磨,肺播撒”,这样食物的精华之气就纳入到人体的一气周流体系内了。胃负责受纳,脾负责消磨,所谓消受就是脾消胃受的意思。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燥湿均平,则脾升而善消,胃降而善受。

胃不能受则上逆。一个人如果吃东西容易反胃,吃了东西就觉得胸肋胀满、胸肋生痛,或者那些呕吐的人,都是胃气之逆升也。胃气顺降则善容纳,善容纳则善受食物,逆则为病也。如果吃不下东西,但是人有饥饿感,说明人的脾还可以,仅仅是胃气之逆;如果吃不下东西还不饿的话,则不仅仅是胃气之逆,脾阳消磨之力也很差了。

脾不能消则下陷。一个人如果吃得下东西,但是感觉不到饥饿感,只是定时间点吃饭,这时候就是脾阳消磨之力差了,所谓“能受不能消”也。脾阳亏虚,则饮食入腹而肚脐眼、腹部胀满,或者泻利而拉肚子。如果这时候吃得下东西,则说明胃气还可以,仅仅是脾的问题;如果也吃不下东西,则胃气也有问题也。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水之难化,较甚于谷。水谷消磨,化而为气,上归肺部,气降津生,由经络而渗膀胱,是为小便。水注于前,则谷传于后而大便坚硬。阳衰土湿,但能化谷,不能化水,水谷并入于二肠,故大便利而小便涩。木性上达,水盛土湿,脾气下陷,抑乙木升达之性,郁怒冲突,则生痛胀。冲而莫达,则下决谷道而为溏泄。小便之利,木泄之也。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故乙木下泄,但能开其谷道,不能开其水道。水道不通,短涩而黄赤者,土湿木陷而不能泄也。淋沥之家,小便偏涩,噎嗝之家,大便偏塞,虽溺色红浊,粪粒坚小,而实缘脾土湿寒,木郁不能疏泄,郁陷而生风热,传于下窍,无关于中焦也。

要点(5) 问两便。

川渎之决,由于三焦。三焦之火秘于肾脏,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糟粕传导》总结的内容:三焦之火若虚,则遗溺;三焦之火若实,而且随着太阳寒水蛰藏在水中,则小便利;三焦之火若实,但是泄于膀胱,没有收藏好,则膀胱热癃,小便不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

热痰、小便梗涩赤浊为湿热,寒饮、小便流溢白淫为湿寒。再回顾一下《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太阴湿土》中讲解的湿热与小便的关系。火气还足,人之一气的能量还在的时候,上湿则成湿热,为热痰,下湿也为湿热,为小便梗涩赤浊。火气已衰,人之一气的能量不足,上湿则成湿寒,为寒饮,下湿也为湿寒,小便流溢而为白淫。

《四圣心源.卷七 杂病解中.便坚根原》: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热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之寒湿,而肠之寒燥者也。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阳明燥金》: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问小便。总结起来,问小便的方式是:小便短涩而黄赤者,土湿木陷而不能泄也;小便不收而遗尿者,三焦之火虚也;小便闭癃者,三焦之火陷于膀胱也;泻利之家,小便不利者,脾土湿寒,不能磨化水谷,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也。

问大便。大便坚硬者,燥胜其湿也。而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热燥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之湿寒而肠之寒燥也。大便溏泄者,水盛土湿,脾气下陷也。泻利者,脾土湿寒,不能磨化水谷,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也。大便先硬后溏的人,也是胃气虚冷的缘故。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庚桑子:人郁则为病。中气堙塞,四维莫运,由是而蒸为五气,瘀为五味,淫为五液,发为五声,征为五色,感为五情。

臊者,肝之气也。焦者,心之气也。香者,脾之气也。腥者,肺之气也。腐者,肾之气也。酸者,肝之味也。苦者,心之味也。甘者,脾之味也。辛者,肺之味也。咸者,肾之味也。泪者,肝之液也。汗者,心之液也。涎者,脾之掖也。涕者,肺之液也。唾者,肾之液也。呼者,肝之声也。笑者,心之声也。歌者,脾之声也。哭者,肺之声也。呻者,肾之声也。青者,肝之色也。赤者,心之色也。黄者,脾之色也。白者,肺之色也。黑者,肾之色也。怒者,肝之情也。喜者,心之情也。忧者,脾之情也。悲者,肺之情也。恐者,肾之情也。

要点(6) 察五气分主。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五气分主》: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声,肾主五液。五气各有所主者,五气各自的特质与外部万物的同气相求也。

《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五情缘起》: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六气偏见》: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因五气分主,察气而知病之所在也。依据上面引用的这些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之一气呈现出来的“象”是什么而知道病之所在。例如,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则善怒之人,其病在肝。其它的色、嗅、味、声、液,以及情志的变化,可以依此类推。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寤寐者,阴阳之动静也。卫气昼行于六经,则阳动而为寤,夜行于五脏,则阴静而为寐。而卫气之出入,司之中气,阳衰土湿,阳明不降,则卫气升逆而废眠睡。卫秉金气,其性收敛,收敛失政而少阳不蛰,则胆木虚飘而生惊恐。虚劳之家,惊悸不寐者,土败而阳泄也。

要点(7) 问睡眠。

失眠的原因是阳明不降。人秉一气而生,气以一气周流而运作。卫气出于阳则人清醒,卫气入于阴则人入睡。阴生而阳降,一气周流之自然状态也。而阳明之气不降,则卫气升逆,卫气升逆则人失眠。

失眠久则相火不藏,惊悸之证生矣。卫气顺着金气降敛,顺利降敛则相火蛰藏在水里,收敛失政则相火不藏,胆木不降而虚漂于上则人惊恐,惊悸之证生矣。虚劳之家,惊悸不寐者,土败而阳泄也。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痛痒者,气血之郁塞也。经络壅滞,气阻而不行,则为痛,行而不畅,则为痒。内外感伤诸病,筋脉痛楚而皮肤瘙痒者,皆经气之闭痹也。

要点(8) 查经络痛痒点。

痛痒者,气血之郁塞也。回顾一下人体的军队模型。以一个军队来类比人体的一气,军队中的每个人就是一气中的最基本单元;脏腑就是军队的大本营;经络就是守护区域内,军队的巡逻路线;大本营是实体组织,经络是路线图;在脏腑(大本营)之间调动的就是气血(大部队),在路线图上巡逻的就是营卫(在外不间断的巡逻队)。如果经络壅滞,经气阻而不行,则为痛,行而不畅则为痒。脏腑之气血与经络的营卫都是人的一气,一经之气壅滞,则一经之其病矣。

查经络痛痒点,可知病在哪一经络。我个人亲历的身体调养例子给大家共享一下。我有一次胸腹部疼痛,我思考《四圣心源.卷五 杂病解上.腹痛根原》: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我想土湿,那么应该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我在腹痛当时寻找到足太阴脾经上的阴陵泉穴位按揉特别疼。这个发现让我豁然开朗,身体在真正病之前,是有信号在身体上的。我的思考进一步扩展开来就是,寻找身体的痛点,并揉开它。身体的不同痛点其实就是不同的病的信号。我并不需要一定指导痛点与病的对应关系,我之需要找到痛点并揉开它。例如,我还发现我若工作上郁闷几天则膻中穴一定疼,我就揉开它。我想,不揉开它,也许我就会有一些心脏相关的病吧。还有一次是发现手少阴心经上的神门穴特别疼,我也揉开它。我的心脏有点小问题,这也是我另外一个已知小毛病。我的这些小经验,实际是与黄师说的查经络痛痒点的问诊原理是一致的啊。

《素灵微蕴.卷二.问法解》原文:

一证之见,必有至理,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凡寒热痛痒,饮食寤寐,声色臭味,情志形神之类,质问详悉,合而审焉,病如洞垣矣。问法在于善解,解极其彻,则问致其详,不解者,不能问也。

要点(9) 一证之见,必有至理。

一证之见,必有至理,解极其彻,问致其祥,方可用药。问法解只是给了一个提纲,实际是在《四圣心源》第五卷之火的任何一章一节,都有证、理、方药的描述,都可以理解为需要问诊的情况。例如《四圣心源.卷五 杂病解上.消渴根原》: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就相当于问诊的时候,除了要问两便,还需要问便的量与饮水的量之间的关系。后续我们逐一分析的时候,再慢慢看证、理、方药的对应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实脉指法主病
[转载]黄元御:千古之秘之问诊要旨
微头条
《证治准绳·杂病》_胀满_中医世家
《伤寒论》113——生姜泻心汤
【国医大师验方分享】以蒲公英泻胃中郁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