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健康促进读书笔记

1.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个体的,强调个体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可以带来健康或者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健康教育是面向群体的,群体健康是最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一方面,个体的行为会影响群体,比如吸烟者会带来二手烟;又比如预防传染病只有大家都打了疫苗,都戴口罩,才能保证群体的免疫。另一方面,对个体的健康教育应该加大个体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等等内容。

进一步当社会的健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的健康管理制度保障措施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古埃及人被认为当时是最健康的人,因为他们强调个人清洁,使用药物制剂,并建立了污水排放系统。公元前1500年,希伯来人指定了书面形式的卫生规范。

2.健康信念模型理论

健康信念模型理论包括几个关键的要素,健康行为的收益、健康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最终的健康行为形成之间是有关系的。

行为往往是感知到的利益和感知到的成本(感知到的障碍)之间的产物。严重程度是指疾病或潜在损害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脆弱性的概念被理解为一个人感到有感染这种疾病的风险的程度。

感知到的利益是指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归之于自己的利益,而感知到的成本是指可能导致改变自己行为的困难、障碍或努力的程度。

3.烟草和学校

欧洲学者的调查提出,吸烟开始于青春期,尤其是15岁之前。因此,学校环境成为一个人可以干预该年龄组的主要背景,特别是以下原因:一个人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大量学生;它能使人将很容易成为持久习惯的活动扼杀在萌芽状态;还可以截取并让学生的家庭参与进来,建立教师和当地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事实上,正是在生命的这一阶段进行了大多数反对烟草成瘾的干预。

4.历史上,第一次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旨在告知学生吸烟的后果,主要是造成健康损害。这些干预往往充满道德判断,其目的是威胁吸烟者和潜在吸烟者。通过媒体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如果你知道它,你就会避开它。前提是通过良好的常识或“逻辑”来阻止吸烟行为,例如:“如果你知道它会伤害你,你就不会再这样做了。”事实很快证明,知道吸烟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每个吸烟者都清楚这一点。事实上,这种方法现在被认为是无效的。随后,将吸烟者的行为分为不同的心理类别,如自尊、意图、动机和情绪。然而,这种方法也不能导致期待已久的改变。

5.预防艾滋病是讲艾滋病危害,保护和避孕措施更有效?或者同样重要?总之,技能也很关键。起码和知识一样关键。

6.学习过程有情绪的参加效果更好

举例:观看吸烟导致疾病的照片效果,要比单纯听疾病危害的效果好,因为导致了恐惧心理。

它用情感交流来威胁听众,让他们知道有感染疾病的风险。这种干预的目的是唤起恐惧和担忧的感觉,从而引起接受主体行为的改变。80年代的广告包含著名的例子,其中躯体变化引起的药物,或图像的受损的肺的封面上一些香烟包装,以及吸烟的图像骨架,烧毁了胸部,黑肺,和交通事故和碎汽车的照片,都是为了激发吸烟者的恐怖情绪。

但是,当恐惧消失,风险行为就会卷土重来。许多研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恐惧的条件不会促进行为的真正改变。

7.同伴教育策略

同伴教育是基于属于同一基准群体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策略。这种相互影响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发生。“同伴教育”一词有不同的含义,可以适用于年龄、经历、社会条件、学校组织等,“同伴教育”的工作模式已被多项研究和研究证实,大多是在社会环境中。所有这些作品都表明,个人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响应发生在同龄人群体内或在重要的生活方式中的社会影响过程: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同龄人比成年人更有说服力,在许多情况下导致他人行为的有效改变。一些学校机构已经注意到这种交流在学习途径中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成人与儿童的互动可能比与同龄人的互动更有压力。

同伴教育的效果可能来自于以下的机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做出某些行为,是为了被周围的人所认可或者融入周围的环境来满足自己获得认同度的情感需求。孩子们因此会产生一些健康的行为,或者说是违背健康的行为。吸烟的欲望通常与尝试被某些人认为是重要的、愉快的或必要的体验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此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年轻人的烟草消费受到同龄人和自己所属的群体动态的影响。

8.从行为的改变到技能的发展

由于若干原因,包括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意愿,防止烟草成瘾的干预长期以来只是一种旨在改变他人行为的方法。关于疾病后果的宣传活动、试图对学生产生情感影响、禁止潜在危险的消费和遭遇,都是这种做法的例子。科学研究已经强调,行为总是受到某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即使一个人设法改变它,这种改变并不一定会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风险倾向,他或她会找到很多方法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即使某种特定的风险行为被阻止了。如果一个人在骑摩托车时有危险的驾驶风格,强制禁止将是毫无价值的。

对孩子来说,对“黄牙”或“皮肤瑕疵”的恐惧比对感染疾病的恐惧更能导致学生改变想法。给吸烟行为赋予的含义是由个人根据其需求赋予的,无论是心理需求、社会需求还是关系需求。而对老人,未必如此。所以要去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

9.有没有指向问题的健康教育?

比如如何定义欺凌问题,以及背后的需要的健康教育?(健康与幸福教材可能能够给一些参考)

学者将恶霸定义为一种儿童,其特征是对成年人和同龄人的普遍攻击,冲动和对他人缺乏同情心。“欺凌”的行为是指一种行为(个人或集体),其目的是故意伤害;它往往是持续的,有时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受害者很难为自己辩护。在大多数压倒性行为的基础上,存在着滥用权力和恐吓和支配同伴的愿望,而同伴可能生活在巨大的痛苦和边缘化的状态中。恃强凌弱者之所以有暴力行为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权力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往往是由家庭条件不足引起的。许多其他作者将这些人定义为情绪不成熟,尤其是积极情绪方面普遍不成熟。表现出欺凌态度的儿童可能暗示着一种普遍的社会失调,这随后可能导致公开的暴力,甚至犯罪。

即使是关于受害者,也有人试图找出那些似乎构成档案类型的特征。具体来说,描述了两种类型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征,而且是并列的

针对特定的欺凌事件:被动的受害者和挑衅的受害者,后者比较少见。第一种是指那些往往比正常的人更焦虑和不安全,更安静,更敏感。这些档案的特点还包括低自尊、自我怀疑和贬低愿景。另一个似乎完整的因素是一定程度上缺乏体力,伴随着对暴力行为的消极态度;这不能解释欺凌是由受害者的挑衅和/或骚扰行为引起的。作者认为,这些主体的典型气质和态度表明后者无法对侮辱或攻击作出反应。这种类型模型的定义是反应性、焦虑性或顺从性,与身体虚弱(尤其是男性)相关。学者对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的一些深入访谈显示,这些年轻人从小就表现出过于谨慎和谨慎的态度,敏感程度较高。具有这些特征的男孩可能很难确定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这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这加强了他们本已强烈的焦虑、不安全感和消极的自我形象。另一个因素是,与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儿童在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和积极,这导致人们认为过度保护既是撒谎的原因,也是撒谎的后果。

另一方面,挑衅的受害者把自己呈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对象,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激怒了班上的大多数人。这些过度活跃的受试者,既有焦虑的反应模式,也有攻击性的反应模式,与被动的受害者相比,引发的动力机制不同。

总而言之,在科学文献中定义欺凌(被视为攻击性行为)时发现的大多数特征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孩子「没朋友」vs「被针对」,哪种情况更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
校园欺凌专题 |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
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
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
欺凌不只发生在少年之中|小时候欺负我们的小恶霸长大了
班杜拉道德推脱心理溯源及其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