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了豹子胆了,这个诸暨人竟敢跟张居正叫板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明代的骆问礼,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信邪,他不怕死,他吃了豹子胆,他以小小七品芝麻官的身份,跟二品朝廷大臣张居正较起真儿来,虽然输得一败涂地,却最终以“不识时务”而成为一代豪杰。

骆问礼为官二十一年,由八品的行人司行人起步,一直做到四品的湖广按察使副使。外界看来,他算得上成功人士了,但其实二十余年的仕途生涯,骆问礼内心始终郁郁不得志。而且他在官场也没有善终,60岁那年,骆问礼毅然辞官。

因为他得罪了当时一位炙手可热的朝中大臣:大学士张居正。

张居正(1525.5.26—1582.7.9),字叔大,号太岳。因生于江陵县,故称之为“张江陵”。张居正是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四十四年(1565),骆问礼以《礼经》考取进士,时年39岁。两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从此,骆问礼在官场命运未卜,危机四伏。尽管他后来仍不断提升,但始终没有逃脱张居正手里那张无形的网。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是年,骆问礼56岁,大好青春已逝,满腔热血不再,他打包二十年的遗憾,回到枫桥紫薇山庄,韬光林壑22年,书写寂寞的人生。

骆问礼去世后,枫桥陈性学作《皇明万一楼居士墓表》,对骆问礼得罪张居正及坎坷的官场经历,有这样一段文字:

乙丑,上春官,对大廷,筮仕行人,三持旄节,使于四方,有王事靡监之风。简授留都刑垣给谏,抗疏直言,不避权贵,风节岿然,读公弹文者,比凤鸣焉。时江陵辅政,劝上大阅边兵,公力诤之,竟忤辅臣。指阴通权珰,疏摘中语激,穆庙怒,贬滇南楚雄府知事。时议方重公大节,主爵者有松江之拟,辄为所格。迨万历改元,奉诏起言官,始迁维扬司理,继迁南司空郎。三年而报政,乃参滇藩议,先后经计典,江陵之党承风旨物色公,诎于议而止。旋闻太安人讣音,含恤而归。

在行人司做行人时(39岁),骆问礼颇为春风得意,两年后升刑科给事中(41岁)。结果因抗疏直言(43岁),得罪了张居正。后又雪上加霜,因上疏言宦官专权(43岁),得罪了明穆宗穆宗一生气,后果严重,将他降级发配至云南楚雄府。后吏部提议他为松江知府候选人,又遭否决(45岁)。万历元年(47岁),新皇帝下诏起用言官,骆问礼得以翻身,任命扬州推官(未赴任)之后,接着任命南京兵部司空郎(48岁)。三年后升为云南布政使右参议(50岁)。癸未年(57岁)官员大考核,张居正部下根据皇帝的意见,想提拔使用骆问礼,因迫于舆论压力,仍官原职。张居正去世后,任命湖广按察使副使(58岁)。

性格即命运。骆问礼的官场遭遇,除自身性格的主观因素之外,张居正及其党羽的掌控,是仕途曲折的客观原因。张居正入内阁后,先后做过吏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骆问礼,一个小小的从七品官员,敢跟一个比中组部部长还显赫的朝廷高官较真唱反调,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奏疏样本)

现在我们来还原那段湮没于尘埃的历史,看看是如何得罪张居正的。

《明史·骆问礼传》载:给事张齐劾徐阶,为廷臣所排,下狱削籍。问礼独言齐赃可疑,不当以纠弹大臣实其罪。张居正请大阅,问礼谓非要务,而请帝日亲万几,详览奏章。

身为言官,骆问礼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说真话,根本不顾上面的喜怒。这里说了两件事。第一件:给事中张齐弹劾徐阶,被朝廷大臣排挤,送进牢狱削夺官籍。骆问礼顾皇帝的情绪说张齐的贪污受贿罪名值得怀疑,竭力保全徐阶。第二件:张居正请求大阅(兵),骆问礼说这不是紧要事务,请求皇上每天亲自处理各种政务,详细阅览奏章。

张居正“请大阅”之事,始于隆庆二年(1567)。是年7月,张居正向穆宗进《陈六事疏》,提出要“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其中饬武备中涉及到阅兵。

9月,收到张居正的奏疏后,穆宗命部议复张居正关于饬武备的事宜。明穆宗当时签署的意见是:“然大阅既有祖宗成宪,允宜修举,尔部中其与戎政官先期整饬,候明年八月内来闻,余悉如议,务行之。”意思是,阅兵的事既然古代有法律规定,那就允许恢复,就从你负责操办,明年八月再向我汇报。

骆问礼获悉后,认为大阅不符合古礼,便与张居正较起真来,极力反对张居正阅兵。他向皇帝上疏的时间,在1567年9月至1568年6月之间的某一天。

骆问礼的奏疏,题为《直言兵刑二事/以畅公论/以明治体/疏》,洋洋洒洒二千字,比张居正的奏疏几乎长出一倍。张问礼在疏中提到:臣观张居正建议之疏,亹亹千余言,其意向所重自有所在大阅一言,不过忿兵政之不饬,欲陛下加意明作云尔……以兵务言之,仲秋之大阅,宰辅之建明也,此人所不敢知者也。臣窃疑之,陛下之当务,岂无急于大阅者哉……夫臣岂不知中冬大阅,《礼》有明文哉……大阅固要务,而陛下之当务则尤有要于此者也。亲决万几,详览章奏,治道必始诸此,于此不务而曰大阅,纵因此一新戎务,歼虏寇,亦治标之剂非保本之术也,况未有本不正而能善其用者。

消息不胫而走,张居正得知内情,岂肯善罢甘休,一个小小言官,竟敢说自己的建议只治表不治本,竟敢说自己的阅兵建议不是当务之急。于是1568年6月,被骆问礼折腾过后,张居正不得不再次上疏,向皇帝说明大阅的必要性。此疏载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三十三,七百余字。疏中提到比者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言大悦古礼非今时所急不必仰烦圣驾亲临盖臣如去年七月间条陈六事其一饬武备中议及于此伏蒙圣明采纳……今骆问礼欲乞皇上先其所急留神万几以励庶职此诚根本切要之论又谓衅端宜防巡幸宜谨尤为计虑深远非臣浅陋所及臣闻人臣进言于君不必其说之尽行事有至当之论不必其初之为是

骆问礼不顾个人安危,上直言,从言官履行职责的角度看固然没错,但制度是制度,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聪明人一看,就知道了结果:骆问礼没好果子吃。

骆问礼上疏失败,大阅按张居正建议如期进行。《明穆宗宝训》载:“自隆庆三年为始,于季冬农隙之后,恭请圣驾亲临校阅,一以甄别将官,验其教练之多寡,以为陟黜之次第,一以考校军士,视其技艺之高下,以为赏赉之等差……”

骆问礼的一道奏疏,他日后屡屡遭黜埋下了定时炸弹骆问礼据理力谏,骆问礼敢于直言,但骆问礼人轻言微,结局是鸡蛋撞石头,头破血流是早就注定了。 

(张居正像)

抗疏事件后,张居正便用有色眼镜看骆问礼。在他的眼里,这个来自浙江诸暨的小官,竟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给骆问礼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褊窄”。褊窄,意为见识、气量狭窄。张居正说骆问礼褊窄,当然指见识,而这个见识,更指向骆问礼的不识时务,不谙官场潜规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不懂规矩,目无领导。

这就是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较量,小人物的胳膊岂能撼动大人物的大腿。于是,“褊窄”就成了骆问礼的代名词,“褊窄”成了骆问礼晋升通道上时时出没的拦路虎。

古代官场的潜规则是:上司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上司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这个潜规则下为官,骆问礼哪怕累到吐血,也是白费劲。他最后能做到四品的湖广按察使副,不知用了多少周旋的心血来缓冲那个“褊窄”。

晚年,骆问礼途经杭州,特地拜访退休在家的吏部尚书,那位老组织部长向骆问礼道出了一个内幕。骆问礼在《褊窄吟》诗序中记录了这件事:

过杭,谒故冢宰,道不才所以久淹常调,为张江陵衔之深,每愁眉对当事者曰:“此君褊窄。”因思得罪圣旨,亦谓“语多狂妄”,病固有相因者。吟以自警。

曾经的吏部尚书告诉骆问礼,你之所以做官老是原地踏步,问题出在张居正对你“衔”(怀恨)之深。每逢官员调整,张居正总是皱着眉头交代下面:“骆问礼啊,此人太褊窄!”听到吏部尚书的话,骆问礼恍然大悟,想起自己曾得罪过皇上,那时候皇上批评自己“语多狂妄”。“褊窄”和“狂妄”,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骆问礼知道自己的“病因”所在,但是,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为人原则,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官原则。他明知自己在官场的硬伤,却依然故我,我行我素,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你看,人家正忙着溜须拍马,而骆问礼却在死死捍卫言官的职责。他曾经向皇上说过这样一番话:“言官之所以异于他官者,惟其以言为责尔,非彼言而诸臣皆可不言也,故事所当言者,言官不言则有罪,言之而当为称职,言之而不当虽不称职亦无罪。”(《恭遇圣志励精人心喜跃僭效涓埃以赞盛大疏》)他认为身为言官,当言不言是有罪的,言之得当是称职的,言之不当虽不称职但无罪。他就是抱着这个信念:当言时言,不当言时也言。他先后向皇帝上了14道奏疏,统计字数30000余。骆问礼的“褊窄”和“狂妄”,就是用这30000字锤炼而成的。

骆问礼的《褊窄吟》,是他为官二十年的个人鉴定,是他将褊窄进行到底的宣言:

圣主容狂妄,元臣难褊窄。浮沉二十年,冠服无颜色。忆昔峥嵘气入云,欲凭尧舜成殊勋。事与心违应永诀,杜陵意拙犹皋契。丈夫意气天笃生,离披阻抑那能更。天地宽仁大猷式,安知褊窄非正直。一斥宗元不再归,三朝颜驷将何为。请剑心犹壮,肩犂力未衰。造命在君相,安命非我谁。三槐五柳寻常事,白发清尊掩映辉。

他说,皇上能原谅我的狂妄,元臣(张居正)却为难我的褊窄。自己在官场拼搏二十年,职位没有什么起色。回想年轻时的凌云壮志,欲为朝廷建功立业,结果却事与愿违,从此再不自作多情。现在年纪大了,越发不合时宜,但我也像杜甫那样,私底下向稷契看齐。身为堂堂男子,志趣性格是先天生成的,哪怕再惨的遭遇也无法让我改变。宽厚仁慈是治国的大道,谁说褊窄就不是正直的表现?柳宗元一度被罢官,终身不再任用;颜驷侍侯三朝天子却未被赏识,那又能怎么样?现在我舞剑还有雄心,背犂尚有力气。官运掌握在皇上和大臣手里,但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高官厚禄终究是过眼云烟,倒不如我潇潇洒洒安度晚年。

二十年的仕途浮沉,骆问礼始终没有改变他挺拔的姿势,他在权贵面前不屈服,他在富贵面前不低头。骆问礼的个性,后人评价其为“行事端严、立身刚毅”。虽然生前他也饱尝“迂阔”的讥评,但后人却将他的作为视作“豪杰”。高承埏说骆问礼“是迂阔还是豪杰,后人自有定论”,答案就在骆问礼当初的选择里。骆问礼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选择了“不肯苟且”。 

(大阅仪式)

不顾皇帝喜怒,非当言而言之;不顾大臣好恶,不当言而仍言之。到头来,骆问礼换来贬官云南的下场。这事,几乎成为笑谈。骆问礼的丑,算是丢大了。

“出丑”这个词,在明代,在骆问礼笔下,叫“厌世”,或“厌人事”。骆问礼认为,他之所以出丑,之所以被贬官被发配,之所以在官场一蹶不振,原因是张居正“厌世”,张居正让他出丑(也可理解为张居正讨厌自己)。

骆问礼不是圣人,他也有牢骚满腹,也有情绪失落,他郁郁寡欢,他的心里话只能说给朋友听。且听他对朋友的倾诉:

《简张元洲冢宰》:冬得领至教,新春又辱温谕,铭感何既!大计瓦全,实出意外,以礼之不才,四无知己,加以重劾,非台右旧日培植之咳唾尚在人心,何以得此?若滇中庸鄙之状,则惟帅御史知之,而今已外补,幸矣幸矣!向使江陵公即厌人事,而其党与如故,或帅御史先计事补外下吏决所不免

信是写给吏部尚书张元洲的,说了考核时的有惊无险。三年一次考核,骆问礼得以瓦全,全仗张元洲帮助。此事发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陈性学《皇明万一楼居士墓表》提到的事:迨癸未大计,而刘中丞、董直指议疏至,其故可知也。廷论愕然。余方承乏西台,与吏垣都谏陈与郊、河南道侍御贺君一桂谭而扼腕,昌言排前议,得免。则二君与有力焉。”骆问礼差点连云南布政使右参议的职位也保不住,所以事后想来仍心有余悸。他说,假使张居正还活着又让自己出丑,假如张居正的党羽又像以前那样百般刁难,假如朋友兼上级帅视吾不关照自己,(当然还依赖陈性学所言的一帮好友)那么自己这次丢官肯定无法避免。

简帅视吾》:不才造累滇中,指摘者百状,其意讵止摈黜?而生闭户自讼。窃自念平生孤劣,且黔云万里,谁识其中真状?能保曾参之不杀人者,惟台下与九泽公。而九泽公且江陵姻连也,肯弃其近戚以为远知,而一时倖免竟藉鼎力。呜呼!亦危矣。使门下者早一月离台,九泽公可独倚耶?

“曾参杀人”是个典故,意指流言可畏。骆问礼在云南期间,处处受到流言攻击。那么,谁能明白真相?谁能确保上级不听信流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您帅视吾,一个是刘九泽。刘九泽是张居正的亲戚,他不可能不站在亲戚一边而来帮一个远方的朋友(刘九泽也是骆问礼的朋友),所以现在,唯有依靠您的鼎力相助。从中可以看出,骆问礼在官场是何等艰难,他有闻“张”色变的恐惧。

简刘觉吾》:生已分偃息,为江陵公厌世,感廊庙之优容复尔栖栖,上赧颜于五陵,而下负惭于五噫,惟与一二相知沾自喜,以窃附于怀恋明时之俦。

骆问礼决定在官场偃旗息鼓,不想作为了,因为张居正总是让自己出丑。他感念朝廷的宽待,但内心惴惴不安,官场于他充满太多的变数。他唯有惭愧,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百姓。平时便与一二好友自得其乐,私底下怀念官场清明时那帮曾经的朋友。

《答王省轩》:礼猥以凡庸,旧滥留垣,以议大阅得罪于张江陵,过致沦落浮沉于末路者几二十年,彼所以甘心者不一,而卒赖南北两衙门怜察,苟延至今。然而分量已过,四无知己,拟于目下解绶,舟过龙江,定期窃瞻骑从,以决平生,谅门下者所不严拒也。

这是骆问礼辞官之前写给朋友的信。骆问礼直言,自己在南京工作时,因为上疏阅兵一事,得罪了张居正,以致在官场受冷落、被排挤将近二十年。自己当然不甘心这样的遭遇,幸亏吏部尚有人同情,知道自己的实情,故能苟延残喘至今。但我已错过年龄,又缺少提携的朋友,所以我决定辞官回家。

《启张侍御》:“窃惟二十余年仕路,除初任行人外,无一日不在危疑之中。偶张江陵厌世,自谓亨途在前而横罹多口,当时所以强颜就列,以指数者承张江陵风旨,可无愧也,而今又归之谁哉?”

骆问礼坦言,自己的仕途很不顺。二十余年来,除了做行人司行人,没有一天不受人怀疑和猜忌。在张居正面前更是出了洋相,那时候还心存幻想,但终因不该说而多说,结果招来横祸。我强颜欢笑,服从任命,且再三再四服从张居正的意图,自己觉得问心无愧了,可是今天,张居正已不在人世,我又能怪罪谁呢?

综上所述,如果理想是一个气球,那么张居正就是刺穿骆问礼理想的一枚针,骆问礼注定是无法高飞的。从上述书信中可以看出,骆问礼一次次逆来顺受,一次次消沉意志。张居正寿终正寢时,骆问礼也被“褊窄”压扁了,他心灰意冷了。 

(朱翊钧赐张居正“元辅良臣”)

按理,骆问礼应该对张居正恨之入骨。如果不是碰到张居正,骆问礼的命运一定是另一种色彩。张居正及其党羽,曾经像幽魂一样,跟随骆问礼整整二十年,这个仇恨,似乎不共戴天。但是骆问礼之所以伟大,之所以称之为豪杰,就在于他的不计前嫌。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骆问礼获悉后,本可以偷偷地幸灾乐祸,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竟写了一首《哭张江陵》诗。诗曰:

宠眷三朝任重身,太平今古几元臣。沉沉仗马周墀静,蔚蔚虞罗禹眼新。

方进早除贤范远,祁奚内举圣恩频。凭云一洒臧孙泪,药石来年味始真。

这首诗是骆问礼对张居正这位改革家的一种歌颂。表面看固然是歌颂,如将张居正比作(翟)方进、祁奚、臧孙但细究典故,张居正的致命弱点也隐含在其中。所以,表面看是骆问礼在哭张居正,实际又何尝不是骆问礼在哭自己。

万历十二年(1584)4月,神宗朱翊钧下令查抄张居正家产,并下令严查张居正亲属同党这是一个爆炸新闻。是年七夕,骆问礼正与好友宴饮,席间又谈到了张居正之事,骆问礼又作一诗,题为《次马都阃乡丈韵  时在席上谈张江陵事》,诗曰:

新秋初霁月华寒,便觉南楼暑气残。末路多愁凭酒送,壮心无寄觅书看。

致身自古权为累,处世于今拙正难。瓜果园林儿女笑,巧占得采望归鞍。

这一年骆问礼58岁,诗中与张居正相关是“致身自古权为累”句,张居正终究不有逃脱这个结局。骆问礼没有怨尤,他庆幸自己的“拙”,既然已经伴随张居正走到了官场的末路,便由衷兴起“瓜果园林儿女笑”的归隐思绪。

张居正成为焦点新闻,骆问礼的朋友自然第一时间向骆问礼去信“问候”,这个问候别有深意。但骆问礼在信中的答复,却是大人君子的风度,他没有对张居正落井下石,反而对吃尽他苦头的张居正,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简舒锡崖》中,骆问礼说了这样一番话:

张江陵一败涂地,良足寒心,但恐波及不啻一二家,害家凶国而又累及乡里,真可为作威福者之一戒。彼其欲甘心,于生已有成算,而一旦事变,不惟苟全微躯。而亲睹其不能出上蔡门,与诸子放黄犬、逐狡兔也,则深为恻然。何者?生拟此公王安石耳,而人以为操卓,则其未形之恶。然生则受其庇实多,蹇薄一寒惟沦落不偶,所以尚存喘息,苟得寸进,宁无非望之惧乎?老翁,生旧交也,故敢谈旧事而发其私衷,谅不为讶。

骆问礼说,张居正的教训极其深刻,作威作福的结果,必定是害家害国。看到张居正的下场,看到他儿女的逃亡,骆问礼深感悲伤。在骆问礼心目中,张居正堪比北宋王安石,认定他是改革家,至于人家把他比作曹操和董卓,那是另一个隐藏未露的张居正。骆问礼又说,自己多蒙张居正庇护,只是自己驽钝浅薄,命运不济,以至沉沦至今,苟延残喘。这是反话正说,骆问礼若不受张居正“褊窄”的定性,说不定会飞黄腾达,那样的话,在这次秋后算账中,他可能也难逃“非望之惧”。骆问礼在这番话里,有免于张居正风波的一种侥幸心理。

在《复曾确庵》中,骆问礼又说了这样一番话:

生平落魄,客岁骤遭人言,几不能免,皆以江陵公衔之,此门下所知,何敢自暴。顾江陵公行事,生所景仰而心服,以为终不可改者,此心耿耿不敢以私心昧也。彼其近小人亦未尝不亲君子,用申韩未尝不慕周召,行秉直未尝不畏公论,独于夺情、进子二事,犯古今大恶,能免他论?而今且一切反其行事,穷极其罪,波及善类,此世情耳,未必出圣天子意也,公论自有明时。

张居正事件暴发,骆问礼也被推上“热搜”,所以他说自己去年突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什么?因为自己二十年受张居正“衔之”。骆问礼这样评价张居正:张居正行事历来为自己所尊重和佩服,因为他忠心耿耿,不图私利。张居正虽然亲近小人,但也未尝不亲近君子;他采用申(不害)韩(非)的苛政,但也未尝不仰慕周(公)召(公)的德政;他行为正直,但也未尝不怕公论。只是在“夺情”(张居正父亲去世,没有回家守孝三年)和“进子”(为儿子殿试争夺名次)两件事上,张居正确实犯了大忌。但是话又说回来,像现在这样一切颠倒过来,把张居正说得一无是处,还波及大批无辜人士,实在是世态炎凉,未必是皇帝的本意,相信公论总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内阁大学士们是如何由“秘书”跃升为“百官之首”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看看大明首辅是怎样度过人生低谷的
世间已无张居正,瞧瞧后江陵时代的万历首辅们
理解一个人需要多久?他用了40年
邹元标:与时间和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