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的官做得最大,我们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诸暨古代共有武科进士27名,其职务有守备(正五品)、都司(正四品)、游击(从三品)、总兵(正二品)、提督(从一品)。查核名单,却不见一个名叫“陈元勋”的枫桥陈家人。
陈元勋,理应是枫溪陈氏的骄傲。但这个“骄傲”要加引号,因为《宅埠陈氏宗谱》对这个人物很不当回事,连“轻描淡写”的文字都没有,宗谱上竟没有他的传记。而《光绪诸暨县志》又是陈遹声主修的,既然宗谱没有传记,那就难怪陈元勋无缘登入县志了。细思量,这其中或有某种隐情。
但是,朝廷给陈元勋的四道“诰命”在那里明摆着。四道“诰命”分别是:
《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陈元勋曾祖父母诰命》
《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陈元勋祖父母诰命》
《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陈元勋父母诰命》
《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陈元勋并妻元配蔡氏夫人继配金氏夫人诰命》
四道“诰命”封典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日。在宗谱收录的四十一道“诰勅”中,当数这四道最光彩夺目,因为封赠的级别最高。封授陈元勋为“荣禄大夫”,妻和继妻为“一品夫人”,同时上追其三代,封赠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为“荣禄大夫”和“一品夫人”。这样的诰封,在宅埠陈氏家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绝无仅有的。
荣禄大夫,文散官名清代后期以正一品优赠。陈元勋祖上三代受赠“荣禄大夫”,虽没有标注“一品”,却是一品无疑。而夫人从夫品级,“一品夫人”是诰命夫人中级别最高的封号。又,“诰命”不同于“勅命”,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
在陈元勋的诰命中,还注明了他的升迁:初任游击,二任参将,三任今职。”“初任游击”,指以军功授广东高州府游击,武职从三品,若非武进士出身,岂能一步登天?“二任参将”,指升任广东参军,武职正三品。“三任今职”,指升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这个职务应当拆开来解:一是“都督同知”,此职务在明代是从一品,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故都督同知至少在正二品或从一品官阶;二是“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这里的“副将事”即“副将”,武职从二品。

陈元勋至少是二品武将。在陈氏古代家族史上,若论谁的官阶最高,当数陈元勋无疑。大名鼎鼎的骆问礼与陈遹声,也不过是四品而已。而且,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绿营将领数量其实并不多,当时副将以下的正三品参将180左右,从三品游击370左右,而副将和都督就更少了
由此怀疑,起步于游击、最后升授为都督同知的陈元勋,难道不是武进士?(结论待考)
可是,读遍陈氏宗谱,除了四道“诰命”,除了在萃涣堂祭祀《祝文》中有“陈元勋,十七世,棆485,特授荣禄大夫署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这个头衔,在《传赞》和《县志》里却不见任何文字。难道是漏了?显然不是,诰命在那里明摆着。难道无功绩可言?显然不是,朝廷都表彰了,岂能碌碌无为?
最后想到了另一个原因:重文轻武。
陈元勋身处清朝重文轻武最严重的时。;因为处于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没有侵略者敢入侵由此武将鲜有用武之地。既然朝廷对武将的依赖有限,武职的地位难免下降。正所谓乱世出英才,我们之所以无法在史书中看到太多的清朝名将,并非清朝武将能力不足,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罢了。在种种因素的交织下,清朝的文官和武将之间出现了一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武官在文官面前说话细声细语、循规蹈矩,根本不敢得罪文官。相反,文官在武将面前往往趾高气昂、腰杆硬气。二者在官僚体系中与其职业特色错位颠倒,恰恰成了一种讽刺。
重文轻武的世俗观念,自然影响到陈氏家族。更何况,陈氏家族历来以诗礼传家,崇文尚文,对于冷不丁冒出来的二品武将,他们打心底里无法认同,故对陈元勋并无高看一眼的意思。甚至,他们可能认为,陈氏书香门第历来以出文秀才、文举人、文进士为荣,陈氏庠产历来只奖文不奖武,陈元勋虽然得了朝廷的封赏,但他的荣耀显然是对“学而优则仕”的强大冲击。这大概就是当时陈家人不屑给陈元勋写传记的深层次原因吧。
宗谱不得不载朝廷对陈元勋的诰命,但宗谱有权不给陈元勋写传记。陈元勋受到这样的“待遇”,只怪生不逢时,谁让他出生在以书香门第著称的陈氏家族呢。若是换在别的家族,他决不可能如此“低调”地被历史湮没,以至于今天我们竟不知道陈氏家族史上竟出过一位大将军。
陈遹声在《会试朱卷》中,却是将陈元勋列为族祖的:“元勋:诰授荣禄大夫,贵州都督同知。”今查得,陈元勋是福八房礼十九房秩七房的后裔。高祖陈谟(鼎73),曾祖陈瑞化(都149),祖陈崑(钶366),父陈瑜(灏422)。除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诰赠荣禄大夫”“诰赠一品夫人”外,宗谱“行传”未见其它歌功颂德的文字,可知这个家庭是陈氏的普通家庭。而陈元勋的“行传”,其实也做过“惜墨如金”的处理,且看:
485  讳元勋,字公芳,灏422公长子。以军功授广东高州府游击,升广东督标营参将,又升贵州都督同知管定广营副将事,诰授一品荣禄大夫。生康熙壬子(1672)十月十八日辰时,配蔡氏,诰赠一品夫人。子一,炜497,早世。继配金氏,浙江巡抚金鋐公侄女,诰封一品夫人,子一,炜587,女二,长适县学生张曰濬,次适县城郦。庶俞氏,子二,炜565,炜575。庶春氏,子一,炜592。公卒与氏葬铺前山。
不记他何时成为武举人、武进士,更不记他授游击、升参将、升都督同知的具体年份,这与宗谱记载文人中式的文字表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宗谱的重文轻武,为我们今天考证陈元勋身世带来了难度。
陈元勋是名门之后,但他所在的家庭并非书香之家,这从他兄弟及子孙身上也有体现。陈元勋一弟,名庭椿(578),字公奇,配方氏,子二(585,炜606),“俱住广东”,显然是陈元勋任广东参将时离开枫桥的。陈元勋五子:长子(炜497)早世;次子陈致谦(炜565),恩萌生,配鲁氏太仆寺卿国华公孙女、四川宁远府守备青标公长女配鲁氏太仆寺卿国华公孙女、四川宁远府守备青标公长女,卒葬黄老湾;三子陈致谨(炜575),卒葬乌门头;四子陈致訒(炜587),福建台湾外委外委,清代的额外低级武官,有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配福建漳潮司巡检直隶宛平县盛端公长女,卒葬铺前山;五子陈致诚(炜592),“住贵州”,显然也与陈元勋在贵州任职有关。陈元勋孙子辈,也不见有读书做秀才的记载。
这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家庭。一个平民家庭走出一个二品武将,且因军功而恩授荣禄大夫,恩赠祖上三代,这无论怎么说都堪称奇迹,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遗憾的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无上荣耀,投射到枫溪江里,竟是那样的水波不兴。陈遹声在会试朱卷上称陈元勋为族祖,显然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可当他主修诸暨县志时,却没有将这位族祖载入其中。若是遗漏,那么这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
但我们不能因宗族与社会的“重文轻武”而忽视陈元勋的功勋。来看朝廷给他的诰命:
制曰:简蒐军旅,运筹参坐镇之权;筦握兵机,决策赞元戎之任。克宣勇力,宜锡崇褒。尔署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陈元勋,御侮长才,折冲壮略。虎符分统,作上将之股肱;鹤列森陈,树偏师之羽翼。奏肤功于保障,展茂烈于干城。庆典欣逢殊荣用沛。兹以覃恩,授尔荣禄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声威有赫,良由将帅同心;纶诰生辉,秪受国家上赏。益勤武备,永荷恩光。
初任游击,二任参将,三任今职。

虽然这是奖状式的官话,但无实绩又怎能获此褒奖?从中约略可知,陈元勋在任正三品的参将时,军纪严明,运筹有方,决策果断,勇猛英武,有大将风度。他足智多谋,有御侮长才,能克敌制胜。他善于调兵遣将,整肃军队,是上将的得力助手,是偏师的左臂右膀。朝迁升他为都督同知管贵州定广营副将事,希望他在保障国家上再立大功,在捍卫城池上最创佳绩。
话题又要说到贵州了。宅埠陈氏有陈毓书父子,因报国捐躯而殉难贵州,此事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但陈元勋任职贵州,比陈毓书父子早130年。他的任职地是“定广营”,在贵州南部,驻地在定番州。定广营历史:“顺治十六年(1659年),置定广营,驻兵设防定番、广顺一带康熙元年(1662年)升为镇,康熙四年 (1665年)又改为定广协,有兵900人。陈元勋在贵州如何建功立业,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追踪陈元勋当年的风采。
但历史终究不会忘记建功立业者。我们按图索骥,找到了《<田氏一家言>诗评注》(土家族研究丛书之一,1999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这是湖北土家族(名“美容土司”)姓田的诗人的合集,其中有两首诗竟与陈元勋有关,说明陈元勋还曾有到过湖北或在湖北任职的经历(陈元勋的名字出现在湖北土家族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中)。

一首是田九龄的《陈明府元勋召自崇阳却寄》,诗曰:“江汉风流化不群,管弦久向日边闻。山川拥传登仙岛,玉帛征贤绚玉文。珮转御沟春澹荡,夜沾金掌 露氤氲。即看万树宫花发,何似河阳散紫芳。”。崇阳,即今湖北南部的蒲圻县。田九龄此诗文辞华美,但内容贫乏,说来说去就一个“夸”字,夸陈元勋治理崇阳政绩斐然,教化之功卓尔不群,陈元勋一定会入京为官,陈元勋的名字人们争相传颂,如果陈元勋到朝中做大官了,崇阳百姓会将你传为美谈。
一首是田宗文的《走笔送陈明府》,诗曰:“琴声初散宓分堂,双鞋遥飞入尚方。驿路鸿声喧朔气,河桥马色趁斜阳。梅边瑞雪凝长乐,花底晴云度建章。前席定知承顾问,好将民瘼讽民王。”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写陈元勋进京及旅途辛劳。五六句写京城的祥瑞气象。七八句是重点,说皇帝一定会听陈元勋的建议,恳请陈元勋将民间的疾苦反映给皇帝。
由这两首诗可知,陈元勋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不仅领兵,而且注重教化民众,注重百姓疾苦,他有卓越的政绩,他有良好的政声,甚至他交往的朋友也有像田九龄、田宗文这样的土家族诗人。那么,陈元勋又不仅仅是平民出身,他的身上显然也沾着陈氏的书生气息。
陈氏萃涣堂存世期间,陈氏家族每年春、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每次祭祖时,必要读一篇长长的《祝文》,祝文的主体部分是上千个祖宗的名讳,凡取得过功名的,都在名字前加了头衔。我们依据这份名单,编了一份最为详实的《宅埠陈氏名人谱》。此名人谱再次证实,像陈元勋这样的二品大将,在家族里是孤立无助的,除了陈元勋,另外竟只出过一个“五品军功”的陈亦昌,陈元勋的儿子陈致訒做过福建台湾外委,却连入祠的资格都没有。这是陈氏家族“重文轻武”最有力的证据。
三百年后的今天,陈元勋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开国“六公二十八候”简述(六)
裘氏史话 | 正森老师话裘史(10)
明高祖实录卷二十九
列传第一百
靖难功臣录
明实录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七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