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瓜藤山,丹桂房

丹桂房之由来,源于始迁祖陈丹葵,地以人名,并由“丹葵房”而谐音成“丹桂房”。查陈丹葵祖上字第,可知丹桂房陈氏为“福八房礼十九房秩七房”后裔。
陈丹葵兄弟三人,分家析产时,老大陈丹葵移家至瑛山之麓。当时这里有人聚族而居,村庄的名字叫邓村。后来邓姓人家慢慢衰落,以致一个不剩,而陈丹葵的后代瓜瓞绵延,于是陈丹葵的子孙就将邓村改成了丹葵房。这件事记录在北大教授陈守真撰写的《玉坡公祀田记》里,见宗谱。
丹葵字第“灏184”,与陈洪绶同辈,他出生于明崇祯壬申(1632)九月十一日,故陈丹葵从陈家移家到邓村当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了。
有人说陈丹葵之所以会移家邓村,是因为他是个教书先生,他在邓村教书,于是在那里结婚生子……这个传说是没有依据的。陈丹葵的配氏姓骆不姓邓,这是证据一。《丹葵公传》称其“服田力穑,专务本业”,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这是证据二。
教书先生其实是陈丹葵的祖父陈秉纪。这个人物值得。宗谱行传载陈秉纪:“钶213,讳秉纪,号玉坡,都132公次子。生万历己丑(1589)九月二十三日,配黄氏,子三:灏184、灏205、灏308。继配阮氏,卒葬朱塘山。公与黄氏合葬白塔湖瓜藤山。”怪了,枫桥陈家人为远葬白塔湖?这个谜底藏在陈守真撰写的《玉坡公祀田记》里。
原来,玉坡公一直在白塔湖边的七里村教书授徒,因为教书水平一流,所以从游者甚众。闲暇时,玉坡公喜欢在白塔湖周边爬山涉水,他发现周边一带风景要数瓜藤山最佳。他爬到瓜藤山巅,锦绣山河尽收眼底,西边是钱江上游一江萦纡,东边是万山重叠佳气葱茏,前面则是广漠无垠的万倾良田。玉坡公大发感慨:“天啊,我死后若能埋葬在这里,那该多有福气!”后来,玉坡公请了阴阳师,在瓜藤山上挑选了一处吉壤,又出钱从他人手里买下四分山。再后来,玉坡公与元配黄氏均安葬于白沥畈瓜藤山上。
玉坡公卒葬异乡,与枫桥陈家相去较远,故必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至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距离玉坡公去世200多年后,玉坡公的墓地因与蒋姓的坟境相连,差点儿被当地人侵占。玉坡公后裔请人出面调解,再次划清坟境界线,平息了事态。这起坟邻纠纷,给丹葵公、景葵公的子孙一个警示:不能忘记祖宗恩德,不能沦为不肖子孙!于是为玉坡公立祀田。从此,在白塔湖畔的乡间小道上,总会出现枫桥陈氏车马碾压的痕迹,因为每到春秋祭祀时节,玉坡公的后代必定会前往瓜藤山“伸孝享,展孝思”。玉坡公后代远道扫墓的事,慢慢在沿途四十八个村传开了,人们无不对陈氏的孝顺啧啧称道。
瓜藤山风水虽好,但子孙扫墓却路途遥远,这件事玉坡公生前未必没有考虑过。但他偏要选择远葬瓜藤山,是因为他坚信孝顺靠言传身教。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不差移”,玉坡公认为,只要他的儿子能为他扫墓,那么就不担心他的孙子不孝顺了……
玉坡公的儿子当然是孝顺的。这里就说说他的长子,也就是陈丹葵的父亲陈民泰。《宅埠陈氏宗谱》并无陈民泰的传文,但他的“行传”里却藏着陈氏人文基因的密码。“灏184,讳民泰,字宾实,钶213公长子。生万历庚戌六月二十一日……配何氏,子二:棆127、棆218。庶刘氏,子一,棆375,女一,适孔。公寿八十有四,与何氏俱葬朱塘山。”这是行传的通常写法,但陈民泰的行传多了一段文字,我们将中间省略的文字单独提取出来,陈民泰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读书明道,不以功名为念。居家教子孙,以省身克己为本务。瞻公小像,案置一简,述古“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二语以示子孙,即所垂训知公之所以自治也。
何谓“修身齐家”?这段文字就是标准答案。何谓“宅埠陈氏的人文精神”,这段文字就是精到的概括。说到底,这里说的是如何做人,即所谓的“自治”。如何自治呢?一、读书明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二、居家教子孙,让子孙做到“省身克己”(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的非分之想)。三、莫作(行)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事。任何事情之前都先问问自己的良心,能否过得去?良心过不去的事情就不要做。如果做一件事情连良心上都过不去,那就不要萌生做这件事的念头。简言之:凭良心做人,做丧良心的事情,不动干坏事的念头。这既是古代做人的标准答案,也是现在做人的标准答案。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其实源于陈氏始迁祖陈寿的理学思想。
陈民泰不过是宅埠陈氏家族中的凡夫俗子,他无缘“治国平天下”,但并不影响他“修身齐家”。他平时居家过日子,案头总放着一本书,余暇时就引经据典,给子孙们讲读书做人的道理。宅埠陈氏的祖先,无论官宦世家,无论平民百姓,做家长的都有如此诲人不倦的风采。这就是陈氏的人文底蕴。
现在要说陈丹葵了。有玉坡公这样的祖父,有陈民泰这样的父亲,陈丹葵家学深厚,自然渊源有自了。宗谱行传载:127,讳衷丹,字丹葵,灏184公长子……生崇祯壬申九月十一日辰时。配骆氏,子六:炜85、炜129、炜146、炜164、炜189、炜210。女一,适毛远。公氏合葬西坞山。”
省略号里的文字:
(公)事亲孝,行己恭。视听言动,各有范围。或有事与人往还,虽当暑亦必正衣冠而出,其端方类如此。
这段话可谓是陈民泰“居家教子孙,以省身克己为本务”的见证。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陈丹葵为人特别“端方”,表现为对待父母,孝顺有加;言行举止,恭敬谨严;说话办事,讲究规矩。突出的一个特征,陈丹葵与人交往办事时,哪怕是酷暑当头,必定先将自己打扮得端端正正才会出门。故《丹葵公传》中说他“乡里咸称之曰长者,以故乾糇之愆、鼠雀之争,胥得公一言而冰释。”因为他行事端方,德高望重,故邻里凡因鸡毛蒜皮而引发的争执,只要陈丹葵出面调解,就会冰释前怨。
陈丹葵还乐施好施。“晚年丰于财赀,好施与,有贫乏者辄周恤之,不望报。举凡舍衣、施棺、治桥、修路诸善事,无不慷慨输助。遇歉岁,饿者牟牟,道馑相望,公悯焉,集同志数人,贷粟救荒,活人无算。能以匹夫之贱,辅王政之不逮,则尤其荦荦大者也。”这就是做人的格局,发家致富了,不自己偷着乐,而是搞慈善事业,虽是乡村凡夫俗子,却能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为社会分忧解难,一生光明磊落。后人以他的名字作为村名,其实是对陈丹葵最好的褒奖。
陈丹葵因为移家到了邓村,每年祭祖时都得跑到陈家“萃涣堂”宗祠,他担心错失时机,索性在自家左首位置建了一个祠堂,作为萃涣堂的分祠,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并取“敦宗睦族”之义,命名祠堂为“敦和堂”。后来,陈丹葵的子孙像瓜藤一样迅速绵延,他的后代以“敦和堂”为中心,歌于斯,聚于斯,环祠而居,鳞次栉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元代鲜于枢行楷《 游高亭山广严院记》
丹 桂 花 儿 开
林石玉老师讲解住宅之中几项风水大忌
秋染坡峰岭再探玉虚宫(上)
【本博精典素材篇】丹桂生玉露
丹桂生玉露 黄花渡金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