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玄一山人解读《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此章也是大众误解最多的一章。因为整章都在讲“弱、无欲、无为、不争”、很多人认为这是消极的思想。那我们就好好看看它到底是不是消极的思想。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指不人为的、刻意的标榜贤才。如果刻意的标榜贤才、就会出现投机取巧、暗度陈仓、偷梁换柱的作弊行为和腐败现象。使民不争、不是不让努力的去学习晋升、提高自己的智慧修养。而是不要恶意的去竞争、刻意的去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恶意之争、有时候已经不在是争的范畴了、而是盗取了、明抢了。《庄子》说:“在朝廷者,论爵位之高低;在宗庙祭祀时,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乡邻行处者,必以年龄大小而定其称;在承办事业中,则只推崇贤能者。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为也。”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无为之争。若刻意标榜,人工树立,必使人们争名逐利而不务实际,坐享其成而不做贡献。贤名为形式障蔽,为投机者所用,必失其真,流于虚名,贻误国家,危害社会。那么现在大家觉着这还是消极的思想吗?绝对不是、而是有利于长治久安、安而昌盛的常久利民思想。是让人类永远和谐幸福的积极思想。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的关键字是“贵”、就是炫耀张扬。难得之货是指非常贵重、平时很难见到的珍贵物品、稀有物品。我们常见的一切珍贵稀有物品有、比如金玉珠宝、古玩艺术品等,都是难得之货。本已珍贵,若再加提倡,必然促使人们去行盗。这说明人为地加尊于某种东西,必然导致不良后果。浓妆艳抹,卖弄媚姿,显其丽色,必惑人之本性,乱人之常心,触人之邪念,诱人之妄行。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什么叫作“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古圣先贤很智慧、早就告诉我们、有贵重物品不要炫耀、不要张扬、一旦被贼盯上、迟早会被偷。不但贼打你的注意、而且、你下面的企业员工、你家里的子孙后代、都会模仿你的行为的。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后果?

而在国家层面、 道德真经启示我们:今天我们的国家政治领袖、伟人、圣人等、若彰荣华、显富贵、扬虚名、倡奢糜,就会惑乱民心,上行下效,弊病四起,紊乱纲纪,必然导致国政腐败堕落。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家庭、个人、都应该不见可欲、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有好东西 就到处去张扬、彰显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引发社会矛盾。

是 以 圣 人 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是要效法圣人治世之法。

“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经文同样被很多道德经解读者释义错误的片段、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一下。

“虚其心”是指减少贪欲之心、弱化争强之心、杜绝恶意之心、而不是虚弱你的一颗求知创业的事业之心。

“实其腹”这句话就非常好理解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社会稳定、家庭幸福、无不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的。国家领导人每次去看望贫穷群众时、都会问、今年够吃吗?穿得暖吗?房子隔热隔冷好吗?、就是让大家吃饱穿暖住的安宁。如果肚子吃不饱、各种问题迎面而来、社会矛盾增多。如果肚子吃不饱还要各种坏心眼滋生不断、那这个社会就彻底紊乱崩溃了。

“弱其志”弱化多余的、不必要的劣志、让自然求知之志、创业发展之志增强、为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创造价值、贡献才智。

“强其骨”这个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重视的体格健壮发育的健康问题。“男儿当自强”、自强的不光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才智、还包括有身体这个孕育才智的有机载体。所以加强身体锻炼、强健经骨、强身健体、保养身心、是体与志、心与神的同育关系。所以这个片段是被解读者释义错误最严重的片段之一。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老子的意志。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这句经文也是被误解最严重的片段之一。综合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并不是叫人们不去正当自然的求知、不去创业、不去创新、不去有理想、不去有梦想。而是不让有贪妄之欲、侥幸之智、投机取巧之欲、这样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大作为、迟早会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在“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的情况下、即便有人想以非正常渠道、方法、手段、伎俩恶意争取什么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只能望而却步了、不敢了。因为大家都在按照自然之道在行人之诸事、这种主流有德的教化之下、邪恶欲望被压制到了极小的区域和空间。所以、即是他们再能巧言善辩、手段再高明也无济于事。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这个“为”是行为的为。

“道”的体性是无,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不阴不阳,不上不下,空空洞洞,杳杳冥冥,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一切皆无。然而万类咸仗,群生皆赖,无所不生,无所不造。 这就是说“道”的体性和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以此类推,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体性合于大道,虚无自然,无私无欲,无执无偏,恬淡无为,以“道”的“无为”原则修身治国,必可无所不治,无所不达,修身身健壮,治国国太平,收到最佳之效果。

“道德经中”、“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社会上有些人,起初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以至于富贵加身,本该得到人们敬仰的,却因其居功自傲,不可一世,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成为人民的罪人。

《论语》“敬天而爱人、使民以时”。亦是效仿天地之德、有爱与人、合理、合时派遣使用人民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上下团结一致、里外夯实坚固、焉能不治呼?你的企业也好、家庭也好、个人也好、能做到以上焉能不治呼?道德经属于每个人、严格讲、属于全人类。但中国人总认为它过时了、而成功的人一直觉着它是每天东方升起的太阳。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当你受到领导、他人的嘉尚赞誉和侮辱批评时、是有惊恐之感,这是荣辱观念的存在。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通俗讲、就是你要把荣辱祸福当做自己的身体一样的重视程度来对待。一旦出现“荣辱 祸福”这样的情况、就要加以高度重视、唯有足够的重视度、你才能更好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理性的合理的消化矛盾。老子在处理荣辱祸福问题上非常理性、而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荣辱不惊”、这是对道家文化的曲解。荣辱不惊是佛教对事物事态的认为和反应状态、这种状态无异于把一个正常人当做死人对待态度。道家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里没有荣辱不惊。即便有、也是对荣辱祸福的误解所致。中国文化的真正的核心是在于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是有利于众生的自然而为。当出现国际问题、国家问题、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就要马上高度重视起来、寻求化解之策。而荣辱不惊、如果你非要给他一个正道的理解的话、那也是荣辱不要过于惊恐、而不是不惊。荣、不要彰显、辱、不要气馁、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以便于事态的处理。而不是佛教倡导下的荣辱不惊、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犹如死人。荣辱不惊、无动于衷的人只有死人才能做到、这是违背自然的。所以、我们要深刻学习“道德经”博大内涵、切勿被一些解读者释义误导。溯本追源、弘扬国学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总结论段(原创)

无为而为则治  有为而为则乱。

为而不为乃道  不为而为乃德。

无为无所不为  有为无所以为。

大道之为在于为而不为。

解读:玄一山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
《道德经》漫议 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无为,而无不治
看一个人的荣辱祸福,只需观察这些微小的细节
《道德经》第03章 圣人之治 原文和翻译
道德教化是永恒的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