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漳史话
       一、陈元光平闽十八洞

唐初,泉潮间“蛮獠啸乱”,闹得闽粤一带民不聊生,请求朝廷派兵平定啸乱。起初,朝廷派诸卫将军曾镇府镇闽驻守柳营江。后来,因曾镇府未能平定畲民的反抗斗争而解甲归田,定居于白石福井(今角美镇境内)。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改派陈政为朝议大夫,兼任征讨大军,统率3600名府兵,战将123员,前往平定畲民的反抗。第二年,陈元光随援入闽,带领唐兵屯兵今江东桥一带。之后,陈元光又率领军队平定骚乱,谱写了以陈元光为代表的开漳先贤建漳创业的壮丽历史篇章。这段历史后来被喧染而广泛流传成《平闽全传》、《杨文广平闽十八洞》、《陈元光平闽十八洞》。

杨文广平闽十八洞

《平闽全传》故事讲的是杨文广平定闽十八洞。“洞”或“峒”是我国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谓。“洞主”就是村寨的寨主。据说,宋代福建有个闽王蓝凤高,他统领十八洞。这十八洞洞主被小说神化为妖怪,如黄草洞洞主杜引是蚯蚓精,碧水洞洞主姚玉是蝙蝠精,鹭江洞洞主铁头禅师是石龟精,蝶子洞洞主是鬼月姑。这些“妖精”法术高强,所以闽王敢造反,无视宋王朝。宋仁宗皇帝闻讯之后,就指派杨家名将杨文广率军南征。《平闽全传》这部小说,书中多处使用闽南方言,如“屋顶”写作“厝顶”,呼“蝙蝠”为“蜜婆”。这部小说流行于讲闽南话的地区。

杨文广的原型是元光

十八洞中最重要的洞主是蓝凤高,与他在一伙的,有蓝升、蓝飞、蓝鸣等以及飞鹅洞主金精娘仔和天吴洞主雷超,这显见十八洞中主要的洞主是蓝、雷二姓。我国历史上就有居住于山区的少数民族。就闽粤两省来说,古代泉潮之间住有百越族,宋元以后称乌畲族,姓蓝或姓雷,他们刀耕火种,住在山区。唐代在泉州与潮州的山岭间,有百越族首领,率领族众起来反抗唐王朝,为首的就是蓝奉高和雷万兴等人。唐王朝就派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等人率军南下,征讨蓝奉高。《平闽全传》中的蓝凤高就是指这个蓝奉高。

陈元光军中的分营将李伯瑶率队伍到漳浦,凿断鹅头山,打下娘仔洞诸寨。陈元光的儿子陈珦夜里袭击巢洞,杀了蓝奉高。《平闽全传》讲杨文广打败闽王,主要情节便根据这一段历史写的。书中说杨文广派军师李伯苗带兵入飞鹅山掘坏飞鹅洞,打败金精娘子、杨文广擒杀蓝凤高。小说讲杨文广打下十八洞,这影指唐代陈家将打平三十六寨。杨文广军中将领主要人物是杨氏一家人,而陈元光父子打败蓝奉高其军中将领主要的是陈氏一家人,有元光的父亲和伯叔,以及元光的祖母和妻子,两者情况相似。所以我们认为《平闽全传》所讲杨文广故事,乃假借陈元光开辟漳州的历史来写的,宋史中没有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事。

角美开漳遗存

据《平闽全传》说漳仙洞、寿山洞、铁松洞、镇山洞、水晶洞、黄草洞、清峰洞、蜈蚣洞、蝶仔洞、天吴洞等,在漳州、南安、安溪、仙游、莆田、福清、海澄、鼓浪屿诸地。又碧水洞、天山洞、红砂洞、天魔洞等,在浦城、建阳、大田、南平诸地。

《漳州府志》有伽蓝洞之说,“伽蓝洞在平和县马蹄山麓,极为幽险,古称南蛮十八洞”。《厦门志》里也有鹭江洞之说等。今角美西岩一带至今仍然有十八洞的传说。然而,由于时间久远,现存陈元光开漳遗迹已经少之又少,余下来的只是一些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及庙宇遗存。

唐咸享元年(670年),圣王陈元光部将李伯瑶、马仁、沈世纪、欧哲、张虎五虎将军带领唐兵屯兵今沙坂村洪坑社(废社),与邻江的石美土著部落在施坑对歭数月,在经过几天的日夜激战,最后收获石美土著。“伏土著,收蛮夷,领民垦殖”。至此开始募民填海,围涂筑堤御潮,在泗洲洋的沿岸内进行造田淡化,中原文化开始在石美传播。后来,汉畲逐渐融合,江东一带(今漳州台商投资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因感恩陈元光及五虎将,于是把他们神化。

  

    

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朝廷追封赐予李伯瑶为威武辅胜上将军、谥定远将军,为殿前点检使,赐予马仁威武辅顺上将军、谥明威将军,追封为殿前都检使等。时称开石美城五虎上将军,今存庙宇如下:1、威武辅胜上将军李伯瑶,庙址:北门山美庙。2、辅顺将军马仁,也称马王公、威武辅顺上将军,庙址:石美街英护庙。3、威武辅牖将军(殿前辅美将军)沈世纪,武德庙、武德侯(游击将军)。4、威武辅徳将军欧哲,宁远将军,庙址:北门厚山庙。5、威武辅应将军张虎,字伯纪,游骑将军,庙址:西崑山。五虎将,立庙在石美各所,有一座位于陈坑的禅师庙己毁了。还有《平闽全传》中的十八洞大部分已经名存实亡,今漳州台商投资区杨厝村丁厝山上有幸保存其中一洞至今,名为“虎仔窟洞”,该洞很可能是角美开漳遗址的一大物证。

  

  

二、开漳名宦丁儒

丁儒(647—710年),字学道,又字维贤,其先世为济阳(县治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后废)人,后徙至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少年时举进士未第,娶曾镇府女曾氏(称三娘)为妻。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十八岁的丁儒随曾镇府入闽,至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逝世,终年六十四岁。他在漳州地区生活达四十七年,一生致力于开漳事业,对其历史地位,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说到开漳,人们都要提起陈元光。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因“泉潮间蛮獠(即畲族)啸乱”,陈政奉令入闽镇守故绥安县地。次年,十四岁的陈元光随援兵南下,来到父亲陈政身边。陈政病逝,元光代父领兵。在基本平定缓安故地及岭南一带畲民的武装反抗后,上表朝廷,始置漳州,随后又对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故后人尊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并建有大量祭祀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将许天正,马仁、李伯谣、欧哲等人的庙宇。然而,在平定畲民反抗和开发漳州地区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丁儒,却几乎为后人所忘却,直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漳州人尚只“知昔有陈将军曰元光,父曰政,不知有所谓曾(即曾镇府),又何知有所谓丁(即丁儒)哉”。

据《白石丁氏古谱》记载,曾镇府于公元664年以诸卫将军入闽开屯九龙江,其具体任务是什么,《白石丁氏古谱》没有说明,只是在叙述丁儒辅佐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寇”开郡的功绩时,夹有这样的一段追述:“先是泉潮之间故缓安县地,负山阻海,林泽荒僻,为獠蛮之薮,互相引援,出没无常,岁为闽广患,且凶顽杂处,势最猖獗,守成难之。自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郡之西、九龙江之首,阻江为险,插柳为营。……与贼势相持者久之”。显然,曾镇府开屯九龙江,当与“岁为闽广患”的畲民反抗有关。后来可能是由于畲民反抗力量的壮大,曾镇府因兵力不足而无法控制局势,便以年老乞休。唐高宗即另遣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前来更代曾镇府。

曾镇府因未能平定畲民的反抗斗争而解甲归田,但他在前后长达六年(664—669年)的斗争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却使后来的更代者获益匪浅。当我们对自曾镇府入闽至漳州建置这段历史作一回顾,即可看到,从曾镇府的失利到陈氏父子的成功,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媒介人物,他就是丁儒。

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之前,丁儒已在漳州地区生活了六年。这六年间丁儒的活动情况缺乏记载。据《白石丁氏古谱》中的追忆,丁儒在唐高宗朝“从镇府戍闽,开屯九龙江”。看来当时丁儒正在曾镇府军中,这是没有问题的。当陈政前来与曾镇府更代后,曾镇府遂留寓龙江,而丁儒则转入陈政军中,继续其军旅生活。“府君(指丁儒)通经术,喜吟咏,练达世务,将军(指陈政)与语,慕焉,引为军咨祭酒,有所注措,悉与筹画,为莫逆交”。

陈政入漳伊始,百凡草创,困难不少,他之所以对丁儒如此器重,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丁儒“练达世务”,深谙民土,是个斗争经验丰富的“畲族通”。其后丁儒在辅佐元光“平寇开郡”时,也被誉为“功专帏幄”。可见丁儒是陈氏父子军中一位十分难得的智囊人物,在与畲民武装力量十余年的军事斗争中,几乎所有的决策,丁儒均参与筹划。如扭转自六朝以来守戍者与不顺服的畲民阻江相持的这种被动局面的决定性策略,就是丁儒首先提出来的。“府君(指丁儒)首议,与将军政阴谋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缓处结筏连渡,从间道袭击之,遂建寨柳营江之西,以为进取”。其后,经过艰苦作战,终于把不肯归顺的畲民武装力量,全歼于盘陀、梁山之下,出现了“边徼宁弭”的局面。

公元677年(高宗仪凤二年),陈政病逝,陈元光承袭父职。是时,广东的陈谦连结“土蛮”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故治在今广东省潮阳县西),守帅不能制,闽粤震动。而丁儒在这多事之秋仍一如既往,辅佐时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稳定局势,使“民畏威服德”,并赞嗣陈元光张皇武事,悉平岭表。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土地大为拓展,连西北诸山峒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也逐渐得到开发,从而为日后漳州的建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漳州建置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丁儒又参与指挥过一些战斗,“其负固未服者,率轻骑捣平之,上下闽广间始得相安故业”。

这里还应指出,陈氏父子成功地平定畲民的武装反抗,主要不是专靠武力镇压,而是“恩威并著”,即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实行招抚政策。因为这些畲民的反抗是难以武力压服的。

陈元光在军事行动基本结束后,也认为他们是“元凶既除,余凶复起。……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并向唐朝廷提出了“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的文治建议。而当初陈政入闽作战失利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府兵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备极劳瘁,畲民武装强悍善战等等,另外恐怕与陈政急以武力求胜的指导思想有关。当陈政采纳丁儒的建议,袭击畲民武装力量成功而移屯柳营江之西后,即以恩威兼施,剿抚结合,对愿归附者抚而籍之,辖其地为唐化里,不摊派劳役,不征收赋税。自此时起,至漳州建置前夕,我们就没再看到陈氏父子失败的记录。实践证明,恩威并举,确为上策。虽然有关史料对恩威并举的策略为谁首议此事,并无明确记载,但我们知道,丁儒早先曾随其翁曾镇府,与绥安故地的畲民反抗力量较量达六年之久,对其顽强不屈之性,当早有深刻体会。由此看来,即使丁儒不是恩威并举这个正确策略的首议者,也不能否认他是其中的主要制订者之一。

  

在平定畲民反抗的整个过程中,丁儒是难得有闲暇之时的,故在其晚年所写的《归闲二十韵》中,有“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的诗句,自喜有闲身,未定之时,不闲可知。而陈氏父子在与畲民反抗武装的斗争中比较顺利,应该说,与其军中活跃着丁儒这样一位鞠躬尽瘁且善于运筹帏幄的智襄人物,是有很大的关系。就此而言,功专帏幄的丁儒与以武功见称的李伯瑶、卢如金等人相比,可谓是各有千秋。故漳人“有颂述将军父子(指陈政、陈元光)功者,无不指称佐郡丁承事(指丁儒),其赞襄之力居多也”。

今天美丽富庶的漳州,在唐初却是个经济较为落后的“炎荒”之地,正如陈元光在请置州县的表文中所述,这里“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者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生”。

公元664年冬,丁儒一踏上这个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迢递干重险,崎岖一路通。山深迷白日,林尽豁苍穹”的荒凉景象。但这里优厚的自然条件,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正值严冬际,浑如春画中……天涯寒不至,地角气偏融”。大概在当时,丁儒就已经看到了漳州地区经济开发的潜力。

曾镇府、丁儒翁婿开屯九龙江六年期间的情况不清楚,据目前接触到的有关史料看来,唐初对漳州地区的经济开发,至迟在陈政时就已经开始了。当陈政军队移屯柳营江之西后,即鼓励龙江以东的汉族乡民渡江而来,与当地的畲民共同开发和发展农业生产。后进屯于梁山之外,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又募民五十八姓徙垦云霄地。对那些居住在深山密林的西北山峒少数民族,则开山取道,遣本地人入山教化,使之渐成村落;同时兴陶铸,通贸易,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所述,分别见载于《白石丁氏古谱》以及《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等方志中有关丁儒的传记中,这说明丁儒亲自参加了这些经济开发活动的组织工作。漳州建置后,丁儒以功被委以左承事郎佐郡,参理州事。他积极劝课农田,传授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惠工通商,因此财用殷阜。

丁儒自漳州建置后,曾屡谢事归闲于江东之象山。归闲期间,他也十分重视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募民障海为田,泻卤成淡,而沿江上下暂有耕地”。

丁儒身后,子孙复继其未竟之遗志,大兴水利,如丁知几和丁英开先后捐资舍田募民开凿的官港和上舍港,解了乡民苦旱之忧。

丁儒归闲期间,因陈元光之请,又奉檄任事。唐景云元年十月(710年),丁儒因巡视部落病逝于外。据《漳州府志》载,漳州置后,陈元光又“奏立行台四境,时巡守之”。丁儒所巡行的部落,大概就在此四境行台的范围之内。可见丁儒在逝世前,虽已是年迈体衰,仍不辞劳瘁地奔波于穷乡僻壤,为建设漳州地区发挥余热。

经过唐初劳动人民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漳州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初步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在丁儒的《归闲二十韵》中,曾有生动的描绘:“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天开一发暖,花发四时春,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锦苑来丹荔,清波出素鳞。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醉宜薯蔗沥,睡稳木棉茵。茉莉香篱落,榕阴浃里闾。雪霜偏避地,风景独推闽”。好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陈元光父子及其部下安眷漳郡,是继晋末永嘉之乱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徙闽开发活动,而开其先声者,可以说是曾镇府、丁儒翁婿。曾镇府在陈政前来更代后,是时已年老,但他并没有返回河南老家,而是“留寓”龙江。丁儒为曾镇府“赘婿”,也随曾镇府落籍漳郡,从而成为今天当地丁氏的肇世祖。其详况在《归闲二十韵》中也得到了反映:“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好鸟鸣檐竹,村黎爱幕臣。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辞国来诸属,于兹结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可见他和当地人的关系已达水乳交融的程度。

丁儒的子孙也牢记其“呼儿多种植,长是此方人”的遗训,与当地人联婚,繁衍后代。他们或轻财重义,敦朴普施;或留心水利,造福乡民;或涉足在途,理民多德。后人赞之曰:丁氏“世泽在漳”。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丁儒在开疆启土、建漳治漳、发展经济等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漳州的历史上是应给予一定的地位。但奇怪的,正如清代《漳浦县志》所云:“邑旧志并没丁儒之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丁儒本人淡于功名,他“自漳士甫定之时,退居山野,谈道赋诗,口不道开漳事,既包为孟反入门、冯异大树矣”。另外,还与丁氏后代的衰落有关:“及其衰也,倭寇厄之,而且疫病沦没逃散外郡者,比比皆然”。直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漳守闵梦得为修郡志,访得丁氏古谱,始知“陈之前有曾有丁,喜而志之”。此后,有关方志都先后为丁儒补传。

总之,丁儒是一位应加予肯定的开漳历史人物。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丁儒,身上难免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为漳州地区的社会发展,曾做了不少好事,在今天还是值得我们追念的。  

  

  

三、陈元光部将蔡德明考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铺透村与长泰县交界处,有一座山岭,山岭往北就是唐代古驿道——朝天大道,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龙溪建县时,它便是古龙溪县赴省晋京的一条主要通道。明《长泰县志》载:“朝天岭,昔松江渡未通,入京师皆取道于此,故曰朝天。”往东南经过万松关进入龙溪县境内。在山岭上有一处隘口,它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倒马城。

  

陈元光倡建倒马城

倒马城,古城名,唐初的闽南泉、潮间,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两岸尽属蛮獠”。这里所说的“蛮獠”,是指多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其中畲族人口最多。混居于此的汉族百姓以牛耕为主,精细先进;而畲族百姓以刀耕火种为主,粗放落后。由于汉畲两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冲突发生后,唐政府派曾镇府(又名曾溥)于公元664年以诸卫将军入闽平定畲民的反抗。

据《白石丁氏古谱》记载:曾镇府及女婿丁儒曾经开屯九龙江,在今万松关、倒马城等地方屯兵。由于兵力有限,曾镇府在长达六年(664—669年)的平定畲民的反抗过程中,只守在九龙江岸,在万松关至天柱山古道上层层设关防止“蛮獠”继续北上。

曾镇府因未能平定畲民的反抗斗争而解甲归田。后来,唐政府于总章二年(669年),派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替代曾镇府平定畲民的反抗。在“蛮獠”武装大规模反击下,陈政“比至镇,百凡草创,备极劳瘁,群蛮来侵,自以众寡不敌,退保山,奏请益兵”。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入闽增援。陈元光及其祖母魏敬(字玉珏,号云霄)随军同来。队伍行至今之闽、浙、赣交界的须江(今江山县)时,水土不服,又遭遇瘴疠,主帅陈敏、陈敷兄弟及其子元敞、元扬病殁。所以,有人主张就此返回原籍。在队伍行将溃散之际,魏敬当机立断,说服众人,奉陈政之子年仅十四岁的陈元光为帅,以72高龄督师前行,驰援幼子陈政。而负责警卫陈元光安全保卫的人,就是时任府兵队正的蔡彧。

蔡彧,字德明,他出身贫寒,幼有侠义之气,少怀大志,颇习兵法,精通武略,以其才能勇略而闻名乡里,后从军,开始了他终身的戎马生涯。

蔡德明跟随陈元光入漳后,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深得魏敬赏识,娶陈敏的女儿为妻。功成后,陈元光上报朝廷,为他请功,并委派他寻找一块适合饲养战马、储备粮草和战备物资的地方安营扎寨。

倒马城遗迹的现状

相传皇帝赐战马围界:“凡是此马跑过之地界为蔡界”。也就是说朝廷允许蔡德明从万松关骑马往东跑,马跑到哪里倒了,马跑过的圈地就是蔡德明的地盘。当时,蔡德明与其卫兵两人骑两匹战马往东行走,但是,到处都是荒漠之地,举步维艰。忽然,头上飞来一只金鸡在前面引领,于是,蔡德明他们两人在后面紧紧的跟着,从万松关到今角美镇上房村蔡界,又到今厦门市东孚的蔡溪,走过了很多地方,最后,金鸡飞到了临近天柱山的地方,歇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大声啼叫,战马一惊,前蹄一滑,摔倒了。蔡德明认定就在此建立城堡,并把城堡命名为倒马城。现在,倒马城东面的高山上仍然屹立着一只石鸡。

  倒马城位于九龙江下游角美镇铺透村北部,西距漳州城约50里,具有扼关带水、地险山雄的特殊地理环境,是著名的汉唐古道。城依山取势,逐级而建,中间地带高,南北较低,南面直通万松关,北面连长泰县天柱山,东西两侧是山高坡陡的石鸡山峰和西岩山峰。总占地面积26600平方米,南北各建筑一个石门,城内有练兵场、瞭望台,是一座防守严密的军事之地。据当地人王亚真介绍,原来,南门前有两匹石马一左一右:头因不敢再看石鸡而微微下垂,双眼看着脚下崎岖不平的道路,虽历经磨难,但并不以此自傲而昂首嘶鸣。马高约1.8米,身长近2.5米,采用青石材料雕刻,造型古朴雅致。

首任城主蔡德明

蔡德明先为陈元光的护卫,后为镇守倒马城的城主,是陈元光政策的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之一。他对畲族的反抗斗争,不是专事征战,而是刚柔并用,恩威并施。诚如同时代许天正诗中所云:“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对于愿意归附的畲民,都进行安抚,还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如免其赋税徭役,帮助解决种子、农具的困难等,使百姓安居乐业。值得一提的是蔡德明鼓励各民族男女通婚。当时的情况是蔡德明的部下虽有家属随军南下,但仍然是男多女少,相反的“蛮獠”百姓在战争中男子多战死因而女多男少。由于蔡德明奉行民族融合政策,出现了:“男女生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的盛况。至今,角美妇女称老公为“老乌龟”、“老不死”就是年轻的畲族老婆对年老的汉族老公的一种咒称,反映了汉畲通婚中年龄悬殊的现象。

平生义德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蔡德明主要活动地区是倒马城,后来卜居龙邑之鸿山(原二十九都洪岱社,今角美镇洪岱社),建立蔡氏宗支,繁衍生息,后代子孙遍布海内外,蔡氏裔孙尊其为开漳蔡氏始祖。存有《蔡氏鸿山肇世系图谱》及蔡德明将军的陵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开漳圣王家族分布及其对开漳圣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潮州凤凰山畲族的历史
陈元光入闽路线
陈氏迁徙綜述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艰苦历程
简说客家人与闽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