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9)山西 万荣后土庙(清.国保)(一)
万荣后土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西南黄河东畔,汉武帝时庙在汾阴,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黄河水所淹,移今址重建。现存山门重楼、戏台、献殿、后土大殿及钟鼓楼、配殿、廊屋等,雕刻富丽,琉璃鲜亮,布局完整。
万荣后土庙亦后土祠。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庙址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
沿中轴线有山门、戏台、献殿、享亭圣母殿、秋风楼,献殿两侧为东西五虎殿,圣母殿东侧为碑亭。山门是以三开间歇山顶为主,两侧歇山式便门与山门联构一体。后檐插廊制成献神乐楼,庙内并列戏台两座,与山门内倒座戏台连系在一起,平面上呈“品”字形,故俗称“品”字戏台。
清末民初的万荣后土庙元代戏台

秋风楼位居最后,建于高台之上,楼身三层,高33米余,面宽、进深各五间,楼顶为十字歇山顶。楼内设有金柱12根,直通楼顶。秋风楼辉宏典雅,挺拔秀美,为中国楼阁建筑中的佳作。后土庙内存铁钟、铁缸、石香炉抱鼓石,以及宋刻“萧樯碑”、金刻“庙貌碑”、元刻“秋风辞”碑等珍贵文物
秋风楼上存放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巡视河东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武帝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了《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汾阴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后土娘娘庙。据祠中保存完好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记和《蒲州府记》记载,“轩辕氏祀地祈扫地为坛于睢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泽岁举”。到汉代,进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大祀。汉武帝刘彻时更是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仪式隆重无比。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唐时,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明万历年间,因黄河冲刷,后土祠陷入黄河,经先后两次迁建,又均被黄河吞没,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新选庙址重建。
 

从慈恩亭到山门前,设9组石台阶,暗喻九重天,每组台阶十二层,正合一年得十二月,并在第六组和第七组之间,建石门一座,称"天门"。拾阶而上,这条甬道叫做祭道,与后土祠山门前的平台落差约有二十余米,中间建有一座牌楼名曰承天门。


进山门,是第一进庭院。第一进院正面,是两座相联戏台的背面。从中间穿过,来到第二进院,回过头来,才看清了这两座戏台
山门




 戏台比山门略低一些,上面也是歇山顶。三间面阔的戏台,两边有戏台台面,中间的台面是活动的。平时抽去,供人从中门出入。要用时,搁上台面,就成了完整的戏台。台上热热闹闹唱戏,戏台下面还依旧可以熙熙攘攘走人。所以戏台台柱,挂着这样一幅楹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

庭院中部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东五虎殿和西五虎殿。这是后土祠内的第三绝。两座五虎祠建制相同,都是三间面阔的悬山顶平房。东五虎殿内供奉的是五岳大帝: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文聘,北岳大帝崔英,西岳大帝蒋雄。   西五虎祠供奉的是三国时蜀国的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蜀汉偏隅,这五人与五岳大帝并称,很有一些不和谐


 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檐下斗拱雕梁,木雕十分精细,每一跨均是艺术精品。檐下挂着一排宫灯,殿前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是:“香烟浅绕,切祈浩浩神恩远”,“俎立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



 献殿:五开间,南北开通,殿前殿后殿中,立着十八根圆柱。檐下斗拱雕梁,木雕十分精细,每一跨均是艺术精品。檐下挂着一排宫灯,殿前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是:“香烟浅绕,切祈浩浩神恩远”,“俎立杂陈,诚愿悠悠福日长。”




后土祠献殿正前方挂有一块匾,匾上题额“崇义乾坤”,是晋城一对夫妇送的。夫妻俩年久未有子嗣,寻医求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后土祠后,听当地人说拔花求子很是灵验,就到正殿拔了一朵象征男孩黄花。第二年,居然生了一对龙凤胎。丈夫很是高兴,跟妻子说,这后土祠拔花,就是灵,拔一朵,居然生一对。妻子告诉他,她想要个女孩,所以背着他,还拔了一朵象征女孩的红花。夫妻两人来后土祠还愿,专门给后土祠送了一块匾。

穿过献殿,便是正殿了。打开殿门,三台一坛祭献香供尽在一望之中。神龛中央供奉的便是端庄凝重、肃穆沉稳的后土圣母像。 圣母左边配的女神怀中抱有一子,民间称送子娘娘;圣母右边配的女神持钵拈丸,主掌赐药治病,俗称送药娘娘。传说中,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都是圣母娘娘的化身。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帮助人们生儿育女;人吃五谷杂粮就免不了会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助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因此,她们三位其实是一体的。







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汉武帝的一首“秋风辞”,刻在碑上传世。这块碑就保存在秋风楼上,秋风楼因此而得名,也因此而名闻天下。秋风楼建在高大的城楼之上。城楼开门,东曰“瞻鲁”,西曰“望秦”。南门为登楼之正门



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全楼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汉武帝在其功德盖世,踌躇满志之时,曾率群臣,乘双层楼船,浩浩荡荡从夏阳东渡黄河,来到后土祠里祭拜后土。在大船欢宴群臣时,汉武帝乘兴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汾阳二圣配飧铭》碑树于祠内东北隅,碑高2.52米,宽7.14米,楷书篆额,系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的。碑文冗长,共1365字,内容是真宗记其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略述应汾阴吏士绅民之吁请,亲率百官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把原有祠坛进行一番整修,使庙貌一新的活动。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凰、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从宋真宗至今已近千年,这样的碑刻能完整保存,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比较珍贵的,在山西省也确属名碑之一。
此碑原立于宋真宗行宫门外,官员觐见帝王时要在碑前整理衣冠及思路,故名萧墙碑。


山门

山门背面
山门背面
山门侧面

 

四隅角楼之制,汉魏明器中就多有反映,此例角楼,国内亦罕见
后土祠双戏台 中间是过道

双戏台的背面

戏台背面的过道梁架
戏台背面过道的檐饰

正殿额枋雕刻华丽、工艺精巧;献殿青石柱基上50余个大小石狮造型逼真、神态各异;正殿两侧的砖雕苍龙飞舞、翻云逐浪;屋面披覆的黄绿色琉璃瓦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更耐人欣赏。后土圣母的塑像就居于正殿之内,峨冠霞帔、仪静神闲,向来被人们崇拜敬仰。正殿供奉后土圣母。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后土与皇天相配,同为中国最早之神。道教以后土为三清四御之一,称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旅居他乡要故土相伴,山盟海誓要后土为证,洞房花烛要先拜天地。后土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正殿正中为其真身,两侧为其化身,东者怀抱一子,为送子娘娘;西者持钵拈丸,为送药娘娘。

道家台
过亭台、道家台、佛家台等三个戏台如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人称品字台,寓意佛道儒三教合一,源自大地。品字台全国仅此一处,可与北京颐和园三层戏楼相媲美。

东台为道家台,台前上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缓声相当于现在的F调、G调等。台上唱出来无论高音还是低音,都宛转美妙。下联: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垂手指旦角甩出来的水袖。不管是甩出来的水袖,还是跳出来的舞步,都气度不凡。台后木柱另有一联: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虚富贵;洞房花烛男婚女配假姻缘。演员进出门洞上刻四字——水月镜花。台上台下诸如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洞房花烛风花雪月等事固然美好,也很重要,但都是水月镜花,不可太认真太过执著。
鼓楼

凡到后土祠游览者,钟楼上的钟可以不撞,但鼓一定要敲一下,因为据说鼓最早是轩辕黄帝留下的


传说轩辕黄帝也曾到过此地祭祀后土,并留下了黄帝扫拜后土的遗迹——扫地坛。据该祠的碑碣记载,除皇帝外,唐尧、虞舜、夏禹、夏汤、周文武都曾到此地祭拜过后土。所以后土祠可称为中国第一祠

钟楼

过亭台

品字台

 

过亭台、道家台、佛家台等三个戏台如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人称品字台,寓意佛道儒三教合一,源自大地。品字台全国仅此一处,可与北京颐和园三层戏楼相媲美。因后土祠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庙会时同一本戏(开场戏多为《三娘教子》)用三种曲目同时来唱。旧时开戏,火炮一响,演员亮相,东起西落,热闹非凡。东台蒲剧先开演。稍后西台秦腔开演,再后,过亭台豫剧开演。哪边戏好,观众便涌到哪一个台下。


慈恩亭
慈恩亭状似天坛,因北京天坛源于后土祠。明代以前,先后有9位皇帝24次来后土祠祭地祈福。明成祖时,原想亲赴后土祠祭地求鼎,但都城在北京,建文帝又下落不明。考虑到路远,怕不安全,就派重臣到后土祠取土,作为奠基土,在北京建了山寨版的后土祠——天地坛。后新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
秋风辞拓片(局部)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秋风辞》原文是: 秋风辞  刘彻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时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他采取的国家专卖(盐铁、均输、平准)、统一货币、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长期用兵造成的生产破坏和财政危机。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遂作此篇。

秋风楼
秋风楼建在扫地坛上。楼高三层,砖木结构,每层都藏有汉武帝之《秋风辞》。清同治年间知县戴儒珍,江南才子,认为天下文章首推《秋风辞》。上任伊始,直奔古脽,探寻秋风楼,然秋风萧瑟,楼已无存。后自黄河打捞古祠残物,复建后土祠及秋风楼。光绪年间知县章同增修楼梯,上楼后感黄河之壮美,亲书四字——大河西横,原挂于秋风楼西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祭祀后土祠
探访山西晋南古建筑之后土祠、秋风楼
何敬民丨后土祠游记
山西 万荣后土祠秋风楼
太火爆!2023年后土祭祀大典数张照片流出,轰动全网!
山西这四大名楼,可以媲美中国四大名楼,你知道是哪几大名楼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