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彼岸的智慧-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上)
userphoto

2022.08.07 浙江

关注
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真谛」、「真理」 。
释迦摩尼认为,苦、集、灭、道四者揭示了生命实现及其解脱的真谛。是佛陀证悟后最先向追随者讲述的就是“四谛”,是初转法轮的根本思想。
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四者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苦谛与集谛是流转方面,说明世俗生命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苦是流转的结果,集是流转的原因,显示了流转的真实相及其因果;灭谛与道谛是涅槃方面,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道是解脱的方法,灭是解脱的结果,显示了涅槃的真实相及其因果。
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因果,后者侧重于创造出世间因果。

苦圣谛

苦谛 ,显示世间的真实相即苦相,属于流转因果的果方面。

佛陀认为“众生皆苦”, 人所居住的世间称为“婆娑” ,“苦”是整个佛教的立论基础。

根据“诸行无常”:「有形的存在」和「无形的意识」都是「无常」的,也就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唯一”的。而「无常」是必然的,它必然会导致“苦”,因为无常使得众生不能自主,欲望无法得到彻底的满足。

因为“五蕴聚合”,所以无常;因为“无常“,人生所以短暂;因为短暂所以恐怖,因为恐怖所以追求永恒;因为追求永恒,所以颠倒。在这之中还有健康与病痛的无常交替,乐与苦的交替,以及对健康与乐的永恒追求,而这也是颠倒,也是苦。

佛教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其中苦苦包含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被称作“八苦”。

三苦

佛教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身心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感受,是由“嗔”和“贪”引起,是五蕴中“受”的范畴,有苦、乐、舍三“受”。苦受是外界刺激导致身心不舒服,反之是乐受,如果外界的刺激没有引起身心的任何感觉,就叫作舍受,也叫作不苦不乐受。
“坏”苦是指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同样是由“嗔”和“贪”引起。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顺乐受法是可以使众生感到快乐的东西,因为是“四大”因缘和合的产物,也是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之中的,所以其也会导致苦。
“行”苦是指一切有为造作都是流转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世人不能洞悉流传变化的世界,追求永恒,希望长生不老,希望家庭、事业、婚姻、人际等永恒,而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流传变化本身是不能被人们主观所改变的,所以是一类苦。

“苦”苦和“坏”苦可以凭借凡夫世间的智慧而觉知,因此称为世俗谛苦;“行”苦可以凭借凡夫世间的智慧而觉知,因此称为世俗谛苦。

综上,三苦中,真正的苦发生在“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但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的,因为它会变化、变坏,终有乐报结束、苦报接踵而来的一刻,所以“行苦”是真正的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苦从何来;何从离苦》》(二)
佛教中的十大真理 ,一条比一条经典
《苦从何来;如何离苦》II
心地功夫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你想去除烦恼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