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討富翁的大腦秘密


2500
年前,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如今,大腦科學提出了更多證據,只要多接觸、多學習、多刺激,25歲以後,你仍可以重塑大腦,扭轉平凡人生……

二○○七年開春,國內書壇即將出版一本韓國新書《為什麼他們會有錢——探討富翁的大腦秘密》(麥田出版)。作者柳尚遇醫師,是韓國SBS電視台節目「Brain Korea」的顧問,該節目邀請演藝界人士接受測試,看誰的反應最接近富翁之腦,一時間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

在節目的前製階段,柳尚遇就和SBS電視台完成一項實驗,透過觀測大腦變化,來揭示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和平凡上班族間的差異。這是運用美國杜克大學胡特爾(Scott Huettel)博士的研究結果:富人的一切奧秘,盡在大腦。

 

當理性遇上感性……前額葉皮質,正是決策勝負關鍵

 

胡特爾是《磁振造影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應用》作者,透過大腦照影技術,觀察人們做決策時腦部的運作模式,美國《Money》雜誌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曾報導過。

他發現人腦習慣透過經驗,找出一定的模式,作為預測未來的依據。當模式被打破時,會刺激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見圖),產生害怕焦慮,而促使人採取逃避。

 

這種由「感性腦」——杏仁體,來主導的情緒反應,正是很多人在做決策時失敗的關鍵。 胡特爾和柳尚遇發現,成功人士不同。當逆境出現,這些人的腦部是由「理性腦」——大腦額葉皮質來主控,「感性腦」並未掌控一切。大腦皮質一般被稱為腦的CEO,統籌人的理性、邏輯思考,成功人士的大腦CEO特別發達,恰好呼應了他們的成就。

 

但,這是否意味著富翁的腦子已經贏過大家,一般成年人,只能想著自己不發達的大腦皮質,感嘆自己無法做聰明理智的決策嗎?

 

幸好,答案不是那麼悲觀。大腦科學這十幾年來的突破性發展,讓我們打破「三歲定終生」的迷思。大腦的可塑性,讓成年人依然有機會重新改造自己的大腦,進而追求成功人生。

 

 

你可以「亡羊補牢」 發育完成的大腦,仍可藉學習活化

 

由於大腦照影科技的進步,二十世紀九○年代開始,全球先進國家都投入這個過去最奧秘的領域——大腦科學。美國由老布希總統決定「腦的十年」計畫;歐洲共同體通過「EC歐洲腦十年」計畫;日本有「腦科學時代」;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則發起「學習科學與腦的研究」項目;世界著名大學紛紛建立起跨領域的研究組織,而權威科學期刊如《Science》和《Nature》,幾乎每一期都有最新成果發表。

透過科學家的努力,這十餘年所獲得的大腦科學知識,高達總量的九五%,三位科學家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這些研究打破了過去對腦的一些迷思。

 

首先,大腦神經元細胞的發育底定時間。過去,科學家們相信腦殼下的灰質與其中的神經元細胞,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的某個時刻就已經大勢底定,而且一生中幾乎不再改變。現在發現這是錯誤的,我們的腦非常具有變化能力,人類確實可以終身學習,甚至改造自己的人格特質。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影像研究所發現,人的大腦神經元發育完成的時間,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早。「理性腦」部分,頂葉的灰質十二歲才完成發育過程,顳葉要到十六歲才完成生長,最後完成發育的,是具備假設、洞察未來、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的前額葉,則要到二十至二十五歲才底定。

 

另一項重要發現是,學習的主要因素,不在於神經元的數量,而在於個別神經元之間是否產生連結。所以,即便大腦發育完成,神經元數目不再增加,人的學習力還是可以持續提升。亦即二十五歲之後,人類可以藉由學習刺激腦力——也就是腦神經元的連結。

 

科學家發現,每次我們從事新的學習,就會在神經元的網路中,連接出新的路線。在英國BBC廣播電視公司製作的紀錄片「腦當益壯」(The Human Mind)中,以登山者穿越兩山之間的峽穀為比喻。

以查某個英文生字為例,當第一次訊息傳來,就好比向對岸丟出一個綁著繩索的鋼錨,沿著繩索越過對岸,十分辛苦的連接起神經元之間的小縫隙。

但重複多次之後,神經元連接處(軸突)表面的「髓鞘質」強化了,就像通路已經由繩索變成吊橋,訊息便可快速穿越,看到那個單字就可以不假思索,直接反應。

 

 

曾擔任德國《明鏡週刊》科學編輯的柯萊恩(Stefan Klein)博士,在他以神經科學為背景所寫的《不斷幸福論》(大塊出版)書中,比喻腦的發展類似一座花園,花圃裡沒有施肥的植物會逐漸凋零,比較少用到的連結,就會得到較少的神經成長要素,「在動物實驗裡,甚至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見腦內這些不活動的線路漸漸消失。」

 

你可以「發揮想像」 腦中模擬上健身房,就能練出真肌肉

 

這裡可以發現,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說出的「學而時習之」,確實有科學根據。當學習範圍越寬廣,一千億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密,訊息傳遞的速度就越快。

 

以強調終身學習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為例,他的學習是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的。他在半導體專業範疇的學習,一輩子沒有停過;進入管理階層,又開始學習財務;回到台灣,則強化對國內政經環境的認識。此外,他還喜歡音樂、歷史……,在他的大腦中,神經元的連結必然密如蛛網。

 

張忠謀還說過,他對客戶的財務報表非常注意,重要客戶的資料兩週看一次,記下重點,並溫習。如果以大腦照影技術觀察他的大腦,應該可以看到他腦中已為這些客戶建立起特別的迴路。當他一想到這家客戶,迴路上的電流一定跑得飛快,立刻湧出許多數據和資訊,來幫助他做出準確的判斷。

 

談到腦的學習,甚至連運動都可以借助大腦科學的最新發現。在BBC的紀錄片中,向奧運進軍的英國體操選手在教練指導下,學習「視覺化練習」——在大腦中不斷想像自己如何做出每一個完美的動作。

等她真正上場時,腦中神經元連結的路徑已經安排好了,腦部將電波訊號傳往肌肉,身體便照著執行。經過腦的「視覺化練習」,她可以完美的完成以前難以克服的高難度動作。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甚至發現,只要人在家中,想像自己在健身房奮力的舉起健身器材,似乎看到自己臂上肌肉跳動,汗如雨下,就會真的練出一身肌肉,效果是花錢上健身房的一半。

 

大腦科學家發現過去人們的經驗之談,如「三思而後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靈光乍現」,其實都有科學的根據。善用多接觸、多練習、多思考的方法,刺激我們的大腦連結,可以幫助我們打造周密而靈活的思慮,達到所謂的成功。

 

但,這是有前提的——學習必須夠寬、夠深,才可刺激腦子創新。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利用大腦照影科技,對人腦的電波監測,結果發現受測者在苦思時,大腦右側顳葉的「前上顳回區域」活動明顯增強。並且,在「頓悟」前○.三秒左右,突然產生出高頻的腦電波。

科學家推測,這正在於促使大腦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進行集結,使人們在其中找到先前沒有發現的聯繫,從而「頓悟」出答案。

 

對照張忠謀的苦思經驗,這個高頻的腦電波也可能出現。在一次專訪中,他解釋自己的思考方法:「半導體是很大的產業,受世界大國財經變化的影響很大,一個知識系統是一個金字塔,所以我需要好幾個金字塔。然後經過苦思,突然像電光一閃,或靈機一現,才會有洞察。有了洞察,就有創新、發明。」

 

除了上述的探討重點(成功人士的腦部如何運作學習力、思考力),成功人士的另一個特質是情緒掌控力、正向思考力,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研究報告顯示,優秀領導人的成功,有九○%可歸因於情緒智力。用EQ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準確度可以高達八成。而神經科學家發現,情緒掌控力也可經由大腦的學習而獲得。

 

 

你可以「動心忍性」 青少年易情緒化,導因額葉發展未成熟

 

情緒是演化的產物,藉以讓生物能快速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例如讓我們看見毒蛇猛獸,不假思索拔腿就跑。不過,現代人類每天要面對的事,不管是投資、購物,還是人際關係,都比叢林生態更加複雜,不能單憑感情用事。

科學家發現,雖然人類的情緒主要由杏仁體引發,但人類後來演化出來的理性腦,卻有控制情緒,提高EQ的功能。

 

根據斷層掃瞄影像研究,有一條神經路線從左側額葉(理性腦)出來,連接杏仁體(感性腦),可以看到兩者的活動有互相均衡的作用。額葉左側的活動一增加,杏仁體裡的刺激就會減少,反之亦然。科學家認為,額葉左側可藉著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讓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美國Mclean醫院的Todd博士研究發現,青少年由於額葉(理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杏仁體(感性腦)的主導性大,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的反應。成人以後,我們就擁有一個可以關閉負面感受的開關,只要經過訓練,提高額葉左側(理性腦)的活動力,就可以有效管理情緒。

 

以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為例,讓我們假設以斷層掃瞄影像,觀察在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國際票券出事時,他的大腦運作情形。

 

當有人告訴他,他所負責會計簽證的國票出事了,他立刻打開電視,「台灣金融史上最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視神經接收了螢幕上鬥大的標題,直接刺激了他的杏仁體(感性腦),負面感受油然而生:「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的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

 

這是一個關鍵:失敗者,也就是多數人,其腦部的杏仁體(感性腦)會持續產生負面情緒,產生遁逃之念;成功者(經過訓練的人)不同,這時候,其理性腦會產生力量。

 

 

深陷危機的薛明玲感受到自己的恐懼,但訓練有素的大腦額葉(理性腦)立刻發出阻力脈衝,杏仁體的活動逐漸減弱,一個聲音慢慢浮現,「我應該冷靜思考事情的本質,解決問題。」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讓額葉(理性腦)接管自己。

 

腦神經系是人體內最耗氧的器官,占了全部耗氧量的三○%以上。特別是在不安或緊張時,腦部活動異常活躍,氧的消耗量也隨之大增。

 

深呼吸幾口氣,補充了腦部的氧氣需求後,薛明玲的額葉恢復了平時的活動能力。他開始思索自己在這件事情的位置是否構成違法,將疑慮點一一拿筆寫下來,如果負面情緒出現時,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

 

你可以「靜坐修煉」 打坐一萬小時的僧侶,理性腦超活躍

 

科學家發現,我們對負面感覺比正面的更強烈。在神經心理學的實驗中,出示高興和悲傷的圖片給受測者看,他們全都不自覺的對悲傷圖片反應比較強烈,這從腦波的劇烈振幅就可以看出。

這種預設態度,也是從演化過程中保存下來的:我們的祖先一聽見草叢裡有簌簌聲,就算再肥美的獵物也會立刻丟下,並躲到安全的地方。到了今天,負面思考還是比正面思考更容易浮現在我們的大腦。

 

幸好我們還有「理性腦」可以控制負面情緒,「當我們練習自我克制時,我們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腦。」柯萊恩博士在《不斷幸福論》書中指出:因為練習讓腦子中「刺激」與負面「反應」之間的連結減弱了。我們因此改變了腦的結構——結果是,處理自己的感覺變得越來越容易。

 

至於,如何藉「練習」自我克制?其一,可參考九七四期《商業週刊》封面故事「正面思考的威力」;其二,靜坐。透過腦波圖顯示,規律靜坐能誘發左額葉皮質活動強度。科學家發現,可以透過靜坐,讓大腦左側額葉(理性腦)更容易輸送阻力脈衝到杏仁體(感性腦),讓身體和精神平靜下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曾透過達賴喇嘛協助,邀請一位西藏僧侶,從亞洲搭飛機去美國接受測試,結果,這位打坐時數超過一萬個小時的僧侶,其左側額葉的活動,是大衛森二十年研究生涯中所測量到最強的一位。

 

其實,不論是一位禪僧、瑜伽弟子還是基督徒,在專心一志的祈禱或念誦經文中,始終把感知集中在一個焦點,並阻止心思轉到平日的煩憂上。根據哈佛大學的神經學者班森(Robert Benson)與華勒斯(Herbert Wallace)的研究,此時因為思想平靜,肌肉會鬆弛,腦的電波會轉變為比較平靜的所謂α波。

 

當我們瞭解大腦與我們情緒、感受,以及心智、意志的關係,就知道塑造自己的大腦永遠有機會。想要打造自己的成功人生——不管你對成功的定義是追求卓越,或是內在情緒常常平和,擁有幸福感,大腦都等待人更多的跟它溝通與互動,來達成這項使命。

 

 

正面思考的威力

 

今年9月份,全世界將出現第一所教學生如何“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的英國威靈頓學校,求學者中不乏眾多名人。他們將由劍橋大學教授親授“幸福課程”,學習利用正面思考,處理挫折,獲得幸福與快樂。

消息公佈後,立刻引起了《TIME》、BBC等國際媒體的重視。

 

二十一世紀新顯學:第一堂“正面思考”學校課程問世

去年,英國劍橋大學也首度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而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也於去年首度開設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遠高於第二名的經濟學原理。

對抗挫折,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話題。2000年,“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它顛覆學術界長期研究負面心理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短短六年內,相關期刊論文超過兩萬篇,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正式揭幕,並在全球的學界、教育界、企業界掀起一股熱潮。

何謂正面思考?它是指,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就被負面情緒打敗,從而責怪自己和環境條件,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例如,趕不上公車時,負面思考者的第一反應是“為何我會這麼慢到”、“公車為何開這麼快”,怪罪自己或環境,做出“不去上班”的決定。然正面思考的人卻思索,“找出替代方案,例如坐計程車”,或者“告訴對方自己會晚點到”,然後繼續完成計畫。

 

定義:受挫後會力圖解決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正向心理學的權威。他從美國大都會人壽的15000名行銷員中篩選出1100名做為觀察對象,在對其進行5年的追蹤後發現:正面思考的行銷員業績比負面思考的高出88%,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3倍。正面思考之威力可見一斑。

《帶衰老鼠死得快》一書中也提到,越多挫折不是壞事,從中保持正面思考的人,反而能在未來職場人生裡越成功。書上列舉了林肯、華特'迪士尼等21個全球名人的事蹟,他們的共同際遇都是:越挫越勇、越衰越成功。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因正面思考熬過職場上最大一次挫敗。

19958月的一個晚上,身為金融票據簽證會計師的薛明玲正與人聚餐,有人急忙跑來跟他說:“你的金融票據出事了。” 他立刻回家打開電視,“臺灣省金融史上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102億元”。

“完蛋了,我會不會捲入弊案?如果捲入,我和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就全毀了……”他倒吸一口氣,走進書房,開始思考,並告訴自己不要驚慌。在書房裡,他思索自己在事情中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並將疑點一一記下,如果負面情緒出現,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他利用一天時間,把事情想透,確認“自己沒有做錯”後,他開始思索解決辦法。他立刻跑到書店,把書架上一、二十本關於商業法、會計法的書從第1頁開始研究,然後預先寫好每日新聞稿,以便能及時澄清流言。

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了一遍,期間還一如既往去上班,最後事務所平安度過危機,他的冷靜和智慧也贏得了無數掌聲。

現在,也許你會認為,正面思考有什麼難的?事實上,正面思考不容易。

 

現況: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10%

“激勵理論”學者寇菲(Cofer)從心理學實證角度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90%以上的人會選擇以下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比率低於10%。

在醫學上,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一半因素來自遺傳,甚至包含體質。一般來說,樂觀者的思維習慣是“問題解決導向”,容易正面思考;悲觀者則較容易淪為負面思考,一旦形成思考慣性,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憂鬱症。

對於負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不論是兒童、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進化:不斷練習改變思路,能強化正向能量

由負轉正,這件事難度很高。《哈佛商業評論》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點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一、能坦然面對現實,二、深信“生命有其意義”,三、具有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不具有這些特質的人需要不斷練習ABCDE原則,將負面人生轉為正面向日葵。

負面思考的人,在逆境(adversity)中容易感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的信仰(belief)。他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是壞的後果(consequence),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事件的理性判斷,從而做出負面決策。

這時,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反駁(disputation)與激勵(energizing),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因素、負面決策進行反駁;激勵則指,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

例如前例,公車開走,然後怪罪自己,索性不去上班;這時候對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提醒自己應該要想別的方法,例如坐計程車。最後,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60年的研究計畫發現,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例如,原本只有50分的正面能量,若遇到70分的挫折,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一蹶不振。但透過不斷練習,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70分,就可以承受更嚴峻的挑戰。

但同時,需要更正的想法是:“樂觀者就是正面思考,悲觀者則是負面思考。”

 

迷思:樂觀不等於正面思考,悲觀也能成功

樂觀者樂觀過度,凡事以為天不會塌下來,“根本不去解決問題,這也是負面思考”。因此,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不去解決問題,都是負面思考。

悲觀者一定會被挫折擊敗、無法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悲觀的時候,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就是正面思考者。擁有這種特質的人遇到挫折時,會“想到最壞的情況,並思索解決方法”。他們雖不同於樂觀者,但也會在工作上有良好表現。

      趨勢科技公司的全球主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丟monkey(猴子)”封閉式訓練。猴子象徵著困難,訓練首先請員工自己思考困難何在?然後分析各種解決方法。目的是要大家丟掉這些猴子,幫員工正面思考,自行想辦法解決問題,不斷往上成長。

 

人生最大的禮物:透過挫折洗禮,能讓人更成熟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在場的耶魯高材生說:“今天我看到我的前面,並不是前程光明的一千個希望,也不是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一千個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利森,世界第二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的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而你們不是。”

當時是痛心至極的災難,在現在來說,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挫折和辛苦,能有機會更深層地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思考人生意義,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的確,不管在職場或在人生道路上,唯有通過每次挫折的洗禮,才能更成熟。而不被擊倒的背後,根源於正面思考的力量。

 

 

 

何謂正面思考?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樂觀不夠,悲觀不愁,你需要的是?

 

     今年九月份,全世界將出現第一所教導學生如何「正面思考」的高中——英國的威靈頓公學。這所貴族學校,成立於一八五三年,位於英國的蘇格蘭鄉間,占地四百英畝,是英國第一高升學率的私立寄宿學校,校友包括瑪麗皇后的弟弟、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英國詩人艾瓦特、香港前港督葛量洪爵士等名人。

 

    下學期開始,該校全校八百名穿著藍色開領毛衣、白色襯衫制服的學生,每週將由劍橋大學教授親授「幸福課程」,學習如何利用正面思考,獲得幸福與快樂。

 

    該校校長曾在哈佛大學開課教導「正向心理學」,有感於現在環境過於複雜與競爭,學生畢業後不知如何處理挫折,容易成為負面的人。因此,「現在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學生成為開心有安全感的年輕人,這比講授教育部規定的課還重要。」他說。

 

    威靈頓公學這個消息公佈後,立刻引起了《TIME》、BBC等國際媒體報導。

 

    二十一世紀新顯學:

 

    第一堂「正面思考」學校課程問世

 

    「正向心理學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外在環境越來越差。」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塤一語道破。

 

     對抗挫折,已成為全球最熱的議題。西元二○○○年,「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它顛覆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短短六年內,相關期刊論文超過兩萬篇,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正式揭幕,並在全球的學界、教育界、企業界掀起一股熱潮。

 

    何謂正面思考?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而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定義:

 

    受挫會力圖解決問題,找方法迎戰

 

    《帶衰老鼠死得快》一書中也提到,越多挫折不是壞事,從中保持正面思考的人,反而能在未來職場人生裡越成功。書上舉出林肯、華特?迪士尼等二十一個不同領域、全球知名的「不敗達人」,他們共同際遇都是越挫越勇、越衰越成功。

 

    資誠會計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因正面思考熬過職場上最大一次挫敗。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身為國票簽證會計師的他正與人聚餐,有人急忙跑來跟他說:「你的國票出事了。」

 

    他立刻回家打開電視,「臺灣金融史上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鬥大標題出現,「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開始思考。

 

    他利用一天把事情想透,確認「自己沒有做錯」後,他開始思索策略。他第一步就是跑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把架上所有關於商業法、會計法等一、二十本全部抱回家,從第一頁開始研究;然後甚至自己預先寫好每日新聞稿,一旦有人抹黑他,可以立刻澄清。

 

    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 對事情贏得掌聲。

 

    然而,你會問正面思考有什麼難?事實上,正面思考不容易。

 

    現況:

 

    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一成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激勵理論」的學者寇菲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10%。

 

    而在醫學上,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五成因素來自遺傳,甚至包含體質。一般來說,樂觀者的思考路徑比較問題解決導向,容易正面思考;悲觀者則較易淪為負面思考,尤其若不自知形成思考慣性,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憂鬱症。

 

    對於負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不論是兒童、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進化:

 

    不斷練習改變思路,能強化正向能量

 

    負面思考的人,都會從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受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他們認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久而久之,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

 

    但這時候,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分別是反駁與激勵,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意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負面決策進行反駁;激勵則指,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

 

    例如前例公車開走,我因怪罪自己,索性不去上班,這時對於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提醒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想別的方法,例如坐計程車。最後,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由負轉正,這件事難度很高。《哈佛商業評論》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就點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一、能夠坦然面對現實,二、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價值觀,三、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只要善用正面思考法,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六十年的研究計畫中就發現,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例如,原本只有五十分的正面能量,若遇到七十分的挫折時,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一蹶不振。但透過不斷練習,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七十分,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正面思考的威力
訓練大腦皮質 培養「正面思考」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富翁功成名就的秘密吗?】
选择快乐
成功的投資者應善用『大數法則』原理
健康养生:用感受快乐和学习理性思考来克服抑郁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