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動與靜之間的智慧

動與靜之間的智慧

 

 

有一個探險家,隻身到南美的叢林中,找尋古印加帝國文明的遺跡 。他僱用了一群當地的土著作為嚮導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朝著叢林的深處前去。那群土著的腳力過人,儘管他們的身上揹負笨重的器材及行李,但仍是健步如飛地在叢林中前進。來自文明地區的探險家可沒有這麼好的體力,在整個隊伍的行進過程中,每次總是探險家先喊著需要休息,讓所有土著停下來等候他。日子一天天在趕路中過去,探險家雖然體力跟不上,但也希望能夠早一點到達目的地,一償平生的宿願,好好地來研究古印加帝國文明的奧秘。

到了第四天,探險家一早醒來,便立即催促那群土著打點行李,準備上路。不料領導土著的翻譯人員卻拒絕行動,令探險家為之惱怒不已。經過詳細的溝通,探險家終於瞭解,這群土著自古以來便流傳著一項神秘的習俗,在趕路時,皆會竭盡所能地拼命向前衝,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探險家對於這項習俗好奇不已,詢問翻譯的嚮導,為什麼在他們的部族中,會留下這麼耐人尋味的休息方式。嚮導很莊嚴地回答探險家的問題,道:「那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追得上我們趕了三天路的疲憊身體。」

探險家聽了嚮導的解釋,心中若有所悟,沉思了許久,終於展顏微笑,心中深深認為,這是他這一趟探險當中,最好的一項收穫。凡事全力以赴,讓自己動作起來時,渾身充滿無比的衝勁,使得我們的靈魂幾乎也跟不上這樣的動作,這是真正用心做事時,最美好的境界。應該休息時,則能夠完全地放鬆自我,讓疲憊的身心,獲得完整的復原機會,好讓靈魂得以追得上充滿幹勁時的步調。

掌握工作及休息之間的脈動,是讓我們持續擁有無窮動力的寶貴智慧。
 
                      
讀書與玩樂﹙休閒﹚之間,你是否分配適當呢?對於讀書你是否全力以赴呢?
 

辛勤攪動,做最棒的自己

 

人生就像一碗蔬菜湯,如果沒經過攪動,鮮美好料就會一直沉在碗底;唯有辛勤地「攪動自己」,才能讓內在的才華與能力美力呈現。

妳看過老鷹嗎?咱們生活在都市的人,大概很少有機會看到老鷹。根據鳥類生態學家的研究,老鷹是一種奇特的飛禽,因為牠們都把窩巢築在「樹梢」,或是「懸崖陡岩」上,一般的動物很難直接攻擊牠。

可是,老鷹是怎麼「搭築窩巢」的呢?生態學家用望遠鏡仔細觀察後發現,母鷹先用尖嘴啣著一些「荊棘」放置在底層,再叼來一些「尖銳的小石子」鋪放在荊棘上面。乍看之下,總覺得月銳利的小石子當材料來築巢,是很突兀、怪異的,這怎麼能築出一個溫暖、舒適的窩巢呢?不過,母鷹後來又啣一些枯草、羽毛或獸皮覆蓋在小石子上,做成一個能「孵蛋的窩」。

小鷹孵化、出生後,住在窩巢裡,母鷹按時叼回來小蟲、肉食,餵入雛鷹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鷹天天供應食物,也細心保護,以防敵人入侵。後來,小鷹慢慢長大、羽毛漸豐,這時,母鷹認為,該是小鷹學習「自我獨立」的時候了!可是,有什麼辦法能讓小鷹不再眷戀者始終被母鷹呵護、舒適無比的窩巢呢?有的,母鷹開始「攪動窩巢」,讓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銳的「小石子和荊棘」;小鷹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鷹又很無情地加以驅逐、揮趕,小鷹只好忍痛振起雙翅,離巢他飛。

母鷹殘忍、無情嗎?不,母鷹深愛著牠生養的小鷹!但是,母鷹更渴望牠疼愛的小鷹能成為四處翱翔的飛鷹,因此,必須無情地逼著小鷹「飛離舒適的窩,勇敢地學習獨立」;即使小應在剛開始跌跌撞撞,母鷹仍偷偷地在旁照顧看護牠,直到小鷹能「展翅高飛、直上青天」!

我在美國念博士班時,常搭飛機來回美台兩地。有一次,我匆忙地趕上台北飛往舊金山的班機,找到座位後,發現身旁已經坐著一位30來歲的小姐。她身穿長褲,對著我微微一笑。漫長的飛行,我和她開始閒聊。她說,小時候家窮,父母又離異,所以國小畢業後就沒再讀書,只好跟人家學做裁縫;20多年過去了,現在經濟能力好轉,雖然想多念點書,可是沒學歷,不能念大學,於是只好趁暑假時間到美國念暑期美語學校,藉此拓展視野。

這小姐臉龐清秀,不疾不徐地對我說:「我們客家人有一句諺語------窮人莫斷豬,富人莫斷書;我啊,現在不是窮人了,但也不是什麼富人,只是覺得自己必須多讀點書,畢竟人生不像錄影帶、錄音帶,可以倒帶重來,所以我希望盡可能地多充實自己!」

聊著聊著,飛機已經飛行了3小時左右,這時,她禮貌地對著坐在走道旁的我說:「對不起,可不可以借我過一下,我想上洗手間?」「噢,好!」我說,隨即起身讓她走過。只見這小姐用手扭轉一下長褲裡的硬硬東西,然後慢慢地站起來KK她一跛一跛地、緩緩地從我眼前走過,再跛著腳,走向前端的盥洗室。

天哪,身軀嬌小的她,竟是一位小兒麻痺患者,她寬鬆的長褲裡,裝著的是支撐她站起來走路的鐵鞋!當她走回座位時,我對她說:「妳可以請空姐幫妳安排前面好一點的座位呀!」

「不用啦!我已經習慣了,這小問題難不倒我!」她笑笑地對我說:「到美國念書3個月,要自己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呢!」

我常在想,有時,小鷹不一定都有母鷹餵食、呵護,也不一定會有樣似殘酷無情的母鷹逼牠離巢他飛,但是「孤苦無依的小鷹」必須懂得------要含淚堅強地站起來,自己飛、不斷地飛,飛往屬於自己的一片晴空與藍天。

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大碗蔬菜湯」,如果沒經過攪動,鮮美好料就會「一直沉在碗底」。就像小鷹一樣,母鷹無情地「攪動窩巢」,才逼得牠必須獨立展翅飛翔;可是,牠不能搶劫超商、不能跳樓自殺,還是必須靠自己「獨立更生」,才有食物吃啊!

人,似乎很少聽說因為太勤勞、流汗太多,而被汗水淹沒的!我們必須辛勤地「攪動自己」,讓鮮美的「蔬菜好料」浮現------讓內在的才華、能力美麗呈現。

所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最棒的我!」

 

勇敢面對生命的競賽

 
 

客廳裡迎接他們,陪著女兒和男朋友,天南地北的聊著。

 

父親問女兒的男友:「你喜歡打球嗎?」

 

男朋友回答:「不,我不是很喜歡打球,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看書、聽音樂。」

 

父親繼續問:「那喜歡賭馬嗎?」

 

男朋友:「不,我不賭博的。」

 

父親又問:「你喜歡看電視上的田徑或是球類競賽嗎?」

 

男朋友:「不,對於這些有關競賽性的活動我沒什麼興趣。」

 

男朋友離開後女兒問父親:「爸,你覺得這個人怎樣?」

 

父親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對,但如果你想嫁給他,我則是堅決不贊成。」

 

女兒訝異的問:「為什麼呢?」

 

父親:「一般人養黃鸝鳥,絕不會將黃鸝鳥關在自家的鳥籠裡,主人會帶到茶館,那兒有許多的黃鸝鳥。這隻新的鳥兒,在茶館聽到同類此起彼落的鳥鳴聲,便會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這是養鳥人訓練黃鸝鳥的訣竅。」

 

女兒問:「這和我的男友有什麼關係呢?」

 

父親:「養鳥人刺激黃鸝鳥競爭的天性,來訓練黃鸝鳥的展露優美的歌聲,若是沒有競爭,這隻黃鸝鳥可能就終生暗啞了,不能發出任何叫聲,主要是因為,沒有其他的鳥兒來與他比較。」

 

女兒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父親繼續道:「你的這一位男朋友,經過我剛剛與他的一番談話,發現他既不運動,也不喜歡運動,也不喜歡賭博、球賽,排斥一切所有競賽性的活動,我認為,像這樣子的男人,將來恐怕難以有所成就,所以反對你嫁給他。」

 

太多人因為恐懼失敗,而不願意參與競賽,透過黃鸝鳥的啟示,我們終於了解,原來競賽的重點,不在於勝負,而在於每一次投入,都能讓自己更加成長。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s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s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 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9-23)
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閱讀的好處》
40歲的老鷹
中学生学习要掌握点方法
第十七章 心范:人生的网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