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地建设 | 求真·求证·求智 ——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从一流的高中历史学科教育建设入手,聚焦钱学森之问,对回归高中教育原点,打破高中教育瓶颈,破解高中教育难题,创新“大学+中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进行了方面综合分析,结合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实际,深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了基于“求真、求证、求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关键词:求真、求证、求智  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  实践研究

基于“求真、求证、求智”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历史课程创新基地自2016年申报立项建设以来,按照规划目标,在硬件与软件方面进行系统建设。硬件方面,基地建筑面积达350平方米,包括历史功能室、形象墙、历史教学模型展示区、抗战文化展示区、学生活动区、教学区、研讨区等。软件方面,基地建设聚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围绕历史课程核心内容,建设开放、互通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开发兼具信息化特色与历史学科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培养了一批学生,成就了一批名师,彰显了学校特色,引领了全市的历史课程变革。

一、“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建设的理论架构

(一)“求真、求证、求智”的内涵阐释

“求真”指的是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挖掘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求证”指的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求智”是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关注人类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情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在未来的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求真”的历史意识(真相、真知)、“求证”的历史方法(论证意识、论证能力)和“求智”的历史素能(因果、逻辑、规律),共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求真+求证+求智”是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灵魂。

(二)“求真、求证、求智”基地建设的策略路向

前期研究发现,全国很多省市建有学科课程基地。大多省市借助了优势学校的优势项目建立学科体验辐射基地,多元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如何在基地建设已有做法、模式、经验基础上,构建内在生发的、科学运行的、持续生成的、特色鲜明的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策略路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研究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揭示历史的规律;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不应当只是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运用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历史现象,并学以致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和课程学习的核心是“求真、求证、求智”。

“求真、求证、求智”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应该深度融合“小课堂、大社会”,通过影音体验、光影体验、阅读体验、实物体验、重走体验等具体实践,强化求得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感悟。通过重视证据,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从“事实”“褒贬”“文采”等历史本质内容,“编次”“详略”“取舍”诸要素等历史记载手段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精神。通过知能并进,从梳理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来龙去脉转为探寻历史规律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求真、求证、求智”基地要素的功能定位

聚焦“求真·求证·求智”,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全面创设历史学科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平台,研发优质配套资源,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各大要素协同育人、联合育人、综合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

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多维度进行教学评价。开发历史在线数据平台、创建历史体验教室、建设历史思维广场,以满足师生开放、现代、创新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学过程要重视“感知·探究·感悟”,通过建构“感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的三维教学模型、实施基于历史文化情景的体验式教学、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效能学习,来达到教学预定目标。

学习平台的定位是“自主·个性·合作”,主要通过建立“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开发“人机互动”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历史体验”主题活动平台等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重视“多元·生动·开放”,主要通过建立历史在线数据库、共建开放的历史文化活动基地、建立“求真·求证·求智”历史课程基地网站来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的定位是“共建·共享·共生”,主要通过建立“求真”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展主题研修、完善工作室研修机制来促进。

二、“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建设的实践过程

(一)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

1.开发历史在线数据平台。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建立包括高中历史学习领域课程资源选择、开发、实施的数据单元系统和环境保障系统,集“应用、管理、开发、辐射”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核心覆盖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数据库、历史教师教学备课系统、历史教师视频课例录播系统、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系统、缙云历史课程资源系统、历史学习选课系统、在线学习交互系统等,实现基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的整体创新。

探索建立多元化交互式平台,学生在普通教室,通过配备的交互式学生终端,以互联网为媒介接入各地博物馆、展览馆,拓展数字虚拟体验教室。

2.创建历史体验教室。建立1间历史体验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仪、激光“人机”互动系统、激光“事件三维模拟系统”、影音播放设备、历史事件推演沙盘、历史实物等,为历史重大事件情景还原、历史事件情境互动、历史事件推演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历史情境再现式体验学习”。

3.建设历史思维广场。建立2个专用教室的思维广场。“思维广场,是一个集图书馆、电脑房、会议室、沙龙、休闲吧等功能于一身的'非典型’教室。” 一是设置“宽敞、通透、舒适”的场域,使学生不感到压抑,能够打开心胸和心智接受新知识,享受学习的愉悦过程;二是设置“半开放、半封闭的”场域,包括半开放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空间、半封闭的分组讨论区域等。思维广场的建立,旨在通过建立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开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的个性化学习,在广场式的学习共同体中优化学习效果,培养沟通交流、辩证思维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明确教学核心指向

1.准确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制定基地配套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指导标准和实施意见,建设准确、科学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创新、完善教学实施方法与途径,努力建构从历史课程标准到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实施、历史教学评价的历史课程创新基地教学实践模型。

2.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设计模块化的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保历史教学全过程能够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以达到学业质量标准。

3.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把握学习主题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既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又凸显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

4.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历史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关注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5.多维度进行教学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为评价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改善教师的教学为目的,采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方式方法,设计或提供各种形式的评价任务,在系统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量化和质性的全面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三)探索教学的有效路径

1.聚焦“求真”,建构“感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的三维教学模型。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突出“求证”,实施基于历史文化情景的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情景再现实验室进行历史的情景再现和历史重大事件沙盘推演,利用影像实验室进行纪念片等历史题材内容的鉴赏分析,利用文物标本室进行文物的识别与修复,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实施情境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历史文化情景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3.达到“求智”,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效能学习。借鉴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技术与模式,开展“云课堂”研究,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时空,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差异性。“求智”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目标统领下,通过建立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开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的个性化学习,在广场式的学习共同体中优化学习效果,培养沟通交流、辩证思维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涵育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四)创新交互学习平台

1.建立“选课·走班”教学制度。根据历史学习主题能力及学习的主题单元,建立“选课·走班”教学制度,促进高中历史课程向模块化、层次化、体系化、多样化、弹性化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开发“人机互动”在线学习平台。整合西南大学、科研机构、技术公司等实体单位,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在线教学平台,设计历史教学内容模拟软件,实现多人多机联网在线学习,自主评估、掌握学习状况,突破学习的时空瓶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3.拓展“历史体验”主题活动平台。建立学生历史社团,广泛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建立“探寻历史真相、解密历史故事、品味历史人生”系列主题活动, “为学生搭建历史学习的舞台,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研发配套课程资源体系

1.建立历史在线课程资源数据库。建立历史在线大数据库,包括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数据库、历史课程资源系统、历史学习选课系统等,实现课程资源研发、管理、应用深度融合,满足教师、学生备课、录播、选课、上课、评价等需要,实现基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历史教学资源的创新。

具体包括:(1)编制系列历史主题课例和微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根据历史模块构成,编制历史典型课例,开发典型微课。(2)开发“求真·求证·求智”选修课程。以《重庆抗战文化》、《听历史故事,品人生智慧》等选修课程为基础,开发适合不同年段的选修课程,形成系列化、主题化的校本课程。(3)收集“时序·主题”历史感观课程资源。以历史时序和历史主题模块为单位,分版块、专题或时段逐步搜集历史书籍、历史实物、历史影像等历史资源,形成历史感观课程资源。

2.共建开放的历史文化活动基地。学校通过与其他文化单位合作共建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西南大学重庆抗战大后方中心、以及张自忠将军陵园(北碚)、复旦大学旧址(北碚)等遗址参观学习,为学生提供历史体验与历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开展历史思考,积累宝贵的校外、选修、历史学科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3.研发“求真·求证·求智”历史课程基地网页。有序开发“求真·求证·求智”网站,上传相关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相关历史网站链接、历史课程基地网站、历史电子资料库、历史学习交流论坛等。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观看各种教学视频、图片,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也可以将老师和学生创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以供交流和观摩学习。

(六)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

1.建立“求真”历史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杨泽新历史名师工作室”,组成以我校历史教师为主体、涵盖北碚区及市内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探索以“问题研究、行动反思、行为改进”为基本模式的教学名师成长途径,追求学科本质,搭建研修平台、攻克教研难题、提炼教学策略、打造师资团队。

2.开展主题研修,完善工作室研修机制。工作室由名师领衔,骨干教师主体参与,通过名师工作室追求学科本质,负责专题教室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社团活动指导、学情诊断与跟踪评价等,进一步搭建研修平台、攻克难题,形成教学策略,打造一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师团队。

教研组即基地的核心,定期组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观课评教,围绕“史德·史才·史能”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课例研修活动,通过教师示范课、教学观摩课、历史教学基本功技能考核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骨干的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

3.聚合专业引领,拓展辐射作用。借助大学附中的优势,定期地聘请“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论”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历史人文素养的提高。

以课程基地为平台,深度整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等师范大学教育资源,加强市内外、区内外、校内外历史文化领域有关机构单位的合作,采取“讲出去”与“学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本课程创新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系统规划并有序开展区域“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互动交流活动,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性教师的培训基地,以实现各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七)形成课程创新基地运行模型

聚焦“求真、求证、求智”,打造开放的、现代的、创新的课程环境,开发、选用多元、立体、丰富的影视资源,创设“求证”的真实情境、事件,让学生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寻史据,学会历史的“感知、探究、感悟”。 

围绕“问题引领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核心问题统领下,设计编制若干有逻辑关联、有层次梯度的子问题”, 组成问题求证链,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能力;持续生成“多元·生动·开放”的历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合作”学习,然后尝试撰写历史小论文或者进行历史研究判断。

课堂实施注意突出核心问题,体现学生主体,加强逻辑分析,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决策的能力,达到求智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我们尤其关注历史问题的核心、节点、难度、台阶,注重构建“共建·共享·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

三、“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建设的效能产出

(一)促进高中历史教育要素的聚汇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聚焦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题,聚合了历史教育教学思想、课程资源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的软环境与历史教育教学场馆、平台、设施的硬环境,探索了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三端历史教学模型,促进对高中历史教育全要素的整体优化,是高中历史教育从结果质量转向“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的核心载体。

(二)提高教师课程领导、研发、实施能力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将历史教研组织建设在课程基地,历史教研活动开展在课程基地,历史教育科研研究实验在课程基地,组织历史教师在“研”中“教”,在“教”中“研”,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提高教师“研究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的水平和能力,着眼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历史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培育学生的“史德·史才·史能”,从而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领域有思想并付诸实践的知名教师,打造出市内知名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三)培养学生求真、求证、求智的历史学科素养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非常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真’的历史意识、'求证’的历史方法和'求智’的历史素能”, 并以此为导向,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求真·求证·求智”的历史教育,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判断、历史阐释能力的提升。

(四)辐射带动区域高中历史教育协同发展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通过区域性的课程基地协同活动,发挥了西南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引领力量,促进了区域高中历史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通过课程基地网络平台建设,呈现了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为载体的历史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模型,拓展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效能,引领其他学校、其他区县关注并深化高中历史课程育人改革,主动自觉形成以课程创新基地为平台,以学科教学方式变革为核心,以学生历史素养培育为根本追求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整体变革。

四、“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

创新基地建设的创新突破

(一)理念创新:化知识消费为知识创生

区别于传统的历史知识过程的个体化、随机性、不稳定的传统方式的弊端,“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立足于当代信息社会对知识生产的时代要求,建立机制化、兼顾个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产过程,把复制性历史学习改造为历史体验性学习和历史情境参与式学习。

(二)模式创新:融汇大学与中学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实现大学、中学一体化的融汇创新,西南大学历史学科课程基地平台的数据、硬件、软件、人才队伍、专业支持和附属中学教学的无缝对接构成大学和中学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大学中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特有课程创新模式。

(三)内容创新:追求历史课程本原

回归历史学科核心课程价值与育人功能,围绕“求真·求证·求智”史学核心素养开展基地建设,引导历史学科教育关注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回归历史学科育人本原,有助于学科课程价值与“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方法创新:融入现代化的大数据库

“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突出大数据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创新,以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库应用为基础,把基于经验的人文学科学习还原为基于事实与情境的体验学习,为教与学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打造成熟的教与学体系,进入现代化课堂,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教与学的方法创新,进而实现育人目标的达成。

五、“求真、求证、求智”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建设的问题反思

 “求真、求证、求智”“教育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单凭一校之力来推进有一定难度,我们只能做个探路者。

在课程基地辐射过程中,教学质量保障问题如何解决是个难题。其一,在学校内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学习支持服务、考核制度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较为熟悉和可控,如何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头等难题。其二在基地产生辐射效应的过程中,教学效果反馈经常失灵,学习支持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其三,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问题。如何增强基地校的自主学习内驱力,处理好教学质量保障问题,构建人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科学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是后期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10-070)阶段性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发表于《西部史学》第五辑。

西南大学附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西南大学人文强基实验中心

西南大学人文强基实验中心成立于2020年7月,旨在发挥西南大学在人文学科和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探索大学、中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路径,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文科人才,同时服务于各高校“强基计划”人才的选拔。中心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附属中学共建,目前中心共有12所基地学校,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文字:邓晓鹏、杨森

图片:西南大学附中信息技术组

审核:西南大学附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引领高中特色发展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斌:课程基地——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优势|课程基地建设
海南中学通用技术课程培育基地建设的反思与总结
构建教育装备体系 禅城将建创客教育基地
学校课程基地该怎么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