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城记忆之七十四:龙溪塔、梓潼阁与总管庙

七十四、龙溪塔、梓潼阁与总管庙

邢少山

宣州区的水镇是一亇干年古镇,水阳江在这里流过。过去,水阳江的东面有龙溪塔,西面有梓潼阁,圩内有总管庙。现在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些。

一、龙溪塔

水阳镇古称双龙镇,水阳江古称龙溪河。传说河东、河西是两条青龙静卧着。丁奉围湖造田,大兴土木,青龙就想离开这块宝地,而一旦双龙游走,河怪就要兴妖作祟,为害不浅。丁奉为留住这两条龙,于赤乌二年(239年)在一白发仙翁的指点下,建起龙溪塔作为镇江之宝。清·嘉庆《宁国府志》也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

水阳江东岸的龙溪塔,其塔基又传说是当年丁奉筑圩督工的瞭望台。想当年,站在高高的台基上,眺望10万军民,春去冬来,那百里修筑圩堤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气吞山河。

2010年8月,宣州区文广新局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古建专家对龙溪塔进行测绘和维修设计,在此期间发掘了地宫,在地宫内发现了龙溪砖函。在塔顶层内壁嵌有“赤乌”字样的塔砖。据传,此塔始为周瑜操练水师的瞭望台,后改造成塔,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0米,每面宽3.4米,历代相继修葺。

又根据砖函记载,龙溪塔于宋开庆元年(1259年)重建。该塔高约22米,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砖木结构。底面每层宽3.4米,每面有砖券拱门,塔体用青砖白石灰砌筑。木质飞檐翘角,檐下叠涩与菱牙交替出跳,翘角下挂铁质风铃。塔刹自五层直冲塔顶,长度约21.4米,由覆钵承露盘,五重相轮,宝珠、旺链组成。根据碑记与塔志铭,可知龙溪塔重建于南宋年间,在明万历和清道光都进行修缮,现所见塔体以明代风格为主,檐、角和塔七层清代风格显著。塔体青砖砌筑整齐,塔檐使用木质椽子出挑,子角梁使用了“嫩戗发戗”的手法,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木质飞檐翘角,檐下叠涩与菱牙交替出跳,翘角下挂铁质风铃。

龙溪塔先为六边形砖木混合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塔刹价值较高,为研究当时塔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法有着重要意义。其高耸的塔体在沿江两岸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镇江之塔”。1981年由原宣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前几年水阳江要拓宽,使上游水量尽量快泻,免去水灾之苦,东岸的龙溪塔必须东移。一座古塔要移动,此非容易的事,市政府邀请了有关专家通过招标论证,最后确定由国家水利局出面、由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包施工。

对于龙溪塔的东移,为此事我们专门访问了宣城市水利局的领导。当时,我们随市水利局的李家传局长,乘小渡船来到卫东。当我们爬上圩埂,来到新迁的龙溪塔前,见仍旧高高地耸立着,我们困惑不解,问:“这是怎么移来的?”李局长告诉我们: “在平移前,我们把撤建与平移塔作了比较,平移划来,且能保持原貌。这亇决定做出后,通过招标论证,我们确定由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施工。2013年1月13日前,他们先把塔整体包装,再将塔基挖空,并固定基座,然后修通100多米的轨道。这才将塔体顶上轨道,平缓挪移。古塔就像一列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至新址120米处。”“啊……”他还说: “经测量,龙溪塔本身重量约310吨(含基础),加上托换后托架的重量430吨,平移重量共约740吨。原来,轨道上都是使用实心钢轴,需要用100吨的千斤顶来推送。这次他们换成了轴承,十来个人就能把塔推动。这么重的塔,原来最少需要10天才能推120米,换成轴承后,用不了一天就能推到新址了!”“乖乖,真了不起!”“平移宝塔,据说在全国是首例,央视对平移将作现场直播” ,李局长自豪地说。李局长说完后显得很兴奋,他接着说撤迁问题。他说: “在撤迁问题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们那天开万人撤迁大会,想不到老百姓像赶庙会一样来了,有的还放炮竹。问他放炮竹干啥,他们说要好庆祝庆祝。现在撤迁工作全部完成,没有1人1事上访的,可见这真正是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啊!”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溪塔平移在狸桥镇境内,我也很激动,后有《水调歌头· 有感水阳龙溪塔平移》词曰:“古塔立江左,修建于东吴。佑迎来往船客,英勇走江湖。此乃名将丁奉,圈决金钱粮库,监督望挑夫。飒爽耀千古,圩里一浮屠。 逢防洪,必开卡,要拆除。惜文物废,移动场地不伤肤,控制重心铺轨,鬼斧神工运作,龙体合原图。科学成奇迹,此事古时无。”


二、梓潼阁

梓潼阁,位于水阳镇上街头,原与龙溪塔隔江相望。始建于唐宋之间,又名梓童肉阁、紫藤阁。阁为方型建筑,木架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廻廊花窗,风铃摇曳,分上、中、下三层,总面积达175平方米。1981年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阁的历史,有一些说法,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种的可能性。

一是说,梓潼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四川梓潼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尼陈山。而夏禹治水因与江河相处,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即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梓潼”为“梓童”是也。所以水阳的梓潼阁又名“梓童阁”,是否依据这历史传说沿名而来。

二是说,《辞海》有云:“梓潼,梓潼帝君,道教所奉主宰功名及禄位之神。据道教传说,玉皇命梓潼掌管文昌府与人间禄籍的神。”梓童 ,又是又皇帝对皇后的亲切称呼。水阳的梓潼阁的建造是否也希望水阳文昌及人间有福禄降至?

三是说,北宋王象之撰写《太平寰宇记》表述梓潼之名的源起时云: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将县名之源起又另辟新意,说是源自梓林潼水。而水阳,也是西枕水阳江,东倚梓林。

水阳的梓潼阁,地理位置相似,它东依水阳江,西有梓林。有人要问,梓林从何而来。据传,梓潼阁的西边有一村落袁氏家族,当时还建有宗祠。梓,指落叶乔木,古代农家喜在家宅旁常载桑梓,《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楠梓。”这亇大的村落栽一些梓桑树不为过,可以形成一片林子。这叫桑梓之地,称代“故乡”、“故里”。所以从地理位置来说,叫梓潼阁颇为恰当。

四是说,梓树,原产中国的落叶乔木,高6—9米,叶对生,宽卵形,先端尖。种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筑及制作木器用。它生大的圆锥花序,顶生,黄白色,略带紫色斑点,蒴果长丝状,又叫“紫藤”。所以梓潼阁,又被人们称为“紫藤阁”,也不奇怪了。而且这种叫法,运用了“谐音”、“象形”与“比喻”多种修辞手法。,,我们说,也只有当地人才有这种生动、亲切与自豪的称呼,这也说明人民群众生动语言是多么生动、活泼、形象。

五是说,梓童阁,是吴王孙权驾临的一座亭阁,高达三层,约12米,它飞檐翘角,临水阳江而立,迎朝日东升,听渔歌晚唱,览四季景色,阅千年沧桑,是水阳江最著名的景观,为镇江之宝。

疏理这些传说,皆是对水阳梓潼阁的地理位置、方位、形象及作用的描写与叙述,也说明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由于水阳这块沃土与水流产生的历史建筑,是水阳地方人文地标之一。这个古建筑屹立于水阳江畔,承载了水阳人们对自己家乡的记忆,见证了水阳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水阳镇,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人文古迹众多,据清·光绪《宣城县志·山川》载:“又北水阳镇为龙溪西岸有龙溪铺、水兑仓、义仓、文昌阁、孝子坊;东岸有巡检司廨、古塔、水碧桥,桥北为高淳境。”这说明了水阳的文化建筑与文化资源众多,源远流长,文化厚重。

梓潼阁历经了千年风雨的剝蚀,均有损坏,但历代均有修葺,然而不幸的是,2000年遭雷击而毁,更遗憾的是2002年1月7日的一场大火,将这个古建筑化为了灰烬。

为此,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2019年,在水阳镇党委政府决定重修梓童阁,并纳入了当年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事后,聘请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对梓童阁原址进行勘察,多方收集相关历史人文资料,做好复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这一消息一传开,水阳人民纷纷捐资捐物。为彰扬善举,将镌刻捐资者芳名于功德碑上,流芳乡里,德照后世。最后以,以300万元的招标合同价完成竞标。2020年3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10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0年12月2日,梓童阁建筑内部基础建设完工,工作人员正在对门前道路进行最后的清理工作。复建后的梓童阁将保留原有的木架结构和飞檐翘角及花窗等细节,还注入了现代科技,使建筑的坚固性、防洪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结构也更加雄伟壮观。

梓童阁复建后,于2021年年初已正式对外开放,引来许多观众。现在,梓潼阁,不但给沿江景观带增添了历史文化展示区,更是水阳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宣城留存了一处宝贵的文化遣产。我有诗曰:“苍茫江水过水阳,古阁巍峨古韵长。饱经风雨百载立,惯看江流千层浪。盛衰兴废时势兴,斗转星移国运祥。盛世名阁重筑起,复兴伟业显辉煌。”


三、总管庙

在水阳镇的双丰村有一座总管庙。总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三国 魏 黄初 年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 北周武成 元年(559年)改为总管。 周武帝 以 王谦 为 益州 总管,总管之名始于此。 隋 于各州置总管,重镇要州置大总管。 唐 初犹然。 北宋 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知府、知州等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管路或府、州的兵马。隋 及 唐 初有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宋钦宗 曾设东、南、西、北道都总管,分统四方勤王兵,即军事长管。

以前,水阳这地方是一个大湖,叫金钱湖。在三国时代金钱湖属吴地。在黄初年间(公元222-225年),吴国的五路总兵丁奉率领五路大军(号称十万雄兵),来到金钱湖,丁奉慧眼看中了这个有二十多万亩的金钱湖滩,上奏孙权,获准后,丁奉亲自指挥并督筑圩堤。筑圩涉及到人员调动、工程施工、后勤保障诸多方面的问题,这由丁奉来总管,所以当时人们送他这么亇名字,后一直延用下来。史载:“赤乌四年(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正是丁奉率部将金宝圩的大批粮草运送京城,才使吴国免遭灭顶饥荒。近两千年风雨沧桑,三国时古迹依稀辨存。这里还建有总管桥。它是为纪念丁奉而建的,此桥既有通达全圩、便利交通的作用,又有上下水位分洪闸口的功能。在桥的北侧,有座“总管庙”,内有丁奉塑像,外有五层座塔,名曰“承渊塔”。据传,丁奉丁奉死后不久,圩人感恩不已,遂立庙塔祭奠。千余年来,庙塔多次毁于战乱天灾,现仅存一块字迹模糊的古字碑。1993年,金宝圩人民自发集资数十万元,重造了"丁奉纪念馆",馆内供奉着金宝圩创始祖丁奉塑像。凝视着塑像和两边的对联”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和横批“江东遗爱”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近两千年风雨沧桑,三国时古迹依稀辨存。总管桥。它是为纪念丁奉而建的,此桥既有通达全圩、便利交通的作用,又有上下水位分洪闸口的功能。在桥的北侧,有座“总管庙”,内有丁奉塑像,外有五层座塔,名曰"承渊塔"。据传,丁奉丁奉死后不久,圩人感恩不已,遂立庙塔祭奠。千余年来,庙塔多次毁于战乱天灾,现仅存一块字迹模糊的古字碑。1993年,金宝圩人民自发集资数十万元,重造了"丁奉纪念馆",馆内供奉着金宝圩创始祖丁奉塑像。凝视着塑像和两边的对联"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和横批"江东遗爱"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丁奉带领军民用了四年时间圩堤筑成。先叫金钱圩,后改叫惠民圩。后又因为金钱圩盛产鱼米,象个金色的宝贝,所以将金钱圩改名为金宝圩。

圩内的百姓为了纪念丁奉,在圩的中心地点,今水阳镇双丰村,建造了一座总管庙,立丁奉像于内,百姓把丁奉称为总管菩萨,四季香火不断。后丁奉被封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后来人民建了丁奉纪念馆及丁奉亭。丁奉纪念馆于古总管庙旧址上兴建,馆院内建有承渊塔,馆内塑丁奉像,陈列丁奉围湖造田的图文资料。丁奉亭立于镇后的水阳江边上。

丁奉(?-271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一说河南固始)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将领。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东吴的魏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了东吴的权臣孙綝,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去世。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从曹操时代打到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到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我给总管撰联曰:“丁奉佩剑,千重波浪拾金宝;庙神聚中,十万良田拢水阳。”

啊,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是这亇地方的地标,也是这亇地方的人文内涵的显示。在三国纷争的战火里,在大唐歌舞升平的殿堂里,水阳竟飘逸出千年的传世之作:龙溪塔、梓潼阁与总管庙。江水涛涛,奔流不息;风雨呼啸,一闪而过。而今石砾依旧,文化庚续。我们追随的脚印已踩踏成文明的大道,心怡的文稿卷册和账本都装订在人民的心里。这遗存,我们要重新涮新它的历史:水阳人民用千万枝笔在大地撰写生与爱;水阳人民在蓝天画板上缩写大地锦绣的蜃景;水阳人民在遗址里聚集精气神兑现着永远的契约。水阳人民在这古色古香里,让古老灵魂在江上再次放声歌唱,歌唱祖国新时代的到来,歌唱如今盛世的辉煌,歌唱历史上的千年明珠——水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明珠水阳镇——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上)
金宝圩防汛记忆
宣州区水阳镇先锋网
“总管庙大殿”从大东门到方塔园
河畔散步 | 章晓铃
我的美丽家乡__千年明珠金宝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