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芜湖古城系列之三十二】张勤慎堂
芜湖古城晚清特色古建筑群代表作-----张勤慎堂
张勤慎堂正门
张之洞题字的匾额早已不存(红线处)
墙角两边的蛙形栓马石也是张勤慎堂的另一种建筑特征
张勤慎堂墙角两侧均有一处界石足够证明这座古宅主人的身份
在芜湖古城内,萧家巷是最为复杂的巷子,大致呈”十“字形,中间又生出许多支巷,错综复杂,陌生人行走其间如入了迷宫。萧家巷16号张勤慎堂虽是临街,但是想找到它,还得费上一阵功夫。
张勤慎堂是典型的徽式院落,坐北朝南,略偏西,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5平方米。南檐墙两角安以石界碑,阴刻楷体”张勤慎堂墙界”,除了第一进门厅是单层建筑外,二进、三进均为两层楼房。门框和墙裙均为大理石砌成,门前比较开阔,正对着丁字路口,于风水有碍,所以门前原先有的一个壁照,上嵌刻“暗八仙”即道教八仙人物使用的法器,以此护佑主人能够逢凶化吉,福寿万代。檐墙东西两侧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各有一个蛙形栓马石,骑马至此,可将缰绳系在栓马桩上。
张勤慎堂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大门的开法比较独特,大门开在南檐墙中部,略向西斜,向内凹进一米,东西两侧向外突出,当是风水理念的产物。二是前檐墙体的做法比较独特,正面屋檐的墙面上部有数层叠涩,中间还有一道水波纹砖饰,它使建筑立面显得层次分明,轻盈生动又美观清新。
正门上方有一块青石嵌砌的长方形石匾,俗称“嵌方”,既是一种建筑装饰,也可识标识主人的身份。如:“大夫第”、“河帅第”等,嵌方上原悬挂一块黑底黄字的楠木匾额,是清末洋务领袖张之洞亲笔题写的四字行楷,可惜今已不存。
建造萧家巷16号的人名叫吕福堂,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交际甚广,房屋奠基和落成时,许多洋务派的知名人士都来道贺捧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还特意在江宁为新居题写了门匾。1920年,吕福堂全家搬离芜湖,张海澄购下此房,改堂号为“张勤慎堂”。新中国成立后,张海澄一家迁至南京。
张勤慎堂建于清代晚期,张之洞两次调任两江总督,第一次是1894—1895年,第二次是1902—1903年,据此推测,张勤慎堂的建造年代应在此期间。
芜湖新闻网市民记者城市猎人报道 摄影:陆卫
建筑名词解释
檐墙:檐柱与檐柱之间,叫檐墙。即建筑物外部的纵墙,习惯上称为檐墙。在前檐的叫前檐墙,在后檐的叫后檐墙。...后檐墙(有廊子的建筑也叫后金墙)则普遍砌筑,北方厚砌以防寒,南方可薄砌。后檐墙亦有做成防火墙者,多砌于后檐柱之外,也叫封护檐墙。
照壁: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藏在古城里的书房
中国建筑文化丨照壁的历史与发展
玄关与照壁的功能
建筑 | 大理白族民居简介
墙里窗外的文化饕餮
【古建风水——照壁之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