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家滩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公共工程遗址

最近,考古专家在凌家滩中心居落遗址外围,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一条一般深度在2米左右,个别地段最深达6米以上的壕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条壕沟周长超过2000米,最宽处达30米,壕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所环绕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70个以上的标准足球场。

  专家认为,这种聚落模式在凌家滩文化考古和长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功能分区最为完整的。壕沟遗址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考古专家预测,这个土方量达数十万立方米的大型公共工程,是5300至5800年前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据省考古研究所朔知介绍,建设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说明凌家滩时期的社会组织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

 ;                              凌家滩先人用废的石斧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凌家滩时期稻壳印痕

                           正在发掘的壕沟遗址现场对外开放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共考古开放日”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凌家滩遗址现场临时展厅、内环壕发掘现场及凌家滩考古工作站相关文物陈列等,前来参观考古现场的除了市民代表,还有70多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

  亮点一:凌家滩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公共工程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一条一般深度在2米左右,个别地段最深达6米以上的壕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条壕沟围绕凌家滩遗址而建,周长超过2000米,最宽处达30米,壕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所环绕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70个以上的标准足球场,这种聚落模式在凌家滩文化考古和长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功能分区最为完整的。壕沟遗址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考古专家预测,这个土方量达数十万立方米的大型公共工程,是5300-5800年前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建设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工程量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它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实力,也说明凌家滩时期的社会组织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

  亮点二: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人期待

  2013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开放日当天,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自然非常关心这件大事,含山县县长田昕表示:“作为安徽省首批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将按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力争三年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于2016年底、2017年初,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对公众开放。”

  据田昕介绍,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将结合文化创意、科技元素复原凌家滩先民生产生活状态。公园将建设包括考古与探源体验馆、墓葬祭祀区展示、红烧土展示、遗址博物馆、文化村、遗迹展示棚、景观农田等主要板块。届时,游客只要在公园中逛一圈,就能体验“穿越”回新石器时代的感觉。

  亮点三:凌家滩先人的生活状态正在逐步揭开

  住什么: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

  通过发掘,了解到凌家滩先人主要用经火烧过的红烧土块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支撑柱,然后在填充红烧土块的基础上,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类似现代的钢筋和混凝土,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吃什么:荤素搭配,不再“茹毛饮血”

  在考古发现中,红烧土块内有水稻炭化后的稻壳痕,土壤中浮选出了水稻的种子,并发现了较多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出土的饮食器具则以锅碗瓢盆数量居多,各种用具均为陶器,如炊煮用的鼎、盛食用的碗、豆、盘,装水的杯、壶,储藏的缸,以及能磨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可以得知,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凌家滩先民已经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多种经济。

  用什么:生产工具多为石器

  根据考古研究成果,凌家滩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有发现,基本上都是石质工具。如开荒伐木的石斧、整修木材的石锛、石凿等木作工具,收割农作物的石刀,也有磨制这些石器的砺石,以及纺线用的陶纺轮。从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现场获悉,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发掘现场首次向公众开放

  昨天,中国文化遗产日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举行。考古现场不仅迎来了中科大和安大考古系的70多名学生,还迎来一些对考古充满好奇的民众。据悉,为拉近考古和民众的关系,安徽首次将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向民众开放。

  当日,考古人员正在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遗址公园2016年底前迎客

  在当日的考古现场,记者还获悉,2016年底前,市民可在建成的凌家滩遗址公园,与出土文物亲密接触,还可在文化教育体验区,穿越5000年,体验凌家滩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游猎方式。

  【发掘成果展示】

  饮食:养猪打猎食品丰富

  据悉,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较多的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而且在红烧土中发现了碳化的稻壳。这说明在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已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经济形式。不过,也有人疑惑地问:“发掘为啥没有发现鱼类骨骼?难道临河而居的凌家滩先民不会捕捞?”对此,考古人员解释,因鱼类骨骼相对其他动物骨骼,不易长久保存,而且从其他方面来看,捕捞对当时已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凌家滩居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工具:生产生活工具分类明确

  虽然处在5300~58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属于原始社会,但凌家滩先民已不再茹毛饮血。例如,考古中就发现的大量陶制锅碗瓢盆,功能分类已相当细致。有烧煮用的鼎;盛食物用的碗、盘;装水用的杯等。而在生产工具中,各种石质工具也分工明确,有开荒伐木用的石斧,整修木材用的石锛、石凿等工具。此外还发现了打造这些工具所用的砺石。另外,朔知说,以往发掘中他们发现的一个玉人身上有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钻孔。 “现代人做起来都不容易,凌家滩先人是如何做到的?这足见他们的非凡技艺和手法。 ”

  居住:已用“混凝土”建房屋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朔知说,他们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谭天宇:济宁长沟的城子崖遗址
凌家滩遗址的5大悬疑 科技网
古老东方的神秘文明:山东焦家到底挖出了啥?为何会引起轰动?
【CCTV1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凌家滩遗址
刘建国:中国史前治水文明初探
5300年前 凌家滩超越埃及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