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澜沧江流域 特有鱼类及重要经济鱼类

双孔鱼Gyrinocheilus aymonieri(Tirant)

俗名:四鳃孔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
鉴别特征:口下位,吻皮与上唇不分离,口角处与下唇相联,形成一完整的漏斗状口吸盘。具鳃孔2对,无咽齿及须。
体形与急流中的一般种类迥然不同,大多数生活在急流中的鱼类是以平扁的身体来减少水的阻力,而双孔鱼具口吸盘。双孔鱼的呼吸行为在鱼类中极为特殊,其口不参与呼吸,由位于正常鳃孔上方的两个进水鳃孔代替,使口的吸附功能专业化。双孔鱼的4鳃孔构造特点,是长期适应急流生活而引起特化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可多得的例子,在鱼类分类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行为学、生态学等学科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生态习性:喜栖于山区河溪底质多石的河流中,吸附在石块等表面,以附着藻类、植物碎屑为食。6月~7月河水猛涨时在溪流中产卵。
数量估计:数量稀少,产地也极少见。捕获个体体长一般100 mm~150 mm。栖息生境单一,适应能力奇特,故种群数量少。该属鱼类仅在中印半岛有2 ~3种,在我国仅1种。
分布:仅见于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补远江、流沙河和南腊河;国外分布于湄公河水系。
保护措施:1989年列为云南省级保护动物,199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大鳍鱼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

鉴别特征: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口大,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
生态习性: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泰国等地,大个体体长可达500 mm以上,在景洪曾获体长280 mm的个体,推测为溯河性鱼类。
数量估计:本种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以环境适应能力差。现在栖息地河道中人为干扰严重,甚至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成活个体数量更少,多次野外考察均未见。
分布:分布于澜沧江下游景洪附近;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泰国等地。
保护措施:1989年被列为云南省级保护动物,199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 Hasselt

别名:巴红(傣语音译)。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
鉴别特征:体长纺锤形,侧扁,腹部无棱。口端位,口角须长约等于眼径。背侧暗绿,背、腹鳍始点间有一垂直黑带纹。背鳍灰黑,其它鳍橘红色,尾鳍上、下缘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平原河湖内。喜缓流水,杂食性。一般体长200mm~300 mm。成年雄鱼偶鳍、臀鳍为橘红色外,头部及体鳞具许多珍珠状追星。幼鱼尾柄中部及尾鳍有较明显的黑色垂直带状纹,臀鳍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圆黑斑。
数量估计:在西双版纳的勐腊和勐仑原较习见,现已很少。
分布: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腊和勐仑(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爪哇岛。
保护措施:199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高体四须鲃Barbodes pierrei (Sauvage)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四须鲃属Barbodes Bleeker。

鉴别特征:体高,侧扁,背部隆起,鱼体略呈菱形。头短小略成三角形,头后稍凹。鳞片大;鱼体背部棕灰,体侧及腹部银白,腹鳍微黄,背鳍硬刺粗壮,约等于头长,后缘具强锯齿。尾鳍叉形。吻短钝,口亚下位,具须2对。唇薄,光滑。个体中等大,常见约250g。
生态习性: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河川中、下游的中下水层,对环境的适应力强,能忍受浊度较高的河水。常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流水河段,摄食水草和丝藻类,亦吃浮游小生物及软体动物,如小虾、小蚌、小螺蛳等。绝对生殖力为4300~5600粒,产卵期为春夏之交。产后即洄游到有水草的岸边大量摄食育肥。一般全长3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400~500克,肉质肥嫩,味道鲜美。
数量估计:产地常见经济鱼。
分布:东南亚淡水域,台湾於西南部河川可见。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等,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处。

中国结鱼Tor tor sinensis Wu

俗名:红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
鉴别特征:背鳍硬刺后缘无锯齿,侧线鳞23~28枚,鳃耙17~22枚,须2对。下唇中叶后伸几达两口角之间的连接线。鲜活时各鳍及体侧呈淡桔红色,故有“红鱼”之俗称。
生态习性:底栖,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和植物种子为主,兼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此外还摄食少量的小鱼和虾等。对低温耐受力差,当水温下降到6℃~8℃时,几无法生存。繁殖期为7月~9月,盛期在8月,具生殖洄游习性,繁殖时,亲鱼群集从干流上溯到支流,互相追逐,时而跃出水面,显露鲜红的色彩,或听到拍水声。产卵场底质多为砾石,流速2 m/s左右,水温约20℃,溶氧量5 mg/L~8 mg/L,pH为7。繁殖结束后,亲鱼顺河而下,到水流比较缓慢的河段觅食。
估计数量:个体大,曾捕获1尾17.5 kg的大鱼。分布广,数量多,是澜沧江中、下游的主要经济鱼类。
分布:广泛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的干、支流水域,上游可达小湾一带,为澜沧江特有。

大鳞结鱼

Tor douronensis(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

鉴别特征:吻略尖,唇肥厚,下唇分三叶。口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较发达。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强壮的硬刺,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第1鳃弓外侧鳃耙15-20枚。体鳞较大,侧线完全。生活时背部青黑色,各鳍浅灰色。体侧鳞片基部具黑斑,黑斑大小随着鳞片大小而变异。
生态习性:生活于江河主河道或支流,水流迂缓处,杂食性。
估计数量:是产地食用鱼,数量较多。
分布:分布于澜沧江水系及南汀河(属怒江水系)。

南方白甲鱼Varicorhinus gerlachi(Peters)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

鉴别特征:体长,稍侧扁 ,头短宽,吻圆钝 ,口宽.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侧 。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角质缘。成鱼无须, 侧线细小不明显 ,背鳍棘粗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小一尾柄极细长。尾鳍深叉形,末端尖细而长。体银白色,背部深灰。背鳍及胸鳍为灰色,腹鳍与臀鳍呈橙红色。
生态习性:底栖性鱼类,用下颌刮取岩石上的藻类为食,主要是硅藻类、绿藻类、蓝藻,高等植物碎屑及少量的水生动物如河蚌、壳菜、水生昆虫幼体等。
体型中等,常见个体体重250-1000g。性成熟年龄雄鱼为1冬龄,2龄个体全部达到性成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15cm,体重50g左右。产卵季节自每年4—7月,产卵场位于干流和支流的急流峡谷处。性成熟的个体,雄鱼吻部及胸鳍第一鳍条上具白色追星,臀鳍、尾鳍桔红色,腹部不明显嘭大和松弛 雌鱼的吻部、胸鳍上没有追星、体表光滑和多粘液,腹部光滑而松弛。成熟卵直径约2.1—2.2mm,吸水后可增加到2.3—2.4mm,卵膜光滑具有弱的粘性,比重大于水。绝对怀卵量为l000~6000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l3.8粒/g。
数量估计:南方白甲鱼在南方分布甚广,产量也高,尤其在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生长较快,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
分布: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广西、海南岛各水系。

鲃鲤Puntioplites proctozysron(Bleeker)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

鉴别特征:体侧扁,呈菱形。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臀鳍硬刺后缘有锯齿,背、臀鳍基部具鳞鞘,尾鳍深分叉。生活时全身银白色,各鳍色淡。
生态习性:主要在干流敞水区水流较平缓处活动。在湄公河分布很广,数量也多,是东洋区雨林带大型河湖鱼类。鲃鲤属鱼类是鲤亚科中比较原始的鱼类,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因个体较大,也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数量估计:稀有。1973年后,有研究人员多次到原产地采集,始终未再获此鱼标本。
分布:分布于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小黑江;国外分布于泰国、柬埔寨、越南等。
保护措施:199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澜沧江爬鳅Balitora lancang jiangensis(Zheng)

分类地位:鲤形目Cypriniformes,平鳍鳅科Homalopteridae,平鳍鳅亚科Homalopterinae

鉴别特征:体长,前部近圆筒形,腹面平坦。口下位,上、下唇均具有发达的乳突,颏部有较大乳突4个。吻褶分3叶,吻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须1对。鳃裂较宽,自胸鳍基部前缘延伸到头部腹面。偶鳍平展。
生态习性:栖息于急流中,常贴附在岩石背后,刮食石面上的附着生物,以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也能顺着坝基上行,对流水有极强的抗衡能力。
数量估计:稀少。为小型流水性鱼类。
分布:澜沧江干、支流,从景洪至漫湾以及流沙河等有分布。

巨魾 Bagarius yarrelli (Sykes)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

鉴别特征:体前半部纵扁呈楔形,鼻须短,上颌须宽扁,后伸可达胸鳍基后端,两对頦须均纤细。背鳍具一骨质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脂鳍短,臀鳍起点与脂鳍起点相对或略后。胸鳍硬刺后缘带弱齿,刺端为延长的软条。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垂直下方之后。尾鳍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生活时全身灰黄或带黑斑,肉呈黄色,俗称“面瓜鱼”便源于此。
生态习性:喜流水,栖居河道深处,性迟钝而贪食,可用拖网或沉钩捕获。以小鱼为食。伏在流水滩头,伺机扑捕过往的小鱼。一般只作短距离的索饵回游。相近种魾 Bagarius bagarius的生态习性与之相似。
估计数量:为澜沧江、补远江流域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个体较大,可超过50kg,5—10 kg个体常见,但目前数量有减少趋势。
濒危等级:未达濒危等级,应重点保护。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

鉴别特征:体延长,头纵扁,背平坦。须4对,颌须长,伸达臀鳍条的末端。脂鳍等于或略长于臀鳍;尾鳍上叶延长呈丝状;鳃耙10~12枚;游离脊椎骨47枚;鳔1室。
生态习性:生活于河流水势较缓处,有溯河习性,可用钩捕。
数量估计:在产区常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分布:澜沧江下游的支流,南腊河、补远江均产;国外见于湄公河。

叉尾鲇Wallago attu(Bloch et Schneider)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ae。

鉴别特征:体延长,侧扁,无鳞;口端位,须2对,上颌须长超过臀鳍起点;背鳍小,无骨质硬刺,无脂鳍,臀鳍基长,后端不与尾鳍基相连。
生活习性:栖于主河道的敞水区,肉食性,以其它鱼类为食。有远距离溯河的习性。
数量估计:较为常见,个体较大,有见过2 m长的个体,是产地主要食用鱼类之一。
分布:澜沧江下游,景洪以下江段,也见于补远江。

长臀刀鲇Platytropius longiandis Huang

俗名:绸子鱼。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刀鲇科Schilbidae
鉴别特征:体延长,腹部自胸鳍基下方至肛门间具棱线,头顶覆盖皮肤。口下位,下颌、前颌、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细齿。须4对,颌须后伸达臀鳍起点。
生态习性:栖息于敞水、缓流水域的中上层,以动物性饵料为食,主食水生昆虫或落入水中的其他昆虫。2龄~3龄性成熟,繁殖期5月~6月。
数量估计:为中小型鱼类,是产地常见食用鱼类之一。
分布:本种为澜沧江特有,广泛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包括景洪、思茅、云县、漫湾以及小黑江、补远江、黑河等。

长丝芒 Pangasius sanitwangsei Smith

别名:巴棱Baleng(傣语音译)。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鱼芒科Pangasiidae
鉴别特征:体硕大长形,吻钝圆,眼小,颌齿绒毛状,犁骨齿呈新月形。上颌及小颏短须各1对。体无鳞。侧线有小枝。背鳍与偶鳍前缘均突出呈长丝状。体背侧暗绿色,肩部有一白斑。
生态习性:为肉食性特大型淡水鱼类之一。喜生活于深水区及主河道内。小鱼多在支流内觅食。喜食小鱼、虾,也食大动物的尸体。为热带洄游性鱼类,季节性洄游明显。平时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只有在5月雨季来临,江水暴涨时,它才从澜沧江下游上溯到补远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渔民在钩钓时多以活鱼为诱饵,或在沿河树荫下设置和树枝伪装的鱼笼引诱入笼。该种是澜沧江流域中典型的洄游性鱼类,每年5月在度过枯水期迎来汛期时,从湄公河进入澜沧江后,上溯到补远江产卵,是湄公河流域各国关注的主要大型鱼类。它既是优良的种质资源,又有驯化家养的可能,体重一般70kg~80 kg。
数量估计:在西双版纳少见,数量极少。
分布:澜沧江下游支流补远江的中、下游,北上很少越过允景洪。国外广泛分布于湄公河、湄南河。该科分布于澜沧江的有1属4种,不同种类其生态习性、洄游路线和分布区大致相同。数量少,近几年来在补远江已很少见到。其余3种是:细尾鱼芒 P. nasutus、粗尾鱼芒 P. beani及短须鱼芒 P. micronemus。
保护措施:1989年列为云南省级保护动物,1998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

短须粒鲇Akysis brachybarbatus Chen

别名:巴芽灰Bayahui(孟连傣语音译)。

分类地位:鲇形目Siluriformes,粒鲇科Akysidae
鉴别特征:体小,腹面较平。颅顶具囟门,口下位,眼极小,为皮膜所盖。须4对。背鳍、胸鳍硬刺光滑;头部、体表具颗粒状突起,在体侧呈6~7纵行。体灰白色,吻部至背鳍基后端体黑褐色,脂鳍、臀鳍间和尾柄后端各有1条黑褐色横带,背鳍、胸鳍、脂鳍上有黑条纹和小斑。
生态习性:喜在砾石底质的江河中生活,常在背着水流的岩石上或江面漂浮物下面活动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个体小,一般体长40mm~50 mm。
数量估计:过去在产地较常见,现数量减少,已不常见。
分布:分布于澜沧江支流。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Lacépède)

俗名:蛇鱼。

分类地位:鲈形目Perc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
鉴别特征:体圆而细长,头呈圆锥状,吻尖而长,吻突呈管状,吻突端部两侧为管状前鼻孔,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上、下颌具尖锐细齿,前鳃盖骨后缘具细棘。体背部具14~15个黑色大斑块。
生态习性:喜流水环境,栖息于基底为乱石段,食性杂,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也食附在水草上的鱼卵。产卵期4月~6月,有溯河习性,游泳能力很强,特别喜于在岩隙中穿行,也喜欢云集坝下。
估计数量:为中小型鱼类,数量较多,是产区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多见于澜沧江中下游,云南还见于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等水系;国外见于东南亚、缅甸、印度等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三)
目前国内主要的一些适合观赏养殖的原生鱼品种
金枪鱼种类、特征、分布及生活习性介绍
常见海鱼——鳕鱼
鲤科
每天认识一种鱼(143)丨鰤鱼:入口即化的珍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