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蔡邕故里首先要尊重真实的历史

---与尉三贤、蔡相乡二位老师商榷

我写的《陈留圉厚重背后是疑云》开封日报刊发后,在尉氏蔡学界引起轰动,尉三贤、蔡相乡二位老师合作撰写《拨开陈留圉厚重疑云,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一文,对《陈留圉厚重背后是疑云》进行反驳。我对这篇反驳性文章进行了认真学习研读,仍然感觉到文章论据并不充分,论证无力,不足以认定所提论点。主要表现在不顾历史真实面目,其中处处篡改历史、杜撰历史、篡改古人词章,并且不顾基本的语文知识,通过臆想胡乱指认论据,牵强认定蔡邕故里,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的观点不敢与尉三贤、蔡相乡文章苟同,特与尉三贤、蔡相乡二位老师商榷。

一、对文章的辨析

文章在文中第一部分标明:【从蔡邕自述中自认家门“陈留圉”尉氏蔡庄。文章说:蔡邕为祖父立碑《琅邪王传蔡郎碑》铭文:“昭候徒于州来,公族分迁于圉名尉氏......”邕之家门陈留尉氏圉乡故里无疑】。

这段话很明显篡改了碑文作者原文。蔡邕在所撰《琅邪王傅蔡公碑》里写得很明确:“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侯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官尹,以逮于兹。”,“公侯分迁,氏家于圉”这一句,怎么变成“公族分迁于圉名尉氏......”?这显然是篡改!

文章说:【蔡邕在《述行赋》中写到:“汉恒帝延熹二年秋,朝廷敕陈留太守促邕进洛鼓琴,到偃师不前,归心愤事而成赋。”“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星集......穷巧变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纰而无粒。”离家时阴雨绵绵,河水外溢,“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感忧心之殷殷”。从上述字里行间,尤其蔡邕注明“集零雨之溱溱”,这里所提到的“溱”字就应该是流经他家乡的溱洧河】。

这段文字很明显是对语文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古人如何使用名词、形容词。“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感忧心之殷殷”,其中的溱溱、殷殷都是形容词,集零雨之溱溱形容的是秋雨绵绵,二位作者硬是把“溱溱”一词理解成溱洧河,从而把《述行赋》写的路上所见理解成溱洧河一带的场景。

文章第二部分所述:【从蔡邕在社会交往中确定蔡邕故里在双洎河畔的蔡庄。汉蔡邕、蔡琰、张升、尹宙、陈寔、阮瑀、路粹、苏林、钟繇,等都出生并活动在溱洧河(双洎河)两岸。这些地方曾先后与蔡庄同划过一个县区。这一涉及文化、政治、军事群体的人和事,都以蔡邕为中心进行活动、交往。在汉末至魏晋历史上的党锢“人物”“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邺下文人及书法、音乐名家,也以蔡邕的家乡蔡庄方圆约20华里的“圉乡”展开。学者张升、阮瑀、路粹、苏林都是尉氏人。他们的住址均距蔡庄15华里以内,同是少年受学于同乡蔡邕】。

这段文字依然有对历史的篡改。我们必须清楚,东汉时期,尉氏县所辖区域和今天没有太大差别,当时汉朝有个规定,一个县户不足三千不得立县,而尉氏县东汉时期,曾因户不足三千被废县为乡,史称陵树乡并入苑陵县。那个时候,蔡庄一带根本就没有设过县,小陈圉村既没有设过县,也没有设过乡,而东汉只有一个圉乡在洛阳近郊。蔡邕作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大家,到各地方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家乡陈留所辖范围内,是当时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区域,蔡邕与尉氏、许昌一带的名人交往甚至讲学是正常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蔡邕故里在尉氏双洎河畔。

关于阮瑀、路粹少学于蔡邕。大约是在180年至190年间,阮瑀、路粹均是20岁左右拜师蔡邕,史称少学与蔡邕,阮瑀拜师蔡邕约在公元185年,路粹拜师蔡邕时间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此时蔡邕仍在京城履职,并没有在故里创办类似的学校。这说明蔡邕带学生并不是在家乡,而是在京城。当时蔡邕的名气在全国都很响,很多有才学的官宦富豪子弟都希望拜蔡邕为师,吴郡吴县人顾雍与阮瑀同岁,也是少学于蔡邕。192年王允诛杀董卓后,蔡邕被下狱,不久便亡。这就如同当今一样,很多有志有为的青年人到首都、到文化中心求学求职,被称作北漂。

关于“建安七子”活动范围,文章说【“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邺下文人及书法、音乐名家,也以蔡邕的家乡蔡庄方圆约20华里的“圉乡”展开】。查后汉书可知,“圉乡”不在尉氏,在洛阳。考证结果证明,建安七子并不是在蔡家庄附近,而是在河北邺城一带。“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说,【尹宙鄢陵人,与蔡庄一河之隔,曾任河南邑,洧川城牧,蔡邕在故里为故友后是家乡的父母官刻碑在情理之中】。其实不光尹宙碑,还有陈寔碑、郭有道宗林碑等等,都是出自蔡邕之手,还有大中原地区其他省县的碑文,也有很多出自蔡邕之手。要知道蔡邕当时书法、文才出众,为各地官宦书写碑文是常事。如同当代国家级书法家,身居京城,照样可以为全国各地的求助者写字画画。当今杞县、尉氏甚至整个开封地区,之所以被称为书法之乡,很可能与蔡邕家族的书法传承有一定关系。

文章说,【在《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著名学者李开扬,关于蔡文姬在娘家被掠,引用《董卓传》记:“李催、郭汜夹杂胡骑数万,击破河南邑朱携于中牟,掠陈留颖川诸县。杀掠男女.....”是不会经过圉县的】。如果说李催、郭汜夹杂胡骑数万,击破河南邑朱携于中牟,只是掠颖川诸县,有可能不经过圉县,但是他们不仅掳掠颍川郡诸县,而且还有陈留郡诸县。而《董卓传》记载的是“李催、郭汜夹杂胡骑数万,击破河南邑朱携于中牟,掠陈留颖川诸县。杀掠男女.....”并没有明确哪几个县,只是运用概率表现手法,说明胡骑掳掠了陈留郡和颍川郡的多个县。如果胡骑从中牟掳掠陈留郡的属县,完全可以直下东南,扫遍圉县、扶沟县,怎么能武断地说不会经过圉县呢。

文章说,【唐朝诗人罗隐,在拜谒蔡邕故里时写下了《圉城隅作》“东望陈留日欲曛,每因刀笔想夫君,自从郭太碑銘后,只见黄金不见文。”诗人在蔡邕故里写下诗句,“东望陈留日欲曛”这是说诗人当时所处方位与时间。这句话有严谨的时空逻辑,方位是在陈留的西南方,时间是在夏季的早晨。只有陈留西南方向的圉地,才能望到陈留方向日出的佳景】。如果按二位老师理解的意思,在小陈乡圉村看陈留,我们有必要在方位上澄清一下:陈留事实上位于小陈乡圉村向北,仅偏东30度,概率方位应属向北,你往东北方向是看不到陈留的,只能看到杞县城的方向。其实这是二位老师对唐朝诗人罗隐《圉城隅作》写作背景的误解。当时罗隐并不是身在圉城望陈留,而是在洛阳,想到要去陈留拜蔡邕故里,情切之下写下“东望陈留日欲曛”,意为望陈留方向,朝霞满天,太阳快要升起来了。如此,怎么能误解成在尉氏之圉村看陈留呢?

文章列举明代以来的史料记载以及古代诗作,来证明二位老师的观点。对此我早已说过,研究蔡邕故里只需弄清“陈留圉”这个特定词的真正所指就可以了,明代以来的史料对后汉书一些籍里记载多有曲解,包括明代以来寻古刻碑难免有历史局限,但是这些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后汉书的记载。文章还列举一些古诗文,比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咏《尉氏蔡邕墓》:“故坟零落锦衣春,闻声蔡郎有后身.....”】。不考证温庭筠原作可能会相信作者是在尉氏游览,因为我喜欢对一些古人历史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了问题。唐朝诗人温庭筠并不是在尉氏游览蔡邕墓,而是游常州时凭吊蔡中郎坟,并写下不朽名篇《蔡中郎坟》: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显然,二位老师此处篡改了温庭筠原作题目和写作背景。

二、陈留圉的历史变迁

既然肯定陈留圉为蔡邕故里,有必要考证一下陈留圉的历史变迁。

圉,“春秋陈地。郑取之,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御其患,故曰圉”。是圉为郑地,《左传昭公五年》“韩宣子如楚送女反,郑伯劳诸圉,”战国入魏。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之圉镇),《太平寰宇记》卷一开封府雍丘县下"圉城"条:"《风俗传》云:旧陈地,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虞其患,故曰圉"。以此推之,圉至少在2600年前春秋时期已经作为地名存在,换句话说,圉镇至少有2600年历史了。

西汉高祖置圉县,属淮阳国,东汉光武元年(公元25年)改属陈留郡。晋(约270年)废圉县,10年后复置为圉城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又为圉城县治。北齐再废县。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至唐武德七年(公元626年)又为圉城县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县废为镇,又为镇治。宋、元仍之。明之圉镇保,清之圉镇社,民国之圉镇区,建国后之杞县六区、圉镇区、圉镇人民公社,圉镇乡皆以此为治所。

其地交通较便。明代为开封一太康,归德——许昌大道交会处。设有驿站,称圉镇铺。

圉城名人众多,最为卓著者有:东汉初有董宣,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执法不避权贵,天子不能屈,敕为“强项令”,京师号为“卧虎”。东汉未有蔡邕,字伯喈,好辞章,妙音律,曾为议郎。董卓时强辟之,三日三迁,拜右中郎将,后为王允所杀。有《蔡中郎文集》遗世。其族,蔡勋拜郡令,蔡郎拜博士,蔡豹拜振武将军,蔡裔为武乡侯。有高柔、夏馥等官宦与蔡氏比邻,然夏馥不与高、蔡往来。 晋有江统,字应元,静坐有远志,时人谓为“嶷然稀言江应元”,拜散骑常侍,有赋、颂、表、奏传世。其族江彬官历尚书仆射,江攸中书郎,江享著《崇俭论》,江灌为晋陵太守,江思远为儒林参军。

圉地历为兵家所重。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秋九月,公孙勇作乱攻圉,圉守魏不害讨平之(《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记载:九月,故城父令公孙勇与客胡倩等谋反,淮阳太守田广明觉知,发兵捕斩焉。公孙勇衣绣衣、乘驷马车至圉,圉守尉魏不害等诛之)。孺子婴居摄二年(公元7年),太守翟义起兵讨莽,战莽将王邑于圉,不克死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袁时中据圉,李自成讨平之。1930年7月,蒋冯之战,于此相持廿余日,大小数十战。

圉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旧有“大堂”,为圉县故治遗址。东门里有崇兴寺,建于北齐武平四年,有太山庙,清康熙四十六年建。庙前有普济桥,康熙十七年建。西门里有伯喈胡同,即蔡邕故里。西北门有城隍庙、孔庙皆依县治之制而建。子在塔传为孔子厄陈时建。龙耳沟亦前代遗迹。圉城古址尚可辨。据1956年考查,南起圉城南门,北抵后城村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现地上可见者高二三米、四五米不等,城墙内外还出土有石斧、石铲、石镞及春秋铜制戈、矛、剑、箭镞及汉代陶器鼎、罐、鸡、鸭、俑及绳纹筒瓦、梅花瓦档残片。1968年又发现有汉墓,墓室被盗,今存石门。城西400米处有冢,高一米许,周20余米,筑料同城址,出土砖、瓦、陶器与城内略同。据考可能为“烽火台”遗址,或为翟义时“万人聚”遗址。

三、蔡邕家族定居圉县的时间

蔡邕在《琅岈王傅蔡朗碑》中说:“君讳郎,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比碑文简单介绍了蔡国的历史得姓的由来,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句的意思:昭侯迁都下蔡的时侯,蔡国的部分公族就由新蔡迁居于圉了。蔡邕是大学问家,对其家族历史不会胡编乱造,说战国末期蔡氏已迁居于圉是可信的。

因蔡邕名气大而受历代尊崇,唐代诗人罗隐欲往圉城拜蔡邕故里,随写《圉城偶作》一诗:东望陈留日欲曛,每因刀笔想夫君。自从郭泰碑铭后,只见黄金不见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邕·蔡文姬故里在尉氏县
蔡邕故里考辨
蔡邕故里考实
从蔡邕的遭遇谈起 开封 韩鹏
蔡文姬——尉氏蔡庄镇蔡家庄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县人 东汉时期名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