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英特尔桌面CPU详细科普介绍和收集
userphoto

2023.01.13 辽宁

关注

图吧转

 英特尔桌面CPU详细科普介绍和收集

以前断断续续的发过一些CPU介绍,但很不全面,而且介绍性的文字也是随意编写的,不详细。所以花了点时间做了个桌面CPU大全,加上图片放上来,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不过有几个问题说在前面:
1. 大部分CPU是我自己收藏并拍照的,部分没有的稀有CPU借用了米国某CPU收集网站的图(地址可以留意图片的水印,我同时也用这个网站来整理CPU收集列表)。
2. 因为资金和精力有限,暂时只收集和介绍INTEL的桌面CPU,不涉及笔记本和工控CPU(某些有名或有纪念意义的除外),也不涉及其他品牌(比如AMD)的CPU。
3. 介绍资料大部分来自网络和一些书籍,我将资料汇集整理后重新编写,难免会有错误和纰漏,请轻喷,如果您知道得更详细或可以勘误,麻烦在下面回复。
4. 收集的时候已经尽可能的注意品相了,偶尔品相一般的(主要是早期稀有CPU)照片效果不好请理解。
5. 总字数将近2万,照片超过150张,我会分几天逐步上传,请耐心等候。


如果长时间没有更新,应该是在和贴吧后台的和谐器作斗争,请稍等。

谢谢

 3002:位宽:2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严格来讲3002只能算中央处理单元CPE(Central Processing Element),还算不上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因为没有内建指令集,只能使用外部导入指令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不过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普遍不高的60,70年代,不同的功能模块封装在独立的芯片中,有助于提高良品率,而且当时的工艺也并不支持在有限的芯片内封装太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这种多单元分别集成的方式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胶水双核,胶水核显)。


3002支持2bit数据的计算,含有11个寄存器和一个累加器,这使得两颗3002处理4bit的数据成为可能。但多芯片会造成电路复杂,因为3002需要协同处理芯片,比如需要3001芯片在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因此3002和当时流行的4bit处理器相比并不占优势,毕竟后者只要一块芯片一组原件就可以完成任务。

 不过当年INTEL主打存储器,3002并非主流,加上性能不出众,出货极少。特别是作为非量产版的C3002,更是存世稀有。虽然只能算CPU的雏形,也值得收藏。



DIP白瓷金盖C3002(7★)。



DIP灰瓷D3002:(3★)。

 顺便说一下,白底斜照的板式是我收集后自己照的。


INTEL的早期芯片编号有一个特点,工程样板,测试版,早期生产版的编号大多以C开头,而且基本是带镀金屏蔽层(金盖)的陶瓷封装,这类芯片由于其年代久,产量低,含金量高,特别是一些航太军工领域,指定需求黄金屏蔽层的芯片,很少在民间流通,因此存世都较为稀少。而量产版就是以D字头和P字头为主了,封装也简化为D字头的普通陶瓷封装和P字头的塑料封装,存世量很大,这其中尤其以P字头的廉价塑料封装更为丰富(陶瓷封装耐高温耐腐蚀,售价也较高)。甚至到了Pentium和Pentium Pro年代,依旧是早期版本使用金盖陶瓷,晚期版本使用塑料。

 4004:位宽:4bit,制程:10 μm,频率:0.108MHz,晶体管:2250



1969年,一家叫Busicom的日本公司要求INTEL为他们自家的计算器141-PF设计芯片。最初的合同要求是使用12块芯片,但是INTEL的工程师开创性的集成设计将芯片减少到了4块,其中除了随机访问存储器4001,只读存储器4002,移位寄存器4003,最有名的就是中央处理器4004。4004开创性的设计在于其通用性,即改变外部输入指令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输出,从而适配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再是一套电路专门适配一种工作场合了(比如现在的电脑,装上Office可以用来办公,装上STEAM可以用来游戏)。也就是说4004的使用场合可以不限于141-PF计算器,这种设计已经有了现代电脑的雏形。


1970年2月,Busicom提供了6万美元的预付款,但INTEL却一直拖到了1971年底才交付了第一批芯片,这让Busicom非常不满意,但又不能舍弃已经设计好的芯片,于是要求INTEL为违约而赔偿。最后INTEL不仅退还了6万的预付款,还将芯片供货价格打折。但同时INTEL也提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芯片不仅仅提供给Busicom一家,INTEL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售卖4004。不知道这是不是INTEL一开始就埋好的套路,利用Busicom的订单和预付款开展一个长远计划:中央处理器的通用性,拥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即使离开了141-PF计算器,在其他地方一样可以大放异彩。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名气不小,4004一直都是收藏界的宠儿,非量产版的C4004一颗难求,其中尤以金盖白瓷灰纹版C4004,存世极度稀少,是用钱也不一定可以拥有的极品。而量产版D4004和P4004存世就相对好找一些,但能流通的也不过寥寥几颗,入手不易。


DIP16白瓷灰纹金盖C4004:存世极度稀少(10★)。003



DIP16白瓷金盖C4004:存世稀少(7★)。004



DIP16灰瓷D4004:存世量少(5★)。005



DIP16黑塑料P4004:存世量中(4★)。006

 顺便放上配套的芯片:


DIP黑塑料P4001:存世量大(2★)。007




DIP黑塑料P4002:存世量大(2★)。008




DIP黑塑料P4003:存世量中(3★)。009

8008:位宽:8bit,制程:10 μm,频率:0.2MHz~0.8MHz,晶体管:3500


距离4004发布不到半年的1972年4月,INTEL就发布了8008。8008原本是终端商Datapoint的订货,但这次轮到客户违约,于是将芯片的所有权包括指令集都“送”给了INTEL。芯片所有权倒是可有可无,但最大的价值是8008的指令集,这款指令集就是日后被奉为经典的X86指令集的前身。虽然是8bit的开山之作,但8008本身并不经典,因为8008的I/O和外部总线速度以及运行速度都较慢,而且指令集较为原始,当年8008适用的场合并不多。

 当年有一款使用8008的电脑被命名为“Mark-8”,算是已知最早的个人电脑了,但据说极难上手,算是工程师的实验作品。


和4004一样,当年出品不多,而且年代久远,入手不易。


DIP紫瓷金盖C-8008:存世量少(4★)。010




DIP灰瓷D-8008:存世量中(3★)。011

 4040:位宽:4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1972年发布的4004增强版,增加了内存寻址,堆栈空间,缓存器,还增加了指令集。

但在8bit横行的年代,特别是比INTEL自己的8bit处理器8008还姗姗来迟的4040仍旧是4bit位宽,问世即落伍,所以当年出品极少,存世比4004还少,特别是C4040,在收藏家的手中基本是千金不换的。

 DIP白瓷金盖C4040:存世稀少(8★)。




DIP灰瓷D4040:存世量少(5★)。




DIP黑塑料P4040:存世量中(4★)。

 8080:位宽:8bit,制程:6 μm,频率:2MHz~3.125MHz,晶体管:4500



1974年发布的8008增强版,被用于一款名叫“牵牛星”(Altair)的电脑上,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个人电脑,据说几个月内就售出几万台。而8080也被誉为8bit时代的巅峰之作,也是被仿造得最多的一款CPU,直到今天还广泛的使用在一些逻辑控制场合比如交通信号灯控制器,费额显示器甚至街机上。


8080拥有16位地址总线和8位数据总线,包含七个8位寄存器,支持16位寻址,特别是其40针的封装,有效解决了前辈8008只有18针造成的I/O和外部总线速度的不足。也正是从8080,INTEL开始走向处理器的霸主地位。

8080由于在控制领域广泛使用,所以出货量及大,量产版D8080和P8080直到今天都可以很廉价的入手全新颗粒。值得收藏的是当年的非量产版C8080,存世较少。

下面这几个我都没有....
DIP白瓷金盖8080存世稀少(6★)。



DIP白瓷金盖C8080:存世量中(5★)。



DIP紫瓷金盖C8080:存世量中(4★)。

 DIP灰瓷D-8080:(3★)。





DIP黑塑料P-8080:(1★)。

 8085:位宽:8bit,制程:3 μm,频率:3MHz,晶体管:6200

1976年推出的8085是8080的单一电压版,不像8080需要5V和12V 两种电压。除了电压外,其余都和8080兼容,因为少了一相电压,使8085周边电路设计上可以更加简化,所以在微型机和逻辑控制领域基本完全取代了8080,至今还在使用。

由于出品多,D8085和P8085可以轻松入手全新颗粒。但C8085存世稀少,而且由于特殊的印刷工艺,导致颗粒表面的字容易被擦掉,所以字迹清晰的颗粒更是难求。

DIP紫瓷黑盖C8085:(5★)。



DIP紫瓷金盖C8085:(5★)。



DIP灰瓷D8085:(1★)。




DIP黑塑料P8085:(1★)。

 

8086:位宽:16bit,制程:2 μm,频率:4.77MHz~10MHz,晶体管:2.9万



1978年,INTEL在8085的基础上开发出了8086,虽然编号只是一字之差,但8086却和前辈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它是INTEL第一款16bit位宽的CPU,拥有20条地址线,可直接寻址1MB的存储空间。特别是8086完善了自8008以来的指令集,开创了X86架构直到今天依旧在使用。


据说美国的航天飞机用的就是8086主机,与我们个人电脑随时可换随时可升级不同,航天飞机上的主机系统通常不会也不能更换,以至于在8086停产20年后的21世纪初,NASA只能求助于E贝入手8086芯片来维护航天飞机,成为了一段饭后茶余的笑话~ 

除了传说一般存在的C8086,其他D版和P版入手简单。

DIP紫瓷黑盖C8086:(7★)。



DIP灰瓷D8086:(1★)。




DIP黑塑料P8086:(1★)。

 8087:位宽:16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CPU只能处理和存储整数,所以“1+2=3”这类整数计算在运算和存储上都很简单。但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往往还会遇到例如3.1415这类非整数,CPU是无法直接处理和存储非整数的,要先将这类非整数转为整数,再交给CPU进行处理。比如3.1415,就可转为31415乘以10的负4次方,由于小数点进行了浮动,所以这类非整数转整数的数字也叫浮点数,这类数字的计算就是浮点运算。很明显处理这类浮点数需要比整数更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会大大增加CPU的负担,造成计算速度和精度的下降,因此专门处理这类浮点数计算的运算单元就应运而生了,将CPU从繁重的浮点运算中解救出来。不过在早期,浮点运算单元通常与CPU单元分开封装,因为浮点运算单元需要大量的晶体管,分开封装有利于提高良品率;而且分开封装还可以丰富选择节约成本:不需要浮点运算的用户(比如逻辑控制领域,办公)只需要入手CPU即可;需要浮点运算的用户(比如科学计算,制图)可以额外再入手一个浮点运算芯片增加整机的浮点运算能力。

由于即使没有浮点运算器,CPU也是可以独立运行并低效率的处理浮点运算的,但浮点运算芯片却不能独立承担CPU的指令和控制功能,只能协助CPU的浮点运算。

所以这类浮点运算芯片就有了一个单独的名字:“协处理器”。8087就是和8086同期发布的协处理器,用于分担8086的浮点运算任务。

由于8087的定位就是有需求的人才入手,所以出品量并不大,流传至今的也不多,需要一些耐心寻找。


DIP紫瓷金盖C8087:(4★)。




DIP灰瓷D8087:(2★)。

8088:位宽:16bit,制程:3 μm,频率:6.66MHz~10MHz,晶体管:2.9万


8086发布的时候,还是8bit横行的年代,16bit位宽的CPU无论是成本上还是与周边的8bit设备芯片的兼容上都很不讨好,于是1979年,INTEL推出了8086的简化(阉割)版8088。内部使用和8086一样的指令集以及16bit数据传输,但是外部却使用了8bit的数据传输,被称为了“准16位芯片”。这样设计不仅降低了CPU本身的售价,还兼容了已经成熟的8bit外围芯片,降低了整机的成本。正是因为8088在成本(售价)和性能上找到了平衡点,入了蓝色巨人IBM的法眼,用在了1981年IBM第一代个人电脑PC-XT上。从此8088名声大噪,连带着X86指令集架构也一起成为了爆款。在那以后,无论发展出第几代86(甚至到今天的酷睿)电脑,都严格遵循着“兼容IBM PC”的标准,实质上就是X86指令集的兼容。以至于在今天的电脑上,近40年前的第一代x86指令和程序依然可以执行。良好的兼容性和传承性,打败了当时众多使用其他指令集的电脑厂商和品牌(其中就包括了早期的苹果电脑),让intel走到了个人电脑CPU的王者地位。


8088由于廉价,加上当年被大量采用,出货极大,至今全新颗粒入手都极其容易。
DIP40灰瓷D8088:(1★)。




DIP40黑塑料P8088:(1★)。

 

80186:位宽:16bit,制程:N/A,频率:6MHz~10MHz,晶体管:N/A



各种关于桌面PC的教科书中,往往是介绍完8086/8088后,直接跳到80286,偏偏少了80186。而事实是186确实没有被大量用在个人电脑特别是IBM PC中。186是INTEL在1980年推出的8086增强版,除了使用8086的内核,还集成了中断控制器、定时器、DMA、I/O、UART、片选电路等外设,因此简化了周边电路的设计和整机成本,广受工控机,嵌入式主机的欢迎,但IBM-PC却因为成本考虑而选择了廉价的8088,并没有将186带入PC的殿堂。加上186本质上是8086的内核,只是周边元件的集成度高一些,性能提升并不大,因此就算IBM的第二代电脑AT,也是直接跳过186选择了更加先进的286,让186与PC的缘分彻底终结。


由于186在非PC的领域一直都在使用,除了C字头的非量产版,其他存世都有保障,但CLCC和PGA封装版因为黄金含量高,近几年成了炼金的抢手货,存世急速减少。而PLCC塑料封装版就没有这个担心了,全新颗粒也可轻松入手。


CLCC68紫瓷金底C80186:(5★)




CLCC68紫瓷金底R80186:(2★)




PGA68紫瓷A80186:(2★)




PLCC68黑塑料N80186:(1★)

 

80187:位宽:16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INTEL在80186发布时同期发布了80187。然而尴尬的是186没有被广泛的用在PC上,作为协处理的187也就成了奇葩的存在,毕竟使用186最多的工控机,嵌入式主机领域,并不需要187的浮点运算能力,因此当年187的出货极少,如今也是异常稀有。而且存世基本都是当年卖不出去的库存货,所以反而能入手的基本都是全新颗粒(囧)。


DIP40紫瓷金盖C80C187:(6★)




DIP40灰瓷D80C187:(6★)




PLCC44黑塑料N 80C187:(3★)

 

80188:位宽:16bit,制程:N/A,频率:6MHz~8MHz,晶体管:N/A



和8088一样,80188也是80186的简化(阉割)版,同样保持了内部16bit位的数据传输,外部简化成了8bit的数据传输,用于降低成本兼容周边设备。和186一样在工控嵌入式领域找到了市场。


除了非量产版的C80188,其他型号和封装存世都有保证,但同样CLCC和PGA封装炼金抢手,入手趁早。


CLCC68紫瓷金底C80188:(5★)



CLCC68紫瓷金底R80188:(3★)




PGA68紫瓷A80188:(3★)




PLCC68黑塑料N80188:(1★)

 

80286:位宽:16bit,制程:1.5μm,频率:6MHz~20MHz,晶体管:13.4万



1982年INTEL推出的80286,虽然仍旧是16bit位宽,但增加了更多的指令集和功能,比如具有了实时模式和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下内存寻址能力达到了16MB,还可以通过虚拟内存获得更大的存储空间,并且支持多任务执行,加上频率提升较大,性能强劲,成为了XT后的下一代个人电脑首选CPU。


不过第一台“下一代电脑”却不是出自IBM。当286发布时,IBM使用8088的XT才上市一年,PC的旋风正在全球席卷,IBM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暂时没有使用286推出新款PC的计划,认为8088在性能上和商业上已经足够了,过早推出286电脑会对IBM的小型机和XT造成商业上的冲击。然而另一家电脑公司康柏却趁虚而入,抢先使用286芯片推出了自己的PC,一举击败IBM称霸了PC市场。此时的IBM才如梦初醒匆忙推出AT机予以反击,但错过了PC市场发展的黄金期,自此20多年在PC市场一直举步维艰,最后被迫将PC部门出售给了联想,彻底退出PC领域,独留“IBM兼容PC”这一“江湖传说”,让人唏嘘不已。


由于当年出货量大(光是AT就出了1500万台),除了非量产版C80286,存世都有保证。但同样CLCC和PGA黄金封装入手趁早。
CLCC紫瓷金底C80286:(6★)



CLCC紫瓷金底R80286:(3★)




PGA紫瓷A80286:(3★)




PLCC黑塑料N80286:(2★)

 80287:位宽:16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与80286配套的数学协处理器。存世量中等,全新颗粒需要耐心淘一下。

DIP紫瓷金盖C80287:(4★)





DIP灰瓷D80287:(2★)。




PLCC黑塑料N80287:(2★)。

 

 80386:位宽:32bit,制程:1.5μm~800nm,频率:12.5MHz~33MHz,晶体管:27.5W



1985年推出的32bit处理器,除了内存寻址能力达到4GB外,还可以支持并管理64TB的虚拟内存空间。另外除了拥有前代的实时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模式,模拟多处理单元(不是超线程),使用任务寄存器来管理任务的内存段,从而让电脑可以同时执行多任务,比如一边文件解压,一边玩扫雷。


我对以下内容感到困惑

  • DX-for desktop
  • SX-高性能且便宜
  • SL-for laptops

它们是CPU品牌吗?它们如何影响计算机的性能?

提前致谢 :)

1 个答案:

答案 0 :(得分:1)

AFAIK,这些面额适用于i386和i486处理器:

i386-DX:全功能32位外部总线,32位内部总线i386。

i386-SX:16位外部总线,32位内部总线i386。

i386-SL:i386-SX为latops制作。

i486-DX:功能齐全的i486,内置数字处理器。

i486-SX:i486但禁用了数字处理器。

i486-SL:i486(不记得有或没有数字处理器)笔记本电脑。

 到了386时代,CPU速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内存的速度,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是CPU耗费大量的时间等待内存响应。存储速度不是不能做快,而是做快需要大量的晶体管,良品率不能保证不说,成本也很高。于是INTEL做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CPU和内存之间加入一小部分高速存储,作为内存数据到CPU之间的缓冲,这就是高速缓存(内存也可以称为硬盘和CPU之间的低速缓存)。使用中内存先将CPU最需要的数据预先输送到缓存中,这样CPU在大部分时间里不用等待缓慢的内存数据,可以直接在高速的缓冲存储里获得需要的数据,直到找不到需要的数据,才回头找内存。也就是说缓存越大,可以缓存的数据也越多,CPU找不到数据回头翻内存的几率也会越小,运算速度更快。但毕竟集成缓存增加的大量晶体管会降低CPU的良品率,所以最终INTEL还是将386的缓存外置在主板上,并没有集成到CPU内。

和前代产品一样,386也推出了简化(阉割)版以降低成本,但并没有给予单独的编号,而是以后缀的方式区分。DX后缀代表完全版,内外都是32bit位宽;SX后缀代表简化版,内部是32bit,外部数据传输则仍旧使用16bit,可以使用为286开发的周边接口。另有低压版,工控版等诸多版本,均以后缀区分(80376除外)。据说哈勃望远镜就是带着一颗80386EX的“大脑”被送入太空的,当然后期经过升级,如今的哈勃望远镜用的是一颗486“大脑”。


386CPU发布后,在286时代打败IBM抢得先机的康柏,却又犯了和IBM一样的错误,迟迟不肯推出386的主机,担心冲击自己286的市场,结果历史再次重演,这次换成惠普拔得头筹抢先推出386电脑,又一举打败了康柏称霸了PC市场,从此PC市场进入了群雄争霸的年代。

没有区分DX和SX的A80386早期版本存世稀少,另外SX后缀的386本来应该用廉价QFP封装,能用上黄金PGA封装的A80386SX估计是早期型号,存世极其稀少。其他型号则由于出货量大,存世有保证。


PGA紫瓷A80386:(6★)。



PGA紫瓷A80386DX:(2★)。




PGA紫瓷MG80386SX:(6★。)



QFP黑塑料NG0386SX:(1★)。

 80387:位宽:32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386的配套协处理器,同样分DX和SX后缀,对应相应的386CPU。
和386一样,没有区分DX和SX的A80387早期版本存世稀少,其他版本存世量有保证。

PGA紫瓷A80387:(5★)



PGA紫瓷A80387DX:(3★)




PLCC黑塑料N80387SX:(2★)

80486:位宽:32bit,制程:1μm~600nm,频率:20MHz~100MHz,晶体管:120W



INTEL1989年推出了80486,本质上是80386的改进版,并没有太大突破,甚至早期版本还没有高频386性能强劲。同样是32bit数据位宽,支持4GB内存并可支持和管理64TB的虚拟空间。主要的改进是将缓存内置在了芯片内,同时也支持外部的缓存。还引入了倍频的概念,让CPU的速度不再受制于总线频率,大大提高了CPU的运算能力,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指令集以增强特定场合下的运算能力。和386不同,486的某些型号原生集成协处理单元,可以脱离独立的协处理器处理浮点运算。486同样也有完整版DX和简化(阉割)版SX的存在,区别仅仅是SX没有协处理单元,外部总线和内部一样都保持32bit没有缩水。


486不仅在个人电脑中大量使用,在工控嵌入式领域也被广泛使用。

原本486并没有DX和SX的后缀,但是因为制程不成熟,486的协处理单元有部分出现了瑕疵,作废可惜,就把没有瑕疵的486标记成DX,有瑕疵的屏蔽掉协处理单元标记成SX,因此无后缀的80486存在时间很短,存世不多。其余型号的486就存世大量了。

SOCKET3 PGA紫瓷A80486:(4★)。



SOCKET3 PGA1紫瓷A80486DX:(2★)。




SOCKET3 PGA紫瓷A80486SX:(2★)。




QFP黑塑料SB0486DX:(1★)。




QFP黑塑料SB0486SX: 1★)。

 

80487:位宽:32bit,制程:800nm,频率:N/A,晶体管:N/A



由于486SX没有(屏蔽了)协处理单元,所以INTEL推出了协处理器487,给使用486SX的用户提升浮点运算能力,而486DX已经内置了协处理单元不需要487,因此487只有SX后缀没有DX后缀。而让人费解的是487SX其实就是一颗完整的486DX芯片,只不过重新定义了针脚,并加上一个拔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虚脚。在协处理插槽中插上487SX后,并不会协助CPU进行浮点运算,而是完全屏蔽CPU并接管控制,运算工作。虽然有完整的DX内核,重新定义的针脚却让487SX无法像486DX那样插在CPU插槽上工作,也无法只插487SX不插486SX工作,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应该只是ODP486发布前的过渡产品。


由于内置完整的486DX内核,487SX的成本堪比486DX,很少有人会用1.5倍的投入换1倍的性能,加上很快ODP486就完整取代了487SX,造成487SX当年用户极少,如今存世稀少。

SOCKET3PGA紫瓷A80487SX:(3★)。

 

ODP486:位宽:32bit,制程:N/A,频率:N/A,晶体管:N/A



INTEL在1992年推出了升级版的486芯片Overdrive,有两种主要型号:ODP前缀的使用和487SX一样的针脚,插在487SX的插槽上用于486SX的升级,虽然仍旧会屏蔽CPU,但除了含协处理单元外,速度也有提升。ODPR前缀的则是直接替换掉CPU芯片,用于486DX的升级。


虽然速度较快,但并不会让电脑升级到当时热门的586(pentium)级别。和Rapid CAD一样只是不换主板升级的折中选择,因此存世稀有。
SOCKET3 PGA紫瓷ODPR486DX:(4★)。




SOCKET3 PGA紫瓷ODP486SX:(4★)。

Rapi CAD: 位宽:32bit,制程:800nm,频率:N/A,晶体管:N/A


在早期PC领域,主板的集成度并不高,除了可以插入CPU,内存,键盘外,其他外设包括硬盘,软盘,串口,并口的接入,都需要通过拓展卡来实现,当然更不用说显卡和声卡了。而这些拓展卡都是专板专用,更换主板也意味着这些外设都需要更换,成本昂贵。


于是INTEL为这类老主板用户提供了不换主板的CPU升级。Rapid CAD就是第一代升级(ODP的前身),用于386的主板升级486的芯片。分为RapidCAD-1和RapidCAD-2两块芯片,其中RapidCAD-1含有486的CPU单元,插在原386的CPU位置;RapidCAD-2含有模拟电路,插在原387的协处理器位置,因为486芯片已经内置了协处理单元,RapidCAD-2的作用就是模拟387的电信号,让系统打开协处理能力。这两个芯片是成对使用的,缺一不可。使用后可提升30%的整数运算能力和70%的浮点运算能力。虽然运算能力有大幅提升,但这种升级并不能将电脑升级成完整的486系统,因为总线毕竟还是386的,所以RapidCAD其实屏蔽了相当多的486指令集。在当时来说只能算一个折中的办法,所以适用场合低,目前存世也稀少。


PGA紫瓷Rapid CAD-1:(6★)。



PGA紫瓷Rapid CAD-2:(6★)。

 

Pentium:位宽:32bit,制程:800nm ~350nm,频率:50MHz~266MHz,晶体管:310W~450W



1992年INTEL发布了486的下一代CPU,按惯例代码应该是80586,并会命名为586。而新CPU的代码却是80501,但最终并没有被命名为586或者501,而是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Pentium(希腊文“5”的意思),中文名“奔腾”。INTEL的解释是众多兼容厂商在486时代生产的486兼容产品严重影响了INTEL的品牌形象,因此到了586时代,INTEL打算独吞586品牌,但美国的法律不许以纯数字作为商标,于是INTEL就想了这个独特的Pentium来注册。

Pentium不再是386,486的改进版,而是全新设计的P5内核架构,全系内置协处理单元,得益于制程和工艺的优化,拥有强大的浮点运算能力。Pentium也不再是纯粹的CISC处理器,而是混合了一些RISC处理器的代码,比如超标量架构,UV指令等,大大提高了指令执行效率。内置一级缓存升级到16KB(8KB指令+8KB数据),并开始支持二级缓存,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命中率改善性能。但出于成本考虑,早期缓存被集成在主板上,并以总线的频率工作。



Pentium总共历经了三个主要型号。最早期的Pentium代号80501,1992年发布,使用Socket 4插槽,5V电压,0.8微米工艺,频率60MHz起步(ES版50MHz)。早期的80501有浮点数除法不正确的BUG(FDIV BUG)导致大量的CPU被召回,加上没有集成乘法器,总线和插槽也限制了升级,整个80501的生命周期极短,很快就被取代;中期的Pentium代号80502,1993年发布,改为使用Socket 5/7插槽,3.3V电压,0.6/0.35微米工艺,频率75MHz起步,不仅加入了乘法器,还开始支持二级缓存。晚期的Pentium代号80503,1995年发布,使用Socket 5/7插槽,2.8V电压,0.35微米工艺,频率133起步。除了将一级缓存翻倍(16KB指令+16KB数据),最大的改进就是加入了67条多媒体增强型指令集,统称MMX指令集,因此80503有一个独立的名字:“多能奔腾”。

 Pentium有三种不同的PGA封装:金盖陶,紫陶,塑料。80501由于面世时间短,无论是金盖陶瓷封装还是普通陶瓷封装都存世稀有;80502则存世大量,除了因炼金存世减少的金盖版封装外,陶瓷封装存世量有保证,另外还多了一种黑塑料俗称“麻点”的廉价封装,存世大量。 80503没有金盖封装版,只有陶瓷和黑塑料封装,存世大量。


SOCKET4 PGA金盖紫瓷A80501:(4★)




SOCKET4PGA紫瓷A80501:(4★)

 

SOCKET7 PGA金盖紫瓷A80502:(3★)。





SOCKET7 PGA紫瓷A80502:(3★)。




SOCKET7PGA黑塑料A80502:(2★)。

 SOCKET7 PGA紫瓷A80503:(3★)




SOCKET7PGA黑塑料A80503:(2★)

 

PentiumODP:位宽:32bit,制程:600nm,频率:N/A,晶体管:N/A



到了1997年,INTEL还在兢兢业业的为旧用户提供ODP升级服务。由于Pentium历经三大型号(80501,80502,80503),三种不同的接口(Socket 4,5,7),和三种不同电压(5V,3.3V,2.8V),再加上为486主板提供的魔改版ODP,因此一共有多达4种不同型号的PentiumODP,用在486主板升到5V的Pentium,Socket 4主板升到3.3V的P-MMX,Socket 5/7的锁频主板升到3.3V的P-MMX,Socket 5/7只有5V电压的主板升到3.3V的P-MMX。


不过同样因为市场定位狭窄,反响弱,出货量少,如今也是存世稀少。


SOCKET3 PGA紫瓷PODP5V(3★)





SOCKET7PGA紫瓷PODPMT60X(4★)


 

Pentium Pro:位宽:32bit,制程:600nm ~350nm,频率:133MHz~200MHz,晶体管:550W



1995年,当大家还习惯性把pentium认作586的时候,INTEL发布了pentium的增强版Pentium Pro,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作686。Pentium Pro中文名“高能奔腾”,使用了创新的P6架构,集成了32KB的一级缓存,最大的改变是将二级缓存内置在了芯片封装中,拥有最低256KB最大1MB的海量。透过封装也可以看到,二级缓存单元因为太过巨大,和CPU单元的晶体是相对独立的,二者通过芯片内部的总线连接,可以让二级缓存工作在和CPU一样的高频率下。内核方面P6架构最大的创新是动态执行技术,可以预测程序流来调整指令的执行,并分析程序的数据流来选择指令执行的最佳顺序,不再需要等待程序指令在流水线处理后结果再执行,因此大大提高了指令的执行效率。这让P6架构直到如今仍不落伍依旧在使用(Core系列)。

但是Pentium Pro在DIY市场上并不常见,这与其大容量的二级缓存造成的高成本和P6架构早期的缺陷有关。P6架构的缺陷就是在当时太过超前,对32bit程序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却对16bit代码的支持欠缺。而当时IT界的应用程序还是以16bit为主,就算最新的WIN 95操作系统,也仅仅使用了16/32bit混合代码(这造成win95/98/me极其不稳定容易死机),Pentium Pro运行WIN95系统和其下的16bit软件效率奇低。而当时使用纯32bit代码的操作系统是工作站和服务器专用的NT4.0,普通用户根本用不上也没有必要用。直到6年后的NT5.1(WIN XP),纯32bit系统和程序才开始被普通用户所接受,因此生不逢时的Pentium Pro惨遭DIYer的抛弃。

早期的大金盖版KB80521,虽然出货相对较多,但因为含金量高居各类CPU的榜首(据说每片含有1克黄金),因此被大批的送入炼金炉,造成如今存世稀少。而晚期黑版GJ80521虽然含金量没有那么高,但因为属于高频顶配版,加上1MB的超大二级缓存,造成当年售价高昂出货极少,如今更是一块难求。



SOCKET8 PGA金盖紫瓷KB80521 :(3★)




SOCKET8铝盖黑塑料GJ80521:(5★)

 

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值Pentium Pro上市不久,“686”的称呼传遍大街小巷。在学生间流行的“同学录”里“愿望”一栏,我曾写“最想要一台686笔记本电脑”。20多年后的2017年初,我才入手了一台Corei7-6700HQ的游戏本(在这之前一直用台式机)。想想Core架构其实就是改进版的P6架构,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属于“686”的范畴,算是了却一个迟到20多年的心愿吧。

Pentium 2:位宽:32bit,制程:350nm ~250nm,频率:233MHz~450MHz,晶体管:750W



优秀的P6架构在Pentium Pro上没有形成商业优势让INTEL不得不做出妥协和改变。于是1997年,INTEL增强了P6架构的16bit运算能力,并加入了MMX指令集推出了Pentium 2,因此Pentium 2在内核上并没有本质的改变。甚至在晶体颗粒上,Pentium 2也继承了CPU和二级缓存晶体分制的特点。不同的是Pentium 2不再将二级缓存内置在芯片中,而是将二级缓存独立成数个QFP封装的子芯片,与LGA封装的CPU芯片加上一些周边原件集中在一块PCB板上,再经过一种被称为SLOT 1的插槽插入主板。官方解释放弃Socket插槽使用SLOT 1插槽可以增强散热能力,但事实同样是INTEL出于商业考虑,封杀一众兼容厂商而使用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封装来垄断市场。散热能力是否改善尚且不说,这样的缺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原本通过芯片内部总线连接的CPU和二级缓存通道,变成了芯片外的总线连接,造成外置二级缓存只能以CPU一半的速度工作,使得二级缓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高速”作用。因此Pentium 2的性能并没有超越同频Pentium Pro。


由于当年出货量不小,而且年代也不算久远,因此入手并不难。


SLOT1-80522PX:(1★)。

 Pentium 2 ODP:位宽:32bit,制程:250nm,频率:300MHz~333MHz,晶体管:N/A


1998年INTEL推出的末代ODP,用于Socket8插槽的PentiumPro主板升级Pentium 2。整个CPU的造型就像是迷你版的Pentium 2横置在一块Socket 8基板上,同样含有CPU的核心和外置独立封装的二级缓存以及一些周边电路。虽然是ODP,但由于外置的二级缓存工作在与CPU一样的速度下,造成Pentium 2 ODP的性能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超过同频的Pentium 2本体。


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是当年使用Pentium Pro的用户群体本就很小,选择升级Pentium 2 ODP的人就更少了,因此该款CPU出货极少,目前大部分存世都是滞销的带包装的全新款,异常稀少难以入手。


SOCKET8 PGA基板PODP66X:(5★)

 CeleronA:位宽:32bit,制程:250nm,频率:266MHz~533MHz,晶体管:1900万



由于INTEL在Pentium 2时代为了利益,封杀兼容厂商而用起自主的SLOT 1插槽封装,让刚刚推出不久潜力巨大的Socket7一下子成了弃儿,于是各兼容厂商接下INTEL的这个弃儿开始不断的发掘Socket7的潜力,发展出众多使用Socket7接口的优秀CPU与INTEL分庭抗礼,特别是兼容厂商的龙头AMD将Socket7发展为Super7接口,推出性能接近Pentium 2,成本却只有Pentium 2三分之一的K6-2处理器,硬是从INTEL的嘴里抢下一大块蛋糕。INTEL自然坐不住了,匆忙推出简化(阉割)版Pentium 2与之抗衡。和前代阉割外部位宽,阉割协处理单元不一样,这次INTEL阉割了外置的,造价昂贵的二级缓存,保留了CPU本体和SLOT 1封装,还终于给了简化版CPU一个正式的名字:Celeron(赛扬)。

然而用户很快就发现这个初代Celeron阉得有点狠,没有二级缓存的CPU性能异常低下,根本无法和K6-2抗衡。于是INTEL不得不改变策略,推出了集成了二级缓存的Celeron,但为了和Pentium 2拉开市场定位和售价,二级缓存被阉割成了128KB。不过和Pentium 2不同,Celeron的二级缓存是内置在芯片内的,使用芯片内的总线直连,和CPU同频运行,这让Celeron用一半的缓存,实现了接近Pentium 2的性能,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特别是后期INTEL为了节约成本,放弃SLOT 1封装,使用廉价的PGA黑塑料封装Celeron,更是成就了一代经典。

Celeron受到追捧除了廉价的享受接近同频Pentium 2的性能外,在游戏流畅运行所需要的浮点运算能力上,Celeron和Pentium 2几乎没有差别。更让用户着迷的则是,Celeron原本就是INTEL匆忙推出的Pentium 2简化版,并非重新设计的新CPU,所以颗粒本质上还是Pentium 2,但为了拉开定位,Celeron的外频被降到了66MHz。因此把外频超到和Pentium 2一样的100MHz几乎成了入手Celeron用户的必然操作,超频后的Celeron性大幅提升,完全超越了超频前的同频Pentium 2,让无数的玩家疯狂。而超频这一词也是从Celeron时代而被众多玩家所熟知的(虽然初代Pentium就可超频)。

由于年代近,当年又大为流行,如今存世依旧很多但。



SLOT 1-SL2SY(1★)。




SOCKET370PGA黑塑料SL3A2(1★)。



SOCKET370PGA黑塑料SL3A2(1★)。

 由此可以看到反垄断的好处。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就像现在的INTEL牙膏厂),产品漫天要价,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只有存在竞争者,企业才会卯足了劲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售价,让消费者获得实际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农企AMD,同时打破INTEL的CPU垄断和NVIDIA的GPU垄断。如果没有农企,如今的电脑不会这么轻易走入我们的生活。

 Pentium 3:位宽:32bit,制程:250nm ~130nm,频率:450MHz~1.4GHz,晶体管:950万


随着AMD用田忌赛马策略步步紧逼,Super 7接口下的K6-3对抗Celeron,SLOT-A接口下的Athlon对抗Pentium 2,INTEL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Pentium 2推出还没有2年,INTEL就在1999年中期匆忙甩出了Pentium 3。事实证明第一代Katmai内核的Pentium 3完全就是赶工的作品,除了增加了SSE指令集(曾经被盛传的MMX2),核心与Pentium 2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依然是0.25微米的工艺,依然是32KB一级缓存,依然是外置半速的二级缓存,依然是奇葩的SLOT 1封装,被人们戏称为Pentium 2.5。

但好在INTEL很快就稳住了阵脚,仅仅过了5个月,第二代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就发布了。吸取了二级缓存的速度对整体性能影响的经验,二代Pentium 3虽然只有256KB的二级缓存,但却全速集成在了CPU的硅晶内部,加上改进的0.18微米工艺,改进的PGA 370封装,让CPU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很快,市场就证明了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的优秀。到了2001年,更先进的0.13微米Tualatin内核Pentium 3发布,将Pentium 3的性能推上了巅峰。



虽然Pentium 3的性能优秀,但INTEL很快就和AMD陷入了频率大战中,唯频率至上的思路阻碍了INTEL的决策,而Pentium 3的短流水线处理模式无法大幅的提高频率,于是优秀的Pentium 3内核(P6架构)在Tualatin发布不久后就被雪藏起来,直接错过了一个时代:一个见证INTEL谷底的时代。

SLOT 1接口的Katmai内核Pentium 3由于推出时间短,反响不强烈,因此如今存量不如Coppermine和Tualatin版本,但量也不小。



SLOT 1-80525(2★)。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3Y2(1★)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GN(1★)

 

Celeron 2:位宽:32bit,制程:180nm ~130nm,频率:533MHz~1.4GHz,晶体管:N/A



由于Katmai内核的Pentium 3是匆忙推出,并没有相对应的Celeron。直到Coppermine内核Pentium 3发布后,使用相同内核和封装的Celeron才出现。阉割了一半的二级缓存和部分前端总线速度,但继承了Coppermine内核的优异性能,加上超频性能依旧优秀,也是一代经典。


SOCKET370 PGA绿基板 SL3VS (1★)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VR (1★)



SOCKET370 PGA绿基板SL5VR (1★)

Pentium 4:位宽:32bit,制程:180nm ~90 nm,频率:1.3GHz~3.8GHz,晶体管:4200万~5500万



当AMD领先INTEL第一个突破GHz后,20年来处于领跑者地位的王者INTEL第一次被拉下王座成为了跟跑者。那个让INTEL颜面扫地的P6架构Pentium 3虽然相当优秀,但并不适合频率大战。于是INTEL将P6架构打入冷宫,启用了一种全新的NetBurst架构。


多年后,很多人认为INTEL当年这一举措完全是商业决策,因为INTEL的工程师相当清楚P6架构和NetBurst架构之间的区别和优缺点。但为了顺应市场,INTEL不得不铤而走险。


NetBurst架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超长流水线深度,从P6架构的10级一下子提高到了20级,后期甚至提到了31级。超长的流水线深度会让CPU的单周期执行效率降低,容易产生分支预测等问题,并且会增加功耗及发热量。但INTEL并不认为这会阻碍NetBurst架构的发展,因为超长流水线可以极大的提高CPU的运行频率。INTEL认为频率粗暴式的增长带来的运算速度提升,可以抵消执行效率低下这类固有缺点,而且也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认可,甚至乐观的估计NetBurst架构会最终突破10GHz的关口,为INTEL挽回颜面。

2000年底第一款采用NetBurst架构的CPU发布,命名为Pentium4。而INTEL在发布初期过于乐观Pentium4的革命性和自己对市场的把控性,采用了一系列昂贵的周边比如Rambus RDRAM内存。就像当年注册Pentium品牌,使用SLOT 1接口那样,INTEL希望借助新的标准再次垄断业界。然而市场很快就给予反击,AMD利用这个空挡上推Athlon下推毒龙疯狂的占领市场,逼迫INTEL最终抛弃Rambus RDRAM使用廉价普通的DDR内存。



随着频率的提升,CPU的性能也在稳步提升,似乎应证了INTEL对NetBurst架构的期待,但同期的AMD步步紧逼,用较低的频率和极高的执行效率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开始不满足于低端市场,逐步蚕食起INTEL的高端市场。被逼急的INTEL为了应对,将NetBurst架构流水线深度提高到31级,粗暴的维持频率的提升。但消费者渐渐发现,高频下的高功率和高热量成了Pentium 4无法绕过的硬伤,而频率的大幅提升并没有带动性能上的提升,更像是一场频率大战下的商业作秀。而此时的AMD,靠着极高的CPU效能,在各级市场上开始全面超越INTEL,甚至有实力推出比INTEL售价还要昂贵的旗舰版CPU领跑业界。更让INTEL颜面扫地的是,一向以技术领先的INTEL,错失了64bit的时代第一让AMD率先拔得头筹,而面向未来的双核技术也在AMD那边呼之欲出。此时INTEL才发现自己对NetBurst架构的期待原来只是一厢情愿,10GHz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Pentium E(至尊版)成了Pentium 4的绝唱。



SOCKET423 PGA绿基板SL4WS (2★)




SOCKET478 PGA绿基板SL5YR(1★)

 Celeron3:位宽:32bit,制程:180nm ~90 nm,频率:1.7GHz~2.6GHz,晶体管:N/A


阉割了一半二级缓存的廉价版Pentium 4,继承了NetBurst架构的一切优缺点,但因为集成了较少的二级缓存,更容易达到较高频率,成为当年超频界的宠儿。


SOCKET478PGA绿基板SL6HY(1★)

 

Pentium D:位宽:32bit,制程: 90 nm,频率:2.8GHz~3.2GHz,晶体管:N/A



频率大战燃烧了5年后,频率至上的路已经无法走下去了,这一点INTEL和AMD都相当清楚。2005年,为了继续提升性能,双方都提出了双核处理器概念。然而费劲心思比AMD提前两周抢先发布的INTEL首款双核处理器Pentium D,却被AMD嘲笑为“胶水双核”。而事实确实如此,INTEL采用了一种最原始最简单也最低效的方式创造了所谓的双核:将两块Pentium 4的CPU硅晶封装在一块基板上,使用前端总线相互连接。让人诟病的是Pentium 4的发热量本来就惊人,两块Pentium 4合在一起无异于火炉;而且使用前端总线连接而不是芯片内部通信连接,造成了2块CPU协同效率低下。这也成了压垮NetBurst架构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INTEL就不得不放弃曾经寄予厚望的NetBurst架构。


LGA755 LGA绿基板HH80553 (2★)。

Core2: 位宽:64bit,制程: 65nm~45nm,频率:1.8GHz~3.5GHz,晶体管:2.91亿


当INTEL转投NetBurst架构把Tualatin内核Pentium 3连同P6架构一起打入冷宫后,P6架构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被INTEL在以色列的海尔法小组接了下来。P6架构特有的低功耗和高性能很适合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于是P6最终转投了移动端的怀抱,以Pentium M的身份重回市场。当年INTEL主推的轻薄无线笔记本“迅驰”认证,使用的CPU即是Pentium M。随着Pentium M的继续优化和发展,用户们渐渐发现Pentium M的性能完全碾压同频的Pentium 4移动版,甚至可以超越桌面版Pentium 4,那时候甚至有公司推出了支持Pentium M的桌面平台和移动转桌面的转接口方案,被游戏玩家实测后,封为了游戏首选CPU,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了P6架构的巨大潜力。


但作商业考虑的INTEL,主推NetBurst架构,是不会让P6架构“转正”的,更何况P6架构让INTEL有过一段不光彩的经历。然而随着NetBurst架构的接连失利,AMD的趁胜追击,内忧外困的INTEL终归不得不承认NetBurst架构以及在NetBurst架构下开发的后续产品的失败。此时的INTEL才终于发现P6架构这个自己多年前的弃儿已经成长得让人刮目相看了。于是将P6重新纳入主流产品架构。但是P6架构和Pentium这个名字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也曾经让INTEL不堪回首,因此,2006年INTEL将P6架构改了一个新的名字:“Core微架构”,架构下的新处理器也一并改名为“Core”,中文名“酷睿”,用来接替Pentium 4成为桌面版主流处理器。而Pentium这个名字就此退出了高端主流的位置,沦为了低端入门品牌。

Core一代在移动端短暂的出现过,作为桌面端主推的换代产品则直接从Core2开始。Core2 Duo原生双核,而且全系支持64bit位宽,集成4MB的全速二级缓存,拥有极高的效能,一扫Pentium 4积累下来的阴云,让市场重新认识到INTEL在技术上的领先。不同的频率划分抢占了从高端到入门的各级市场,很快就帮助INTEL收复了失地。而同期的AMD却由于市场决策的失误,将宝错压在了APU上(理想很美好,CPU负责控制和整数运算,GPU负责浮点运算,但现有系统和软件无法支持发挥其效能,需要重新编写专用代码),加上不小心走了INTEL在NetBurst架构走过的老路,玩起了长流水线策略,最终市场萎缩无法继续挑战INTEL,让INTEL自大起来,造成Core 在10年中的发展和进步极其缓慢,被戏称为“INTEL挤牙膏”,INTEL的“牙膏厂”因此得名。



LGA755LGA绿基板SLB9K (1★)

 Core时代是现在仍在进行的时代,因为AMD的持续萎靡,INTEL对Core架构也是小修小补,10年间除了提升制造工艺和升级核显,对核心架构的改动非常少。有传闻INTE已经在研发下一代架构了,据说是类似手机处理器那样的大小核模式。希望这个传闻是真的,也希望延续了20多年的P6架构(Core架构)可以早日等来它的替代者。

全帖终。

 都是童年留下的愿望,现在有能力去实现而已。

 继去年花光了几年来积攒的私房钱入手了一些不太稀有的CPU后,今年有攥着攒了一年的私房钱继续入手较为稀有的CPU。但是某宝某鱼上稀有种类CPU非常少,不得已只能求助于E贝。



DIP白瓷版金盖版C8080,所有收藏中第一块白瓷金盖的CPU。因为能用上白瓷金盖的版本大多是INTEL的工程样板,早期试生产版等,也就是非常稀有。






CLCC紫瓷金底C80286。与常规的R80286不同,C80286不仅是编号前缀不一样,字样的印刷位置也不一样。并不稀有,但是国内某宝某鱼从来不见踪迹,只能求助于国际市场了。




传说中用在386主板上的486 CPU,RapidCAD-1和RapidCAD-2。某鱼上收的两个全新带包装的,下了很久的决心才入...
RapidCAD-1


RapidCAD-2

 还有D4004,C8085在寄来的路上,回头到货了也发上来。打算最近两个月再把C3002和 Pentium II ODP也入了。这样再收集5块CPU,收藏就可以齐全完美了。可惜剩下的5块CPU里,C80188很少见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价格多少。C4004和C8086则需要分别存两年的私房钱才能入手

,A80386SX存在于传说中没有见过一次,至于C4040,我怕存一辈子私房钱都不一定能入手了

 今日继续入手新CPU:


黑陶瓷版D4004:




紫陶金盖版C8085:




还有白陶金盖版C3002和传说中的末代ODP,Pentium II Overdrive正在寄送的路上。

 继续收货,钱袋已经空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剁手啊!!


INTEL第一款2位处理单元,CPU的前身,稀有白瓷金盖版C3002:








INTEL第一款商用4位CPU,真正意义上的CPU,稀有白瓷金盖版C40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处理器发展史
集成电路标准封装(s-z开关头
寄存器和内存的关系
[组图]集成电路标准封装(s开关头)
细数收藏类CPU珍稀度排名
【私人博物馆】电脑篇—我收藏的一大波CPU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