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的渊源和流派(上)
userphoto

2023.06.03 江苏

关注

导语:冠居“群经之首”的《易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哲学专著。在一重重奇幻外衣之下,《易经》通过四象变动、八卦配合,构建出了奇幻的象征世界,焕发出朴素辩证唯物的思想光华。

站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有必要辨析旧说,科学地发掘《易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溯源而上,厘清历史上《易经》的渊源和诸多研究流派,以此划定研究范围,确立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一.八卦的起源:“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众所周知,《易经》的符号体系便是八卦及其衍生的六十四卦,八卦来源就是《易经》起源的重要部分。

据《系辞·下》记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

这里的“包牺氏”,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人皇”——伏羲。传说他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观察天象、地理、鸟兽的纹理和存在于大地的一切事物,援取了人的身体和物体的形象,创制了八卦。这便是八卦的起源。

而《系辞·上》记录的故事就有了些许的神秘色彩: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简单说,就是观察天象确定象征符号,依据黄河出现的“河图”和洛河出现的“洛书”归纳道理。其中,河图的解释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河”指黄河,有人认为“河”说的是“天河”,也就是银河。但不论如何,这里是将八卦的源头引到了《河图》《洛书》上。

对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有提及: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

这段论述提到了伏羲始创八卦、孔子著作“十翼”、乾坤两卦专有《文言》注解以及《河图》孕育八卦、《洛书》阐发九畴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勰之前,早就有汉代儒生根据《尚书》,作出了《河图》就是伏羲八卦、《洛书》就是洪范九畴的推测,刘勰无疑是接受了汉代儒生的这个说法。

这几种说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河图》《洛书》的存在与否以及《洛书》的具体指向理解不同。在此,我们暂且不去对这些上古传说深入考据,一方面这些上古传说难寻佐证,甚至无从考证;另一方面《河图》《洛书》本就争论不休,连真伪都难以确定。换言之,即使我们对这些传说加以考证,对《易经》的溯源也难有实质推动。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些说法中归纳共同点。那就是“观察”和“象征”。

归根到底,不论是《河图》《洛书》的传说,还是“观象於天,观法於地”的记录,都是描述上古圣人观察世界,将其观察所得概括成抽象规律,进而用八卦予以象征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易经》为什么是哲学专著,以及其为何作为“卜筮之书”出现:作为观察世界得到的抽象规律,本身就是古人世界观的体现,在观察过程中,古人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也可以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故而《易经》是一本哲学专著。而观察的过程中,古人将所得到的数字用“蓍草”来模拟,就成了“卜筮”,这些抽象规律与此联系起来,就成了“卜筮”的注解。同时,因为《易经》来自先民的实地观察和生产生活实践,是从调研和实践中概括的道理,故而蕴含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色彩,便区别于原始神秘主义的图腾崇拜和唯心主义的宗教崇拜了。

二.“十翼”的流传

《易经》除了卦象和经文,还有七种十篇《易传》,统称为“十翼”,这十篇从不同角度解释《周易》,就像经文的“羽翼”,“十翼”由此得名。

“十翼”解《易》各有侧重,在此略加罗列:

《文言》上下两篇,分别详解“乾”“坤”两卦的意旨;

《彖辞》随上下两卷经文分为上下两篇,解释每一卦的名称、卦辞和意旨;

《象传》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每一卦的卦象,下篇解释每一爻的爻象;

《系辞》因篇幅长分成上下两篇,在于阐释《易经》的创作过程、阅读方法和逻辑体系;

《说卦》阐述八卦各自的象征意义;

《序卦》解释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蕴含的道理;

《杂卦》将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组,两两成对,解释两卦之间的变化和对照。

传说“十翼”是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晚而喜《易》,作《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种说法在汉唐时期多为人取信,但是,北宋欧阳修以勇于疑古的精神,指出了《文言》《系辞》《说卦》内容有相互抵触之处,《系辞》前后文又有矛盾。故认为,《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视为孔子所作。欧阳修所疑,只是《易传》中的五种;而《条传》、《象传》两种,似仍以为撰于孔子。

自欧阳修之后,疑古学风渐启。以至清人姚际恒《易传通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均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到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的时候,已经对“孔子著十翼”这个说法全面否定了。虽然康有为提出这一观点颇有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体现了“孔子著十翼”这一说法在数百年间受到的猛烈冲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考证热潮。主要倾向是否定汉儒的说法。其基本观点约可归纳如下:

郭沫若推测《易传》中的大部分是荀子的门徒,或一部分楚国人所著,著书时代当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以后;

钱玄同认为汉人托名伪作的《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

李镜池以为《象传》、《彖辞》作于秦汉间,《系辞》、《文言》作于汉昭帝、汉宣帝时期,《说卦》《序卦》《杂卦》作于汉宣帝之后。

此后,又有学者陆续对“十翼”的作者进行探讨,所得结论亦未臻一致,而较有影响的看法是,《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是不同人加工而成的。

小结:《易经》渊源考证

综上所述,八卦的出现,当在颇为远古的年代。古人称其作者为伏羲之类的“圣人”,或许是一种带有崇古、崇圣心理的传说,但时代范围大致可以接受。根据具体的记录,我们可以明确,《易经》的古人朴素的唯物辩证认识大汇总。那么,在八卦的基础上,相应的卦辞也很可能已然出现(至少在口头上流传)。沿此进展,西周初年产生一部卦形、卦爻辞井然有序的《周易》,自然顺理成章。

《系辞·下》记载: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这正是对《周易》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可取的推测。

此后,随着学《易》者的不断增多,遂陆续出现了从各种角度阐释《周易》大义的作品,并被学者编撰传习,这就是汉儒称为“十翼”的《易传》。从《易传》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浓厚的儒家思想内涵,似可说明其作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间。总之,《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是“多手、时历多世”的集体作品。

其渊源来自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以及建立在观察体悟基础上的抽象思辨。八卦的象征符号及其蕴含的朴素的唯物辩证世界观形成了《易经》的源头,又经过“十翼”的阐发,最终固定成了这部闪烁着幽密色彩的哲学专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哲学,易经原文全文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崔波:人与自然的和谐
浅谈《周易》的历史形成
【读书故事】孔子韦编三绝
《易经》是如何形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