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杯酒释兵权”的版本之谜

作为宋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杯酒释兵权”自古就是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而在《宋史》《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三套权威史料中,对此的记载却有着细微的出入,虽然最后赵匡胤都完成了“杯酒释兵权”,但其中过程各不相同。

据《宋史·石守信传》: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太平兴国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

这里的关键信息有五:

《石守信传》对于“杯酒释兵权”提供了以下信息:

1、时间发生在“乾德初”;

2、不止石守信一个人,因为写的是“石守信等”,但是没具体写还有谁;

3、赵匡胤提出来有可能他们也会被“黄袍加身”的时候,石守信的反应是祈求赵匡胤“哀矜之”;

4、第二天就称病,解除兵权;

5、后来的石守信,敛财颇多,笃信佛教,全然不问国事了。

我们再看《宋史纪事本末》是如何记载的: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何如?”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以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皆罢宿卫就镇,赐赉甚厚,唯石守信兼职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

这其中信息有这些:

1、时间发生在“建隆二年秋七月”;

2、当时除了石守信,还有王审琦、高怀德等多人;

3、赵普主张收兵权

4、赵匡胤在跟石守信、王审琦等谈的时候,“屏退左右”

5、得知赵匡胤担心这些将领的时候,石守信的反应是“哀矜之”并且要求赵匡胤“指示可生之途”;

6、第二天就称病,解除兵权。石守信属于众将里面待遇好一点的。

7、石守信待遇相对更好,“唯石守信兼职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只是没了兵权,职务还是不变的。

这便与《宋史》有了出入:

1、时间已经不同了,《宋史》的意思是发生在“乾德初”,但是《宋史纪事本末》说在“建隆二年秋七月”

2、收兵权到底是赵普的主张还是赵匡胤自己的打算呢?

3、赵匡胤的态度改变了。宋史里面,赵匡胤毫不讳言并不管内侍们如何,但是在纪事本末里,赵匡胤选择屏退左右,这个态度是很暧昧的。可能是他自己多少觉得这个事情见不得人?最好是私下解决。类似于后来赵光义篡位时候“烛影斧声”的疑案,之所以有人认为赵光义篡位,原因就是传大位没啥见不得人,必须两个人单独说的事情多半有鬼。也就是,在宋史里,赵匡胤就像在通知。而在纪事本末里,赵匡胤接近一种试探或者说服的态度,或许,他没有绝对的把握说服这些将领放弃兵权,所以屏退左右留个帝王体面。但是更大的问题来了,赵匡胤的个人安全如何?面对一群武将,要是他们被逼急了突然发难,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扶石守信上位又怎么办呢?——在五代这种事情确实不少。难道赵官家对自己的太祖长拳这么自信吗?

5、石守信在得知赵匡胤的疑心之后,回答不一样了。纪事本末里,石守信除了说“哀矜之”,还请求“指示可生之途”。“哀矜”出自《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意为怜悯。唐宋时期这个词算是官话套话,没啥很特殊的感情色彩。但是,纪事本末多出来一句:“指示可生之途”。也就是说,假如,宋史的那句“哀矜之”只是石守信摆出姿态,那么纪事本末的“哀矜之”可能是真的怕了。要是结合我们上一条分析的赵匡胤是否“屏退左右”的两种态度,我们可以推断,与宋史中的赵匡胤有绝对把握收回兵权、石守信有绝对把握活下来相比,纪事本末的赵匡胤和石守信都处于不知根底的状态。试想,在屏退左右之后,突然提出兵权问题,将领们很难不得不怀疑赵匡胤有没有杀心,谁知道屏退左右的屏风后面是不是刀斧手呢?所以赵匡胤对于收兵权本就没有把握,石守信也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宋史和纪事本末记载的看似是一件事,其实完全不同。

6、石守信的待遇为什么更好?赵匡胤是在安抚还是另有原因?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和《宋史纪事本末》大段类同,比较下来,有这些出入:

1、是赵匡胤召见赵普咨询收兵权,两人一拍即合。但是没有立刻行动;

2、赵普知道皇帝收兵权的打算以后,数次进言,赵匡胤一直“不许”;

3、大量文字一模一样,两套史料为什么会类同呢?

4、第二天石守信等主动要求取消兵权,描写了赵匡胤的情绪,“上喜”

5、不再设立殿前副都点检这个职务。

在续长编里,赵普不是始作俑者,只是推动者。

纪事本末的赵匡胤只是难以保证劝说能不能说服这些骄兵悍将。真正的交接是平静的。但是续长编的赵匡胤直到交接完成,才“上喜”。而且一个军职永久取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百练: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
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1
黄袍加身——中国历史上最高明的夺权(3)
宋史纪事本末
烛影斧声,萦绕千年的大宋宫廷迷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杀害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