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中国·2022华语诗歌散文大赛】参赛:王瑞竹

·

《儿时的春节》
    王瑞竹

从七十年前的目睹、经历中,看看我儿时难忘的春节。
我出生在青岛市,祖辈原籍是青岛市即墨。每逢春节,父亲总会摆供祭奠逝去的先辈。特别是除夕夜,父亲会拾掇干净一张桌子作为供案,中间立上家谱,翻到有爷爷名字的那一页,家谱前面放置香炉,两侧是蜡台。然后,摆上各种美味佳肴:年糕、糖果、红枣、苹果,香菜炒肉丝、芹菜炒炸豆腐条等。花生米少不了,这也是我父亲的最爱。
忙年是大人的劳累,孩子的高兴、热闹。母亲年年都会炸面花呀,炸鱼呀什么的。我小的时候,就愿意看着母亲年前炸年货,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感觉。每年炸的最多也最经常的东西是,面皮麻花。就是面皮中心割一刀口子,面皮一段从口子穿过形成麻花状,炸出来的面花又香又甜又酥。再就是炸老板鱼。老板鱼一般是早就晒干准备好的,要炸鱼前,用水发开,泡好,切成方块儿,稍微盐一下,粘上面糊就可以炸了。炸出来的鱼又香又鲜又有嚼头。总之,大人们忙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
小时候就愿意过大年,因为净吃好东西,还能得到压岁钱,还可以放小鞭儿,放滴滴锦儿。正月里跟着大人串门子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从我四岁左右一直到上小学、初中,对于过大年的感觉是很深刻的。
除夕准备好要过年了,首先是要接年。傍晚,跟大人们去马路上的十字路口,朝着西南方向烧纸,大人说我们祖先是来自云南,还烧香,叩首,然后放鞭炮,并喊着“爷爷、嫲嫲来家过年了!”
接年回来,就在供桌上点起蜡烛,烧上三炷香,由长辈到晚辈,磕头祭拜。
初二晚上送年,俺们即墨人是大年初二送年。我老丈人家,山东荣城是初三送年。送年的仪式流程与接年一样。只是一个接,一个送。送年预示着庆祝春节的高峰时刻过去了。不过一直到正月十五,还是有年味儿的。都说“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正月十五又是一个热闹的高峰。
俺们隔年饭在午夜吃,喝酒吃菜,最后吃水饺。午夜吃的水饺最有意思,因为水饺里面有故事,里面包上各种有美好寓意的故事:年糕(比喻年年高升)、硬币(比喻发财)、红枣(比喻早早高升或早早发财)、栗子(比喻利益或吉利)、糖(比喻生活甜甜蜜蜜)。为了吃出故事,有时候,吃一个再吃一个,吃到撑得不好受为止。
到了午夜,就要到院子里去放鞭炮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是父亲除夕常说的话。
从节前购买鞭炮那一刻起,心中就开始充满着欢欣。燃放鞭炮自从记事起就有乐趣,慢慢变成春节必不可少的隆重程序。
青岛人,除了胶(州)、高(密)、即(墨)人以外,当然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人。都居住在青岛,风俗就不都一样。像我老伴儿娘家的隔年饭就不是在年除夕子夜,而是除夕日下午。
自从中央电视台开播春节联欢晚会,这档节目就加入到,可以说,每一家春节除夕夜过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在我们家除夕夜是不准大声说话的。大人说,今晚有收敕的,大声说话不可以。大人的话很神秘,也有点儿吓人。我们从来也没有问过什么。直到成人才知道收敕一说的究竟。
大年初一开始拜年。春节假期是大人们放假时间是所有节假日中时间最长的。走亲访友、拜年贺喜,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这大好时光。尤其是在农村,可以耍到正月十五。春节,家里热闹,街上也热闹。
正月十五跟随母亲去即墨城走亲戚。在即墨古城,过了城南的墨水河,河北沿儿往北走一点儿,有一条右拐的主要道路,这条路很热闹,记得有老衙门,有蓝田的大宅子,蓝田,明嘉靖二年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其临街的大门楼,很是气派,无人不知。在大街的右拐入口处,看到了热热闹闹的十五耍龙灯活动,还有老姜背老婆儿,跑旱船,踩高跷等节庆活动。好不热闹啊!
 
这各式各样的庆贺节日的技艺表演是什么样子的呢?
跑旱船,就是用轻型材料扎起来的一条小船,再用彩色绸布装饰起来。船的船底部镂空,中间站着一人,脚立地面,双手可以将船提起来,走动。一般在船里面的人是年轻女士,根据设计打扮成各种角色。船外面一人手拿一把桨,扮装成为小船划桨的人,一般由男士担任。这划桨的人与坐船的人都是有故事可讲的。所以,故事不同,衣着打扮也会不一样。表演时,划桨的与坐船的是要配合默契的。虽然小船前行,但是,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颠颠簸簸,节目效果好,热闹,有意思。
踩高跷,道具最简单,最常见,也最容易组织的技艺活动。一般高跷就是半米多高,当然也有很高的,驾驭难度大。就是每条腿绑上一根木棍,木棍也就是像脚脖子那么粗吧。在离开地面半米多高的地方,固定上脚的踏板。玩耍时,脚踏在踏板上,从脚脖子到膝盖以下用布带将小腿与高翘的木棍缠绕在一起。然后可以站起来行走。踩高跷的人们也可以打扮成各种角色,走出各种花样,以吸引眼球。
舞狮子,除节日外,舞狮子出现的频率比其他活动多一些,一是热闹,二是这项技艺需要的人手少,一头狮子两个人就够了,一个人顶着狮子的头部,另一个人弯着腰,将狮子尾巴和腰身撑起来。两头狮子四个人,加上手拿绣球的舞狮人,一共五人。所以,在任何庆祝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热热闹闹的舞狮子表演,如结婚仪式上。舞狮子表演,有些像舞龙灯。在手拿绣球人的舞动下,除了大大狮子跟随绣球上下左右,前前后后舞动外,还有一些滚动,以及蹦上高台,再跳下等跳跃动作。
舞龙灯,这耍龙灯最有看头。在龙头前,有一个人用棍棒举着举着亮晶晶的圆球,边前进,边忽而左右,忽而上下,一会儿走划8字形线路,一会儿又走划波浪形线路,一会儿又往回下穿过自己的龙身。龙头则追赶着圆球,龙身子便随龙头轨迹运动,活脱脱一条真龙!圆球和龙头的运动花样,不断变化,令人难忘。
春节期间,社区街道上红火热闹。家家户户也是喜庆到至少正月十五。
正月初三,是一个家庭聚会的时候。按照风俗,俺们这里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每年正月初三,二姐、二姐夫都会回家来看看。大姐因为在北京工作,路远不能回来。初三这天,是热闹的一天。一般是我哥哥做菜,后来哥哥忙了,就是我做。再后来,我的独生女,也可
以做一桌子菜肴了,而且味道还不错。那一年,女儿才十六岁,刚刚参加工作 。一大家子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1962年春节前,父母议论着,应当回老家的家庙去给我嫲嫲添上名字。那时候,我十四岁,上初中一年级了。春节正好放寒假,我要求自己骑自行车去给嫲嫲添名,父母同意了。   
节前,我带上老人家准备的东西,骑车出发了。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虽然刚刚下过雪,但是城市的岛路已经清扫干净。六二年是解放一来自然灾害最厉害的时期,我怕这一百二、三十里路上不安全,就带上一根棍子,恒放在自行车车车把上,两只手各握着棍子和车把。   
出了市区,雪还没有融化,一道道车辙的碾压,路有些滑。反而没有压过的雪比全部压实而滑滑的路面好走。由于骑车谨慎,下午晚些时候才终于到了二姑家。一百多里路,走了一整天。
傍晚,我二姑父用硬木钱印模子,在一摞黄标纸上打印出古铜钱的印痕,给我。我在二姑家小妹的引领下,去嫲嫲坟上烧纸、上香、叩首祭拜老人家。
年除夕那天傍晚,我们又来嫲嫲坟上请年来了,仪式末尾,我们还不断的低声说着“嫲嫲来家过年了!嫲嫲……”
二姑家过春节,准备的年货好丰盛啊,竟然有半缸多的豆腐,缸虽然不大,有半米多高吧,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过年家里有这么多豆腐,听说这是二姑家自己做的,在村子里,有能力并想做豆腐的都会做。
 
还有就是年糕,大黄米面,就是黍子面做的,做好的年糕硬硬的,切成了一方一方的。要吃的时候,放到锅里蒸软了,然后,粘着糖吃,二姑家是糖水,糖水的好处,我想是粘糕均匀吧,或者是为了节约面糖?也没问过。年前准备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枣饽饽、红豆豆包、鱼花、炸鱼花,炸面麻花等。
院子和正屋地上散落一地“干草”,从大年除夕夜、五更,到送年,屋内外的地是不扫的。如果扫除去,就等于把财宝扫除去了。这满地的干草,说是先人们骑马回来,喂马用的。
我发现院子里还有摆供。在院子中央,香炉里点着香,摆有祭品,是不是供奉天地诸神呀。
来二姑家已经是辞灶后了,也就是小年过了,小年是阴历腊月23日。所以,一进房门就可以看到灶台上面墙上贴着有灶王爷,并且在锅南后摆有糖瓜,说是,灶王爷来视察,给准备好糖瓜,让灶王爷吃,这样,灶王爷嘴上甜甜蜜蜜的,等回到天庭汇报时会净说好话。   
我二姑家正月出门拜年,七大姑八大姨的要串走一大圈儿。一般来说,礼物只要准备一家的就可以。离开一家时,礼物放收了,会给压上新的礼物,无非换换样儿,东西也都差不多。就这样一家一家走,一家一家换。
初一早上,说好要去原籍老家,到村子里的家庙给我嫲嫲添名。从二姑家走,就三里地的路程。是二姑父的大青年外甥把我送到三里地远的老家。找到了俺们本家一支的亲戚,主人比我小一辈。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回老家,第一次见到这位同村同支的亲戚。这位亲戚准备好饭菜,有地瓜酒、大盘猪肉片儿等。我们聊天,一起喝地瓜酒,吃大肉片儿。很是温馨。酒足饭饱,亲戚带我去了家庙。家庙的管理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按辈分我应当叫他大哥。家庙的布置,正北有一个东西长的大供案,墙上挂有满墙大的轴子,轴子的左面是
男性已逝先辈,右面是母性已逝先辈。从上往下,一行行人名,辈分大的在上面。进家庙门往左看,这西面的墙壁上挂有一个小的轴子,大哥告诉我说,这上面的名字是鳏寡孤独的已逝先辈。北面和西面的供台上都摆满祭祀品。正北的供台有一只大香炉,里面的香火正冒着袅袅香烟。左右还有一对大的金属蜡烛台,也正燃着火苗。最显眼的是,供桌上的红红火火的大的整猪头、大的整条鱼,以及其他的大盘大碗的祭品。村里负责此事的同志给我的嫲嫲把名字填好后,我们点好了香和纸,我就跪在供桌前磕头,代表我们一家向老人祈祷。添名仪式完成了。
这一天,我们还拜访了父亲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盘勤,虽然盘勤的辈分小,但是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家的陈设极简单,看起来是不富裕的。记得他家里有个小孩儿,出来送我时,我瞅着大人不注意时,就给了小孩五分压岁钱。这样,我心里还好受些。五分钱对于也是小孩儿的我足以安抚一下我难过的心情。
村子里俺们家的辈分最大,与父亲同辈的老人都走了。我这一辈儿的人,也只剩下这位家庙管理人和我们家兄弟仨了。从家谱上看,俺们家族是在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山东省青岛市崂山的灯窑村。先人在东窑落户,繁衍成村落。父亲说,先人们是弟兄四人,其中的老大又徒居即墨瓦子埠,来到青岛即墨北乡,在店集北面五里地瓦子埠安顿下来。这样,我们长支的后代也繁衍成了一个村落。从家谱上看,从家族落户这里至今,我这一辈已经是第十四辈了。
春节前,二姑父带着我去赶集,这是节前最后一个集市。大集上,买卖年货的人很多。记得二姑父买了不少年货后,还买了一把老式的剃头刀,是刮头发用来剃光头用的。这刀是人工打制的,可以折叠到刀鞘里,刀鞘就是一根木棍。伸开刀后,刀鞘就是手柄。记得这把剃头刀很便宜,只要一毛五。第二天,二姑父就坐在热炕上,自己对着小镜子刮起头发,二姑父自己就可以将自己的头发全部刮掉。干干净净的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关于祭奠失去的先辈,烧纸、烧香、磕头,这是老人们迷信吗?我想过,非也!这仅仅是几千年来,百姓的一种风俗习惯,前辈们这样做,后人也这样做嘛。就像大大小小的各类庙堂里都会有各式泥土塑像。我的母亲常常说“信神有神在,不信是泥块。”老人家的话很明白,就是要看你心中信仰什么,心中的念想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本质!
自记事起,就没有听说我的父母上过一次寺庙,也没有带着我们去过寺庙,更不用说去寺庙烧香磕头了。我们的父母只信仰中国共产党。
回望了儿时春节故事,再看看今天2022年,新时代的春节以及祭祀活动,早已不是我儿时的模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航标。不过,春节期间展示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今年正月十五我去青岛市李村,在李村公园我依然看到了传统的节庆技艺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大秧歌、跑旱船等。民间喜庆春节的烟火气依旧浓浓!
 2022年7月8日 于青岛
 
作者简介:
王瑞竹,男,1948年1月2日生,山东青岛市作协会员,退休教师,中共党员。出版图书多册,如《诗画崂山》。投稿诗歌,曾获2021“相约七夕”第三届文学大赛“永恒之恋诗歌奖”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宁界·诗歌】:(佳作推荐)王瑞峰 ‖《 深秋随笔(二首)》
【精美诗歌】诱惑 | 文/王瑞勇(山东)
诗歌百练:寄梁先辈(齐己)
小年(诗歌)
「诗探索」诗怪王瑞东:追杀胜利的失败者
王瑞芳‖祭姑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