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李维峻:再见了,我的三个“好兄弟”(散文)

  再见了,我的三个“好兄弟”(散文)

李维峻

     钢板、铁笔、蜡纸……经历过六、七十年代那难忘岁月的人,谁不记得那原始的刻印文字的工具呢。每当提起它们,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片片带着浓浓油墨味儿的传单、文件、小报、讲义、教案……随着时下的电脑、复印机、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排字印刷设备的普及,它们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前几日,回想起在八三工程办报的经历,又勾起了我对这“三兄弟”的眷恋之情。
        “刻钢板”是六、七十年代刻印文字的一种手段。那时候手动打字机也很少见,要印刷文字,必须刻钢板。必需的一套工具有钢板、铁笔、蜡纸和油印机,工作程序分为两部分:刻写和印刷。刻写就是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将要印刷的文字刻在蜡纸上,有人把这叫“刻蜡纸”,我们通常叫“刻钢板”。好的钢板字真的是一门艺术,字体大小如一,笔画横平竖直,行列整齐均匀,印出来犹如一件艺术作品。其实,这种原始的印刷手段并不是六、七十年代才出现的,还记得《红岩》里的《挺进报》吧,就是这样刻印出来的,至于更早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没有考证。
       到六、七十年代,它的使用达到高峰期,哪个单位和社团都有这样一套工具,印文件和材料都用它。
      钢板是统一制成的条形螺纹钢板,它大约34~35厘米长, 7~8厘米宽,是专门配蜡纸刻写用的,有单面的也有双面的,双面的就是一面直纹,一面斜纹,讲究点儿的,还要镶上木制的台板(买钢板时可配套的);刻写用的铁笔并非铁制成的笔,铁笔的构造其实很简单,钢针做的笔头加上塑料或木料做的笔管。空芯笔管里,一般配有几支备用的笔尖;蜡纸是生产厂家用油蜡材料制成的纸,8K大小,纸质光滑透明,分通用格、田字格、横书格等,一般刻文字材料多用通用格。
       说起我和刻钢板的情结,那也是很早的。
       1967年1月下厂劳动,向工人阶级学习,我们学校几名高中同学带着我这个14岁的初一“小孩儿”,来到位于铁西的沈阳低压开关厂。几乎是同一天,沈阳农学院几名大学生也开进了这个厂,厂里给了我们一个办公室,没事儿就下车间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生产劳动,有时再帮厂里搞些宣传。那时社会上消息很多,传播方式就靠刻钢板印发传单。几个大学生每天忙着刻钢板,我们几个女中学生就帮着印刷,然后分发到各车间工人师傅手中。闲时我就琢磨:这字怎么刻得这么工整啊?拿来试试,呵,想来简单,实际上可是个技术活儿,刻字时手根本不听话,像小孩子刚学写字,刻出的字一点形都没有。琢磨来琢磨去,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钢板分直纹和斜纹,原来,直纹才能刻出横平竖直的仿宋字,而斜纹是刻楷体、魏碑等字体和手写体、美术字以及插图、花边、表格等的。用直纹刻仿宋字时必须把蜡纸的格线对准钢板的直纹,否则刻出的字就不会端正。啊,终于找到了门路。我试着刻了一大段,中指握笔的地方都硌疼了,可印出的字却模模糊糊,根本看不清楚。原来是用力不够,用劲也不匀,铁笔在蜡纸上着力浅,蜡没有刻透,印刷时油墨无法渗透,印出来看不清。可用力太重,划破蜡纸,油墨渗得太多,印出来也会模糊。经过多次试刻,我无师自通,逐渐掌握了刻仿宋字的要领,就是每一笔都要用力刻透,用劲要匀,横平竖直,四角落地。那时刻出的仿宋字就和现在用电脑打出的新宋体字差不多,只要刻得标准,出自不同刻写者手的字区别是不大的。后来我就主动要求刻钢板,随着刻字时那动听的“嚓、嚓”声,一张蜡纸刻出来了。当我刻的第一张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宣传单印出时,看着那不成熟的仿宋字,听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称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两个月后,党中央发出中学“复课闹革命”的指示,我带着这个最大的收获回到学校,那时学校里会刻钢板的同学很少,我刻钢板的机会就多起来了。
       1968年秋,下乡插队后不久,我被抽调到新宾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节目单、演员们人手一份的演唱材料、乐队的曲谱等等,都是由我刻印,然后发给大家,这在当时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了。
       1971年秋,我参加八三工程建设,被调到抚顺八三工程指挥部办八三战报。这是一张比较正规的小报,八开四版,每个字都靠我们一笔一划的刻出来。一旦刻错了,就要用光滑的笔杆先把错的字抹一抹,把刻起来的蜡再抹回原处,使刻错的字模糊起来,然后把火柴划着,不等燃透就吹灭,刮去头上的磷,免得火柴头掉下来把蜡纸烧个洞,再把没烧尽的带着火星的火柴头凑近错字的位置,把蜡烤化,等凉了再重新刻上正确的字就行了,这一系列动作要快才完成得好。一次,通栏标题的大字需要修改,没办法,只好用小刀把错字的那一小块抠下,再重新剪一块稍大一点的蜡纸敷在那个位置上,用蜡烛轻轻涂抹,然后用笔杆反复擀,使那块“补丁”粘上,再用火柴一点儿一点儿反复烤,烤到接缝处完全粘到一起,印出来一点儿油墨都没漏。那时文具店还卖一种专门用于刻钢板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质地的模板,模板上缕空着各种各样的小图案与花边,供我们刻小报时做插图和花边用,有两块模板,至今我还保留着。  刻大字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想刻写出漂亮的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得先把要写的美术字用铁笔轻轻写在拟好的格子里,然后铺在钢板斜纹面上,用小三角尺逼着把每笔画直,用比较钝的笔尖一点儿一点儿把中间的蜡刻掉,一点儿都不能留下,哪怕有一点点,印出来后那一点就是白色的,直刻到把蜡纸轻轻揭下,拎起来对着亮处,刻的字都是透明的,好像是空的,实际上还有一层纸,印出来就跟报纸的铅字一样了。小插图、小标识也是这样刻。
       八三工程二期工程结束,我回新宾到了教育系统,这刻钢板的活儿越发的多了,因为那时,刻钢板用的这一套工具已经成了全国城乡大小机构不可或缺的办公用具。刻教案、刻讲义、刻卷子……,多数老师不会刻,我都帮他们刻。后来公社和县教育局开会刻领导讲话稿,纪念品发日记本要印字,年终评先进,空白的奖状刻上奖励内容,印好后再用毛笔填上被奖励者名字,都找我刻写。冬天,屋子冷,棉衣穿上刻钢板很不得劲儿,只能披着,手冻得通红冰凉,刻一会儿用嘴哈哈热乎气儿暖暖手继续刻;夏天,热得头上、手心都是汗,刻的时候蜡纸上要垫上一张纸,免得时间长了胳膊和手上的汗把蜡纸污染、弄皱。那时我不到二十岁,住独身宿舍,很多业余时间都义务奉献了,尽管辛苦我却无怨无悔。
     七十年代中期到了抚顺人民广播电台以后,刻钢板的活儿很少了。那时条件好一点的单位都用针式打字机了,用打字机把铅字直接打到蜡纸上,既省事,字又规范。记得我最后一次刻钢板是1982年,我市的几位词曲作者写了几首赞美家乡,歌唱满族的歌曲,在电台录音以后,准备拿到全国电台文艺节目交换会上进行交换,节目带子需要附带文字资料,包括词曲作者、演唱者、歌词和每首歌的长度。那时台里的打字员只打台里的文件材料,而社会上又根本没有打字社或誊写社,知道我会刻钢板,台里买来钢板、铁笔、蜡纸,由我来完成了这个任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办公效率大大提高,排版、印刷,只要轻轻敲击键盘,一张张漂亮的印刷品就出来了,钢板、铁笔、蜡纸完成了历史使命,带着时代的印记,悄悄地“隐退了”,而钢板蜡纸刻字却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成了我的一段人生阅历。钢板、铁笔、蜡纸的影子时常会在我双手敲击电脑键盘时浮现在眼前,说心里话,我对这陪伴我多年的“三兄弟”还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至今一直收藏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看看,抚摸着,回想着曾经相伴的日子。
      人们常说,别忽视身边的细节,有时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会给你很大帮助,只要用心,看似与你无关的东西就会变成一种技能,使你活得很充实。
      再见了,钢板、铁笔、蜡纸!再见了,我的三个“好兄弟”!   

   作者简介
        李维峻  曾担任抚顺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等职,专业技术职务主任编辑。在抚顺人民广播电台和抚顺电视台工作期间,创办了多个栏目,有数篇采访制作的节目、稿件和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名字和作品被收入《全国优秀编辑记者名录》。在职期间,被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聘任为新闻专业和广播电视专业特聘教授,任教10年。2008年退休后加入抚顺市满族联谊会,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2014年开始全国满族社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刻钢板(刻蜡纸)
何宝康·刻钢板
繁星 | 刻蜡纸
七八十年代教师常用的物件,能看懂的人,你敢说出你多大了吗?
【盘点老行业之七十四】刻蜡纸
【流金岁月】我的“刻板”生涯(散文)/赵文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