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禁止恋爱与女德讲座:谁那么着急当爸爸?

《蓝》剧照,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编者按

 

校领导强迫于学生的做法,实际上逾越了自己的权力边界。禁止恋爱是其中一种,而类似女德班、《弟子规》等做法,不过是为青年人施行的文化催眠,借老祖宗的精美衣裳,干着给封建糟粕招魂的事。毕竟,只要教导女孩子守好妇道,就会有越来越多“温顺谦恭”的少女出现,如此,这些被女德班、《弟子规》培养的好女孩,也就认为上学期间禁止恋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最近有两条新闻是这样的:

(一)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上,主讲人丁璇提及的“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言论在网上曝光后,立刻引起广泛的讨论;

(二)滨州学院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是学校成立的专门管理学校内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组织,对情侣在公共场合搂抱、亲吻等不文明举止和公共场合吸烟、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危险行为进行制止。该校一对情侣违反学校相关规定在公共场合搂抱,被自律委员会学生发现后因不配合信息登记引发冲突,导致涉事情侣中的男同学身上出现多处擦伤。

女德讲座和大学禁止情侣搂抱是一股风吹起的两片叶子,这种现象在二三线城市并不少见,近几年都有类似报道。这些事情冒出来,也是对官方意见的试探。批评、沉默,还是鼓励?其实不作为就是对此的纵容。

这两种行为,包括部分学校推广《弟子规》、部分组织呼吁社会青年结婚,说明当前的一些学校或组织尽管纳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但管理者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家长制社会。他们看青年人,犹如家长看孩子,平等关系并不存在,或者说只停留于书面层次。而当他们为自己裹上家长的壳,这里的家长也并非现代意义的家长,而是宗法制社会语境中的家长。在宗法制社会中,家长与子女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家长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子女,尤其是男性长辈,那一个充当“父”的角色,他成为一家之主,手握最高话语权。因此在家庭内的事务中,子女充其量只能提供意见,而无法分割父亲的决定权。

各位想一想:一会儿建议你注意和女同学的关系,一会儿不允许你谈恋爱,一会儿又向你催婚,这像是谁的口吻?显然是家长。比如我的母亲,有一次我给朋友打了一通长电话,她就关心地凑过来,“是不是女同学?”因为我本人很少打长电话,她就有此一问,如果在高中,她会建议我专心学业;如果在大学,她允许我和女同学交往,但不能影响学业。

部分父母在看待子女恋爱上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是以某个特定阶段作区分和改变的。对于子女要不要谈恋爱、谈什么程度的恋爱,他们可能会以高考、大学毕业、三十岁等为分界线,高考前是一种要求,大学是另外一种,毕业后,又有一换。奇怪的现象是:有的家长,毕业前禁止子女谈恋爱,毕业后又开始担心子女找不到另一半,早早开始安排相亲。

这种区分的逻辑是:区分者认为子女在特定阶段会有巨大改变,所以他们要相应调整自己管教的策略。

但问题很明显,这实际上是一种粗线条的、忽略了个体特殊性的区分逻辑,它甚至违背了正常人的生长规律。男性和女性的区别、早熟者与他者的区别、地域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等,都被这个粗糙的区分所忽略。

即便不谈这些,仅仅从我们自身经验出发,我们的生理特征、价值取向会三年一小变、高考一大变?同理之于大学,大学四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显然要比毕业这个节点大。

我们再回到禁止恋爱与女德讲座的事情。在个体已经存在家长的情况下,学校或组织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扮演家长的角色。

比如大学,学生交钱,学校提供教育,从市场规则而言,这是平等双方的互相交易,我用我的高考成绩和学费换取享受大学教育资源、住宿等方面的保障,但不意味着我将整个人的生活托付给你。一旦学生遵守基本规范入学,校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和管理学生,但我们理应明白——从来没有强制的教育与管理,即便在家庭,家长也没有如此巨大的权力。

更何况,作为保有个人权益的学生,对于校方试图强加于他们的不合理规定,本就该有知情和驳回的权利,但由始至终,无论是禁止恋爱还是女德讲座,学生都成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校方在出台他们的决定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议和公开的面向师生的论证。

社会层面上,双重家长甚至多重家长的产生,实在过犹不及。何况是有强迫意志的家长。我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的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也就是说:即便在法律层面,大陆男性到了22周岁、女性到了20周岁,就可以结婚了。但今天在某些大学,原来大学生被禁止谈恋爱,那么这些大学的学生将面临一种尴尬——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却不可以谈恋爱。

有趣的是,校方为了方便管理或献媚于上所推出的这些荒唐规定,常常要披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或者与国学相结合。在这里,传统是被误解的传统,是被拦腰斩断的片面的传统,是被别有用心之人任人摆布的小姑娘。而国学,也成了一个牛鬼蛇神都抢着灌东西的大缸。如此恰恰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污名化,也让国学这个词更加暧昧和模糊。

那些滥用传统和国学之名的人,问他们传统和国学究竟有何区别?就是难为他了。如果有一天楚王不好细腰,以肥为美,这些人也能援引肥学,为自己的诉求撑腰。

我需要对“传统”打上双引号。因为传统是流动的,它不是一成不变,今日的传统,也许只是昔日的流变。例如婚姻,一夫一妻制看上去是今天的传统,但在原始社会认同“群婚制”的人眼里,它就很新鲜。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婚恋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初的杂乱无序,到变化后的血缘群婚、氏族群婚等,一夫一妻成为流行,则是依托了父系社会和私有制发展的大背景。婚礼也体现这种传统的变化,张向荣在批评“伪传统”时就举了个例子:

“今天在国内实行的婚礼,却是在改革开放后、层层累积形成的,可以用“不古不今不土不洋”来概括。参与这种婚礼塑造的,包含了一些古代婚礼的遗俗,但更多的是各村、各乡镇、各县市的大爷大妈按照自己的设想自行加入的;同时,又受国外的影响,在当地婚庆公司的推波助澜下,加入了司仪、伴娘、伴郎等各类西方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诸如伴郎团闹伴娘、穿着西式婚纱跳火盆之类不伦不类的陋习,再加上奇奇怪怪的彩礼聘礼,却在很多人眼里都属于“传统”习俗。”

回到文章主题。以女德班为代表,当今社会正出现一种“呼吁妇道”的回潮。

这种妇道要求女性洁身自好、遵守家庭规范,本质上却鼓励着一种“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要依附于男性”的观念回归。这部分群体并不拒绝女性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却不愿意为女性匹配相应的社会地位。

构成它的不但有二三线城市的人员,还包括在高校任教的知识分子。14年,曾亦、丁耘、陈璧生、齐义虎等学者搞了个座谈会,名曰:当代儒家如何看待婚恋问题。里面不乏质疑呼唤“回归传统”的惊人之语,比如这段:

“我接着讲。就男女之平等而言,本有三方面内涵:其一,指父母平等。《仪礼?丧服》规定子为父服斩衰三年,为母则为齐衰三年;若父在,则为母一年。可见,对子女而言,父母是不平等的,父是至尊,母只是私尊,父要高于母。到了明太祖的时候,规定子为父为母皆服斩衰三年,这样,传统社会最终实现了父母之平等。由此可见,父母之间的平等并不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

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3934966/

新儒家、投机派、家长型领导,还有一批一批号称复兴传统的小将,因为不同的目的,聚在一起走这盘令人哭笑不得的棋。只是可惜了那些青年男女,要为他们的意志耽误自己的青春。

大千世界,不缺人想当爸爸。

由于血缘关系,家长对子女无法坐视不管,以亲情为纽带,家长可以引导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而在法律层面上,家长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也享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但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并不如此。

正如上文所言,校领导强迫于学生的作法,实际上逾越了自己的权力边界。禁止恋爱是其中一种,而类似女德班、《弟子规》等做法,不过是为青年人施行的文化催眠,借老祖宗的精美衣裳,干着给封建糟粕招魂的事。毕竟,只要教导女孩子守好妇道,就会有越来越多“温顺谦恭”的少女出现,如此,这些被女德班、《弟子规》培养的好女孩,也就认为上学期间禁止恋爱是理所当然的了。

更多文章:

我进入了一所奇怪的大学 | Vol.14

我进入了一所奇怪的大学 | Vol.13

性侵发生后,集体为何冷眼旁观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自杀前的扣问,舆论只解读了第一层

不只是直男,去标签后的虎扑论坛

为什么中小学的友谊更让人念念不忘?

悄悄问赵雷,理想美不美

再见妈妈

高育良:世事洞明的活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静痛骂的父母又出现了:“女儿,你一脸贱相,活该上女德班!”
女人叫外卖不守妇道?盘点21世纪还存在的“吃人”性别潜规则
兰台说史•女德班的“女德”是传统的女德么?
女德班的傻叉怎么还没爆炸?
百度笑报171202:看到那个女德班指责女的不洗碗就是不守妇道... 20171202
“女德班”在倡导“女德”还是在扼杀女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