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是成为一个有觉知的父母并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认知水平。有了阳春白雪,也便有下里巴人。

但我们总是试图让自己活在绝对的正确跟完美当中,并试图与错误跟缺憾绝缘。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学生写的作文《我的妈妈》,

在孩子的叙述中,

我看到了一个为家庭操劳、默默承担一切的妈妈。

可让人感慨的是,

如此“贤惠”的妈妈却并没有被老公和孩子认可,

反而活成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讨厌的样子。

其实,做一个好妈妈,

你并不需要处处压抑自我,付出全部时间🤗。

那些任劳任怨,

在家里扛起一切的妈妈固然让人钦佩,

但真正的好妈妈更需要懂得“自我减压”

不苛求事事完美。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100分的完美母亲,世上并不存在。

做到60分的妈妈,即使不够完美,
却依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最真实的爱。


也许我们偶尔会忍不住发脾气,
可下一秒就会把孩子拥进怀中;

也许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但不影响我们珍惜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适当降低标准会让你减轻压力,
更有信心做好妈妈这个角色。

当一个人无法在现实世界当中活出自我,人格也就无法独立。

总会试图将自己的理念,观点,标准强加给他人,这在亲子关系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不对等的。

小小的孩子意味着“弱者”的存在,我们可以“改造”他,并且他在自我意识未建立之前不会反抗。这就是人性。

所以父母常常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在控制欲的家长眼中,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理念观点跟标准!

莎士比亚曾说过:倾听他人的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里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有时候,父母在无意识之中给孩子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圣旨”。

生活中的事情都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在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下将失败和挫折从孩子的生活当中完全剔除出去。

 

在孩子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去解读外在世界的时候,这样做的确是没有问题,孩子读什么样的书,上什么样的学,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但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

父母强加给自己的理念观点跟标准,就成了束缚自己心身发展的限制性信念。

一方面无法离开这些标准去生活,另一方面带着这些信念去跟世界打交道就会遍体鳞伤。这就形成了孩子的“精神内耗”。每个人都有“良知”,一方面想活出真正的自己,但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背叛”自己最爱的人(妥妥的”两级“体验)。


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永远存在爱与恨,抗拒与依赖,孝顺与叛逆,由此产生冲突,进而形成痛苦。

这也是大部分心理问题的源头所在,为了逃避现实的打击,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我们会深入头脑的困境,失去行动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

我们自发地将自我隔离起来,如果我们无法控制他人,我们也无法改造自己。

就会带着评判心理去看待这个世界。带着”偏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也是逃避的一种方式。

在评判里面只有理性的批评,没有感性的爱,评判只有肤浅的逻辑;没有深度的认知,评判里只有无尽的错误,没有温和的包容。

这让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活在正确的世界当中,在无意识之间制造了无数的矛盾冲突跟争执。

在评判别人的同时,也活在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当中。

如果我们接受了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就会导致对自己的认识变得非常的模糊,于是我们乐于被他们操控,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那些违背自己内在的事情。

意识疗法(TOC)开出的药方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尊重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这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样也适用于父母,伤害从来都是双向的。

那么疗愈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改变,否则那都是变相的改造跟控制。

没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只有不愿成长的心灵。没有你的允许,也没有谁可以有权利伤害到你( Nobody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permission)!

当我们无法发展出健全成熟的人格来自我安慰。只能依赖父母情感上的供给成为精神上的孤儿。

成年人和未成年或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可以去选择”。

其次你要变的是觉知,所谓觉知就是超越心理冲突,上升到更高的心理维度。

其实任何人都没有错,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 而这又决定了他们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会被各种心理剧操纵:

比如:人们为了避免身份焦虑,逃避责任,获得他人的接纳,通过评判来证明自己,将你拉到跟他们相同的心理维度,然后以惯用的方式攻击你改造你,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

当你觉知就既不需要活在他人的评判里,也不需要去评判他人,要得到一个疯子的肯定,你必须表现出比他们更疯狂,这样除了丢掉你的灵魂,什么也得不到。

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无可替代的灵魂,要形成属于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取向,踏上属于自己的心灵道路。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会处在这几个维度: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后知后觉。

你有很多的选择。

一个觉知的父母:

会尊重孩子的个体意识,跟孩子共同成长。

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未曾疗愈的伤口、未被满足的期望、未被尊重的个体意识,从而去完成“自我意识”的整合。

觉知是思维模式的改变,更是认知水平的提升,是勇于做回自己的关键,也是终止心理遗传的节点。

林语堂曾说过:我们要有能做自己的理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生而为人,我们都与众不同。

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去容纳真实的他人。

或许有时候我们被“批判”的“枷锁”所捆绑。

但是,真的没有关系。“看见即疗愈”。

去允许自己不做完美的大人,去治愈这个不完美的内在小孩。

最后学会让自我意识复苏,在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

形成成熟人格

成长并不意味着总要解决冲突,而是要超越冲突。

一个人被困在过去的事情太久了,在低维度的世界里面与自己过不去,那就很难跟当下现实世界过得去!

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婆媳关系,周遭的一切他人关系,一直在影响着你的精神内耗,干扰你的工作和生活。

不接受自己(自我关系)→不接受他人→要么抨击和被抨击,就这样陷入一个循环圈。

但,我们在任何的痛苦当中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望风而逃,也可以选择迎难而上,有人命运多舛,有人一帆风顺,区别就在于此。

曾几何时,我们想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人生就如同鸡蛋,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你是一切的根源。

当一个人活出自我,他不再是一个控制的父母,同样也不会再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快乐的是你,幸福的是你,痛苦的也是你,这所有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完整的你,同时你仍然可以不用去扮演一个完美的人生角色。

电影《无问西东》里,在“理工科才叫实业”的年代,不善理科、热衷文学的吴岭澜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校长梅贻琦看出吴岭澜的疑惑,告诉他: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

泰戈尔访华演讲,彻底点燃了吴岭澜投身文科的热情。

后来,他成为一位文学教授。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带领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泰戈尔的诗歌,给心灵带去一份淡定从容,那一刻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你的人生,你有权选择;孩子的人生,需要你引领。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我”、“自我”与“超我”
30年研究近万人:原来超过80%的人都存在这种心理问题
怎样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叛逆难题?
原生家庭的伤害,是父母未曾解决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投射,通过3方面来疗愈
浅谈儿童人格的早期塑造
渴望独立的青少年——第二叛逆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