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社会科学报》:赵建永访楼宇烈教授谈昆曲传承

原题 特约记者 赵建永:《对昆曲的最好保护是原汁原味——访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713日特别策划专栏。

【核心提示】如果忽视昆曲自娱、陶冶情操等功能,只强调其表演性质,从而不断改造昆曲,让它适应时下欣赏口味,昆曲可能会面目全非,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应当把昆曲当做特定时代的艺术看待,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正如现在不能要求每人都去写唐诗,但唐诗仍然是当代人学习的一种典范。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的哲学及宗教学学者的身份为大家所熟知,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昆曲保护与传承的积极实践者。

  历史上,京津沪等地曲社众多,其传习深刻影响了昆曲舞台表演。曲社作为昆曲业余爱好者的家园,不断传承着昆曲艺术。在昆剧团时兴时衰的情形下,曲社成为保护昆曲的重要力量。

  传承昆曲离不开昆曲界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整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在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楼先生就以昆曲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

昆曲具有跨文化交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些年,昆曲、古琴和京剧先后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誉和骄傲,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

  楼宇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文化的积累。传承一旦中断,就无法挽救,我们也会因此失去可以参照和借鉴的宝贵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创作的源泉。

  《中国社会科学报》:昆曲缘何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楼宇烈:昆曲等被列入名录,意味着所要保护的遗产已经上升到跨文化交流的高度。昆曲是传统戏曲的最高范型,是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完美的形式,成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昆曲无动不舞,有声皆歌,文辞典雅,在编剧、谱曲、表演上都有完备的章法,是一部立体的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文学诗性、乐舞律动和美学意境,尽可在昆曲中觅见。昆曲也被京剧全面借鉴,故有“京昆不分,昆乱不挡”之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样看待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对人文修养潜移默化的作用?

  楼宇烈:昆曲是乐教和诗教的体现,对调整身心作用很大。传统文人并不把昆曲单纯当做表演技巧,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身心修养方式。传统艺术不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而是由艺臻道、文以载道。不仅要欣赏它的外在形式,更应该去体会其意境,发掘它内在的精髓。其根本精神是要我们懂得为人之道,通过欣赏刚柔、动静、虚实之美,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情趣,来热爱生活,完善自我。

昆曲:博物馆式的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对昆曲和古琴等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将其定位成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为什么?

  楼宇烈:因为博物馆不藏赝品,只藏真品。在无法为昆曲发展铺出好路之前,应先保持其原貌。我并不反对发展昆曲,但我们要遵照其自身特质来发展它,不要用发展来替代保护和继承。这也符合当前艺术向传统回归的潮流。如果忽视昆曲自娱、陶冶情操等功能,只强调其表演性质,从而不断改造昆曲,让它适应时下欣赏口味,昆曲可能会面目全非,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应当把昆曲当做特定时代的艺术看待,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正如现在不能要求每人都去写唐诗,但唐诗仍然是当代人学习的一种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昆曲曾是最为大众化流行的艺术之一,但18世纪以来已渐曲高和寡,现代生活环境早与昆曲兴盛时代大相径庭,很难重现昆曲辉煌。如果不加以改造,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并推广普及呢?

  楼宇烈:昆曲已完成它兴盛时期的历史使命,这类遗产现在只能是小众文化,不太可能普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喜欢大场面、大制作,往往追求技巧而不是内涵。以此观之,文化遗产其实是遭到了破坏。因此,不要奢求昆曲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应尽可能将它作为活古董,原汁原味地珍藏下去。

昆曲创新讲究继承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昆曲的传承与创新,各界意见分歧较大。您怎么看待?

  楼宇烈:我觉得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有生命力。创编昆曲如果能够按格律谱写出优质曲词,必受欢迎。但我们现在并不具备这项能力。创新曲词常脱离规范,所以往往昙花一现。而这种离规失范的作品就不是昆曲,也不应再称其为昆曲。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怎么看待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改良与创新?

楼宇烈:我不反对通过这种形式来吸引年轻观众,其努力值得钦佩。但昆曲的卓绝艺境并非仅用“青春靓丽”可以形容,应以昆曲原本成熟的艺术来使观众信服,而不是一味讲求创新,追逐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辈艺术家的老唱片等绝版资料是我们品味原生态昆曲的最佳样板,然而这批最珍稀的音像却在尘封中不断散失湮灭。您认为发起昆曲数字化工程,对于让世人了解纯正的昆曲和抢救性保护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有何作用?

  楼宇烈:不少老唱片因时间久远,音质已大受影响。将其翻录成电子形式保存,十年前就有曲友自发做过,如今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也在逐步开展该项事业。中国艺术研究院、各昆剧团、戏校资料室和民间有大量绝版典藏,但难以相资为用,亟待资源共享。曲谱的数字化要随着科技进步,不断丰富保存文化的手段。对昆曲充分进行数字化保存,会尽可能完整、永久地保存艺术的文化信息。

    勿让“申遗”成为表面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各地纷纷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您有什么建议?

  楼宇烈:政府倡导是必要的,但关键是通过制定政策来创造一种鼓励民间自发保护的氛围。保护文化遗产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近些年,有人打着保护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实则践踏传统,腐蚀传承者,误导大众。在物质遗产方面,也存在一味开发导致原有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我们对待“申遗”工作绝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切切实实地制定出实际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与民族复兴的文化准备和文化自觉有什么联系?

  楼宇烈:现在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远不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这是非常可悲、可怕的。而西方在继承历史传统、创新现代模式发展上,不管是对文化传统还是历史文物,其保护力度及成效都比我们强许多,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借鉴。如果我们不善于发掘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那么文化复兴和自觉都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的传承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
昆曲的品格和传承
吴方言的美与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这10位老人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马盛德: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