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遵化万全庵和它的石碑

作者:吴歌,迁西文史学者,对迁西、遵化等地文史有较深研究

沿着洪火线公路到庄客村北的九虎岭下,向北偏东岔向一条山间土路,在狭窄、弯曲的山沟里穿行,总有2、3里的样子,然后到了我们今天要去的万全庵。

万全庵是已经修建的初具规模、并正在建设的佛教修行之地,当地人并以此为契点描绘着旅游项目的蓝图。

万全庵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庙庵,从《遵化通志》的文字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嘉靖35年,公元1556年,距离现在已经463年了。而民间传说的时间要更早,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妹妹在此住庵出家,照此推算,则已经有650多年的历史了。按照一般的习惯,皈依佛教的女士出家称为“尼姑”,她们修行的地方称为“庵”,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万全庵发展的历史上记载,作为佛门弟子的和尚也可于此住持修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万全庵的缘起一定和出家修行的尼姑有关的。

要说万全庵所处之地山体有多么奇绝险峻、危崖倒悬、异峰独举等等,还真的看不出来。规范一些说,它是毛山(古代叫茂陵山或茂灵山)北峰的一部分,它隐在燕山的千峰万壑中,远看山形似正弦曲线般向远处绵延。

如果说平淡无奇,这是武断 地过早下了结论。几百年来,睿智的法师们独钟此地,且香火绵延不绝,必有迥异它处的奇妙和钟灵毓秀。

万全庵山形的奇妙在于它由普通山体组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势”,团形结在一起而成为未可知的力量。万全庵所在的山,当地人叫蟠龙山,从保留的清代碑刻文字也是蟠龙山的叫法,蟠龙是蛰伏盘曲形态之龙。庵东一山梁伸下来如龙头,庵西一山梁伸下来如龙尾,龙身就是庵北面的主山体,它向北凹进去作盘曲状,曲成“弓”形或n形,万全庵就建在弓的中间凹进的位置,龙盘之地当为庵址之奇妙。

乾隆年间遵化州生员张纯智碑文说蟠龙山之形势者,“左有龙首、后有龙脊、右有龙尾,两相环绕,真天造地设之一胜景也。”他在后面又介绍了龙头处两泉如龙眼,左右两沟两泉泄水长流如龙须,两侧各有古松如龙角。现在是两沟还在,两泉难觅,两松则早已不见迹象,北侧主梁龙背上长得一株古松并不是碑文描述的龙角,龙角怎能长在龙背上呢。

抛开蟠龙的说法,直观的去观察万全庵,其址在山的半腰偏下一个坐北向南的山环里,环状的山梁主体伸下来六道小山梁,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弄一样,这些小山梁在往下伸展的过程中,都往一起聚攒,似半轮车辐之辏集,也如扇骨之聚柄,相聚的中心点就是万全庵的坐落之地。这是堪舆宝地,有万法归宗之势,佛门弟子有缘,独享这块地势的妙境。平常的山形因了特定的排列组合而现不凡之势,这是造物主给予蟠龙山的神奇。

站在庵前的广场上,殿宇、钟鼓楼焕然一新,显得庄重大气,令人肃然,更主要的是建筑格局和周围的山体显得和谐一致。斯地兴庙庵,在于山势的蕴气藏风,使山势和建筑相得益彰则是佛门弟子和建设者的智慧。庙以山显,山以庙名。毁山而扬庙,庙大山小,天赋灵气则失;尊山而抑庙,庙小山大,人文佛法不彰。庙宇和山体的和谐体现了建筑运作的佛念匠心。

广场上有完整石碑三统残碑一统,简单记载了庙庵的历史变迁,刻写的文字给了我们了解过往历史的方便,穿越是人们的一种幻想,碑文在真实中一步一步走过了沧桑。

最久的是那方残碑,碑文辨析如下:

“…适茂灵山,忽觉烟云杂乎,履舄岚霭……则X夫岑岩邃谷中,茅蓭数椽,问其僧曰:诏稐……庙宇萧条,远逊茂灵山,而数在屯蒙有……香火……舍X蓭而构瓦殿三楹,虽未能全……X矣藉语福大师宏X灵文赞宣庙典……为狐X猿X之场已耳。何以起堂殿……而非众人乐善亦无以状万全之宏……功德……鲜哉!故尽书其名于碑。

加三级李翔鳞敬撰 一级李连仲”

和地方志记载以及其他碑文内容比较分析,出现的“语福”应是乾隆八年(1743年)变草庵为瓦殿的法师,撰碑文的李翔鳞是遵化州人,雍正二年甲辰科进士,残碑是乾隆八年碑。语福建的瓦殿可惜持续年限不长,殿庵就被火焚毁,又为以后的僧人开启了重建过程。

时间排序次之的是“合众善士”碑,这是碑的阴面刻字,碑阳文字没有看到。碑额“合众善士”的下面是善士捐款名单,最后为万全庵面积四至及立碑署名。最后碑文如下:

“万全庵山场地亩四至边界:东至神仙岭,西至分水岭,南至朱家庄,北至蔡家湾三道山头,东北至郑家沟口,西北至鱼鳞沟西山间。

青龙寺眷属祖:语亮

本蓭住持僧界瑞、界祥,徒:定平,孙:心明、心澈。”

和地方志记载以及其他碑文内容比较分析,出现的住持“界祥”应是募集资金20年于乾隆46年(1781年)重修完庙庵的界祥法师。此碑为遵化州生员张纯智撰写。

到了道光22年(1842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一个叫心悟的和尚募集千金准备修缮庙庵,遗憾的是其愿未舒而圆寂。

接着僧人本泰于咸丰初年开始修缮庙庵,到咸丰三年(1853年)修缮工程告竣,(其时,南方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到第三年了)遵化州人李彬撰写了碑文以记修缮事。碑文如下:

碑额:流芳百代

重修万全庵碑记

万全庵乃草舍耳,自乾隆八年语福大师始建瓦殿,未经年久又被回禄殆尽。继之界祥师苦修募化二十余年,更建前后大殿六楹,大坝、山门、禅堂、客舍实可壮观。历至道光二十年,殿宇疎漏不堪。心悟师邀请首事苦募,善人捐资成美,不幸心悟师圆寂,工程未动,而鸠工庀材已费千金。又历至咸丰初年,本泰举意重修,时有感动,娘娘庄窦进学与城内三义永、石河王玢以及梁前岭后诸公,一心向善,出首倡捐,方成斯举。自元年起,工至三年告成,所造者,后殿拆旧修新。前殿改造韦驮接引阁一座,增建钟鼓楼二座,以及禅房客室,无不焕然一新。属予作文以述其事,予鄙野村夫,不明文理,何能言文哉!况庙貌之巍峨,山林之秀丽,万全之名色,时势之兴替,前哲形容尽善尽美,余何言哉!惟聊草书以序其事,不致泯没善士之名云尔。

董事人:王玢、窦进学、李彬 :书、三义永、何有、陆腾云、温克裕、廖自富、延惠、方自发、刘文恭、廖自贵、王成名、张可贵。

木匠:张万在、徐福清,石匠:王顺隆,刻字人:朱顺天

咸丰三年岁次癸丑月 焚修僧本泰、本广,徒:宗律、宗印,谷旦敬立

同治五年,善士捐资,和尚募集,又开始修缮,到同治七年()仲春月修完,州生员岳绍正撰写碑文。

碑额:万古流芳

重修万全庵碑记

州志所载,郡城东北二十里许,有庵名“万全”。东至神仙岭,南至朱家庄,西至鱼鳞沟西山尖,北至蔡家湾三道山头,东北至郑家口。初始之年,余无查考,然为遵境之胜地,左近名区概可知也。虽然重修万全庵百废俱兴,增其旧制更新,地虽美而弗彰,后无继起之人,事虽而弗传,是重修之与创修未始不相需也。思此庵,同治以前非无好善之人按时修补,而及今又多历年所矣。风雨日相摧残,庄严渐及减色,因此住僧等日夕廑念,恐以名胜灵山久作萧疎院落。于是经营筹度,决计重修。奈工程浩大,举动非轻,总有倾囊之愿,难成大厦之工。幸左右首善诸君子乐此不疲,重任分肩,既不吝夫资材,又不惮其劳苦,多储材料,及时兴土木之工;广募绅商,不日集成裘之举。则见,上自大殿三楹,配房三间,下面韦陀殿、钟鼓楼,以及山门、客舍並四面周垣无不肃然修整,焕然一新。猗欤休哉!岂非一时之盛事哉?岂非遵境一大观哉?噫,此举也,上以继前修,下以引众善,非诸公之同心协力不能奏肤功也;非众僧之昼夜贤勤,不能成盛举也。予也一介寒微,半生沦落,学踈久不能文,才浅焉能纪盛,乃承诸君雅命,竟以文事相期,应之有愧,谢之未能,是以勉索枯肠,大书万善,此为记。

遵化州庠生岳绍正撰文

迁邑杨百川书丹

理事人:王成明一百二十千,王X十七千,窦进学二百五十千,岳绍显二百五十千,石有祥四十千,王成文九十千,温克玉八十二千,岳泰来五十千,马俊嵘十二千,赵从谋十八千,方玉十五千,张德美四十千,何旺二十五千,何有三十六千,刘庆二十八千,孙凰支十五千,张天元三十千,张永公二十二千,方宝玉十千,吴得仲二十四千,王瑞三十千,阎万山三十千,福盛堂三十千,王古德三十五千,杨德发六千,刘进礼二十五千,陆起瑞五十千,方山十五千。

石工王至宝、木工于清顺,泥工王顺龙。

住持僧:安常,徒侄:本泰、本广。徒孙:宗印、宗和、宗义。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仲春月谷旦。

从几统碑文记载的内容年限分析得到如下序列,

乾隆八年(1743年)语福在先师草庵的基础上,建了三间瓦殿,可是年数不多就毁于火灾。这以后界瑞、界祥募集20年,到1781年的乾隆46年,万全庵得到重新修缮,时间间隔38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殿宇墙垣又显得破败,心悟法师开始募化集资准备修缮,可惜没有实现目标,心悟法师圆寂。紧接着,庙庵僧人本泰、本广继承心悟之志,举意重修,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新修造完毕,时间间隔72年。同治七年二月(1868年),在僧人主持、善士捐资等合力运作下,庙庵又一次得到了重修,和上一次修缮时间仅仅过去了15年,间隔很短,善信们自己捐资建设,不可能建“豆腐渣”工程,碑文记载,这次不仅仅是修缮,还在原来的规模上得到了扩建。

从1743年建瓦殿到1868年最后一次修建时间跨度为125年。

但是万全庵的开始建造时间已经看不到确切的记载了。从地方志和石碑文推测,庙庵建筑不会晚于明朝,而民间传说也是建于明朝初年。明朝是在征战中赶走了蒙元,明朝建立后,战乱终止,朝廷急需要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教化民众,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少时出家做过和尚,比较注重佛教,在府、州、县建立了僧纲、僧会等管理机构,他借重佛教来起到稳定社会、教化百姓的作用。从记载的万全庵嘉靖年的钟和隆庆年的磬判断,在明朝时万全庵是有建筑规模的,一定不是几间简单的草庵。

碑文记载的乾隆八年草庵变瓦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过战乱,明朝灭亡,清朝兴起,在朝代更替这一段时间,万全庵已经破败或毁于战火,只留有庙庵遗址,成为狐兔之场。从顺治进关定鼎中原到乾隆八年,经过了康熙、雍正朝,时间过去了近百年,此时清朝社会已经稳定下来,生产恢复,经济发展,处在康乾盛世时期。这时有僧人开始谋划在旧址上恢复万全庵,先草庵,后瓦殿,一直到终成规模。

时光匆匆,岁月沧桑,不管是时间的风雨,还是战火的硝烟,都没有终止庙庵的香火延续,一代代僧人上继前人,下引重善,不断地修葺、创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成就了一方佛教小事业。

万全庵实在是一个幽僻静修的所在,以超凡脱俗心,做诵经礼佛事,佛日增辉,法轮长转,是法师们受人虔敬的原因。暮鼓晨钟,诵经朗朗,木鱼笃笃,佛法昭昭,阿弥陀佛,护佑一方安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州城隍庙六次修缮传承千年
北京西城:古庙《广福观》
【转】碑文、悼文、祭文、挽联选编(第一篇 碑文二)
泰山岱庙解说词(泰山传说60)
碑刻发展史(二)
李叔同(弘一法师)隶书:《桐柏庙碑》节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