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车间工人到公益记者,他说:不是去做了不起的事情,而是让平凡的事变得了不起

公益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益记者是公益界的一线力量。

2018年年底,公益e家人正式推出“2018 记者眼中的公益力量”专题,获得媒体、公益行业一致好评。

自2019年,我们将专题升级为“记者眼中的公益力量”,继续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公益,传递正能量。

第十四期,一起走进郑州晚报郑翼飞,讲述属于他的公益力量。

张翼飞

现为郑州晚报时政部记者。

1990年至2002年在郑州国棉一厂工作。2002年5月份被郑州晚报聘用,最初为摄影记者,后转做文字记者。曾长期负责报社公益慈善类报道,采访的“陇海大院”、王宽等人物,经郑州晚报推出后获得社会广泛关注,获得当年“感动中国”人物。

多次执行郑州晚报与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发起的落地活动,如“最美家乡人”“针心针意”活动,以及“益”起过中秋、广场经典诵读等。

2015年和2017年度,两次被郑州市文明办评为全市优秀志愿者,并被郑州市慈善总会评为优秀慈善工作者。

不久前,张翼飞在自己的头条号讲了个故事:

一位郑州公益圈的老师给我打电话、发微信,讲述她最近遇到的一个难题。

简单的说,就是她和另一位资深志愿者合伙做生意,她投入了不大不小的一笔钱,这钱来之不易。但合作不到半年,两个人就发生了诸多不愉快,她作为投资者和合伙人,没有发言权和管理权,甚至连这些钱怎么用、用到了哪里都不清楚。她想看看账目,对方一直说没有算好。她现在很后悔,提出退出不再合作,但对方又迟迟不给她退钱。

她最大的困惑还在于:“我俩是一起做公益认识的,当初就是觉得她是个好人,不会有那么像社会人那么复杂才愿意出钱出力跟她共事,但为什么一涉及到利益,马上也判若两人了?”

朋友的困惑,张翼飞也遭遇过。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翼飞是郑州国棉一厂的车间工人。他热爱写作,在报纸上发了不少企业的通讯稿,被调到厂宣传部,2002年考入当年改版招聘的郑州晚报,成为一名记者。

因为来自基层,他特别同情弱者,在采访中遇到需要救助的对象,经常解囊相助。但他内心真正萌生公益意识,是在做记者十年之后。

那是2013年,郑州一家面馆的老板李刚患上骨癌,发帖求助:可不可以来我家面馆吃饭?让我妻子多赚一点儿钱。

郑州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郑州市民排队吃面,还筹集了数万元的捐款,解决了李刚女儿上幼儿园的问题。这个新闻,后来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2014年9月,李刚去世之前,为回报社会,决定捐献眼角膜。

9月7日,张翼飞接到线索,赶到医院,用镜头记录下医护人员从刚刚去世的李刚身上取下眼角膜的情景。

9月9日,郑州晚报推出了8个版的重磅报道《郑州给了我温暖,我把光明留在郑州》,再一次感动全城,也让“公益”二字,深深触动了张翼飞。

这两个字,在他心里很真很纯。

采访中的张翼飞。

随后的几年,他从摄影记者转型为文字记者,逐渐以公益报道和组织公益活动为主,所做的,也是很真很纯的公益。

他为传播正能量全力以赴,用报道推动和见证了王宽夫妇(王宽,曾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团长,收养6名孤儿。为养家糊口,他茶楼卖艺16年。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走上《感动中国》舞台、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全过程,并策划执行了“王宽家”关爱尿毒症患者的“爱肾爱深”大型义演。

王宽和他的孩子们。

他是郑州晚报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合作的诸多公益活动的执行人,让“最美郑州人”评选结出硕果,用“招募圣诞老人”活动带给留守儿童关爱,让广场经典诵读活动丰富了郑州的文化声线。

在与天天正能量合作的“关爱候鸟 保护湿地”系列环保活动中,他组织10对情侣穿婚纱“为爱奔跑”、宣告“爱鸟宣言”,组织100名志愿者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接受培训、学会观鸟护鸟、捡拾白色垃圾,最后在湿地公园树立起“爱鸟碑”,警示世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珍惜共有家园。

这些年,他不仅报道公益慈善,也参与公益慈善;他不仅采访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助人为乐的志愿者。

他促成了郑州晚报与国内一些大型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使郑州、河南的公益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让“郑能量”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参与的公益活动越多,张翼飞接触的圈子越大,也看到了公益圈里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现象,公益二字,也不再是他最初认知的完美无瑕。2018年,公益圈也发生了不少“人设倒塌”事件,让公益蒙尘。

张翼飞在公号讲的那个故事,以及公益圈的一些不纯洁的事情,被他称为“美好事物的阴影”。

在那个故事的最后,他说:看似两个人生意上的纠纷,其实还是因为披上了公益的外衣,变得面目模糊。公益并非世外桃源,它和社会一样复杂,要想做长久,不能理想化。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三重境界,被后人用来关照人生。在张翼飞这里,则被引申为对公益的理解。

从这种“美好事物的阴影”里走出来,也是张翼飞找回初心的一个过程。虽然也失望过,甚至有幻灭的感觉,但最终告诉自己的是:不能因为有个别杂音,就动摇自己的信念。

这些年,接触过的公益人中,杜珊珊让他感触最深。

杜珊珊的老家在周口西华县,毕业于武汉一所重点大学。2015年6月,27岁的她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她曾想靠着自己的努力,与爱她的人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一辆车子,安安稳稳过一生。然而,在她生病后,男朋友离她而去。

杜珊珊曾安慰妈妈,不要为她治病花太多冤枉钱,如果治不活她,还不如花在她喜欢的路上,去旅游,活一天赚一天。

在郑大一附院住院后,杜珊珊认识了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小病友,巨额的花费让他们的家庭负担很重。她感觉要为他们做点事情。这成为鼓励自己活下去的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做公益,通过网络爱心筹款平台,为1000位大病患者累计筹集了2000万元。

白血病者饮食上需要忌油,外卖食品不能达到他们的饮食需求,杜珊珊把家人为照顾她在医院对面租的房子,办成了“爱心厨房”,专供病人家属做饭用。“爱心厨房”让这些家庭一个月可以节省2000块钱,也让那些为给孩子治病背井离乡的年轻父母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8年,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举办的第四届“最美家乡人”评选中,在郑州晚报和张翼飞的推荐下,杜珊珊成为全国十位获奖者之一。

张翼飞说,杜珊珊看上去文文弱弱,在镜头前很腼腆,却给了那么多白血病病友家庭以力量,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一位患儿的妈妈说:孩子从4岁治到13岁,从再生障碍性贫血转成了白血病,家里钱花干了,本来都看不到希望了,现在看到珊珊,我们才不哭,她是个能带来希望的女孩子。

公益不是要去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只要有公益之心,那些平凡的事情,也可以变得了不起。”张翼飞非常认同马云这句话,他觉得这在杜珊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有保持着这样一颗心,才能穿越阴影,抵达美好;在历尽千山万水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公益二字,依然至真至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小伙帮人定制“回忆录” 首笔生意赚了2万
纸媒面临挑战 发行怎样转型? 十八地市报刊发行负责人共商未来走向及城市合作
中央电视台拍摄
世界跳绳锦标赛
郑州园博会《曲园•长沙》展长沙园林风采
河南洛阳电视台记者遇刺身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