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概论》——第十章
                  《红楼概论》——第十章

                                            作者   郁百川

 

                                   第十章  非主流红学——民间红学


 

         主流红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一大批读者研究《红楼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已著书问世,有的在网上撰文发贴。我将这种类型的《红楼梦》研究称为非主流红学民间红学。我所知道的有部队转业的湖北黄梅人柯三龙、工人杨兴让、吉林长春市的农民柏文远等。当然,我的这些粗浅的文字也属于民间红学的范围,只是我的命运还不如他们,他们的研究成果能成书问世,我的这些东西命途多舛,还不知能不能与大家见面。从柯三龙的小照可以看到他还有个装满书的书架,我连书架都没有,有的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套三卷本《红楼梦》,其余所有参考书都是到图书馆借的。

               

                                第一节  小议柯三龙的《〈红楼梦〉隐文大揭秘》

 

         刚才讲了,柯三龙是湖北黄梅人,部队转业,工作之余从事《红楼梦》研究,历时二十五年写成这本书(我将其简称为《大揭秘》),其间经过多少坷坎和波折,可想而知。我这里深表佩服和敬意。我这里讲几点看法。

        第一点,作为自勉,也作为对柯三龙这样的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忠告,我要说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必须写好每一个句子。句子是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组成文章的最小语言单位。单个的字或词是不能表达意思的。所以我们只有写好每一个句子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才能写好文章。具体来说,封面上的一个平民学者向红学专家的挑战就显得不伦不类。这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词组,中心词是挑战,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平民学者联用不太恰当,似乎自称学者也不太恰当,显得不太谦虚,因为学者有比较固定的含义,指学问高深的人。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组改成一个句子一位普通读者向红学家挑战。这句话就表明了作者创作《大揭秘》的意图和宗旨。

《作者简介及写作经过》的叙事方式不明确。开始好象是编辑在介绍作者,后来又好象是作者在倾诉二十五年写书过程中的辛酸,最后又是作者对支持者表示感谢。从整体来看,《简介》应该是柯三龙写的。有些句子很俗气,听起来不顺耳,如回首一望尽是泪,你哪能看到嘛!再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何必要哭呢。

我还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样的水平就写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柯三龙在一篇文章的后面附了一首诗并且还写着诗曰二字,现在又把写进了《简介》中。我说,这哪能算是诗呢?不是那么好写的,不是凑成了四句就算是诗曰二字也不是随便好用的。我们看到,周汝昌等老一辈红学家在文章后面附一首诗,那才叫,那是需要几十年功底的。说句不好听的话,象我们这批人永远也达不到那种境界,永远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所以我劝柯三龙不要写那种东西,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在文章中写,我能把几句话写通顺就算不错了。

柯三龙的里有不敢展春眉一句。我这里只想问一下,春眉是什么眉?的四种用法中有三种指季节、时间、生机。这三种与不能搭配。第四种用法是男女情欲,如春宫春情春心叫春等,难道这里的春眉取这种意思吗?我看柯三龙的本意当然不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他用错了词。

《简介》中介绍柯琼宇的那段文字也写得不太好,好象是编辑的口吻,与前面的叙事方式不一致。一般来说,父亲是黄梅人,女儿也应该是黄梅人而不能说是襄樊人。该书要改为本书,因为柯琼宇参与写作和修改的就是这本《大揭秘》而不是另外的书。

最后的一并是多余的,因为前面没有另外感谢别人的句子而只感谢卞长杰一个人,所以就不能用一并

我最后还要说一下这本书的《目录》编得不好。这应该是编辑的责任。如果你不愿意用等文字编目,你也应该用几组数字如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等将文章编号,只有这样,才便于人们检索查阅。没吃过肉,也看见猪在地下走。只要随便翻开一本书,就可以看到正确的例子。

         再看书名和篇目名。揭秘就是揭露秘密,秘密就是隐蔽的、只有少数人知道而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说揭秘就是把这些事情公布于众。柯三龙不可能知道《红楼梦》的什么秘密。实际上,柯三龙所说的或公布于众的都是他自己臆造妄想的情节,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当然就谈不上大揭秘

第一个大标题讽刺得诗人之厚,褒贬有史笔之严的意思不明确,没有概括这部分文章的内容。如这部分文章里面没有讽刺褒贬方面的内容,诗人不知指谁,之厚的意思不明确。自己说自己不是舞文弄墨之人,却偏爱舞文弄墨。我总认为,象我们这样的人,把几句话写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画虎类犬。另外还有两个大标题用的是《红楼梦》中的对联和诗句。我说,学界对《红楼梦》中的这些文字的看法本来就不一致,所以这些文字不宜作标题。

        第二点,我先要说一下,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对《红楼梦》整体和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研究《红楼梦》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再还要说,柯三龙的文章语意不连贯,前后不一致,意思不明确,用词不当,大多数句子都不通顺,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耳。举个简单的例子,第一篇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研究《红楼梦》,都是直来直去点题铺陈,就好像报纸上的文章那样,……”柯三龙的意思是将两者进行比较,方法是正确的。但用来比较的双方要互相对应,研究《红楼梦》是动宾结构,后面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但原文只有名词报纸上的文章,所以这里缺少动词,即研究《红楼梦》要与……文章进行对比。这里的点题铺陈也似乎用得不恰当。点题是用扼要的话把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铺陈就是铺叙即详细地叙述。点题铺陈这两个词的性质不同,不能联用。再说,这两个词的动作都是而不是。用在这里不恰当,因为研究《红楼梦》看报纸都有的意味。关于语言问题,以后结合具体内容再谈。      

         现在再谈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第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是试谈'红学研究的方向,副标题是象征和翻译。我说柯三龙是在进行《红楼梦》研究而不是在进行“'红学研究,所以这个标题中应该用《红楼梦》研究。柯三龙没有搞清楚这两者的差别,我这里不多讲。从柯三龙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个方向也用得不对,应该用方法,因为柯三龙在文章中讲的是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即怎样研究《红楼梦》。按词典的解释,副标题是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的标题。而句子是唯一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所以只有句子才能进行补充说明。这里的副标题只用了两个词,没有起到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现在将柯三龙谈研究《红楼梦》方法的文字引录在下面。

 

      ……我认为应该以作者自云的思路为依据才比较合适,更于篇中间用''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梦幻就是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变就叫。为什么要变通呢?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而是用相似或谐音来代替。变通的过程也就是翻译的过程,即把作书人的话用现代话翻译过来,以便读者阅读,而且能够使人一目了然。……

 

        我说《红楼梦》第一回开头的那段文字是脂砚斋对小说原文所作的解释或曰解说而不是转述的作者的原话,所以不能当作原文引用。柯三龙这里所说“'作者自云的思路不恰当。思路就是思考的线索,作者自云并不是指作者自己在说而是批者对小说文字进行解释时的一种习惯用语。所以这段文字不是作者自己思考的线索,柯三龙也没有讲清楚这个思路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柯三龙将脂批中的一句话用在自己的句子中但没有对其进行解说,也没有指出引用这句话的目的。

再往下看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梦幻就是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变就叫'我们看到刚才的脂批只单独谈到,没有谈到梦幻,所以在脂批里面就没有对梦幻的解说。这就说明,梦幻这个词是柯三龙推出来的。这里对梦幻的解说也不是脂批的意思而是柯三龙的意思。是人们在睡眠时脑部的一些表象活动,有时用来比喻幻想或某种愿望。意为不可能实现的、不真实的,奇异地变化。梦幻意为如梦的幻境、梦境。从这里可以看到,梦幻与单独的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指某种不真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象梦一样的境遇,作名词用。柯三龙推出梦幻这个词并说其意为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原本作为名词的梦幻经由柯三龙的手笔就变成了动词变通,词性变了,词义当然也变了。变通,在词典上,指在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只要不违反原则,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变动。也就是说,变通就是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象柯三龙说的那样对人和物进行变化,所以说,柯三龙对梦幻一词的解说是完全错误的。也有奇异地变化的意思,但梦幻中的没有变化的意思,即便作动词也没有柯三龙所说的变通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变就叫'’”也是错误的,柯三龙是在解释梦幻,可以说变化的意思,不能反过来说的意思,更不能说就叫,这个就叫多用于名词之间的解说。作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基本含义是和原来不同,在诸多用法中没有这种用法。

        从下面的问句为什么要变通呢?可以知道,是柯三龙自己要变通而不是脂砚斋或《红楼梦》作者说要变通。我说,柯三龙要进行变通就直接变通好了,何必要把没有变通意思的梦幻说成变通呢?这不就多了一个错误吗?柯三龙的回答是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而是用相似或谐音来代替。我不禁要问,柯三龙怎么知道作书人不敢明说呢?时隔二百多年,柯三龙不可能知道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柯三龙的主观臆想。再说,这句话的前后两部分不连贯,前面用了因为后面就要用所以而不能用而是,在不敢明说的后面要接只能暗写之类的词语。这里的相似是形容词,意为相像,不能作名词用,谐音是动词,意为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不能作名词用。这句话应改为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只能暗写,所以就用读音或字形相似或相近的字词代替那些不能明说的字词。读者诸君可以看一看,我这里所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句子是通顺了,其语意当然是错误的,即不能作为柯三龙变通的理由。因为柯三龙不能确定作书人有不敢明说的地方,即便有也不能确定哪些地方没有明说,也不知道作书人用了哪些字词代替哪些字词。所以,这句话就成了柯三龙瞎说的托词。

        再看下面的一句话变通的过程也就是翻译的过程,即把作书人的话用现代话翻译过来,以便读者阅读,而且能够使人一目了然。柯三龙刚才说要对人和物进行变通,现在又说变通是翻译,这当然是错误的。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到,柯三龙所说的变通就是找出《红楼梦》作者没有明说而只是暗写的内容,并通过字词的互换将暗写变成明写。如果《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着暗写隐写的内容,那么将这些内容变成明写的内容,找到《红楼梦》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意图,那当然是好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从后面可以看到,柯三龙根本不知道哪里是暗写而只是随便找一些句子,然后就用一些字形和读音相似或相近的字词代替这些句子中的字词,使这些句子的意思与自己臆造的结论一致。由此可见,柯三龙的变通过程改变了句子的含义,不能说是翻译过程。因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中意思没有变化。实际上,柯三龙歪曲了《红楼梦》作者原意,是误导了读者而不是便于读者阅读。柯三龙的这句话到以便读者阅读”“语意就尽了,即句子就结束了。后面的是一块有语病赘肉,我这里不多讲。

        下面举几个例子。一、柯三龙变通”“一从二令三人木时说:我一再重复(一从),反复命令(二令),大伙们(三人,俗称三人为伙),要看到'末世(木)。我要说一下,这句话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前面并没有指出或说明这句话是变通”“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这种写作方法不恰当。再具体来看,一从二令三人木是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判词的一句,与判词相配的画是一片冰山一只雌凤。一般读者和专家都认为这副画和判词指的是王熙凤。那么一从二令三人木当然就是说的王熙凤了。柯三龙所说王熙凤既不是皇帝又不是宰相,只不过是一个管家,她一生的命运为何要写得这么玄奥莫测?就表明柯三龙对世事,对《红楼梦》都一无所知。我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庭中的男女各色人等。王熙凤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王熙凤并写得玄奥莫测当然是正常的事。柯三龙根本不懂《红楼梦》,一心只想着皇帝和宰相,恨不得所有的笔墨都来写皇帝和宰相,写得越玄奥越好。

判词是写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王熙凤的人生经历的。《红楼梦》作者用的是叙事手法,所以柯三龙将一从二令三人木”“变通成《红楼梦》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讲的话当然是错误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是序数词,用在这里表示王熙凤人生经历的顺序。柯三龙在变通中把说成一再,把说成反复,把说成重复,把说成命令。柯三龙说《红楼梦》作者站在那里大声说:我一再重复,反复命令重复什么?命令谁?什么命令?柯三龙没有讲清楚。我说,只有上级才能命令下级,《红楼梦》作者写小说,与谁也没有上下级关系,哪能谈得上命令。把三人说成大伙,把说成末世,柯三龙是说《红楼梦》作者在反复命令大伙要看到末世。柯三龙所说根本不是句子,不能表达任何意思,说明柯三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句子。我认为柯三龙的变通实在是瞎说,背离了《红楼梦》作者原意。最后还要说一下,大伙们中的是多余的,因为大伙本来就是复数代词,指大家,不需要加

       二、现在将柯三龙的其它相关原文引录在下面。

 

        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将桂花夏家长安显示出来,桂花夏家是人名外号,长安是地名,一看就知道这是暗语,是作者把他要说的话藏在人名和地名里。那么这人名和地名所隐何意?

        “长安读藏在暗处。桂花夏家:重要的话转向了下一家。这下一家指的是哪一家呢?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作者通过香菱和宝玉的对话介绍了薛蟠与桂花夏家定亲的情况。由于夏家”“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所以长安城中人们都称其为桂花夏家。我说,作者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谈到桂花夏家长安城,并没有特意点染突出这两个家名和地名,说不上烘云托月,也就根本没有将其显示出来的意思。柯三龙这里所说不恰当。再说,桂花夏家是一个家庭的名称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柯三龙连这点小问题都搞错了,还说一看就知道这家名和地名是暗语并说作者将要说的话隐藏在家名和地名里。我说柯三龙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世上有羞耻二字。一般来说,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话是不能随便讲的。这是狂妄自大的表现。象长安这样的普通地名书中多的是,你怎么知道它是暗语呢?

 接下来柯三龙说长安中的隐语是藏在暗处。我说你柯三龙怎么知道《红楼梦》作者是把藏在暗处这句话隐写在了长安中呢?按柯三龙的思路,长安一词可以隐写无数条隐语,如隐藏在安全处生长在岸边等等。难道能说这些都是《红楼梦》作者所写的隐语吗?再说,藏在暗处没有指明什么隐藏在暗处,所以没有任何意义。难道《红楼梦》作者会将没有任何意义的话隐藏在字词中么?

柯三龙说桂花夏家中的隐语是重要的话转向了下一家。同样,我可以找出无数条类似的隐语,不过我不想浪费笔墨。我们还是看一看柯三龙的思路。柯三龙从想到,再联想到贵重,再取一个,然后与组成重要可直接说成,最后再加个组成重要的话。按柯三龙的意思,《红楼梦》作者想要将重要的话四字隐藏在桂花中要转四道弯,有这个必要吗?难道重要的话四个字就能引来杀身之祸,引来文字狱而必须隐藏起来吗?我说这都是柯三龙臆想的结果。柯三龙把夏家说成下一家,这下一家是个地方俗语,指牌桌上坐在右手边的那个人。转向是柯三龙另外加的,其本意是转身面向,只能用在人或能转动的物体上,所以说这个转向与前面重要的话搭配不当,因为不能转向。当然,柯三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再往下,柯三龙一下子就从第七十九回跳回了第五回,说副册在上,正册在下,下一家就指正册。最后就说正副册藏有重大的寓意。这真是无油无盐的淡话,谁不知道册籍里隐含着一定的意思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柯三龙的变通就是瞎说,是完全错误的。变通的结果与《红楼梦》原意不符。

第三点、 下面再分析柯三龙关于大纲主题思想的几篇文章。柯三龙的提问大纲是什么内容呢?是错误的,不能说大纲是内容,因为大纲不是内容。我们只能问什么是大纲?或大纲是什么?接下来柯三龙说:大纲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主骨,亦是书的实质。”“大纲既是一条主线,必然有两端;既然有两端,必是一句话;既是一句话,必然有主谓宾等。……”我们只能说大纲是什么,即大纲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两个概念,不能说大纲又是这又是那,所以柯三龙主线、主骨、实质的说法是错误的。由于柯三龙根本不懂大纲的含义,不知道大纲是什么,就把网撒大些,免得把鱼漏了,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具体来说,柯三龙说大纲主线主骨实质,那么我要问,主线主骨实质又是什么呢?我说主线主骨实质都不是指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含义还需要进一步界定或说明,也就是说,这三个概念的意思不明确,柯三龙用三个意思不明确的概念定义大纲,那大纲的意思还是不明确,简单地说,柯三龙还是没有说明大纲是什么。

往下,柯三龙不知为什么舍掉了两条鱼只取主线这条鱼并且在心里确定了大纲就 是一条主线。柯三龙在心里这样想,用笔写下来都不要紧,就是不该用既是这个词。因为既是既成事实,得到普遍认可的意思。但事实上,这句话里面暗含的判断大纲是一条主线是不确定的、还需要论证的,所以这里用既是就是错误的。柯三龙还把主线当成一根缝衣服的线并说必然有两端,我说主线是个抽象概念,不能说有两端。柯三龙后面还进一步说明哪是起端哪是末端,这真是荒谬至极。这样的荒谬还有一线两端为依据。接下来的既然有两端,必是一句话就更荒谬了,这句话隐含着只要有两端的东西就是一句话一句话有两端这样的意思,那一条木棍有两端,那木棍也是一句话了?我的意思是说,是一句话有两端没有任何联系,风马牛不相及。说一句话有两端也是错误的。柯三龙的意思大概是想说“'大纲是一句话,当然,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一句话指的是任何一句话,没有具体内容。最后的既是一句话,必有主谓宾等。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说,你柯三龙在研究大纲的时候怎么说起句子的结构来呢?

        我刚才针对柯三龙所说大纲是什么谈到了大纲不是什么。我说柯三龙不知道大纲是什么,没有学过大纲不要紧,你可以查词典。我们讲话、写文章时,用词要以词典为准,不能凭想象,更不能象柯三龙那样变通。所以象我们这样水平不高的人写书,词典要放在手边,我相信柯三龙也是这样。但我感到奇怪,柯三龙写了二十五年书,关于大纲的文章有几篇。你就没有查一下大纲这个词吗?翻开词典就可看到,大纲,(著作、讲稿、计划等)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我们再查与其相关的提纲(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内容的要点。这里的解释虽然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纲提纲都是内容的要点,即大纲就是提纲,我们对大纲不熟悉但对提纲很熟悉,学生在写作文、写发言稿的时候,老师都要让他们先拟个提纲,即先在一张纸上把要写的内容简单、概括地写几条,这写在纸上的几条就是写文章、发言的提纲,也即是词典中所说的内容的要点或曰大纲。现在清楚了,大纲就是提纲,就是预先在纸上写好或曰拟好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排列有序的几条要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大纲是事先就写好的,是写文章的依据。作者不会把大纲写进书里,在书里是找不到大纲的。大纲不是绝对必要的而是可有可无的,这个问题与作者个人的习惯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写文章、作报告都要写大纲或拟提纲。即使拟了大纲,文章写完了,报告作完了以后,大纲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作者发表文章,没有看到哪个发表大纲。简单说,文章或书里是没有大纲的,所以柯三龙所问有没有大纲?回答是肯定的。是错误的。

        我这里还要谈到柯三龙《对总纲的理解》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错误却不少。开始的问句总纲该是什么样的?拖泥带水,听起来就不顺耳。直接问总纲是什么?又简单又明了。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是什么。总纲又没有形状又没有体积,不能问是什么样子,因为它没有样子

接下来的几句话就可把整部书的主要方面内容概括起来叫总纲。这句话虽然不通顺但所表达的意思倒是正确的。我先分析柯三龙的句子,然后再把句子理顺。我们这里是在定义或解释总纲,即要说什么是总纲。这个什么就一定是名词,……概括起来是一个字结构句子,不是名词,也即没有指明什么所代表的名词,所以柯三龙的这句话不能解释总纲。我把柯三龙的这句话稍作修改并写成能够概括整部书的主要方面内容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就是该书的总纲。这句话就是用名词解释名词,结构是正确的,至于解释得是否正确,就要看这个名词前面的定语。我前面有一章专门谈《红楼梦》的总纲,柯三龙这里表达的意思与我前面的解说是一致的,这就不多谈。

关于《红楼梦》总纲的具体内容,柯三龙谈到脂批四句乃一部书之总纲。我前面谈了,脂砚斋可能对总纲的理解与现在不一样,那四句不能说是总纲。柯三龙进一步说这四句主要是介绍佛教方面的,所以是总纲,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因为《红楼梦》主要不是谈的佛教。我这里只简单讲一下,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概括了全书主要的三大部分内容,所以是全书的总纲。

        我还要谈到什么是主题思想。这个问题很简单,主题思想也称中心思想,即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四点、 下面我就对照刚才对大纲总纲主题思想的解说,分析柯三龙的相关文章。现将相关文字引录如下:开卷第一回目的前半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就拉开了大纲的一端。而这一端叫《石头记》。……”“'通灵宝玉是补天的物,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它是书大纲的一端。……”“'字是书的旨,即大纲要达到的目的及其意义。”“'为纲,'为旨,二者界限分明。开卷楔子篇'’'作法将大石变成了',所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拉开了大纲的一端。而书至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又拉开了书大纲的另一端,……这大纲的另一端是什么呢?就是秦可卿的'字。”“所以''二字是书的大纲。”“''二字是书的大纲。对于这一大纲,又通过''成婚,用形象的故事来说明这一大纲。……”“对于书的这一大纲,如果不知变通,简单地说''是书的大纲是说不通的。变通是本书写作方法的本旨。……”“……'可以读''字就是大纲的另一端,而这一端叫《红楼梦》。”“'通灵宝玉是秦始皇的玉玺,所以,大纲另一端是个'字。”“书至第七回,宝玉会秦钟再次介绍''二字是书的大纲。对此大纲,记得有条批语指出'宝玉会秦钟,大有深意存也”“书至第八回则是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书的这一大纲,拉开了钗黛之争的序幕。也就是说,钗黛之争宝玉的实质,才是书真正的大纲。”“''成婚是书的大纲。”“''成婚的实质是写清王朝的皇权。所以,清王朝的皇权是书的大纲。”“钗黛之争宝玉的爱情悲剧,兼寓雍正夺嫡事,这是书的大纲。换言之,本书写钗黛之争宝玉的同时就是介绍了雍正夺嫡事。所以,写清王朝的皇权,是书的大纲,……”“钗黛之争宝玉爱情悲剧是一条副线,而写清王朝的皇权是一条主线,也就是大纲。”“为什么写清王朝的皇权一定就是书的大纲呢?”“有人会问,你说《红楼梦》的大纲是清王朝的皇权,那皇权又是什么样的呢?”“皇权是一种意境,由'通灵宝玉来象征,加上'字即大纲。”“'通灵宝玉是书的纲、书的主题和实质。”“'红学研究搞了二百多年,竟没有人知道书的大纲、书的主题思想就是'通灵宝玉……”我这里引录了十多句柯三龙关于大纲的论述。我前面讲了,大纲只不过是写书前拟的提纲,书写完了,提纲就丢了,在书里面是找不到大纲的。柯三龙在《红楼梦》中找大纲只不过是在水中捞月、在镜中摘花。柯三龙关于大纲的所有论述都是错误的。

我这里就具体分析一下。书中本来没有大纲,柯三龙还说大纲象绳索一样有两端。第一回拉开了一端这一端叫《石头记》通灵宝玉”“是书大纲的一端,第五回又拉开了另一端就是秦可卿的'“'字就是大纲的另一端,而这一端叫《红楼梦》。书的名称成了柯三龙臆造的大纲的两端的名称,通灵宝玉二字成了大纲的两端,柯三龙的这些说法完全脱离了《红楼梦》原文原意,荒诞、匪夷所思,我只能用瞎说来形容。柯三龙一时说二字是书的大纲,一时又说二字是大纲,还说通灵宝玉大纲,还说钗黛争宝玉是真正的大纲成婚是大纲,清王朝的皇权是大纲。柯三龙根本不知道大纲是什么,所以就瞎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真正的大纲的说法就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都是假假的大纲,自己否定了自己。最后柯三龙说清王朝的皇权是大纲,并把前面提到的情节都变通皇权,这种变通是错误的。《红楼梦》根本没有写到皇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柯三龙将大纲当作书的内容,有时将主题思想当作大纲,这当然是是错误的。柯三龙的这些句子有些语法方面的错误,如我们不能说拉开一条绳索的一端拉开打开使……的意思,即使某关着的门户等成为开着的状态,如可以说拉开窗帘拉开序幕等,绳索的一端不是处于关合状态,不需要打开,所以就不能用拉开而只能用拉出一类的词。再还有,主线大纲是名词,只能用名词解释名词,所以……皇权主线大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其余我就不多讲了。

        第五点、在谈柯三龙关于主题思想的论述以前,我先谈一下柯三龙对部分《红楼梦》文字的解说或曰变通。在《对大纲的补充说明》一文中,柯三龙将《红楼梦》作者所说宝钗进京参加宫里选秀说成是宫中选太子,将对宝钗的描写品格端方中的端方说成是雍正,宝钗进京就喻指雍正夺嫡事。这种变通当然是错误的,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说宝钗进京选秀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各路人物集中到贾府,便于写作。

还是在这篇文章中,柯三龙说《红楼梦引子》就是引导读者(你)进入书的主题,将开辟鸿蒙说成是请(读者)开通思想意识,将谁为情种?变通为谁是事情的根源呢?,将都只为风月情浓变通为都以为写的是爱情小说。接下来也是错误的,我就不多列举了。柯三龙自己相信所翻译的是准确的,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作者写书没有引导读者的意思,《引子》对后面的曲子有引导和预示的作用,开辟鸿蒙是时间状语,意为开天辟地以来开辟没有开通的意思,鸿蒙不是思想意识只能指人不能指事情,情种,所以可以说谁为情种不是事情不是根源事情的根源不是,所以问句前面不能用因为不是以为风月情浓不是指爱情小说。我这里主要是说给广大读者听,我说柯三龙的所有解说都是错误的,柯三龙是听不进的,因为他有变通这个法宝,他可以瞎变乱变,不以文字为准。

        在第二部分的《也论真假并存》文章中的第二小节说家而说国家中,柯三龙说道:第五回:当宝玉看完了图册之后,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仙姬笑道:'你等不知原委,……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便是吾兄弟之幸了。’”先说一下,这段文字开头第五回后面不宜用冒号。柯三龙这里叙述事情经过的文字不太准确。在宝玉弃了卷册到警幻仙姑向众仙子讲这一段话之间还有一段文字,如随了警幻来至后面,警幻仙姑笑着叫众仙子出来迎接贵客,众仙子怨谤警幻仙姑等,不是象柯三龙所说那样,宝玉一看完卷册后警幻仙姑就携住宝玉的手讲话。柯三龙的这段话转述了警幻仙姑的讲话,《红楼梦》作者通过警幻仙姑的讲话推出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柯三龙转述的文字与1982艺研院本中相应文字有较大的差别,有很多字词被改成了现代用语,如改成了,最后的改成了便是改成了,其它就不多说了。原文中警幻仙姑讲话的后半部分没有被引用,中间的省略号是我加的,因为这段文字前面引用过,为了避免重复,我将中间部分省略了。我前面对警幻仙姑的讲话和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作过详尽的分析,谈到警幻仙姑讲话在全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为剖腹深嘱是全书的总纲,柯三龙是听不进这些话的,我这里也不多讲。

       柯三龙认为理解这段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置身事外,以读者的身分评价这一段话,另一种是把自己当成宝玉回答问题。柯三龙采用后一种方法,我与柯三龙的意思相反,认为我们读者应该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评价和看待这段话,而不是象柯三龙所说应把自己放在回答问题的角度上,是理解此书的关键,而不是去评论。”“置身事外就是不带任何情绪和观点去评价和研究《红楼梦》中的相关文字,这是正确的方法。柯三龙的这句话不通顺,应该去掉,把自己放在……角度上不太恰当,宜改成站在宝玉的立场回答问题,后面的……”这部分要移到中间来,该句可改为站在宝玉的立场上回答问题而不是去评论,是理解此书的关键。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看问题。

接下来柯三龙所说贾宝玉阅册是读者,那看书的人同样也在阅册,所以也是读者。宝玉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极为错误的。我们读《红楼梦》,看书中情节,即看贾宝玉浏览金陵女子卷册,所以看书人是读者。这个读者指的是读《红楼梦》这本书的人,即《红楼梦》的读者。但贾宝玉看的是卷册,只能说贾宝玉是'卷册的人或曰“'卷册的读者。这读者不是那读者。柯三龙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再说,读者要搞清楚的问题与贾宝玉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不同的。从语法上看,阅册用得不恰当,因为没有阅册这个词,不是随便将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可以组成词的。阅册是读者也用得不恰当,两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意思也表达得不清楚。这句宜改为因为贾宝玉在阅读卷册,所以他也是读者。

下面的“'警幻二字是告诫变化了的人叫'警幻,这个人就是作书人曹雪芹。不成句子,意思也不清楚,我也不打算修改。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虚拟警幻仙姑这个人物是为了对宝玉进行警戒,警幻仙姑的讲话实际上是作者的意思。下面的“'警幻嘱宝玉,即是作者告诫读者注意的话。当然也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警幻仙姑警戒宝玉实际上是《红楼梦》作者在警戒宝玉。不能说是作者在警戒读者。在语法上,这句话也不恰当,宜改为“'警幻仙姑嘱咐宝玉的话,也即是作者告诫读者的话。

         柯三龙根本不懂警幻仙姑这段讲话的意思,也不愿从整体上去研究,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出几个孤立的小句子,并说这些小句子重点作者要说的,就只有几句话。其余的都是托词。柯三龙还将这种断章取义、自欺欺人的方法冠以重点探测法的美名。具体来说,柯三龙将警幻仙姑对众仙子说的你等不知原委”“变通你看书的人知道事情的原委吗?我说警幻仙姑是剧中人物,哪有剧中人物对读者讲话的道理呢?我只能说柯三龙错得离谱。

接下来柯三龙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是重点句,而重点句中只有''是重点两个字。'吾家即我家。自国朝定鼎:从国朝定鼎。'吾家是一个概念,'国朝定鼎又是一个概念。所以,这是说家而说国家;谈情而谈政治的一套手法,叫'兼寓柯三龙这里说的重点句不是个句子,只是一个主语和一个状语。柯三龙就是看上了这里面的两个字,这两个字,一个作主语,一个在状语里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重点句又没有论述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柯三龙讲了一通废话后就说所以,这是说家而说国家,意思就是以家说国,即表面上是说而实际上是在说国家。前面没有任何因为的意思,即没有讲任何原因,柯三龙没有理由用这个所以,也没有理由说这句话以家说国的意思。

顺便说一下,重点两个字要改为两个重点字。柯三龙后来所说“'宁荣二公之灵只是托词,没有实在的意义,”“'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绝非是宝玉一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读者。”“要宝玉也就是要读者跳出'情欲声色的迷人圈子,'入于正路这就是书的主题和实质。都是错误的。柯三龙把不理解、不懂的文字都说成是托词,没有实在的意义。柯三龙把读者和贾宝玉混为一谈,要读者跳出迷人的情欲声色圈子,这些都不是《红楼梦》作者原意,当然也不是《红楼梦》的主题,只是柯三龙的想当然。

        柯三龙谈到了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与袭人关于文死谏,武死战的一段对话。柯三龙引用的原文与我看的艺研院本的原文差别比较大,我这里就不引录原文了。我前面讲过,贾宝玉的讲话集中表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忠君拥君思想,同时也表现了《红楼梦》作者对历史上的忠臣、奸臣的认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认识不一致。这段话也说明当代主流红学所持的叛逆论反封建论都是错误的。柯三龙与主流红学一样,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是错误的。柯三龙说宝玉话外意思只有打倒皇权,推翻帝制,建立人民大众的国度,实行民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谏臣和昏君的问题。柯三龙将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强加到二百多年前的《红楼梦》作者和小说人物贾宝玉的身上,其错误自不待言。

        第六点、现将柯三龙对于《红楼梦》作者的认识,关于《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内容或曰主题思想的相关文字引录如下:作者雪芹深恶痛绝皇权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他自己深受其苦,号召人民起来造反,务必铲除皇权这一祸根,这就是他写《红楼梦》的目的,……”“为被压迫者着想,为被压迫着的人们谋利益,为广大被压迫的人们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是宝玉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翻皇权统治,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说,宝玉'至真至诚的情是为被压迫者服务的真情。这个真情是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曹雪芹写《红楼梦》,阶级斗争观念非常明确,政治原则性极强。为谁,反对谁都界线分明,用现在的话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点都不过分。至于他如何有此思想境界就不得而知了。”“我认为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已超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范畴,具有初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态。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宣传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红色宣言书。”“'是革命的意思,革命的过程也就是造反的过程。'字是书的宗旨和本意,也是紧扣补天这一主题思想的。”“'通灵宝玉是皇权的象征物,而皇权又是天的象征。因此,首先必须反皇权,这样才能补天。而'补天就是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是最高政权的象征。人民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补天的目的。”“打倒皇权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和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贾宝玉叛逆的言行就是反对皇权统治的。而贾宝玉所追求的就是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通灵宝玉是补天的物,而贾宝玉是补天的人。”“所以,打倒皇权,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是水到渠成之事。”“《红楼梦》是一部为平民着想,为平民服务,宣传民主、鼓动叛逆、教人造反的书。目的是要人们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补天思想的核心。我说柯三龙的这些说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现代语言,与《红楼梦》没有任何联系,都是柯三龙自己想象和臆造并强加给《红楼梦》的。由于这些说法匪夷所思、荒诞至极,错误极其明显,所以无须作太多的批驳。这些句子也大多不通顺,有的缺少主语,有的词语搭配不当,我这里不及细说。

早在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兴盛时期,即后来所说的康乾盛世。当时的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没有明显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即当时还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这种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 ,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农奴。当时只有少量的自耕农和家庭式作坊。也就是说,当时没有拥有一定资本的工厂,当然就没有资本家和工人。没有无产阶级,哪有无产阶级思想,哪有无产阶级思想家?柯三龙这里说《红楼梦》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宣传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当然都是瞎说。

柯三龙不懂存在决定意识这条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才肆意瞎说。一定的生产方式、社会状态和物质条件产生相应的思想意识,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无产阶级就不会产生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中国的无产阶级思想也只是清朝灭亡后,在资本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明在《红学四十年》一文中谈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基本理论,即一个新的阶级和阶级的思想的兴起必须有一个质的变异为前提。对照这条理论,我们看到,在康乾时代,生产方式和社会状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当然就更没有产生质的变异,当时就没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兴起,所以柯三龙所说的无产阶级思想家是根本不存在的。

柯三龙所说《红楼梦》作者深恶痛绝皇权,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是号召人们起来造反,推翻皇权。这些都只是柯三龙的臆想。实际上《红楼梦》作者整个家族受皇家恩典,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达百年之久,而不是象柯三龙所说的那样深受皇权之害。按柯三龙的说法,贾宝玉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当然不知淫为何物。但现在柯三龙把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说成为人民利益、为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英雄,说他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都是信口雌黄,没有任何根据。

       柯三龙反复讲“'是革命的意思红象征着革命“'字是寓意于革命和造反的。我说这只是柯三龙的意思而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字的本意是指象鮮血那样的颜色,象征喜庆、顺利、成功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结婚称为红喜事,新娘用红盖头,光荣榜称为红榜等。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人们就称革命军队为红军,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和人民的政权为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后又用红旗做党旗和国旗。于是字就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革命政权。这里要特别注意,字只在1921年以后才象征革命并且只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二百多年前的清王朝时期,字没有这个用法而只有喜庆、吉祥的用法。《红楼梦》作者也不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字。柯三龙将1921年以后字的这个用法提前二百多年用在清王朝时期,这当然是错误的。这就是陈林森写的《中国人常见的病句》一书中所说的提前用典的错误。就象说999年出生的包公看到了1125年出生的陆游名句一样。

        我前面讲了,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作者用神话故事引出的一个道具,其作用就是记录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并刻录在自己身上,从而形成石头写书的假象,增加小说的神秘性和可读性。柯三龙说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并将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说成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又进一步说通灵宝玉象征皇权,《红楼梦》就是一本反皇权的书。这些当然都是错误的、是无中生有,我不想多讲。

柯三龙的说法自相矛盾,如说通灵宝玉是皇权的象征物,皇权是天的象征。接着说必须反皇权,又说要补天。我说,既然皇权是天的象征,反皇权就是反补天就是补皇权,柯三龙这里说既要反皇权又要补皇权,既要补天又要反天,大概柯三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至于说宝玉的叛逆言行,宝玉反对皇权,要打倒皇权,建立人民的政权,并还说这是水到渠成之事。我说这些都只不过是柯三龙的杜撰和瞎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能打倒皇权吗?《红楼梦》作者会赋予一个小孩反皇权的使命吗?柯三龙所说的到了哪里,成了吗?这不须要多说,事实是,柯三龙所说的也没到,也没成。直到《红楼梦》问世150多年后才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柯三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最后分析一下柯三龙这几段话中的最后一句目的是要人们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补天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前面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语意已尽,应该与后面没有联系。中间部分是半头话。前面没有只有,后面就不能用才能。这里如果要用才能,前面必须加只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这类分句。也可以去掉才能,使掌握……”建立……”并列,共用前面的主语,成为另外一个小分句。后面部分没有主语,也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从语意上来看,这部分的主语是前面的建立……”掌握……”。当然,也可以用这些来代替。这句话的意思也是错误的。

        第六点、最后谈一下柯三龙错误的根源。我开始就讲了,这个根源就是柯三龙再三炫燿和推崇并随时运用而且运用自如变通法。按柯三龙的说法,变,必有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字义,而字义必须要和上下文相统一。”“不同的理解”“都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否则就是乱扯。柯三龙这里说的变通准则字义,但实际上,柯三龙从来都没有以字义为准则而是瞎变、乱变,其目的就是变得与他自己设定的主题思想一致。这就是柯三龙说的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我这里要说柯三龙所说的主题思想不是通过研究《红楼梦》的文字得出来的,是自己主观想象或臆造出来的。柯三龙接着就通过变通,实际上就是改变《红楼梦》字词句的含义把《红楼梦》往自己设定的主题思想上扯。这就是柯三龙说的服从于主题思想

比如柯三龙说出家象征造反只有让出家象征造反,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才是完整的、鮮明的。柯三龙这里把出家变通为造反,就是使出家这种行为与他自己设定的叛逆、反皇权、推翻清王朝、建立人民的政权的主题思想相一致。柯三龙这里用了一个字,这里是使致使的意思,也即由于某种原因或外力使得某种结果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出家本来不象征造反,是柯三龙把出家说成或变通成造反的,其目的就是保持贾宝玉叛逆精神的完整性,即出家前后都具有叛逆精神。我前面讲了,出家前贾宝玉根本没有任何叛逆造反的精神或行为。出家就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清修来世,更不是造反。要是按柯三龙的说法,不管哪个朝代都可以把寺庙、尼庵里的僧人、尼姑都抓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造反呀!但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这样做。这说明柯三龙所说都是错误的。

       柯三龙说:假如都对字乱下定义,汉字解释也就乱了套。事实上柯三龙就以变通为名,随意曲解汉字的含义,如说有意识地写皇权的荒淫叫'意淫’”警世和告诫后人,对于变化了的人要有警惕性,叫警幻仙子等。可以说柯三龙对《红楼梦》中所有字词句的理解和解说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字乱下定义。这里对字……下定义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也不多说。

        柯三龙说:所谓'史笔就是历史学家记载国家的发展历史。”“什么叫'春秋'春秋就叫史笔,是历史学家记载国家历史的。用贾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来说明清王朝必然也是要灭亡的命运,这就叫史笔,是通过写家而写国家的一种兼寓形式。如果把假话当真,就忽略了真话的存在。说家是假话,说国家才是真话,望宝玉继业说的是假话,叫读者跳出迷人圈子才是真话。”“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是一通假话。我说,春秋原指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后来就常常作为历史著作的名称,相传孔子修订鲁国的史书《春秋》时一字含褒贬,后来就称写文章时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史笔就是写历史的笔法。就象史籍史料指历史书籍、历史资料一样,两者的语法结构一样,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与大多数史书史料有一定的真实性一样,用来记录历史的笔法一般也忠于历史、有一定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史笔较为直白、真实,与隐含曲折、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不一样。柯三龙这里说“'春秋就叫史笔当然是错误的。史笔是名词,不能用历史学家记载……历史这样一句话来解释,只能解释为“……的笔法。柯三龙这里的所有的解说都是错误的。

柯三龙用贾家必然灭亡预示或说明清王朝也必然要灭亡也是错误的。《红楼梦》作者没有这个意思。我前面也讲过了,贾府的命运就在清王朝的掌控之中。贾府的灭亡就是当时的清王朝政府造成的,所以贾府的灭亡与清王朝的命运没有任何联系。再说,从语法上看,用贾家必然灭亡……,来说明……”只是一种比喻手法而不能说是史笔,也不是什么兼寓形式

接下来我还要说,《红楼梦》中,写的话,都是作者的话,是真话;《红楼梦》中没有写的话,柯三龙臆造的写的话都是假话;写宝玉继承祖业、复兴贾府的话是《红楼梦》作者写的、是真话;叫读者跳出迷人圈子是鬼话不是人话;当然不是《红楼梦》作者的话。而今后万万解释,……”紧扣全书主题,也是全书的精华,是真而又真的真话。

        关于柯三龙的书,我就谈到这里。最后讲几句话。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和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是错误的。我只可惜柯三龙白白浪费了二十五年的大好时光或曰青春岁月。如果柯三龙还要写文章,不论观点如何,我希望柯三龙把每个句子都写通顺,最好从小学五、六年级的造句练习开始。我还要对柯三龙的女儿说几句话,如果想继续研究《红楼梦》,一定不要走你父亲的老路。要认真读《红楼梦》原文,要对红学有个基本的了解,搞清楚哪个学派的观点比较符合《红楼梦》原意,再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至于走哪条路,当然由你自己决定,由于不知道你的学历,不好多讲,言尽如此。

 

                                  第二节  评刘同顺的《真假两面看红楼》

        刘同顺,山东潍坊人,1964年出生,硕士学位,应用研究员职称。

         我开始就说,刘同顺写出来的句子怪怪的,有些还不通顺。先看《序》中的两句话红楼梦的读者多,研究者也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这热闹的争论中不妨凑进来,也给大家增添一点趣味,供大家赏鉴。第一个句子的前面两部分是两个完整的小分句,读者研究者是主语,是谓语,红楼梦的是定语。这两个小分句的意思完整,语意已尽,应该与后面没有联系。后面部分没有主语,即没有说明什么热门话题。从语意来看,前面的主语读者研究者不能作后面部分的主语,因为不能说读者研究者是热门话题。前面的红楼梦是定语中的成分,在语法上,定语中的成分不能作后面句子的主语。再看第二个句子,前面部分的在这热闹的争论中是介词引导的状语,凑进来是谓语,没有主语,当然,这个主语指《序》的作者自己,是可以省略的。但这里没有讲清楚凑进哪里来,而且前面的状语没起任何作用,与谓语没有任何联系。我认为前面两部分应改为(我)不妨凑进这热闹的争论中,给大家增添一点趣味。后面的小分句没有主语,也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总不能说我供大家赏鉴吧!所以,这里必须加我的这些文章一类的词组作主语。

        刘书第一篇的篇目是红楼梦现实背景探秘,在《引言》中多次提到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我认为现实背景的说法不妥,应该用历史背景,因为现实主要用来指现在。刘同顺在《引言》中问: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作者究竟是谁?我们看到,刘同顺提问后并没有回答,这是不恰当的。刘同顺应该作简单的回答,如可以说这正是本篇要探讨的问题。我还要说,在问句后的一句话在红楼梦的大量描写中,基本反映了故事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中没有主语,前面的……是状语,反映了……情况是谓语,就是没有主语。其实是刘同顺把句子结构搞错了,错把主语当作状语,我们只要把状语中的前后两个字去掉,剩下的部分红楼梦的大量描写就是句子的主语。谓语部分的故事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中的词语排列不当,大致不能修饰历史背景只能修饰情况,这部分可改为故事历史背景的大致情况

        对于刘书,我只谈两点。第一点就是刘书第一篇谈到的《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刘同顺说:正如一位红学大家讲的:要想别立新说,首先要有足够的证据推翻以前的观点,然后再讲自己的观点。刘同顺在认同胡适的曹家家事说的基础上别立谁是《红楼梦》作者的新说。刘同顺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往下看。

刘同顺为了否定曹雪芹作者说,开始就提出了许多疑问,如“……别说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是否真有其人,就连曹雪芹的名字也未必真切。”“我们感到作者写红楼梦将真事隐去,作者肯定也是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他究竟是谁呢?刘同顺提出这些疑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读者对曹雪芹作者说的怀疑。此后,刘同顺就进行论证。即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现实曹家的人物进行比对,引用袁枚的文字,重新解释敦诚、敦敏、明义等人的诗作。对于论述的过程,我就不多讲了。于是刘同顺就说:从红楼梦的前半部以及暗示后来的情节来看,曹颙和曹頫这代人是比较符合红楼梦描写背景的。”“……这也正是我们前面分析的结果,故事对应的仍然是曹颙和曹頫这些人。我先说一下,上面引文中的暗示后来的情节应改为暗示的后来的情节

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刘同顺从两个方面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方面就是自传说和小说情节与现实曹家的比对,得出的结论是现实曹家的曹颙和曹頫这一代人中的某人是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也是《红楼梦》的作者。第二个方面就是小说中关于作者生活状况的描写和敦诚、敦敏等留下的诗词等资料,从这方面得出的结论是曹雪芹是书的作者。刘同顺把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结论揉合在一起,说曹雪芹就应该是曹颙和曹頫这代人。刘同顺的这个结论与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雪芹者,练亭织造之嗣君也。是一致的,所以刘同顺说:袁枚对曹家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他讲曹雪芹是曹寅之子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接下来,刘同顺说书中的主人公最恰当不过的就是曹寅的亲生子曹颙了。”“总之,分析来分析去,曹颙与书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相比都是再符合不过的了,但曹颙却在康熙五十四年去世了。

在认定曹颙是《红楼梦》作者之后,刘同顺就施展起死回生术使曹颙死而复生。我这里开玩笑,实际上,刘同顺就是论证曹颙没有死。正如刘同顺所说不妨我们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最符合故事原型的人物曹颙没有死去,而是隐藏起来,或是出家了,……”刘同顺一方面设想曹颙没有能力继续承担前辈留下的职责严重的亏空使他中途放弃而出家。于是家人就报个暴病身亡。刘同顺还设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曹家的总后台康熙皇帝一手导演的。曹颙迫于任职的巨大压力,撒手不干了,如果将曹颙治罪,整个曹家都受到牵连,康熙皇帝肯定于心不忍。让曹颙'去,再换新人,一方面可转移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也就保住了整个曹家。我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刘同顺的设想或假设。假设是当不得真的。我只简单地说一下,皇帝又不是曹家喂的,怎么会对一个不负责任,办事不力,临阵脱逃的人如此宽容。再说,按刘同顺的说法,曹颙假死后隐入空门,早已身心疲惫,万念俱灰,哪里还有心思写书。

更奇怪的是,刘同顺将出家后的曹颙与敦诚、敦敏的好朋友曹雪芹合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先是曹颙,假死出家后写书就成了曹雪芹,与敦诚、敦敏交往的正是这个六、七十岁的耄耋老者曹雪芹。为此,刘同顺还按自己的意思解释了敦诚、敦敏的诗句,还说曹雪芹与敦诚、敦敏等人的交往可谓是忘年交,是曹雪芹的学识和诗书吸引了这些天赋较高的年轻人。刘同顺忘记了相关资料表明敦诚、敦敏是在宗学读书的时候结识曹雪芹的,当时他们都是年轻人。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讲了。如果刘同顺将这些假设当作拓展想象空间的智力游戏,说着玩,倒还可以。如果硬要去进行论证,把这些当作真的,就不恰当了。因为这些假设的真实性几乎为零。最后,我要说一句,我实在佩服刘同顺将死人说活的本领。

在第二篇中,刘同顺研究《红楼梦》的艺术塑造后得出的结论是贾府的描写大量仿照皇家的部分形式,其用意就是去影射皇家。刘同顺推出的十六条理由或曰证据都没有实际意义,都不能说明《红楼梦》是影射皇家的。其中一条是在整个宁荣两府,有戏班、有家塾、有寺庙、有粮庄、有太医、有管园子的、有管库房的……尼伶厨裁、清客执事应有尽有,活生生皇宫内的生活。我不知道刘同顺是怎样将贾府生活看成是皇家的生活。没有吃肉,也看见猪在地下走。与电影、电视中描写的皇宫生活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府没有一点点皇家生活的影子。难道皇宫中有家塾,有清客?贾府只不过是皇室家奴,一般的贵族家庭,与王爷、侯爷都不能相比,哪能比皇宫。刘同顺真是信口雌黄,张口瞎说。至于刘同顺所说的,贾宝玉是某小王爷或太子的形象,贾政、贾赦是王爷形象,贾母是皇太后形象等,都是错误的。刘同顺还说贾珍、贾蓉是贾家的长子长孙,''连起来读是否意味着'真龙。或者贾珍的'意味着雍正皇帝胤'的祯、贾蓉的'意味着乾隆的'?这两个读音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两个皇帝的。刘同顺这是走上了索隐派的老路,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我觉得可笑,就不多讲了。

在《贾府的腐败没落》一文中,刘同顺说:虽说作者一再强调只着意闺中,不干涉朝政,可透过描写的这个贾府闺中,描写得这个贾府荒淫无耻、腐败无能,将贾府的种种丑恶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们感到红楼梦如晚清时代的鞭挞小说一样,都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红楼梦描写贾府腐败没落的意图是比较突出的,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认识到这点。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人们带着阶级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其中很多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问题。……在我们没认清贾府这个假形象之前,人们感到作者仅是一个家庭叛逆,认清了贾府是一个塑造的假形象后,我们也就认识到作者描写贾府腐败的真正用意,这是对整个清朝封建统治最高层的有力揭露和批判!这第一段话读起来不顺口,语意不连贯,虽说后面应该接但实际上一类的关联词,透过描写……”要改为透过对贾府、闺阁的描写,后面的描写得应该改为看到了一类的词,体现地应改为表现得。第二句话中的要改为就象时代要改为时期都是要去掉。这段话可改写为虽说……,不干涉朝政,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透过作者对贾府闺中的描写,看到了贾府的荒淫无耻和腐败无能。作者将贾府的种种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感到红楼梦就象晚清时期的鞭挞小说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第二段话也有不妥之处,红楼梦后面要加作者二字,因为说作者的意图比较好一些;比较突出要改为非常明显,因为我们不能说意图突出;我们不能说带着……角度,只能说……角度看;这里可以用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带着阶级斗争的观点问题要改为现象这是对……”中的要去掉。我就不具体改写了。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描写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和繁荣兴盛,没有描写荒淫,只是实录其事,更没有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描写是写小说的需要,《红楼梦》作者描写的是当时存在的事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奴婢制度,妻妾制度等在当时都是合理的,《红楼梦》作者不可能认为这些制度不合理,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说描写不等于揭露和批判。对那时的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事。而我们现代人又爱将自己的认识强加到《红楼梦》作者身上。刘同顺受了李蓝的阶级斗争红学的影响,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

刘同顺把假设当了,说“……曹颙则不同,他即在江南织造府生活过,又曾在内务府任职,对皇家生活的了解使他具备这样的能力。他正是借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识,将一部叙述自己的奇特生活经历的书,提高发展为一部揭示上层腐朽没落,暗示其走向灭亡的政治小说。刘同顺只是作了大胆的假设,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就说已经死去的曹颙是《红楼梦》作者,这当然是错误的。

就在后面的第三篇《多面红楼要正解》一文中,刘同顺说刘心武节外生枝地编了一段秦可卿的故事哪里称得上是揭秘和研究讲得有板有眼,迷惑了许多人,可就是没有事实依据。刘同顺居然谈事实依据。我说大哥莫说二哥,刘心武的揭秘没有事实依据,你刘同顺的假设哪有半点事实依据呢?曹颙只作过两年织造,同时在内务府当参,织造府和内务府与皇宫内院何止千差万别。可以说曹颙连皇家内院的门都没有进过,刘同顺偏说曹颙了解皇家生活并将皇家生活写进《红楼梦》中,还说《红楼梦》是一本预示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政治小说,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这里还要说一下,如果真如刘同顺假设的那样,康熙皇帝放了曹颙一马,曹颙还不感激得五体投地,哪里还会反对清王朝、哪里还会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哪里还会想到清王朝必然会灭亡。所以我说上面那些都是刘同顺杜撰的。

现将《贾府的腐败没落》一文的最后一段引录在下面。

 

红楼梦诞生于清朝的太平盛世,它揭露了当时的腐败没落,今天,同样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以相同的眼光和视角看到其中描写的腐败,看到腐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乾隆盛世能看到社会的腐败问题不容易,盛世说危言更是难得可贵!

 

最后的难得可贵要改为难能可贵,也可以去掉可贵,保留难得。刘同顺这里是在以古喻今,用过去的腐败比喻现在的腐败,这是在谈当前的时政。我前面讲了,我只研究《红楼梦》不谈时政。我只是说,刘同顺如果是为了针砭时政而无中生有,即为了说时下的腐败就说《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那更是错误的。因为为我所用往往使人戴上有色眼镜,曲解原文。关于刘同顺的书,就谈到这里。

  

第三节 评段晴也、吴玲的《红楼梦真相还原》

 

段睛也,生于1954年,研究《红楼梦》三十余年,是《还原》一书《上部》的作者。研究成果或曰得出的结论,也即《上部》的标题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根据'大观园图填写组装出来的。我们看到,书的封面上写着一部改写红学史的惊世之作。段晴也倾毕生精力研究《红楼梦》,令人敬佩,但愿他能改写红学史,创造惊世之作

先看第一集打开红楼'闷葫芦’”。我现在将开始的两段话引录在下面。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翻看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副册、正册之后,警幻仙姑担心泄露天机,不想让贾宝玉再看下去,就掩上卷册,笑着对贾宝玉说: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警幻仙姑说的闷葫芦什么意思?什么是闷葫芦闷葫芦就是《红楼梦》中贾惜春画的大观园图。什么是大观园图大观园图就是写作《红楼梦》的章回结构图。什么是《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红楼梦》章回结构图就是支撑《红楼梦》文字的框架。

 

这第一段话引出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金陵女子卷册时警幻仙姑讲的一句话。我这里就分析这句话中打这闷葫芦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闷葫芦的解释是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在这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就指卷册中的判词在这里有猜测苦苦思索的意思。警幻仙姑这句话就是要宝玉不要在这里猜测或思索这些难以猜透而使人纳闷的判词。从广义来说,闷葫芦指极难猜测的,具体来说,警幻仙姑这句话中的闷葫芦就指宝玉刚才看的那些判词

在第二段,段晴也提了两个问题后就自己回答,闷葫芦就是大观园图。我说段晴也没有进行论证或作任何说明就作出这样的判断,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刚才引录的警幻仙姑所说打这闷葫芦中的意为这个,有这里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闷葫芦就在这里。当时,宝玉正在看卷册,所以闷葫芦就在宝玉看的卷册中,当然就是指那些判词。而段晴也却说闷葫芦是惜春画的大观园图。而大观园图只是在第四十回才由刘姥姥提起。也就是说,大观园图出现在第四十回以后。所以,如果指称大观园图就不能用。《红楼梦》原文所使用的代词说明了闷葫芦不是大观园图

再说,文章前面的名词或代词也不可能指当时还没有出现过的后面才出场的事物,这就从时间上说明了,闷葫芦不是指大观园图

我们再从词义上来看,因为闷葫芦是极难猜透的一句话或事情,也可以说是哑谜或谜语,所以说是个抽象概念,不指具体的实物。而大观园图是画着图形的一张纸,是个具体的实物。抽象概念不等于具体实物,这是最普通的常识。所以说闷葫芦不是大观园图

我上面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段晴也所说“'闷葫芦就是……'大观园图’”是错误的。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判断是段晴也所有立论的基础。按照一票否决的原理,段晴也的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后面的所有立论和结论就都是错误的。即我可以不必再看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确定段晴也的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但为了进一步认清其错误性质,我还是往下看。

接下来段晴也两番自问自答,说“'大观园图就是写作《红楼梦》的章回结构图。”“就是支撑《红楼梦》文字的框架。如果说前面的闷葫芦大观园图还可以勉强扯到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内容。而现在段晴也把大观园图和一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章回结构图或曰框架扯到一起,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因为《红楼梦》文本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东西。

按警幻仙姑的意思,宝玉是在思索、猜测卷册中那些判词的含义。按段晴也的说法,那宝玉看的、思索的就应该是什么结构图。不要说第五回的卷册中,就是整个《红楼梦》也没有段晴也所说的这个结构图。那你教宝玉看什么、思索什么呢?段晴也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在这第二段的后面还有一句话,《红楼梦》是先写出文本,然后根据《红楼梦》中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人物命运,不同背景设计等,将文本分别组装填写进'《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八门中。段晴也这里开始讲的就是废话,写书当然要先写出文字内容。

按第一回所说,曹雪芹将空空道人石头上抄回的故事”“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当然说的是曹雪芹边写书稿,边增删,边写目录,边分章回,脂砚斋等人就边批阅、转抄,于是《红楼梦》就传下来,这就是《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我不知道段晴也这里说的是”“根据……””“将文本分别组装填写进……八方八门中。如果说的是曹雪芹,那就大错特错。因为我们从《红楼梦》文本或脂批看不到任何结构图的迹象。曹雪芹的话讲完了,书也就写成了。他又没有神经病,他填图干什么?我说这个是段睛也自己设计或臆想的,与《红楼梦》作者无关。

在第一集第一小节,段晴也画了二十多幅结构图,并说《红楼梦》作者遵循'中国古代术数巨系统图的构成规则,……设计《红楼梦》章回结构图,……”我说这些都是段晴也自己而不是《红楼梦》作者设计的。

第二小节的标题是“'老明公山子野不是人。关于这个问题,段晴也有一段文字:'大观园的设计建造,'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划起造。又说'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这里的又说两个字是多余的。接下来段晴也指出,二百多年来,世人”“认定”“老明公号山子野起造'大观园的人是错误的,并说“'老明公山子野所指,就不是人”“而是一组文字符号

从段晴也所引《红楼梦》原文可以看到,设计建造大观园,全亏某某,一一筹划起造。这里所说设计起造都要来做;这里的某某一定是个人;这里的一个后面也只能是,不能是一个;再说,的意思就是的人;对大观园诸事进行规划调度的也只能是人。由此可见,《红楼梦》原文中老明公号山子野者指的是一个匠人。相当于现在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曰工程师。但段晴也不提供任何证据,不作任何说明便硬说山子野”“就不是人”“是一组文字符号,这种行为太过霸道,蛮横不讲理。按这种逻辑,我可以说段晴也根本不是人。再往后段晴也用索隐派的方法对六个字的真实含义进行复原解读,其方法是错误的,其结论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不屑多谈。

我下面要谈的是第三小节隐遁了的'大观园图为何不给世人看。段晴也谈到了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情节。也谈到了刘姥姥在与贾母等人游大观园时说起乡下人过年买年画的事。刘姥姥说这园”“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贾母就接着说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这就引出了画大观园图一事。

段晴也将《红楼梦》对惜春画大观园图一事的八次描写分作六个阶段。我现在就将段晴也引录的《红楼梦》原文引录一部分在下面: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在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这里前面一段出自第四十八回,紧接着还有一句话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这后面一段出自第五十回。

除了上面这两段,我还要把第四十二回李纨带着大家议论画大观园图的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黛玉忙拉他笑道:'我且问你,还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惜春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关于这几段原文,我这里暂不讨论,先看段晴也的评述。

这节小标题中的隐遁隐藏、消失的意思。隐遁了的'大观园图’”就是隐藏起来的、消失了的'大观园图’”。既然消失了,怎么还能给世人看呢?所以这小标题前后意思是矛盾的。当然是由于这个隐遁用得不好。应将小标题改为为何将'大观园图隐藏起来不给世人看。段晴也的意思是《红楼梦》作者故意将大观园图隐藏起来不给世人看。后面还有段晴也的两段话其实,不是惜春'托懒儿,而是《红楼梦》作者故意制造'迷障魇人!惜春把画收起来,故意不给贾母看,就是故意不给世人看,所以才收藏起来。”“……众人,包括读者,终因惜春的'软顶没能看到惜春如何画,《红楼梦》作者又一次故意隐藏了'大观园图’”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我说前面一段话后面的所以才收藏起来在语法上是多余的。

我说段晴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作者不仅没有把大观园图收藏起来,而是多次让书中人物看画。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一幅漂亮林园美女图,图上画着包括宝钗、黛玉、宝琴、丫头在内的众多美女和梅花等。所以段晴也后面所说世人因此不知'大观园图为何物?也是错误的。

段晴也还谈到后四十回的第八十二回并引录了几段文字,其中有丫头翠缕所说的四姑娘画的那张园子景儿四姑娘画的那张园子图儿。段晴也所说“'园子景儿'是抽象的,说明此图开始只是抽象的一个景物是错误的,指实在的风景,而不是抽象的。接下来所说“'谐音通'方圆''园子图儿即指此图是一张'圆形的图’”更是错误的。段晴也也祭起了索隐派的法宝,把说成。把大观园图说成是圆形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往他自己臆造的结构图上扯。正如段晴也后面所说“'大观园图之所以不给世人看,是因为'大观园图实际上就是'《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我这里不用分析论证,凡是用索隐派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从我前面引录的宝钗的讲话可以看到,大观园图要画的是山石树木,楼阁房屋栏杆柱子门窗阶矶桌子花盆帘子衣折裙带,手指足步等。我这里不厌其烦引录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大观园图上画的都是这些实物。就是段晴也自己引录的文字也说画上有几个美人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段晴也睁着眼睛不看这些文字,硬是把美人画风景画说成是什么结构图,我又不好说重话,只好到此打住。因为段晴也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后面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我就不再往下看了。

我们现在就看《还原》的下部,其标题是《红楼梦》是由女性群体创作完成的,其作者是吴玲女士,吴女士出生于1961年,2003年开始研究《红楼梦》。

纵观全文,我觉得吴女士出手大方,谈吐萧洒,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根本不把《红楼梦》的文字放在眼里,随意驱使、任意揉捏。吴女士根本不以中文字词的含义为准,随心所欲,随意瞎说。甚至不顾音同韵、字同形的索隐原则,任意解说《红楼梦》中的文字,出格,离奇,悖常规,匪夷所思,比索隐派还要索隐派。可以说吴女士所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由于错得离奇,我这里不打算作详细分析,只作简单说明。

先谈作者问题。吴女士说“'曹雪芹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组寓意符号。吴女士从一条脂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方是巨眼。得出脂批否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的结论。这里最后一个字就是的人,吴女士无意承认了曹雪芹是,否定了前面只是一组寓意符号的说法。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吴女士这里从脂批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条脂批不仅没有否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而且在肯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的同时重点强调曹雪芹是作者,并说书中只说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是使用的烟云模糊法,即掩盖曹雪芹作者身分的方法。吴女士所说文本中写'曹雪芹'披阅、增删者,只是作者采用的'烟云模糊法,……所以叫大家不要被作者欺瞒过去,不要相信'曹雪芹'披阅、增删者”“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与脂批的意思完全相反。吴女士的理解与《红楼梦》文本原意相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吴女士解说曹雪芹三个字的寓意,隐喻朝代,谐音,义为开始创立又指女人,所以'在此有三个意思,即'朝代'开始创立'女人”“'为冰冷,……'男人的世界'血泪'”“'在此既指芹菜,又代表'情感'吴女士所说曹雪芹寓意符号的两层含义是:第一层,暗喻女人在漫长的社会角色中,被历'历代男权社会、男权意识所压制、所扼杀,从而生发出来的'',即'朝血情”“第二层,代表女人的草用一部《红楼梦》开始在代表男人社会的冰天雪地中,种下一棵耐寒的芹菜幼苗,……作者希望《红楼梦》宣扬的主张像芹菜一样能越过寒冬蓬勃生长。吴女士随意扭曲中国文字,生造象朝血情这样没有任何意义的,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红楼梦》的文字上,吴女士的解说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在漫长的社会角色中介宾搭配不恰当,即……角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可改为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

在第二十四集闺中奇女写红楼中,吴女士找到了《红楼梦》作者。在第一小节作者来自哪里中,吴女士说第十七回贾政与一班清客围绕怡红院的数本芭蕉一颗西府海棠所作的议论以及所题的词暗示的都是作者信息。这就奇了怪了,贾政、清客议论芭蕉、海棠与书的作者八不相干,为什么说这些都暗示作者信息呢?吴女士是怎么知道这些暗示作者信息呢?我说,象这样的议论,在第十七回或全书,多得不胜枚举,要按吴女士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无数条作者信息。这就说明吴女士所说的都是她自己的主观臆断。

往下,吴女士说“'指代史湘云代表的蒙古族作者。”“'数本芭蕉指代其它几位江南作者。”“也就是说,七位作者,一位是蒙古族人,六位是与江苏常州有关的人。我说在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时常用不同的花草比喻不同性格的人,但没有哪个用花草指作者,《红楼梦》文本没有这个意思,所以我只能认为吴女士是在瞎说。更奇怪的是,一会还在说几位江南作者,过一会就说七位作者六位常州人,吴女士的这个是哪里来的,既然没有交待来源,就只能说明吴女士是在瞎说。

在第二小节作者是谁中,吴女士说:贾宝玉是由作者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从这个象征意义上来说,直接塑造贾宝玉的四个文字作者便是贾宝玉的母亲。”“在第六十二回,写贾宝玉过生日,大清早,贾宝玉穿戴整齐之后,……最后亲自到李、赵、张、王四个奶妈家礼拜了一回。”“李、赵、张、王便是四个执笔作者真实的姓。”“再看第五十二回,……贾宝玉的奶兄李贵、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周瑞六个人,伺候贾宝玉上了一匹白马。……”“贾宝玉的'上马走路,其象征意义是虚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工程开始了。李贵、王荣拉着嚼环,张若锦、赵亦华在两边紧贴贾宝玉身后,指明这四个人是伺候贾宝玉'上马走路的亲随,是执笔创作贾宝玉的四位文字作者。这几句话描述的是吴女士找作者的过程。吴女士先说作者贾宝玉的母亲,接着就说四个奶妈的姓——李、赵、张、王——作者真实的姓,最后又说四个奶兄”“是执笔创作贾宝玉的四位文字作者。吴女士找作者找到了贾宝玉母亲的头上,接着又扯到奶妈身上,最后扯到奶兄身上,要知道,母亲不等于奶妈,更不等于奶兄

再说,林黛玉、薛宝钗也都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不说他们的母亲是作者呢?还有,开始所说四个文字作者中的是哪里来的呢?吴女士怎么知道文字作者四个而不是两个三个呢?当然,吴女士是从后面所说四个奶妈、四个奶兄想到有四个文字作者,我说这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文字作者中的文字二字从何而来,吴女士又怎么知道这四个作者只写文字呢?吴女士是怎样知道那七个作者的分工情况的呢?吴女士对二百多年前《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呢?我说,不是吴女士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了解得清楚,而是吴女士杜撰、臆造了这个过程。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谁也没见过鬼,所以可以瞎画乱画,我们谁也不清楚二百多年前《红楼梦》创作的详细过程,所以吴女士才瞎编乱造。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母亲、奶妈、奶兄,贾宝玉生日时礼拜长辈,到舅舅家喝酒,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书的作者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通过这样的情节能找到作者,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情节找到无数批作者。这只能说明吴女士是在胡扯乱拉,胡说八道。

接着,吴女士又进一步说李贵的,赵亦华的,分别谐音,所以这两人是女的。吴女士从贾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出脂砚斋姓的结论。吴女士所说孙氏后来嫁给了'夕葵书屋的主人吴山尊。中的孙氏也不知是谁。接着就扯得更远,扯到靖家古扇诗。后又说生于乾隆十七年的王采薇、生于乾隆四年的钱孟钿、生于乾隆九年的李含章是《红楼梦》作者。吴女士还列举了大量的线索理由。我说,有文字记载,乾隆二十年前后,《红楼梦》就已传抄问世,在庙会上,数十金一部。那时,这三个人还只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怎么能写《红楼梦》呢?尽管吴女士将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按自己的意图进行重新安排,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历史和历史记载。

吴女士所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男女平等也是错误的,论述方法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不多谈。我可以说吴女士对《红楼梦》中的文字、诗词、谜语的解说都是错误的。

 

1        评柏文远的《红楼梦探赜》

 

柏文远是农民,1955年生于长春,1974年高中毕业。在书的封面上,柏文远写着酷爱《红楼梦》挑战红学家。我说,你酷爱《红楼梦》可以,何必要说挑战红学家这样难听的话呢?在每页书的左(或右)边框印有红学第一书字样。在《前言》中柏文远写道:亲爱的'红学朋友,欢迎你选购《红楼梦探赜》。你有幸寻觅到了攀登'红学顶峰的正确捷径。”“同时,祝贺你不日即可撷取'红学家的贵冠。在红学史上,说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得了《红楼梦》真谛或精髓的,大有人在。但说自己的书是红学第一书的,恐怕柏文远还是第一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人。因为这个第一是不好称的,一般人都不会这样自称。

柏文远象前面提到的柯三龙一样,心存高远。真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但手长袖短,心有余而力不足。语言文字功底不足的人,下笔就出错,自己还不知道。如正确不能用在一起,即正确不能修饰也不能修饰单独的。难道说还有错误的捷径不曾。要用正确,后面就要用途径;要用捷径,前面就要去掉正确撷取意为摘下、取下,多用于摘花摘果子这类动作。撷取贵冠就是摘下贵冠,也即取下、除去贵冠。这与柏文远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我认为象我们这些文字功底不深厚的人只能用常用的字词,通常的、朴实的语言。不要用那些生僻、花里胡哨的词句。这里前面一句可写成找到了进入'红学大门的捷径。后面一句可写成不日即可成为'红学家不日即可戴上'红学家的贵冠。如果硬是要用撷取这个词,也可以写成不日即可撷取'红学家贵冠上是明珠。

从语意上看,柏文远的话很霸烦,或曰霸道,都是些过头话极端话。似乎自己已经攀上了红学的顶峰,成了不可一世的红学家,成了红学第一人。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我说,柏文远和我这样的人只是在红学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小步,哪里就能说到了顶峰,成了红学家。成了第一人

下面再看《前言》中的几个句子,本书以曹雪芹创作的思路,剖析《红楼梦》,拓展'红学之路。”“本书以新的眼界,从文学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解开二百多年红学界,未解《红楼梦》之谜。”“拙著以文学创作研究为宗旨,查证后四十回的异议,抛砖于'红海,激起'红学爱好者的热情,逐鹿'红海,不日揭开曹雪芹留下二百多年未解的《红楼梦》之谜。第一句话前面部分表达的意思不准确。应在创作后面加个字,或写成曹雪芹的创作思路,这部分的意思就是在进行创作时候的思路而不是创作出来的思路。同时,在思路的后面要加为根据作基础。原文即可改为以曹雪芹创作时的思路为根据或沿着曹雪 芹的创作思路。不过我要问,你柏文远是怎么知道作者曹雪芹当时的思路的?我认为柏文远所说的思路只不过是他自己想象的。他根本不知道曹雪芹当时的想法。所以这样的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第二句话中以新的眼界要改为以新的眼光。后面部分的结构不紧凑,最后一个逗号《红楼梦》三字要去掉。解开后面宜用死结一类的词,如果后面用谜语,前面就要用解读。这句话可改为本书以新的眼光,从文学的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解开二百多年来红学界未解之死结。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柏文远根本没有什么新眼光,也没有从文学的角度,而是用老掉牙的索隐派的眼光看《红楼梦》,没有解开任何死结,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句话中的创作用得不对,因为研究创作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研究创作的过程,我们这里只能说是文学研究查证后四十回的异议的意思不明确。异议就是不同的议论,而只有才能发出议论,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议论后四十回不能发出议论,更不能发出不同的议论,我们只能说后四十回的含义。按柏文远的意思,这句话可写成研究或考查后四十回的含义考证和研究红学各派对后四十回的评议。注意,即使在这里,也不能用异议而只能用评议,因为前面的各派就隐含着不同的意思。至于柏文远是哪个意思,从前后文看不出来,我这里就不妄断了。

后面的不日揭开曹雪芹留下二百多年未解的《红楼梦》之谜。也有诸多不妥之处。不日就是过不了几天,实际上还是要过几天的意思,但从前面的拙著来看,结论就在书中,所以不需要过几天。因为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这里应该用很快就会马上就会揭开与后面的之谜搭配不恰当,还是用解读比较好。这句话可改为很快就要解读曹雪芹留下的二百多年来未解之谜。注意,这中间的字不能少,原句中的《红楼梦》是多余的。

我们还看一段《前言》中的文字,有的认为小说描写康熙朝的政治,说作者是抱有民族之痛。目的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五四时期出现了'新红学派,他们用实验主义和主观唯心论的考证方法,批判了索隐派,但有人认为《红楼梦》就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庭历史,把《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说贾政就是曹頫、宝玉就是曹雪芹。这是一段无油无盐的淡话,既没有讲清楚1921红学之争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讲明自己的观点,用词不恰当,句子也不通顺。前面应直接用蔡元培而不应用有的,因为这又不是什么秘密,小说也要改为《红楼梦》,中间的句号要改为逗号,在目的前面加个。后面一句话套用了李蓝的观点,把胡适的考证方法说成是实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柏文远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或许柏文远根本就不懂这两个主义的意思。但有人应改为他们或直接去掉,因为后面还是胡适新红学的观点。柏文远的这段话没有对索隐派考证派以及两派之争进行评说,实际上是一堆废话。

柏文远的整本书都是乱糟糟的。不知是印刷的原因还是写作的原因,引录的原文没有用引号或引号使用不当。原文和柏文远自己的文字混杂在一起,加之语病又多,致使文章的意思不清楚,句子的含义不明确。《论先贤评赞》一节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先看这个标题,先贤本指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我们研究的是红学红学前辈而不是才德有才德的人。再说,有些红学前辈还健在,所以这个先贤用得不恰当。一般词典没有评赞这个词,我们只能论述某一个题目而不能说论述评论。我认为这个标题不太恰当。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讲。

关于柏文远的这本书,我这里谈三个问题。一是关于作者问题。在作者之谜一小节中柏文远说道:在同一回文中,有一跛足道人嘲笑甄士隐时说,'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明文是说……”“暗文则是曹雪芹的号。曹雪芹名雪,号雪芹、芹圃、芹溪。我这里要说柏文远连和尚道士都分辨不清,还想当红学家。在《红楼梦》第一回明明写着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这里三次说到那僧就是和尚和尚不是道人,柏文远怎么偏说是跛足道人呢?难道柏文远读的那本《红楼梦》真的写的是跛足道人不曾?

下面柏文远就祭起索隐派的法宝在这两句言词中找到了曹雪芹的名字。我这里不打算引录全文而只作简短的概述。柏文远说,二字谐音的浇灌二字,这二字又暗示一个字;暗示的谐音字;菱花草字头与隔空相对的组成字。柏文远就说这三个字加上即是曹芹圃,雪芹,正是《红楼梦》作者的字与号。按柏文远的说法,浇灌二字可以暗示很多字,如土地菜地等,你怎么就知道《红楼梦》作者是要暗示呢?足见柏文远使用的伎俩太过拙劣,比起那些索隐大家来,真是小巫见大巫。索隐大家能从《红楼梦》的字词句中找出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柏文远从两句言词中找出世人都知道的曹雪芹名字不算本领。按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在《红楼梦》中找出无数个曹雪芹。再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早为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所考证落实,柏文远实在是多此一举。

二是关于柏文远所说的两大血案。柏文远说第一桩血案写在第四回文中薛蟠与冯渊争买一婢,将冯渊打死。接下来,柏文远就说曹雪芹利用谐音字表现了又一事件。薛蟠二字谐音血案冯渊谐音逢冤,合起来即冤逢血案谐音,指江山社稷。这个故事就暗示曹家在雍正年间恰逢朝中争夺皇权的斗争而酿成了血案,并说康熙朝废太子儿子弘皙是甄士隐的原型,发动了夺权斗争而失败。还说我相信这决不是牵强谬解。柏文远这里使用的是老掉牙的索隐派方法,说《红楼梦》作者用近音字表述了另一个故事完全是柏文远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柏文远这里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柏文远说的第二个血案在后四十回中,我就不多谈了。

三是关于柏文远对《红楼梦》部分内容所作的评述。由于琪官中的珍异的意思,柏文远就说琪官珍异的官,并说我认为只有'皇帝可称为珍异之官。于是就说琪官指皇帝。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意为珍异的,但只指禽、兽、花、草,并不指人,这里只指梨园艺人戏子而不指朝庭的官员。柏文远无知到随意曲解《红楼梦》中使用的文字的含义。柏文远还说贾瑞反照风月宝鉴是造反的意思,后被皇帝诛杀袭人原名蕊珠“''同音,暗示同一个人“'的谐音字是'字,即'’'最后被诛。”“蕊珠(诛)嫁与琪官,暗示琪官诛蕊(瑞),……也就是皇帝杀了'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不须作过多批判。

柏文远也提到第五回,说第五回最有创意谶言十二钗未来命运第五回是《红楼梦》的影子。真假对联”“是作者提醒读者,有深意。说宫门前对联乃《红楼梦》明书之旨。这里说的创意深意都是不含任何意思的废话,对第五回没作任何解说。我们只能说第五回是《红楼梦》的浓缩、概括或缩影而不能说影子。第五回有预示红楼女子命运的作用,但这不是重点。柏文远前面多次引用警幻仙姑所说的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但柏文远的理解是错误的。从上面可以看到,柏文远完全没有理解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的讲话的深刻含义,当然就没有读懂第五回。

可以说柏文远全书的所有观点、认识和理解都象秦可卿和宝玉通奸一样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没有几个句子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关于柏文远的书,就讲到这里。

 

      第五节 评《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书中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的话:张曼菱云南华宁人氏,自幼随父醉心于红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这里所说的自幼……醉心于红学研究不太恰当。自幼意为从幼小时开始幼小指幼儿园时期,因为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不可能研究红学的,更不能说醉心。只可以说受父亲影响,从小就酷爱《红楼梦》。注意,这里还不能说酷爱红学研究

现将封面上的文字引录在下面。

 

         红学世家潜心两代人痴求红楼魂

         张氏点评警世三十篇情解群芳谱

张氏毕生二十多年来潜心创作,有多部小说,学术随笔,生活随笔问世,……等亦震动文坛。

张氏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电视创作人、社会活动家,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被北京大学评选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之一。其应邀在北大杰出校友论坛之演说,引起当代学子的热烈反响。

张氏在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之余,几十年来追随家父潜心用功于红学,遂成为国内少见的可以承前启后的,具有深厚功底之红学研究者。是为中国女性评红集结出书第一人。

 

这段文字应该是编辑的笔墨,但又有张曼菱的语气,显得不伦不类。我下面作几点说明。

一、世家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红学世家就指研究红学世代相承的家族。世代意为几代,至少要有三、四代吧。我这里暂且不说张氏家族有没有几代人研究《红楼梦》,就只说张曼菱的父亲一辈是不是属于红学家。要知道红学家与酷爱《红楼梦》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红学世家是不能随便自称的。

二、潜心两代人的位置搞错了。潜心只能放在痴求的前面修饰痴求而不能放在两代人的前面。

三、象红楼魂这样意义不明确的词最好不要用。

四、毕生就是一生终生的意思。是一个不完全确定的时间概念,大概指一个人从成年到老年这一段时间。这里毕生二十多年来是矛盾的。具体来说,这里不应该用毕生,因为张曼菱大概还没到老年,所以只能用二十多年。后面的几十年来与这里的二十多年来的说法又是矛盾的。

五、第二段中间的北京大学是多余的。试问,在北大校庆时不是被北大评为……”难道还是被清华评为……”吗?

六、被评选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之一。不恰当,读起来实在难听。其结构被评选为……之一。在语法上是错误的。要是按原来的结构还实在不好修改,我们只可以改成成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中的一员。被评选为优秀校友(当时共评选出优秀校友六十余名)。

七、初看起来,其应邀在北大'杰出校友论坛之演说似乎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起来总觉得不顺口。仔细看来,就发现应邀有问题。如果我们去掉应邀,将改为,将改为上的,修改后的文字她在北大'论坛上的演说就没有任何语法错误。那么,是不是不应该用应邀呢?也不是,只是在后面还缺少与应邀搭配的成分,如所作的一类词语。因为原文没有说明应邀干什么,所以就出现了语法错误。修改后,其应邀在'论坛上所作的演说就没有上述语法错误。

八、第三段中的家父用得不对。刚才讲了,这段文字应该是编辑写的,因为前面用了张氏。只有自己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编辑是不能称张曼菱的父亲为家父的,这是起码的常识。

九、用功一般用于学生学习。用功于红学不太恰当,应该说研究红学

十、功底是否深厚,是否能承前启后,要用事实来证明,也要得到红学界的认可,不能由个别人说了算。女性”“出书第一人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我这里的文字就提到了几位女红学家。我也知道红学界有几位女红学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再看封底文字本书是张曼菱多年来潜心于红学研究的结晶,为近来'红学研究热中之奇葩。其中充满了真知灼见,可谓字字珠玑,语语惊人。作为中国女性评红出集之第一人,张氏文化视野宽阔,才贯中西,情通现实,展示了其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红学奇才的绝代风华。这里,编辑用奇葩真知灼见字字珠玑这样最高级别的词语来描述张曼菱的书,用第一人才贯中西红学奇才绝代风华来描写张曼菱,如果是出于客气、礼貌,这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们下笔就要以事实为准,张曼菱书中是否有真知,是否字字珠玑,待我看后再来评说。至于奇才绝代的说法,我看有点言过其实。

先看《前言》中的几句话,怀抱一部《红楼梦》,生生死死有归途。”“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能拥有的无价之宝。我愿永远地共鸣着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歌,而淡漠于那些自称为王者和战争的自颂。”“父女们千里之隔,而神魂相依,同游大观园。我说,这里的怀抱用得不好,最好用手捧。再说,读《红楼梦》应该与生死没有多大关系。这里说的生有回来的路,死有回来的路不知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表达得不清楚就是张曼菱的意境太高,我们这平常人不懂。是不是张曼菱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危及生命安全,就不得而知。按说当时的下乡知识青年受到特殊法律的保护,不会有生命危险。

说《红楼梦》是无价之宝,有点言过其实。充其量,《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记载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价值就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当时真实的生活场境。这里的共鸣着用得不对,我们只能说……产生共鸣。如果张曼菱愿意永远沉湎于林黛玉那种红消香断的意境中,别人也没有话说。我只能说那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感悟,我们现代人不应仿效。

接下来的淡漠于那些自称为王者和战争的自颂。不知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这里的每个词的意思都不明确,或者说每个词都隐含有一定的意思,我这里不多说。淡漠是形容词,意为冷淡、不热情或印象淡薄、记得不真切。如果张曼菱将形容词淡漠作动词用就只能表达……印象淡薄的意思,而这个意思用在这里不合适。我就只能认为张曼菱是错将淡泊写成了淡漠淡泊是动词,意为不追求、不热衷,后面要跟名利一类的名词。这里的不知是联结王者自颂呢还是联结王者战争,如果是前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既淡泊王者又淡泊自颂,如果是后者,就只淡泊自颂。我们先看前者,那些自称为王者中,只有王者的意思不明确,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我就不作进一步猜测了,自称为王者的结构不完整,必须加的人二字,那些表明有很多人自称王者战争的自颂的意思就更不明确了,词典上没有自颂这个词,关于后者,我就不多讲了。总之,无论怎样分析,这句话都不能表达任何意思或曰表达的意思不清楚,在语法上也是错误的。张曼菱研究《红楼梦》怎么扯到王者战争上面去了呢?《红楼梦》应该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张曼菱内心深处想影射什么,就不得而知,我这里也不探究。

最后一句,父女们千里之隔要改为父女们相隔千里同游大观园实在是写得不好,谁都知道,大观园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天堂,父女怎么能同游呢?

张曼菱的书没分章节,只是一些片断,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我这里也只摘引一些句子进行分析。现在将张曼菱关于第五回的相关论述引录在下面。

 

书中警幻仙姑称他为'意淫……

……

按书中警幻仙姑的解释:“'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这明明是一位女性的欣赏家、审美家,一位女性美的追求与研究者兼维护者。并且被警幻仙子封为天下第一,并说这就是他能够来到仙境和受到优待的原因。

意淫二字,和一般意义上的有区别,仙姑指出了一条界限严格的区别,她说:意淫者决不是那种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皮肤滥淫之蠢物

此二字亦没有深入分辨和定义。曹雪芹是要我们从书中故事,从宝玉之行止情绪上去理解。此乃一种博爱与陶醉。是对人们的品性容貌才华气质个性乃至生命的欣赏与痛惜。

关于仙姑又说了些话,所谓启谛贾宝玉初试云雨的原因,是遇宁荣二公所嘱,最终要达到让宝玉走经济仕途的目的,则是真正假语村言了。

 

我首先要说,这里的第一句话是错误的。第五回相关原文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的意思是警幻仙姑将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推崇为意淫,也即痴情就是意淫。也就是说,意淫是人的一种特性而不是指人。张曼菱说警幻仙姑称宝玉为意淫就是说意淫,即指宝玉,这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有五个小自然段,我就逐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引用的第五回中的一段原文,对这部分原文,我前面作过详尽解说,这段文字指出了意淫的性质、作用及不足的地方。张曼菱说这段文字是对意淫解释,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恰当。我还要说的是这一小段不是一个句子,前面的……解释是一个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后面整个括号部分是解释的同位语,所以这一小段只是一个状语,没有表达任何意思。按正常的思路,后面要接我认为……”一类的句子,我这里省略的部分就应是张曼菱对《红楼梦》原文的理解或解说。大概由于张曼菱根本不懂这段《红楼梦》原文的意思,所以就没有解说,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错误。

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又由两个小分句组成,第一个小分句的主语是,从整个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指某,但又没有明确指哪个人,前文提到了警幻仙姑和宝玉,看来指宝玉的可能性比较大,我认为应该少用这些意义不明确的代词。明明作为副词表示显然如此、确实如此,主要用于批驳文字中而且下文意思往往有转折,由此可见,明明用在这里不太恰当。是一位女性的欣赏家、审美家容易引起歧义,可以说这位专家是女性,即女人,也可以说是一位欣赏、审视女性美的专家,张曼菱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后者。第二个小分句中的“………………”用得不好,这第一句可改为可见他是一位女性美的欣赏家,也是一位女性美的追求、维护和研究者。可以说张曼菱这里对《红楼梦》原文的理解是错误的,《红楼梦》中的这些文字没有宝玉欣赏、追求女性美的意思。

第二句话也由两个小分句组成,每个小分句都用字开头,这种写法不太恰当。第一个小分句没有主语,即没有说明”“……封为……”,前面第一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尾用的是句号,所以后面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再说前面的主语是,我们总不能说这被……封为……”吧。作为连词,并且只能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的前面,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张曼菱这样使用并且是错误的。第二个小分句开头的并说用得不对,这个,作为连词,要联结两个动词,前面没有一个与类似的动词,这里就不能用。再说,这里也没有主语,前面分句中的宝玉警幻仙姑都没有或其它行为,所以不能做并说前面的主语。如果前面是警幻仙姑封宝玉为……”,那么后面的写法就是正确的。接下来的这就是中的可能是指前面的封宝玉为天下第一这件事,但我认为只有前面用主动语态时才能这样写。我还要说一下,这段话中用了两个,前面一个指,后面一个指事件,违反了同一律。至于后面说到的原因,只不过是张曼菱的想象,《红楼梦》作者没有这样的意思,因而是错误的。

再看第三自然段。张曼菱在这里讲了意淫皮肤滥淫是有区别的,这与《红楼梦》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红楼梦》作者只是分别进行叙述,没有明确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这里的决不是也只是张曼菱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的人称和语气都不对,此二字没有行为能力,不能分辨什么,也不能定义什么,张曼菱的意思应该是《红楼梦》作者没有对意淫二字下准确的定义。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恰当,我刚才引用了原文,《红楼梦》作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痴情就是意淫,这就是对意淫下的定义。第二句话也只是张曼菱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第三句话将意淫说成是博爱与陶醉也不够准确,这里的意淫,但这段话开头的意为,是指示代词,在同一个自然段里,两个的意思不一样,这种用法违反了同一律。第四句话没有主语,其内容与《红楼梦》没有联系,都是张曼菱自己的想象。我就不多讲。

第五自然段说宁荣二公所嘱最终要达到让宝玉走'经济仕途的目的真正'假语村言。我认为,张曼菱的说法是错误的,张曼菱把《红楼梦》作者讲的话当成了假语村言。我前面讲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是全书的总纲,警幻仙姑警戒宝玉,目的就是要宝玉跳出迷人圈子,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张曼菱没有读懂这些内容就说这些内容是假的。这种说法与我前面谈到的一些学者所说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的讲话是骗人的鬼话一个大花招等是一致的。

现在将张曼菱关于第一回的相关论述引录在下面。

 

今宝玉由石转世,变成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最后则复归青埂峰下,还原为一块镌了字的顽石。

如果我们再细一点推敲,《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空灵,写大荒山下那块石头、石头被渺渺真人化为的美玉,这二者与宝玉其人是交叉的关系,而并且是完全对应的。而是因真人大士们要送一批冤家下凡历劫,那绛珠草与神瑛侍者都在案中,这石头是夹带进去的。

也就是说,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石头也好宝玉也好,都是被命运安排夹带下凡的。石头的使命主要是纪录。而生活情感阅历则由神瑛侍者所创造。

 

我认为张曼菱在这三小段中对第一回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在这三小段中也存在着太多的语法错误。第一小段由四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中的用得不好,只表示现在、现代、当前,不能用来修饰过去的宝玉,应改为现实中的也用得不好,因为有泛指的意思,应该用加了双引号、有特指意味的顽石石头;这个分句的意思是完全错误的,唯一正确的说法是宝玉由神瑛侍者转世。第二个分句错得更离谱,按句子结构,这个分句应共用前面的主语,前面的主语是宝玉,那不是说宝玉”“变成……公子,即自己变成自己吗?同样,第三、四两分句也不对,不是宝玉而是那块石头复归青埂峰下、还原为……顽石。

第二小段由两个长句子组成。第一个长句中的细一点最好改为仔细一点空灵应为通灵,这可能是笔误。化为的美玉中的要改为,因为化为的后面要直接跟宾语美玉,中间不能用。接下来张曼菱所说的交叉的关系不知是什么关系,前面的这二者石头美玉,后面只有宝玉一人,不知张曼菱怎样安排这三者的交叉关系,后来又说是完全对应的,在我看来,似乎交叉对应是矛盾的,在分组比赛中,甲组的一号对乙组的一号,二号对二号,这是对应关系,一号对二号,二号对一号,这就是交叉关系,这里的宝玉只是一个人,怎么能与前面的二者交叉呢?又怎么能对应呢?再说,石头美玉本来不是二者,而只是一者,更不存在交叉关系。所以从形式上看,这里既不存在交叉关系,也不存在对应关系,更不能说既是交叉又是完全对应的关系,看来张曼菱根本不懂交叉的意思,乱用词语。

还有不可理解的是张曼菱将并且两个连词连在一起用写成而并且是……”,我可以说,即使你翻遍世界上所有的中文书都找不到这样的写法,这样的错误只可能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这哪能说是字字珠玑

从语意上看,如果张曼菱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石头被幻化为美玉美玉转世为宝玉,我刚才讲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个句子中开头的而是因也用得不好,前面没有不是一类的连词或类似的语气,后面就不宜用而是。这句话中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这里也不能用真人大士们中的是多余的,真人大士指那一僧一道,两人的名字已经写出来,就不应该要。这里说一僧一道”“要送一批冤家……”也不对,即不是《红楼梦》原意。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是上天安排一批冤家下凡,一僧一道只是知情人见证人而不是执行人。即不是一僧一道送那些冤家下凡。后面的案中要改为其中。最后所说的石头是夹带进去的。倒是正确的。

第三小段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句话的前面部分说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是正确的。但前面一直都没有这样说过,所以开始的也就是说用得不当。实际上,这种说法与前面的宝玉由石转世是矛盾的。看来张曼菱自己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前后文相互矛盾都不知道。后面部分石头也好宝玉也好,都是……夹带下凡的。说石头是被夹带的是正确的,说石头下凡就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神仙下凡,而且下凡后一定要成为石头既不是神仙,又没有成为,所以不能说是下凡,只能按《红楼梦》作者的说法,被夹带到人间。

这里用两个也好石头宝玉并列在一起是错误的。我说,这个石头特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而宝玉则是现实社会中的,这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说现实中的”“被夹带下凡当然更是错误的,正如我们说张曼菱下凡是错误的一样。所以应该将宝玉改为神瑛侍者。即使前面改成了神瑛侍者,后面用夹带也是错误的,因为神瑛侍者下凡而不是被夹带

后面两句话的意思倒是正确的。只是两个词用错了。石头要改为通灵宝玉,因为起记录作用的是通灵宝玉而不是石头神瑛侍者要改为贾宝玉神瑛侍者下凡入世后的贾宝玉。其中的原因我就不多讲了。由此可见,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是不好写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前世今生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不小心就要出错,张曼菱就是这样的例子。

下面还看一段张曼菱自我反省的话,吾父亦早嘱咐于我:可从《红楼梦》中学习艺术。但我一直在犯古人'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之训戒。读时贪图美受,不复深思,偶有所思,又无暇复读。终为竖子也。张曼菱写的东西不通俗,文白夹杂,不伦不类,太过别扭,喜欢用单个的字词。前面没有谈到类似的事情,这里就不能用,如果将开头部分改为我父亲很早就嘱咐我不是很好吗?接下来的最好改为应该。前面用一个单音词,,后面的后面就只能用一个字,即犯古人……之训,如果前面用违反一类的双音节词,后面就要用的训械,这样读起来顺口。美受是张曼菱生造的词,偶有所思应改为偶有所得。后面的竖子用得不好,竖子指无知的小人,有轻蔑的意思,如竖子不足与谋,张曼菱自称为竖子不恰当。

最后简单谈一下谁主《红楼梦》?这一节。这个标题是从毛主席诗词名句谁主沉浮化来。这里的主持主宰的意思。按这个思路,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谁来主持、主宰、掌握《红楼梦》。这种说法似乎不太恰当。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张曼菱的意思是在《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占的篇幅最大,占用的笔墨最多。按这个意思,这个标题就用得不好,即标题与内容不一致。接下来张曼菱就说一部《红楼梦》,谁来入主沉浮?张曼菱再一次化用毛主席诗词名句,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谁主沉浮就是谁来主宰中国,决定中国的命运,有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意思。张曼菱写作时的语境与诗词名句的语境完全不同,可以说张曼菱的化用是失败的。

从后面可以看到,张曼菱讨论的是《红楼梦》作者在哪个人物身上花的笔墨最多,即更倾向于哪个人物。我认为这个问题与沉浮没有任何关系,这也说明张曼菱不该化用该诗词名句。还有,这个入主用得更不好,入主意为入内主事,多指占统治地位或成为首脑。与《红楼梦》的内容不相干。

下面就看几个句子。当张曼菱谈到《红楼梦》作者描写黛玉所花的笔墨时说道:专门写黛玉事,或写他人事挂黛玉,无疑是占了巨大数量比重的。这个句子的结构写黛玉事……是占了……比重的。是错误的。比重是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所以凡是谈到比重就要涉及到某种事物及其整体,该句中写黛玉事是个动宾结构,不是某种事物,该句也没有涉及整体,所以不能用比重这个词。占了……比重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比重本身就指所占的分量,我们不能说占了所占的分量。这段文字看起来象个句子,实际上主语不成主语,谓语不成谓语,不是个句子,其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楚。这里用巨大是大词小用,用数量修饰比重不恰当。这句话可以写成《红楼梦》作者专门用来描写黛玉的篇幅和在描写其他人物时涉及到黛玉的篇幅在整部小说中的比重较大。

再看另一句话就写精神活动,心理心情心境,林黛玉却是全书中无一个可以匹敌的。这句话前面的状语就写……不完整,后面缺少来说而言一类的词;后面部分语序不对,读起来拗口,不应该直接用匹敌而应该写成……匹敌,再说,句子所说的不是人与人进行比较而是篇幅篇幅进行比较。由于这些原因,这部分可改写为全书中没有哪一个人物所占的篇幅可以与林黛玉所占的(篇幅)匹敌。我总认为,我们研究《红楼梦》要深入到文本内容中去,不能仅仅停留在字数或篇幅上面。

最后再看一句话从作者所倾注的艺术功力看,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倾斜。这句话前面的状语是完整的,但正是这个状语使整个句子不完整。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即没有指明什么”“表现出了……”。我们必须改状语为主语,也即将主语从状语中解放出来。原句就成为作者所倾注的丰厚的艺术功力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倾斜。因为前面没有类似的说法,所以这个同时也是多余的。如果要保留同时也,前面就要作相应的改动,如可写成作者倾注了丰厚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倾斜。还有,如果要保留原来的状语,原句就可写成从(作者)所倾注的艺术功力看,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倾斜。

最后还说一下,张曼菱对整个《红楼梦》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下面就以人前薛宝钗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张曼菱说宝钗装拙从俗,隐藏个性鬼祟不堪谎话编得拙劣,堂皇前言不搭后语等,张曼菱这里用偏激的情诸理解《红楼梦》的文字,用现代人的语气将宝钗说成一个十足的坏人。这种认识和理解与《红楼梦》原意不符。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没有现在所说的坏人,《红楼梦》作者描写的是现实中不同个性的真实的,《红楼梦》作者没有使用褒贬笔法。张曼菱自以为正确,说令二百年来读者为之所欺,意思就是二百多年来读者都被薛宝钗骗了,红学界所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她一个人的认识是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很多专家学者作过详尽论述,我这里不多谈。

关于张曼菱的书,就谈到这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不仅没有真知灼见,而且所陈述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曼菱的文字功底比较差,书中语法错误较多,如文字拗口,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当等,当然谈不上字字珠玑。我上面只分析了少数几个句子,实际上,书中大多数,几乎所有句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语法错误。可以说,张曼菱下笔就出错。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张曼菱象我前面提到的孙爱玲一样,在下乡前的中小学阶段没有好好读书。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如果你不自觉地、有意识地强固这个基础,即使你上了再好的大学,甚至当了教授、博导,你的写作水平也难以提高。当然,这个责任不在张曼菱而在那场运动,是那场运动没有让张曼菱好好读书。就象那场运动没有使我好好读书一样。我还认为,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加强遣词造句练习,把每一个句子的主、谓、宾、补、定、状搞清楚,不要写一些花里胡哨、看似高深的句子。只有把每个句子写通顺了,才能写好文章,言尽如此。

 

       第六节 再评邸瑞平的《红楼独步》  

 

我在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谈到了邸瑞平的《红楼独步》中与《红楼梦》主题相关的内容。这里再看邸瑞平对《红楼梦》和贾宝玉的评价,现将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

 

曹雪芹创造了贾宝玉!这一典型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走到了世界文学不朽形象的最前列,霎时文学的殿堂上,所有的照明设备一齐被揿动了开头,照耀得文艺天地霞光万道,瑞彩千条。秀色夺人的贾宝玉神采飘逸地站在聚光点下,二色金百蝶穿花的大红箭袖,在灯光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那转盼多情的目光,简直和龙门石窟的卢金那佛一样,随便你站在哪一个角度,都会感到贾宝玉的眼波正和你接触,于是我们发现双眸中隐隐的万种情思,一种天然的神韵令万众倾倒!惊异凝注的直视,如潮如涛的掌声,带着眼泪的赞赏,如醉如痴的叹息!人们蜂拥一般走向台前,啊!天下竟有如此令人心醉的美少年!

贾宝玉从文学的地平线上走了出来,光辉遍体!……一个文学性格的出现,好象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贾宝玉身上体现出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全部理想。

 

邸瑞平这里大肆渲染、赞美贾宝玉,我认为大可不必。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贾宝玉在贾府的兴盛时期过着锦衣纨袴的生活,在贾府衰败后又担当起复兴贾府的任务,贾宝玉是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贾宝玉既没有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之才;也没有反封建、开创新时代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混迹于闺阁的行为。我们只能就《红楼梦》作者的意图来认识和理解贾宝玉。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贾宝玉,不必要褒,也不要贬,更不必要进行不切实际的抬高。

邸瑞平没有全面论述贾宝玉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即没有指出贾宝玉值得赞美、褒奖的地方,就不惜浓墨重彩对他进行渲染。当然,邸瑞平所作的描述,秀色夺人神采飘逸转盼多情万种情思与《红楼梦》作者的描述是一致的。这只是外貌的描写,没有大的实际意义。至于后面所说我们发现令万众倾倒令人心醉中的我们万众只能代表邸瑞平自己或与其有相同见解的少数人。也就是说,倾倒的赞赏的叹息的心醉的惊异凝注的流着眼泪的如醉如痴的拥向前台的都只是邸瑞平之流。所以这里说的万众如潮如涛的掌声人们蜂拥都是不恰当的。

按邸瑞平的说法,《红楼梦》只描写了一个令人感叹的、世上没有的、令人心醉的美少年。那《红楼梦》无异于描写了一个绣花枕头,没有太大的意义。再说,写小说又不是选美比赛,又不是看谁写的少年最美。邸瑞平还说贾宝玉好象天上的彗星,这更是言过其实,大词小用。

在这段文字中,霎时文学的殿堂上,所有……瑞彩千条。中的霎时意为极短时间。这个极短时间当然应该指从某一时刻开始的时间。邸瑞平这里所说的揿动开关不知是什么时候,所以这里不宜用霎时殿堂上中的也用得不好。殿堂是一间房屋,殿堂上那不是到屋顶上去了,所以这里应该用。虽说是比喻,但也不能瞎说。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清楚,邸瑞平这里说文学的殿堂内本来就有照耀文艺天地的照明设备,这与《红楼梦》没有关系,邸瑞平也没有说明是谁”“揿动了开关,为什么要揿动开关。这句话也没有讲清楚贾宝玉是什么时候站到聚光点下的。

再看贾宝玉从文学的地平线上走了出来,光辉遍体!我首先要说这里的出来用得不好。出来意为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到外面来,也即从看不到的地方来到看得到的地方,地平线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在地平线上走一直都能被看到,没有的意味,所以不能用出来,而只能用过来一类的词。再说,在地平线上走过来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说明贾宝玉的作用,也不能说明贾宝玉的价值。至于光辉遍体就更没有实际意义。

现将邸瑞平描述《红楼梦》的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

 

《红楼梦》絮絮如诉家常的语言,缺乏如演出时的舞台那样,光线突然集中的、辉煌的一角,也没有除舞台外,黯淡得仅能望见轮廓的池座,它是通体闪着艺术光芒的珍品。……风光旖旎、靡丽纷华的《红楼梦》,和朴素的风格,似乎挂不上钩吧,但恰恰相反,它好象一位布衣荆钗的女儿,顾盼之容光照人,再看则倾国倾城,愈端详,愈感到那朴素的衣着,更能衬托出那天上少、地上无的绝代风姿!其实,《红楼梦》语言的艺术素质包孕极富,确实是很难一言以蔽之的。这样一本百万言的巨制,按理忽略一点半点也是难免的吧,但如果我们想戴着挑剔的眼镜去搜索的话,《红楼梦》会坦然地拉开了大门,任凭你到里面去翻检!

 

邸瑞平喜欢用一些比喻性质的、生动的、花里胡哨而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句子,大概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学问高深。但她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差,顾头不顾臀,写出来的句子缺胳膊少腿,前言不对后语,意思不明确。这段话第一个句子的结构“……语言,缺乏……一角,也没有……池座,它是……珍品。不正确。从文字上看,语言的前面部分是一个长定语,这种写法就将语言放在了主语的位置,也即语言成了全句的主语。这种结果不应该是邸瑞平的本意。也就是说,语言不应该是句子的主语。从语法上看,误作主语的语言与后面不接榫。因为我们不能说语言缺乏一角,也没有池座,语言是珍品。按照邸瑞平的意思,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红楼梦》。邸瑞平错把主语放在了定语的位置,其结果,《红楼梦》(的)就成了语言的定语。我们必须将《红楼梦》从定语结构中解救出来,将原文写成《红楼梦》使用(娓娓动听)絮絮如诉家常的语言,可以看到,原来的主语部分变成了一个小分句。原来作定语的《红楼梦》变成了主语,原来作主语的语言变成了宾语。我们将会看到现在的主语与后面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才是邸瑞平要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的部分缺乏……一角缺乏的使用是错误的。前面在赞赏《红楼梦》,紧接着就说《红楼梦》缺乏什么。缺乏是个否定性质的词,无论你说《红楼梦》缺乏什么,都是对《红楼梦》的否定。即造成了对《红楼梦》进行否定的效果,因为你总不会说缺乏错误。一般来说,缺乏后面要紧接宾语,但这里接的却是状语如演出时的舞台和代词那样,造成了缺乏那样的错误的语言效果。这里的状语不应该接在谓语动词的后面,那样的使用是错误的。在邸瑞平的笔下,缺乏的宾语出现在一个状语和两个定语的后面,这种结构也是错误的。宾语一角指舞台上聚光灯照射的那片地方。相隔千里搭配又不恰当。我们不能说缺乏一角。还有,一角的定语光线突然集中的要改为光线集中照射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分整个结构以及所用的词语都是错误的。

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邸瑞平要表达的意思是:《红楼梦》不象聚光灯照射下的舞台一角那样热闹、辉煌。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将这部分改写为虽然不象聚光灯照射下(的)正在演出的舞台一角那样激情澎湃和灿烂辉煌。这里要说一下,一角不宜单独使用。邸瑞平的意思不是缺乏一角而是缺乏一角上面的热闹场面。我这里用的虽然是与后面相照应的。

第三部分也没有除舞台外,黯淡得仅能望见轮廓的池座意思不明确。这句话的结构是也没有……池座池座指剧场正厅前部的座位。我不知道邸瑞平要用没有……池座表达什么意思。我似乎觉得这没有……池座没有赞美《红楼梦》的意思。也可能邸瑞平境界高,我自己不理解。邸瑞平说《红楼梦》是一种艺术珍品,也无不可。不过,我认为这种抽象的评价显得很,这种话谁都会讲,说大话,吹牛,谁不会呢,我们还是要实实在在的研究《红楼梦》的内容。

邸瑞平在第二句话中谈《红楼梦》朴素的风格,但她并没有以文本为依据进行论证而只是作一些比喻。我认为邸瑞平用描写自然风景的词如风光旖旎和描写女儿的词如容光照人倾国倾城绝代风姿等来描写《红楼梦》不太恰当。将《红楼梦》比作女儿有点庸俗,那天上少、地上无的说法更是俗不可耐。似乎应该是天上无、地上少,邸瑞平是不是搞反了,是不是认为天上还有本《红楼梦》。

第三句话中的其实用得不对,其实是副词,表示后面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同时也表示了对前面内容的否定,含有转折意味。在这句话的前面没有谈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蕴含不丰富,所以这里就不应该用其实艺术素质中的素质用得不对,素质指事物的性质和人的素养,这里应该用蕴含一类的词。极富要改为极为丰富

第四句话中如果我们想……”中的我们与后面的任凭你到……”中的你不接榫,应改为有人拉开了大门中的用错了,与前面的搭配不当,表示即将,表示将来的动作,表示已经,表示过去的动作,二者是矛盾的,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句话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对于那些戴着挑剔眼镜的读者,《红楼梦》早已拉开了大门……”,这里就要用。邸瑞平这句话的意思是《红楼梦》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甚至连一星半点的瑕疵或错误都没有。这种说法当然言过其实,《红楼梦》作者是人不是神,其作品不可能没有疏漏之处,前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我在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也写了一篇《质疑红楼梦》的小文章。在我看来,《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不合情理之处,现在不谈这个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邸瑞平的文字大多辞不达意。关于辞不达意这个问题,我扯点野棉花。时下(2014年底)湖北卫视和武汉台正在播放一则宣传奶粉的广告。画面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一个小宝宝,广告词是作为营养师的妈妈,我为……”,按画面和广告策划者的意思,妈妈一定要为自己的宝宝选择最好的奶粉,营养师能辨别奶粉,当然就善于选择奶粉,既是营养师又是妈妈,选择的奶粉当然是最好的,于是就达到了宣传画面上的奶粉的目的。从文字上看,广告词前面部分是状语,其结构是作为……妈妈,中间的营养师的妈妈的定语,就象张三的妈妈意为这位妈妈是张三的母亲也即张三是这位妈妈的儿子一样,广告词的意思是这位妈妈营养师的母亲也即营养师是这位妈妈的儿子。因为张三指某人,所以张三的妈妈的说法是正确的。而营养师是个集合名词、职业名称,指一大批人,说从事某个职业的一大批人是某个妈妈的儿子当然是错误的。这个广告词不仅只突出了妈妈,不但没有突出营养师反而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与策划者的意思不一致,这就叫辞不达意。按原来的结构,这个广告词可改为作为一位做了妈妈的营养师,我为……这个新词不仅突出了营养师,也突出了妈妈,没有包含错误信息。关于邸瑞平的书就谈到这里。

 

           

结束语

篇幅所限,《红学概论》就此结束。然而,言有尽,意未完。这得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上述十章只论述了十个专题,还有很多红学事件、红学专家及其专著没有来得及论述。另一方面,上述十个专题中的内容也没有论述完,这些都是我下面要写的《红学概论续集》的内容,对此,我这里稍作说明。

在李蓝文章发表后一段时间出现过农民说市民说,这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作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周汝昌早年追随胡适开始研究《红楼梦》。后独立发表《红楼梦新证》。在1954年的批俞运动中受到惊吓,接下来就游离于主流红学之外,成了红学界的独行侠。周汝昌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有着复杂的的人生历程,对《红楼梦》的认识也呈现着复杂多变的态势,早年受胡适的影响,坚信自传说,到晚年萌生一些奇谈怪论,大有与索隐派合流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支持年轻一些的学人,如霍氏姐弟、刘心武等大搞《红楼梦》的索隐。周汝昌在红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梁归智等专家学者为他写传记或著书称其为红学泰斗。另一方面,也有一大批学者撰文对他进行批判。沈治钧的《红楼七宗案》就是这些文章的代表作。为了正确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周汝昌,我在《续集》中将周汝昌的红学称为周氏红学,有一章的篇幅进行专门研究。

台湾学者土默热将《红楼梦》原稿或成书年代锁定在清末明初,于是就对《红楼梦》作出与大多数红学家不同的解说,形成了土默热红学

蒋勋从美学的角度讲说《红楼梦》,写成了一套《蒋勋说红楼梦》丛书。该书逐回讲述或解说《红楼梦》中的文字。第一辑解说了前十回。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红楼梦》文本为依据,讲述书中的故事情节,既没有象索隐派那样猜谜、拆字,曲解《红楼梦》原意,也没有象主流红学那样无中生有、高喊政治口号,推行叛逆论反封建论。遗憾的是蒋勋还是没有理解《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书主旨,没有读懂第五回。正如蒋勋在解读第四回时强调第五回是最重要的一回并说我在大学里教书的时候,常建议学生们跳过第五回,因为第五回非常难懂,一读不懂就不想看下去了。我说蒋勋既然知道第五回最重要,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读懂第五回,知道重要,但又不去读它,那样怎么能读懂《红楼梦》呢?

另外还有张爱玲,刘心武及一大批主流红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我还没有涉及到。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和陈维昭的《红学通史》等大量的红学著作我前面都还没有谈到。《红楼解梦》是典型的索隐派观点。《红学通史》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以上这些都是《红学概论下集的主要内容,这里就不多谈。

 

  2014年11月25日于祁家湾中学完稿      郁百川

         二零一七年八月一二日于美国加州第一次修改    郁百川

 

 

第十章  非主流红学——民间红学

 

         主流红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一大批读者研究《红楼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已著书问世,有的在网上撰文发贴。我将这种类型的《红楼梦》研究称为非主流红学民间红学。我所知道的有部队转业的湖北黄梅人柯三龙、工人杨兴让、吉林长春市的农民柏文远等。当然,我的这些粗浅的文字也属于民间红学的范围,只是我的命运还不如他们,他们的研究成果能成书问世,我的这些东西命途多舛,还不知能不能与大家见面。从柯三龙的小照可以看到他还有个装满书的书架,我连书架都没有,有的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套三卷本《红楼梦》,其余所有参考书都是到图书馆借的。

               

                                第一节  小议柯三龙的《〈红楼梦〉隐文大揭秘》

 

         刚才讲了,柯三龙是湖北黄梅人,部队转业,工作之余从事《红楼梦》研究,历时二十五年写成这本书(我将其简称为《大揭秘》),其间经过多少坷坎和波折,可想而知。我这里深表佩服和敬意。我这里讲几点看法。

        第一点,作为自勉,也作为对柯三龙这样的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忠告,我要说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必须写好每一个句子。句子是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组成文章的最小语言单位。单个的字或词是不能表达意思的。所以我们只有写好每一个句子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才能写好文章。具体来说,封面上的一个平民学者向红学专家的挑战就显得不伦不类。这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词组,中心词是挑战,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平民学者联用不太恰当,似乎自称学者也不太恰当,显得不太谦虚,因为学者有比较固定的含义,指学问高深的人。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组改成一个句子一位普通读者向红学家挑战。这句话就表明了作者创作《大揭秘》的意图和宗旨。

《作者简介及写作经过》的叙事方式不明确。开始好象是编辑在介绍作者,后来又好象是作者在倾诉二十五年写书过程中的辛酸,最后又是作者对支持者表示感谢。从整体来看,《简介》应该是柯三龙写的。有些句子很俗气,听起来不顺耳,如回首一望尽是泪,你哪能看到嘛!再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何必要哭呢。

我还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样的水平就写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柯三龙在一篇文章的后面附了一首诗并且还写着诗曰二字,现在又把写进了《简介》中。我说,这哪能算是诗呢?不是那么好写的,不是凑成了四句就算是诗曰二字也不是随便好用的。我们看到,周汝昌等老一辈红学家在文章后面附一首诗,那才叫,那是需要几十年功底的。说句不好听的话,象我们这批人永远也达不到那种境界,永远也写不出那样的诗。所以我劝柯三龙不要写那种东西,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在文章中写,我能把几句话写通顺就算不错了。

柯三龙的里有不敢展春眉一句。我这里只想问一下,春眉是什么眉?的四种用法中有三种指季节、时间、生机。这三种与不能搭配。第四种用法是男女情欲,如春宫春情春心叫春等,难道这里的春眉取这种意思吗?我看柯三龙的本意当然不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他用错了词。

《简介》中介绍柯琼宇的那段文字也写得不太好,好象是编辑的口吻,与前面的叙事方式不一致。一般来说,父亲是黄梅人,女儿也应该是黄梅人而不能说是襄樊人。该书要改为本书,因为柯琼宇参与写作和修改的就是这本《大揭秘》而不是另外的书。

最后的一并是多余的,因为前面没有另外感谢别人的句子而只感谢卞长杰一个人,所以就不能用一并

我最后还要说一下这本书的《目录》编得不好。这应该是编辑的责任。如果你不愿意用等文字编目,你也应该用几组数字如中文数字,阿拉伯数字等将文章编号,只有这样,才便于人们检索查阅。没吃过肉,也看见猪在地下走。只要随便翻开一本书,就可以看到正确的例子。

         再看书名和篇目名。揭秘就是揭露秘密,秘密就是隐蔽的、只有少数人知道而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也可以说揭秘就是把这些事情公布于众。柯三龙不可能知道《红楼梦》的什么秘密。实际上,柯三龙所说的或公布于众的都是他自己臆造妄想的情节,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当然就谈不上大揭秘

第一个大标题讽刺得诗人之厚,褒贬有史笔之严的意思不明确,没有概括这部分文章的内容。如这部分文章里面没有讽刺褒贬方面的内容,诗人不知指谁,之厚的意思不明确。自己说自己不是舞文弄墨之人,却偏爱舞文弄墨。我总认为,象我们这样的人,把几句话写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画虎类犬。另外还有两个大标题用的是《红楼梦》中的对联和诗句。我说,学界对《红楼梦》中的这些文字的看法本来就不一致,所以这些文字不宜作标题。

        第二点,我先要说一下,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对《红楼梦》整体和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研究《红楼梦》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再还要说,柯三龙的文章语意不连贯,前后不一致,意思不明确,用词不当,大多数句子都不通顺,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耳。举个简单的例子,第一篇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研究《红楼梦》,都是直来直去点题铺陈,就好像报纸上的文章那样,……”柯三龙的意思是将两者进行比较,方法是正确的。但用来比较的双方要互相对应,研究《红楼梦》是动宾结构,后面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但原文只有名词报纸上的文章,所以这里缺少动词,即研究《红楼梦》要与……文章进行对比。这里的点题铺陈也似乎用得不恰当。点题是用扼要的话把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铺陈就是铺叙即详细地叙述。点题铺陈这两个词的性质不同,不能联用。再说,这两个词的动作都是而不是。用在这里不恰当,因为研究《红楼梦》看报纸都有的意味。关于语言问题,以后结合具体内容再谈。      

         现在再谈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第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是试谈'红学研究的方向,副标题是象征和翻译。我说柯三龙是在进行《红楼梦》研究而不是在进行“'红学研究,所以这个标题中应该用《红楼梦》研究。柯三龙没有搞清楚这两者的差别,我这里不多讲。从柯三龙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个方向也用得不对,应该用方法,因为柯三龙在文章中讲的是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即怎样研究《红楼梦》。按词典的解释,副标题是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的标题。而句子是唯一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所以只有句子才能进行补充说明。这里的副标题只用了两个词,没有起到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

现在将柯三龙谈研究《红楼梦》方法的文字引录在下面。

 

      ……我认为应该以作者自云的思路为依据才比较合适,更于篇中间用''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梦幻就是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变就叫。为什么要变通呢?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而是用相似或谐音来代替。变通的过程也就是翻译的过程,即把作书人的话用现代话翻译过来,以便读者阅读,而且能够使人一目了然。……

 

        我说《红楼梦》第一回开头的那段文字是脂砚斋对小说原文所作的解释或曰解说而不是转述的作者的原话,所以不能当作原文引用。柯三龙这里所说“'作者自云的思路不恰当。思路就是思考的线索,作者自云并不是指作者自己在说而是批者对小说文字进行解释时的一种习惯用语。所以这段文字不是作者自己思考的线索,柯三龙也没有讲清楚这个思路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柯三龙将脂批中的一句话用在自己的句子中但没有对其进行解说,也没有指出引用这句话的目的。

再往下看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梦幻就是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变就叫'我们看到刚才的脂批只单独谈到,没有谈到梦幻,所以在脂批里面就没有对梦幻的解说。这就说明,梦幻这个词是柯三龙推出来的。这里对梦幻的解说也不是脂批的意思而是柯三龙的意思。是人们在睡眠时脑部的一些表象活动,有时用来比喻幻想或某种愿望。意为不可能实现的、不真实的,奇异地变化。梦幻意为如梦的幻境、梦境。从这里可以看到,梦幻与单独的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指某种不真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象梦一样的境遇,作名词用。柯三龙推出梦幻这个词并说其意为对梦中的人和物进行变通。原本作为名词的梦幻经由柯三龙的手笔就变成了动词变通,词性变了,词义当然也变了。变通,在词典上,指在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只要不违反原则,处理问题的方法可以变动。也就是说,变通就是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象柯三龙说的那样对人和物进行变化,所以说,柯三龙对梦幻一词的解说是完全错误的。也有奇异地变化的意思,但梦幻中的没有变化的意思,即便作动词也没有柯三龙所说的变通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变就叫'’”也是错误的,柯三龙是在解释梦幻,可以说变化的意思,不能反过来说的意思,更不能说就叫,这个就叫多用于名词之间的解说。作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基本含义是和原来不同,在诸多用法中没有这种用法。

        从下面的问句为什么要变通呢?可以知道,是柯三龙自己要变通而不是脂砚斋或《红楼梦》作者说要变通。我说,柯三龙要进行变通就直接变通好了,何必要把没有变通意思的梦幻说成变通呢?这不就多了一个错误吗?柯三龙的回答是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而是用相似或谐音来代替。我不禁要问,柯三龙怎么知道作书人不敢明说呢?时隔二百多年,柯三龙不可能知道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柯三龙的主观臆想。再说,这句话的前后两部分不连贯,前面用了因为后面就要用所以而不能用而是,在不敢明说的后面要接只能暗写之类的词语。这里的相似是形容词,意为相像,不能作名词用,谐音是动词,意为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不能作名词用。这句话应改为因为作书人不敢明说,只能暗写,所以就用读音或字形相似或相近的字词代替那些不能明说的字词。读者诸君可以看一看,我这里所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句子是通顺了,其语意当然是错误的,即不能作为柯三龙变通的理由。因为柯三龙不能确定作书人有不敢明说的地方,即便有也不能确定哪些地方没有明说,也不知道作书人用了哪些字词代替哪些字词。所以,这句话就成了柯三龙瞎说的托词。

        再看下面的一句话变通的过程也就是翻译的过程,即把作书人的话用现代话翻译过来,以便读者阅读,而且能够使人一目了然。柯三龙刚才说要对人和物进行变通,现在又说变通是翻译,这当然是错误的。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到,柯三龙所说的变通就是找出《红楼梦》作者没有明说而只是暗写的内容,并通过字词的互换将暗写变成明写。如果《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着暗写隐写的内容,那么将这些内容变成明写的内容,找到《红楼梦》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意图,那当然是好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从后面可以看到,柯三龙根本不知道哪里是暗写而只是随便找一些句子,然后就用一些字形和读音相似或相近的字词代替这些句子中的字词,使这些句子的意思与自己臆造的结论一致。由此可见,柯三龙的变通过程改变了句子的含义,不能说是翻译过程。因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中意思没有变化。实际上,柯三龙歪曲了《红楼梦》作者原意,是误导了读者而不是便于读者阅读。柯三龙的这句话到以便读者阅读”“语意就尽了,即句子就结束了。后面的是一块有语病赘肉,我这里不多讲。

        下面举几个例子。一、柯三龙变通”“一从二令三人木时说:我一再重复(一从),反复命令(二令),大伙们(三人,俗称三人为伙),要看到'末世(木)。我要说一下,这句话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前面并没有指出或说明这句话是变通”“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这种写作方法不恰当。再具体来看,一从二令三人木是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判词的一句,与判词相配的画是一片冰山一只雌凤。一般读者和专家都认为这副画和判词指的是王熙凤。那么一从二令三人木当然就是说的王熙凤了。柯三龙所说王熙凤既不是皇帝又不是宰相,只不过是一个管家,她一生的命运为何要写得这么玄奥莫测?就表明柯三龙对世事,对《红楼梦》都一无所知。我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庭中的男女各色人等。王熙凤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王熙凤并写得玄奥莫测当然是正常的事。柯三龙根本不懂《红楼梦》,一心只想着皇帝和宰相,恨不得所有的笔墨都来写皇帝和宰相,写得越玄奥越好。

判词是写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王熙凤的人生经历的。《红楼梦》作者用的是叙事手法,所以柯三龙将一从二令三人木”“变通成《红楼梦》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讲的话当然是错误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是序数词,用在这里表示王熙凤人生经历的顺序。柯三龙在变通中把说成一再,把说成反复,把说成重复,把说成命令。柯三龙说《红楼梦》作者站在那里大声说:我一再重复,反复命令重复什么?命令谁?什么命令?柯三龙没有讲清楚。我说,只有上级才能命令下级,《红楼梦》作者写小说,与谁也没有上下级关系,哪能谈得上命令。把三人说成大伙,把说成末世,柯三龙是说《红楼梦》作者在反复命令大伙要看到末世。柯三龙所说根本不是句子,不能表达任何意思,说明柯三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句子。我认为柯三龙的变通实在是瞎说,背离了《红楼梦》作者原意。最后还要说一下,大伙们中的是多余的,因为大伙本来就是复数代词,指大家,不需要加

       二、现在将柯三龙的其它相关原文引录在下面。

 

        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将桂花夏家长安显示出来,桂花夏家是人名外号,长安是地名,一看就知道这是暗语,是作者把他要说的话藏在人名和地名里。那么这人名和地名所隐何意?

        “长安读藏在暗处。桂花夏家:重要的话转向了下一家。这下一家指的是哪一家呢?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作者通过香菱和宝玉的对话介绍了薛蟠与桂花夏家定亲的情况。由于夏家”“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所以长安城中人们都称其为桂花夏家。我说,作者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谈到桂花夏家长安城,并没有特意点染突出这两个家名和地名,说不上烘云托月,也就根本没有将其显示出来的意思。柯三龙这里所说不恰当。再说,桂花夏家是一个家庭的名称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柯三龙连这点小问题都搞错了,还说一看就知道这家名和地名是暗语并说作者将要说的话隐藏在家名和地名里。我说柯三龙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世上有羞耻二字。一般来说,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话是不能随便讲的。这是狂妄自大的表现。象长安这样的普通地名书中多的是,你怎么知道它是暗语呢?

 接下来柯三龙说长安中的隐语是藏在暗处。我说你柯三龙怎么知道《红楼梦》作者是把藏在暗处这句话隐写在了长安中呢?按柯三龙的思路,长安一词可以隐写无数条隐语,如隐藏在安全处生长在岸边等等。难道能说这些都是《红楼梦》作者所写的隐语吗?再说,藏在暗处没有指明什么隐藏在暗处,所以没有任何意义。难道《红楼梦》作者会将没有任何意义的话隐藏在字词中么?

柯三龙说桂花夏家中的隐语是重要的话转向了下一家。同样,我可以找出无数条类似的隐语,不过我不想浪费笔墨。我们还是看一看柯三龙的思路。柯三龙从想到,再联想到贵重,再取一个,然后与组成重要可直接说成,最后再加个组成重要的话。按柯三龙的意思,《红楼梦》作者想要将重要的话四字隐藏在桂花中要转四道弯,有这个必要吗?难道重要的话四个字就能引来杀身之祸,引来文字狱而必须隐藏起来吗?我说这都是柯三龙臆想的结果。柯三龙把夏家说成下一家,这下一家是个地方俗语,指牌桌上坐在右手边的那个人。转向是柯三龙另外加的,其本意是转身面向,只能用在人或能转动的物体上,所以说这个转向与前面重要的话搭配不当,因为不能转向。当然,柯三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什么话都说得出来。再往下,柯三龙一下子就从第七十九回跳回了第五回,说副册在上,正册在下,下一家就指正册。最后就说正副册藏有重大的寓意。这真是无油无盐的淡话,谁不知道册籍里隐含着一定的意思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柯三龙的变通就是瞎说,是完全错误的。变通的结果与《红楼梦》原意不符。

第三点、 下面再分析柯三龙关于大纲主题思想的几篇文章。柯三龙的提问大纲是什么内容呢?是错误的,不能说大纲是内容,因为大纲不是内容。我们只能问什么是大纲?或大纲是什么?接下来柯三龙说:大纲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主骨,亦是书的实质。”“大纲既是一条主线,必然有两端;既然有两端,必是一句话;既是一句话,必然有主谓宾等。……”我们只能说大纲是什么,即大纲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两个概念,不能说大纲又是这又是那,所以柯三龙主线、主骨、实质的说法是错误的。由于柯三龙根本不懂大纲的含义,不知道大纲是什么,就把网撒大些,免得把鱼漏了,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具体来说,柯三龙说大纲主线主骨实质,那么我要问,主线主骨实质又是什么呢?我说主线主骨实质都不是指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含义还需要进一步界定或说明,也就是说,这三个概念的意思不明确,柯三龙用三个意思不明确的概念定义大纲,那大纲的意思还是不明确,简单地说,柯三龙还是没有说明大纲是什么。

往下,柯三龙不知为什么舍掉了两条鱼只取主线这条鱼并且在心里确定了大纲就 是一条主线。柯三龙在心里这样想,用笔写下来都不要紧,就是不该用既是这个词。因为既是既成事实,得到普遍认可的意思。但事实上,这句话里面暗含的判断大纲是一条主线是不确定的、还需要论证的,所以这里用既是就是错误的。柯三龙还把主线当成一根缝衣服的线并说必然有两端,我说主线是个抽象概念,不能说有两端。柯三龙后面还进一步说明哪是起端哪是末端,这真是荒谬至极。这样的荒谬还有一线两端为依据。接下来的既然有两端,必是一句话就更荒谬了,这句话隐含着只要有两端的东西就是一句话一句话有两端这样的意思,那一条木棍有两端,那木棍也是一句话了?我的意思是说,是一句话有两端没有任何联系,风马牛不相及。说一句话有两端也是错误的。柯三龙的意思大概是想说“'大纲是一句话,当然,这也是错误的,因为一句话指的是任何一句话,没有具体内容。最后的既是一句话,必有主谓宾等。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说,你柯三龙在研究大纲的时候怎么说起句子的结构来呢?

        我刚才针对柯三龙所说大纲是什么谈到了大纲不是什么。我说柯三龙不知道大纲是什么,没有学过大纲不要紧,你可以查词典。我们讲话、写文章时,用词要以词典为准,不能凭想象,更不能象柯三龙那样变通。所以象我们这样水平不高的人写书,词典要放在手边,我相信柯三龙也是这样。但我感到奇怪,柯三龙写了二十五年书,关于大纲的文章有几篇。你就没有查一下大纲这个词吗?翻开词典就可看到,大纲,(著作、讲稿、计划等)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我们再查与其相关的提纲(写作、发言、学习、研究、讨论等)内容的要点。这里的解释虽然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纲提纲都是内容的要点,即大纲就是提纲,我们对大纲不熟悉但对提纲很熟悉,学生在写作文、写发言稿的时候,老师都要让他们先拟个提纲,即先在一张纸上把要写的内容简单、概括地写几条,这写在纸上的几条就是写文章、发言的提纲,也即是词典中所说的内容的要点或曰大纲。现在清楚了,大纲就是提纲,就是预先在纸上写好或曰拟好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排列有序的几条要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大纲是事先就写好的,是写文章的依据。作者不会把大纲写进书里,在书里是找不到大纲的。大纲不是绝对必要的而是可有可无的,这个问题与作者个人的习惯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写文章、作报告都要写大纲或拟提纲。即使拟了大纲,文章写完了,报告作完了以后,大纲就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作者发表文章,没有看到哪个发表大纲。简单说,文章或书里是没有大纲的,所以柯三龙所问有没有大纲?回答是肯定的。是错误的。

        我这里还要谈到柯三龙《对总纲的理解》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错误却不少。开始的问句总纲该是什么样的?拖泥带水,听起来就不顺耳。直接问总纲是什么?又简单又明了。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是什么。总纲又没有形状又没有体积,不能问是什么样子,因为它没有样子

接下来的几句话就可把整部书的主要方面内容概括起来叫总纲。这句话虽然不通顺但所表达的意思倒是正确的。我先分析柯三龙的句子,然后再把句子理顺。我们这里是在定义或解释总纲,即要说什么是总纲。这个什么就一定是名词,……概括起来是一个字结构句子,不是名词,也即没有指明什么所代表的名词,所以柯三龙的这句话不能解释总纲。我把柯三龙的这句话稍作修改并写成能够概括整部书的主要方面内容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就是该书的总纲。这句话就是用名词解释名词,结构是正确的,至于解释得是否正确,就要看这个名词前面的定语。我前面有一章专门谈《红楼梦》的总纲,柯三龙这里表达的意思与我前面的解说是一致的,这就不多谈。

关于《红楼梦》总纲的具体内容,柯三龙谈到脂批四句乃一部书之总纲。我前面谈了,脂砚斋可能对总纲的理解与现在不一样,那四句不能说是总纲。柯三龙进一步说这四句主要是介绍佛教方面的,所以是总纲,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因为《红楼梦》主要不是谈的佛教。我这里只简单讲一下,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概括了全书主要的三大部分内容,所以是全书的总纲。

        我还要谈到什么是主题思想。这个问题很简单,主题思想也称中心思想,即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四点、 下面我就对照刚才对大纲总纲主题思想的解说,分析柯三龙的相关文章。现将相关文字引录如下:开卷第一回目的前半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就拉开了大纲的一端。而这一端叫《石头记》。……”“'通灵宝玉是补天的物,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它是书大纲的一端。……”“'字是书的旨,即大纲要达到的目的及其意义。”“'为纲,'为旨,二者界限分明。开卷楔子篇'’'作法将大石变成了',所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拉开了大纲的一端。而书至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又拉开了书大纲的另一端,……这大纲的另一端是什么呢?就是秦可卿的'字。”“所以''二字是书的大纲。”“''二字是书的大纲。对于这一大纲,又通过''成婚,用形象的故事来说明这一大纲。……”“对于书的这一大纲,如果不知变通,简单地说''是书的大纲是说不通的。变通是本书写作方法的本旨。……”“……'可以读''字就是大纲的另一端,而这一端叫《红楼梦》。”“'通灵宝玉是秦始皇的玉玺,所以,大纲另一端是个'字。”“书至第七回,宝玉会秦钟再次介绍''二字是书的大纲。对此大纲,记得有条批语指出'宝玉会秦钟,大有深意存也”“书至第八回则是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书的这一大纲,拉开了钗黛之争的序幕。也就是说,钗黛之争宝玉的实质,才是书真正的大纲。”“''成婚是书的大纲。”“''成婚的实质是写清王朝的皇权。所以,清王朝的皇权是书的大纲。”“钗黛之争宝玉的爱情悲剧,兼寓雍正夺嫡事,这是书的大纲。换言之,本书写钗黛之争宝玉的同时就是介绍了雍正夺嫡事。所以,写清王朝的皇权,是书的大纲,……”“钗黛之争宝玉爱情悲剧是一条副线,而写清王朝的皇权是一条主线,也就是大纲。”“为什么写清王朝的皇权一定就是书的大纲呢?”“有人会问,你说《红楼梦》的大纲是清王朝的皇权,那皇权又是什么样的呢?”“皇权是一种意境,由'通灵宝玉来象征,加上'字即大纲。”“'通灵宝玉是书的纲、书的主题和实质。”“'红学研究搞了二百多年,竟没有人知道书的大纲、书的主题思想就是'通灵宝玉……”我这里引录了十多句柯三龙关于大纲的论述。我前面讲了,大纲只不过是写书前拟的提纲,书写完了,提纲就丢了,在书里面是找不到大纲的。柯三龙在《红楼梦》中找大纲只不过是在水中捞月、在镜中摘花。柯三龙关于大纲的所有论述都是错误的。

我这里就具体分析一下。书中本来没有大纲,柯三龙还说大纲象绳索一样有两端。第一回拉开了一端这一端叫《石头记》通灵宝玉”“是书大纲的一端,第五回又拉开了另一端就是秦可卿的'“'字就是大纲的另一端,而这一端叫《红楼梦》。书的名称成了柯三龙臆造的大纲的两端的名称,通灵宝玉二字成了大纲的两端,柯三龙的这些说法完全脱离了《红楼梦》原文原意,荒诞、匪夷所思,我只能用瞎说来形容。柯三龙一时说二字是书的大纲,一时又说二字是大纲,还说通灵宝玉大纲,还说钗黛争宝玉是真正的大纲成婚是大纲,清王朝的皇权是大纲。柯三龙根本不知道大纲是什么,所以就瞎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真正的大纲的说法就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都是假假的大纲,自己否定了自己。最后柯三龙说清王朝的皇权是大纲,并把前面提到的情节都变通皇权,这种变通是错误的。《红楼梦》根本没有写到皇权。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柯三龙将大纲当作书的内容,有时将主题思想当作大纲,这当然是是错误的。柯三龙的这些句子有些语法方面的错误,如我们不能说拉开一条绳索的一端拉开打开使……的意思,即使某关着的门户等成为开着的状态,如可以说拉开窗帘拉开序幕等,绳索的一端不是处于关合状态,不需要打开,所以就不能用拉开而只能用拉出一类的词。再还有,主线大纲是名词,只能用名词解释名词,所以……皇权主线大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其余我就不多讲了。

        第五点、在谈柯三龙关于主题思想的论述以前,我先谈一下柯三龙对部分《红楼梦》文字的解说或曰变通。在《对大纲的补充说明》一文中,柯三龙将《红楼梦》作者所说宝钗进京参加宫里选秀说成是宫中选太子,将对宝钗的描写品格端方中的端方说成是雍正,宝钗进京就喻指雍正夺嫡事。这种变通当然是错误的,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说宝钗进京选秀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各路人物集中到贾府,便于写作。

还是在这篇文章中,柯三龙说《红楼梦引子》就是引导读者(你)进入书的主题,将开辟鸿蒙说成是请(读者)开通思想意识,将谁为情种?变通为谁是事情的根源呢?,将都只为风月情浓变通为都以为写的是爱情小说。接下来也是错误的,我就不多列举了。柯三龙自己相信所翻译的是准确的,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作者写书没有引导读者的意思,《引子》对后面的曲子有引导和预示的作用,开辟鸿蒙是时间状语,意为开天辟地以来开辟没有开通的意思,鸿蒙不是思想意识只能指人不能指事情,情种,所以可以说谁为情种不是事情不是根源事情的根源不是,所以问句前面不能用因为不是以为风月情浓不是指爱情小说。我这里主要是说给广大读者听,我说柯三龙的所有解说都是错误的,柯三龙是听不进的,因为他有变通这个法宝,他可以瞎变乱变,不以文字为准。

        在第二部分的《也论真假并存》文章中的第二小节说家而说国家中,柯三龙说道:第五回:当宝玉看完了图册之后,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仙姬笑道:'你等不知原委,……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便是吾兄弟之幸了。’”先说一下,这段文字开头第五回后面不宜用冒号。柯三龙这里叙述事情经过的文字不太准确。在宝玉弃了卷册到警幻仙姑向众仙子讲这一段话之间还有一段文字,如随了警幻来至后面,警幻仙姑笑着叫众仙子出来迎接贵客,众仙子怨谤警幻仙姑等,不是象柯三龙所说那样,宝玉一看完卷册后警幻仙姑就携住宝玉的手讲话。柯三龙的这段话转述了警幻仙姑的讲话,《红楼梦》作者通过警幻仙姑的讲话推出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柯三龙转述的文字与1982艺研院本中相应文字有较大的差别,有很多字词被改成了现代用语,如改成了,最后的改成了便是改成了,其它就不多说了。原文中警幻仙姑讲话的后半部分没有被引用,中间的省略号是我加的,因为这段文字前面引用过,为了避免重复,我将中间部分省略了。我前面对警幻仙姑的讲话和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作过详尽的分析,谈到警幻仙姑讲话在全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为剖腹深嘱是全书的总纲,柯三龙是听不进这些话的,我这里也不多讲。

       柯三龙认为理解这段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置身事外,以读者的身分评价这一段话,另一种是把自己当成宝玉回答问题。柯三龙采用后一种方法,我与柯三龙的意思相反,认为我们读者应该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评价和看待这段话,而不是象柯三龙所说应把自己放在回答问题的角度上,是理解此书的关键,而不是去评论。”“置身事外就是不带任何情绪和观点去评价和研究《红楼梦》中的相关文字,这是正确的方法。柯三龙的这句话不通顺,应该去掉,把自己放在……角度上不太恰当,宜改成站在宝玉的立场回答问题,后面的……”这部分要移到中间来,该句可改为站在宝玉的立场上回答问题而不是去评论,是理解此书的关键。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站在小说人物的立场看问题。

接下来柯三龙所说贾宝玉阅册是读者,那看书的人同样也在阅册,所以也是读者。宝玉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极为错误的。我们读《红楼梦》,看书中情节,即看贾宝玉浏览金陵女子卷册,所以看书人是读者。这个读者指的是读《红楼梦》这本书的人,即《红楼梦》的读者。但贾宝玉看的是卷册,只能说贾宝玉是'卷册的人或曰“'卷册的读者。这读者不是那读者。柯三龙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再说,读者要搞清楚的问题与贾宝玉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不同的。从语法上看,阅册用得不恰当,因为没有阅册这个词,不是随便将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可以组成词的。阅册是读者也用得不恰当,两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意思也表达得不清楚。这句宜改为因为贾宝玉在阅读卷册,所以他也是读者。

下面的“'警幻二字是告诫变化了的人叫'警幻,这个人就是作书人曹雪芹。不成句子,意思也不清楚,我也不打算修改。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虚拟警幻仙姑这个人物是为了对宝玉进行警戒,警幻仙姑的讲话实际上是作者的意思。下面的“'警幻嘱宝玉,即是作者告诫读者注意的话。当然也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警幻仙姑警戒宝玉实际上是《红楼梦》作者在警戒宝玉。不能说是作者在警戒读者。在语法上,这句话也不恰当,宜改为“'警幻仙姑嘱咐宝玉的话,也即是作者告诫读者的话。

         柯三龙根本不懂警幻仙姑这段讲话的意思,也不愿从整体上去研究,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出几个孤立的小句子,并说这些小句子重点作者要说的,就只有几句话。其余的都是托词。柯三龙还将这种断章取义、自欺欺人的方法冠以重点探测法的美名。具体来说,柯三龙将警幻仙姑对众仙子说的你等不知原委”“变通你看书的人知道事情的原委吗?我说警幻仙姑是剧中人物,哪有剧中人物对读者讲话的道理呢?我只能说柯三龙错得离谱。

接下来柯三龙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是重点句,而重点句中只有''是重点两个字。'吾家即我家。自国朝定鼎:从国朝定鼎。'吾家是一个概念,'国朝定鼎又是一个概念。所以,这是说家而说国家;谈情而谈政治的一套手法,叫'兼寓柯三龙这里说的重点句不是个句子,只是一个主语和一个状语。柯三龙就是看上了这里面的两个字,这两个字,一个作主语,一个在状语里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重点句又没有论述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柯三龙讲了一通废话后就说所以,这是说家而说国家,意思就是以家说国,即表面上是说而实际上是在说国家。前面没有任何因为的意思,即没有讲任何原因,柯三龙没有理由用这个所以,也没有理由说这句话以家说国的意思。

顺便说一下,重点两个字要改为两个重点字。柯三龙后来所说“'宁荣二公之灵只是托词,没有实在的意义,”“'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绝非是宝玉一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读者。”“要宝玉也就是要读者跳出'情欲声色的迷人圈子,'入于正路这就是书的主题和实质。都是错误的。柯三龙把不理解、不懂的文字都说成是托词,没有实在的意义。柯三龙把读者和贾宝玉混为一谈,要读者跳出迷人的情欲声色圈子,这些都不是《红楼梦》作者原意,当然也不是《红楼梦》的主题,只是柯三龙的想当然。

        柯三龙谈到了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与袭人关于文死谏,武死战的一段对话。柯三龙引用的原文与我看的艺研院本的原文差别比较大,我这里就不引录原文了。我前面讲过,贾宝玉的讲话集中表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忠君拥君思想,同时也表现了《红楼梦》作者对历史上的忠臣、奸臣的认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认识不一致。这段话也说明当代主流红学所持的叛逆论反封建论都是错误的。柯三龙与主流红学一样,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是错误的。柯三龙说宝玉话外意思只有打倒皇权,推翻帝制,建立人民大众的国度,实行民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谏臣和昏君的问题。柯三龙将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强加到二百多年前的《红楼梦》作者和小说人物贾宝玉的身上,其错误自不待言。

        第六点、现将柯三龙对于《红楼梦》作者的认识,关于《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内容或曰主题思想的相关文字引录如下:作者雪芹深恶痛绝皇权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他自己深受其苦,号召人民起来造反,务必铲除皇权这一祸根,这就是他写《红楼梦》的目的,……”“为被压迫者着想,为被压迫着的人们谋利益,为广大被压迫的人们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是宝玉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翻皇权统治,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说,宝玉'至真至诚的情是为被压迫者服务的真情。这个真情是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曹雪芹写《红楼梦》,阶级斗争观念非常明确,政治原则性极强。为谁,反对谁都界线分明,用现在的话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点都不过分。至于他如何有此思想境界就不得而知了。”“我认为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已超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范畴,具有初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态。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宣传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红色宣言书。”“'是革命的意思,革命的过程也就是造反的过程。'字是书的宗旨和本意,也是紧扣补天这一主题思想的。”“'通灵宝玉是皇权的象征物,而皇权又是天的象征。因此,首先必须反皇权,这样才能补天。而'补天就是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是最高政权的象征。人民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补天的目的。”“打倒皇权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和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贾宝玉叛逆的言行就是反对皇权统治的。而贾宝玉所追求的就是要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通灵宝玉是补天的物,而贾宝玉是补天的人。”“所以,打倒皇权,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这是水到渠成之事。”“《红楼梦》是一部为平民着想,为平民服务,宣传民主、鼓动叛逆、教人造反的书。目的是要人们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补天思想的核心。我说柯三龙的这些说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现代语言,与《红楼梦》没有任何联系,都是柯三龙自己想象和臆造并强加给《红楼梦》的。由于这些说法匪夷所思、荒诞至极,错误极其明显,所以无须作太多的批驳。这些句子也大多不通顺,有的缺少主语,有的词语搭配不当,我这里不及细说。

早在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兴盛时期,即后来所说的康乾盛世。当时的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没有明显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即当时还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这种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 ,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农奴。当时只有少量的自耕农和家庭式作坊。也就是说,当时没有拥有一定资本的工厂,当然就没有资本家和工人。没有无产阶级,哪有无产阶级思想,哪有无产阶级思想家?柯三龙这里说《红楼梦》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宣传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当然都是瞎说。

柯三龙不懂存在决定意识这条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才肆意瞎说。一定的生产方式、社会状态和物质条件产生相应的思想意识,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无产阶级就不会产生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中国的无产阶级思想也只是清朝灭亡后,在资本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明在《红学四十年》一文中谈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基本理论,即一个新的阶级和阶级的思想的兴起必须有一个质的变异为前提。对照这条理论,我们看到,在康乾时代,生产方式和社会状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当然就更没有产生质的变异,当时就没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兴起,所以柯三龙所说的无产阶级思想家是根本不存在的。

柯三龙所说《红楼梦》作者深恶痛绝皇权,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是号召人们起来造反,推翻皇权。这些都只是柯三龙的臆想。实际上《红楼梦》作者整个家族受皇家恩典,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达百年之久,而不是象柯三龙所说的那样深受皇权之害。按柯三龙的说法,贾宝玉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当然不知淫为何物。但现在柯三龙把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说成为人民利益、为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英雄,说他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都是信口雌黄,没有任何根据。

       柯三龙反复讲“'是革命的意思红象征着革命“'字是寓意于革命和造反的。我说这只是柯三龙的意思而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字的本意是指象鮮血那样的颜色,象征喜庆、顺利、成功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结婚称为红喜事,新娘用红盖头,光荣榜称为红榜等。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人们就称革命军队为红军,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和人民的政权为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后又用红旗做党旗和国旗。于是字就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革命政权。这里要特别注意,字只在1921年以后才象征革命并且只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二百多年前的清王朝时期,字没有这个用法而只有喜庆、吉祥的用法。《红楼梦》作者也不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字。柯三龙将1921年以后字的这个用法提前二百多年用在清王朝时期,这当然是错误的。这就是陈林森写的《中国人常见的病句》一书中所说的提前用典的错误。就象说999年出生的包公看到了1125年出生的陆游名句一样。

        我前面讲了,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作者用神话故事引出的一个道具,其作用就是记录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并刻录在自己身上,从而形成石头写书的假象,增加小说的神秘性和可读性。柯三龙说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并将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说成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又进一步说通灵宝玉象征皇权,《红楼梦》就是一本反皇权的书。这些当然都是错误的、是无中生有,我不想多讲。

柯三龙的说法自相矛盾,如说通灵宝玉是皇权的象征物,皇权是天的象征。接着说必须反皇权,又说要补天。我说,既然皇权是天的象征,反皇权就是反补天就是补皇权,柯三龙这里说既要反皇权又要补皇权,既要补天又要反天,大概柯三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至于说宝玉的叛逆言行,宝玉反对皇权,要打倒皇权,建立人民的政权,并还说这是水到渠成之事。我说这些都只不过是柯三龙的杜撰和瞎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能打倒皇权吗?《红楼梦》作者会赋予一个小孩反皇权的使命吗?柯三龙所说的到了哪里,成了吗?这不须要多说,事实是,柯三龙所说的也没到,也没成。直到《红楼梦》问世150多年后才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柯三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最后分析一下柯三龙这几段话中的最后一句目的是要人们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补天思想的核心。这里的前面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语意已尽,应该与后面没有联系。中间部分是半头话。前面没有只有,后面就不能用才能。这里如果要用才能,前面必须加只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这类分句。也可以去掉才能,使掌握……”建立……”并列,共用前面的主语,成为另外一个小分句。后面部分没有主语,也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从语意上来看,这部分的主语是前面的建立……”掌握……”。当然,也可以用这些来代替。这句话的意思也是错误的。

        第六点、最后谈一下柯三龙错误的根源。我开始就讲了,这个根源就是柯三龙再三炫燿和推崇并随时运用而且运用自如变通法。按柯三龙的说法,变,必有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字义,而字义必须要和上下文相统一。”“不同的理解”“都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否则就是乱扯。柯三龙这里说的变通准则字义,但实际上,柯三龙从来都没有以字义为准则而是瞎变、乱变,其目的就是变得与他自己设定的主题思想一致。这就是柯三龙说的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我这里要说柯三龙所说的主题思想不是通过研究《红楼梦》的文字得出来的,是自己主观想象或臆造出来的。柯三龙接着就通过变通,实际上就是改变《红楼梦》字词句的含义把《红楼梦》往自己设定的主题思想上扯。这就是柯三龙说的服从于主题思想

比如柯三龙说出家象征造反只有让出家象征造反,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才是完整的、鮮明的。柯三龙这里把出家变通为造反,就是使出家这种行为与他自己设定的叛逆、反皇权、推翻清王朝、建立人民的政权的主题思想相一致。柯三龙这里用了一个字,这里是使致使的意思,也即由于某种原因或外力使得某种结果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出家本来不象征造反,是柯三龙把出家说成或变通成造反的,其目的就是保持贾宝玉叛逆精神的完整性,即出家前后都具有叛逆精神。我前面讲了,出家前贾宝玉根本没有任何叛逆造反的精神或行为。出家就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清修来世,更不是造反。要是按柯三龙的说法,不管哪个朝代都可以把寺庙、尼庵里的僧人、尼姑都抓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造反呀!但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这样做。这说明柯三龙所说都是错误的。

       柯三龙说:假如都对字乱下定义,汉字解释也就乱了套。事实上柯三龙就以变通为名,随意曲解汉字的含义,如说有意识地写皇权的荒淫叫'意淫’”警世和告诫后人,对于变化了的人要有警惕性,叫警幻仙子等。可以说柯三龙对《红楼梦》中所有字词句的理解和解说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字乱下定义。这里对字……下定义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也不多说。

        柯三龙说:所谓'史笔就是历史学家记载国家的发展历史。”“什么叫'春秋'春秋就叫史笔,是历史学家记载国家历史的。用贾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来说明清王朝必然也是要灭亡的命运,这就叫史笔,是通过写家而写国家的一种兼寓形式。如果把假话当真,就忽略了真话的存在。说家是假话,说国家才是真话,望宝玉继业说的是假话,叫读者跳出迷人圈子才是真话。”“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是一通假话。我说,春秋原指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后来就常常作为历史著作的名称,相传孔子修订鲁国的史书《春秋》时一字含褒贬,后来就称写文章时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史笔就是写历史的笔法。就象史籍史料指历史书籍、历史资料一样,两者的语法结构一样,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与大多数史书史料有一定的真实性一样,用来记录历史的笔法一般也忠于历史、有一定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史笔较为直白、真实,与隐含曲折、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不一样。柯三龙这里说“'春秋就叫史笔当然是错误的。史笔是名词,不能用历史学家记载……历史这样一句话来解释,只能解释为“……的笔法。柯三龙这里的所有的解说都是错误的。

柯三龙用贾家必然灭亡预示或说明清王朝也必然要灭亡也是错误的。《红楼梦》作者没有这个意思。我前面也讲过了,贾府的命运就在清王朝的掌控之中。贾府的灭亡就是当时的清王朝政府造成的,所以贾府的灭亡与清王朝的命运没有任何联系。再说,从语法上看,用贾家必然灭亡……,来说明……”只是一种比喻手法而不能说是史笔,也不是什么兼寓形式

接下来我还要说,《红楼梦》中,写的话,都是作者的话,是真话;《红楼梦》中没有写的话,柯三龙臆造的写的话都是假话;写宝玉继承祖业、复兴贾府的话是《红楼梦》作者写的、是真话;叫读者跳出迷人圈子是鬼话不是人话;当然不是《红楼梦》作者的话。而今后万万解释,……”紧扣全书主题,也是全书的精华,是真而又真的真话。

        关于柯三龙的书,我就谈到这里。最后讲几句话。柯三龙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和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是错误的。我只可惜柯三龙白白浪费了二十五年的大好时光或曰青春岁月。如果柯三龙还要写文章,不论观点如何,我希望柯三龙把每个句子都写通顺,最好从小学五、六年级的造句练习开始。我还要对柯三龙的女儿说几句话,如果想继续研究《红楼梦》,一定不要走你父亲的老路。要认真读《红楼梦》原文,要对红学有个基本的了解,搞清楚哪个学派的观点比较符合《红楼梦》原意,再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至于走哪条路,当然由你自己决定,由于不知道你的学历,不好多讲,言尽如此。

 

                                  第二节  评刘同顺的《真假两面看红楼》

        刘同顺,山东潍坊人,1964年出生,硕士学位,应用研究员职称。

         我开始就说,刘同顺写出来的句子怪怪的,有些还不通顺。先看《序》中的两句话红楼梦的读者多,研究者也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这热闹的争论中不妨凑进来,也给大家增添一点趣味,供大家赏鉴。第一个句子的前面两部分是两个完整的小分句,读者研究者是主语,是谓语,红楼梦的是定语。这两个小分句的意思完整,语意已尽,应该与后面没有联系。后面部分没有主语,即没有说明什么热门话题。从语意来看,前面的主语读者研究者不能作后面部分的主语,因为不能说读者研究者是热门话题。前面的红楼梦是定语中的成分,在语法上,定语中的成分不能作后面句子的主语。再看第二个句子,前面部分的在这热闹的争论中是介词引导的状语,凑进来是谓语,没有主语,当然,这个主语指《序》的作者自己,是可以省略的。但这里没有讲清楚凑进哪里来,而且前面的状语没起任何作用,与谓语没有任何联系。我认为前面两部分应改为(我)不妨凑进这热闹的争论中,给大家增添一点趣味。后面的小分句没有主语,也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总不能说我供大家赏鉴吧!所以,这里必须加我的这些文章一类的词组作主语。

        刘书第一篇的篇目是红楼梦现实背景探秘,在《引言》中多次提到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我认为现实背景的说法不妥,应该用历史背景,因为现实主要用来指现在。刘同顺在《引言》中问: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作者究竟是谁?我们看到,刘同顺提问后并没有回答,这是不恰当的。刘同顺应该作简单的回答,如可以说这正是本篇要探讨的问题。我还要说,在问句后的一句话在红楼梦的大量描写中,基本反映了故事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中没有主语,前面的……是状语,反映了……情况是谓语,就是没有主语。其实是刘同顺把句子结构搞错了,错把主语当作状语,我们只要把状语中的前后两个字去掉,剩下的部分红楼梦的大量描写就是句子的主语。谓语部分的故事的大致历史背景情况中的词语排列不当,大致不能修饰历史背景只能修饰情况,这部分可改为故事历史背景的大致情况

        对于刘书,我只谈两点。第一点就是刘书第一篇谈到的《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刘同顺说:正如一位红学大家讲的:要想别立新说,首先要有足够的证据推翻以前的观点,然后再讲自己的观点。刘同顺在认同胡适的曹家家事说的基础上别立谁是《红楼梦》作者的新说。刘同顺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往下看。

刘同顺为了否定曹雪芹作者说,开始就提出了许多疑问,如“……别说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是否真有其人,就连曹雪芹的名字也未必真切。”“我们感到作者写红楼梦将真事隐去,作者肯定也是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他究竟是谁呢?刘同顺提出这些疑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读者对曹雪芹作者说的怀疑。此后,刘同顺就进行论证。即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现实曹家的人物进行比对,引用袁枚的文字,重新解释敦诚、敦敏、明义等人的诗作。对于论述的过程,我就不多讲了。于是刘同顺就说:从红楼梦的前半部以及暗示后来的情节来看,曹颙和曹頫这代人是比较符合红楼梦描写背景的。”“……这也正是我们前面分析的结果,故事对应的仍然是曹颙和曹頫这些人。我先说一下,上面引文中的暗示后来的情节应改为暗示的后来的情节

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刘同顺从两个方面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方面就是自传说和小说情节与现实曹家的比对,得出的结论是现实曹家的曹颙和曹頫这一代人中的某人是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也是《红楼梦》的作者。第二个方面就是小说中关于作者生活状况的描写和敦诚、敦敏等留下的诗词等资料,从这方面得出的结论是曹雪芹是书的作者。刘同顺把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结论揉合在一起,说曹雪芹就应该是曹颙和曹頫这代人。刘同顺的这个结论与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雪芹者,练亭织造之嗣君也。是一致的,所以刘同顺说:袁枚对曹家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他讲曹雪芹是曹寅之子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接下来,刘同顺说书中的主人公最恰当不过的就是曹寅的亲生子曹颙了。”“总之,分析来分析去,曹颙与书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相比都是再符合不过的了,但曹颙却在康熙五十四年去世了。

在认定曹颙是《红楼梦》作者之后,刘同顺就施展起死回生术使曹颙死而复生。我这里开玩笑,实际上,刘同顺就是论证曹颙没有死。正如刘同顺所说不妨我们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最符合故事原型的人物曹颙没有死去,而是隐藏起来,或是出家了,……”刘同顺一方面设想曹颙没有能力继续承担前辈留下的职责严重的亏空使他中途放弃而出家。于是家人就报个暴病身亡。刘同顺还设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曹家的总后台康熙皇帝一手导演的。曹颙迫于任职的巨大压力,撒手不干了,如果将曹颙治罪,整个曹家都受到牵连,康熙皇帝肯定于心不忍。让曹颙'去,再换新人,一方面可转移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也就保住了整个曹家。我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刘同顺的设想或假设。假设是当不得真的。我只简单地说一下,皇帝又不是曹家喂的,怎么会对一个不负责任,办事不力,临阵脱逃的人如此宽容。再说,按刘同顺的说法,曹颙假死后隐入空门,早已身心疲惫,万念俱灰,哪里还有心思写书。

更奇怪的是,刘同顺将出家后的曹颙与敦诚、敦敏的好朋友曹雪芹合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先是曹颙,假死出家后写书就成了曹雪芹,与敦诚、敦敏交往的正是这个六、七十岁的耄耋老者曹雪芹。为此,刘同顺还按自己的意思解释了敦诚、敦敏的诗句,还说曹雪芹与敦诚、敦敏等人的交往可谓是忘年交,是曹雪芹的学识和诗书吸引了这些天赋较高的年轻人。刘同顺忘记了相关资料表明敦诚、敦敏是在宗学读书的时候结识曹雪芹的,当时他们都是年轻人。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讲了。如果刘同顺将这些假设当作拓展想象空间的智力游戏,说着玩,倒还可以。如果硬要去进行论证,把这些当作真的,就不恰当了。因为这些假设的真实性几乎为零。最后,我要说一句,我实在佩服刘同顺将死人说活的本领。

在第二篇中,刘同顺研究《红楼梦》的艺术塑造后得出的结论是贾府的描写大量仿照皇家的部分形式,其用意就是去影射皇家。刘同顺推出的十六条理由或曰证据都没有实际意义,都不能说明《红楼梦》是影射皇家的。其中一条是在整个宁荣两府,有戏班、有家塾、有寺庙、有粮庄、有太医、有管园子的、有管库房的……尼伶厨裁、清客执事应有尽有,活生生皇宫内的生活。我不知道刘同顺是怎样将贾府生活看成是皇家的生活。没有吃肉,也看见猪在地下走。与电影、电视中描写的皇宫生活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府没有一点点皇家生活的影子。难道皇宫中有家塾,有清客?贾府只不过是皇室家奴,一般的贵族家庭,与王爷、侯爷都不能相比,哪能比皇宫。刘同顺真是信口雌黄,张口瞎说。至于刘同顺所说的,贾宝玉是某小王爷或太子的形象,贾政、贾赦是王爷形象,贾母是皇太后形象等,都是错误的。刘同顺还说贾珍、贾蓉是贾家的长子长孙,''连起来读是否意味着'真龙。或者贾珍的'意味着雍正皇帝胤'的祯、贾蓉的'意味着乾隆的'?这两个读音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两个皇帝的。刘同顺这是走上了索隐派的老路,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我觉得可笑,就不多讲了。

在《贾府的腐败没落》一文中,刘同顺说:虽说作者一再强调只着意闺中,不干涉朝政,可透过描写的这个贾府闺中,描写得这个贾府荒淫无耻、腐败无能,将贾府的种种丑恶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们感到红楼梦如晚清时代的鞭挞小说一样,都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红楼梦描写贾府腐败没落的意图是比较突出的,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认识到这点。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人们带着阶级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其中很多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问题。……在我们没认清贾府这个假形象之前,人们感到作者仅是一个家庭叛逆,认清了贾府是一个塑造的假形象后,我们也就认识到作者描写贾府腐败的真正用意,这是对整个清朝封建统治最高层的有力揭露和批判!这第一段话读起来不顺口,语意不连贯,虽说后面应该接但实际上一类的关联词,透过描写……”要改为透过对贾府、闺阁的描写,后面的描写得应该改为看到了一类的词,体现地应改为表现得。第二句话中的要改为就象时代要改为时期都是要去掉。这段话可改写为虽说……,不干涉朝政,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透过作者对贾府闺中的描写,看到了贾府的荒淫无耻和腐败无能。作者将贾府的种种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感到红楼梦就象晚清时期的鞭挞小说一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第二段话也有不妥之处,红楼梦后面要加作者二字,因为说作者的意图比较好一些;比较突出要改为非常明显,因为我们不能说意图突出;我们不能说带着……角度,只能说……角度看;这里可以用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带着阶级斗争的观点问题要改为现象这是对……”中的要去掉。我就不具体改写了。我前面讲了,《红楼梦》作者描写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和繁荣兴盛,没有描写荒淫,只是实录其事,更没有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描写是写小说的需要,《红楼梦》作者描写的是当时存在的事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奴婢制度,妻妾制度等在当时都是合理的,《红楼梦》作者不可能认为这些制度不合理,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说描写不等于揭露和批判。对那时的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事。而我们现代人又爱将自己的认识强加到《红楼梦》作者身上。刘同顺受了李蓝的阶级斗争红学的影响,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

刘同顺把假设当了,说“……曹颙则不同,他即在江南织造府生活过,又曾在内务府任职,对皇家生活的了解使他具备这样的能力。他正是借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识,将一部叙述自己的奇特生活经历的书,提高发展为一部揭示上层腐朽没落,暗示其走向灭亡的政治小说。刘同顺只是作了大胆的假设,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就说已经死去的曹颙是《红楼梦》作者,这当然是错误的。

就在后面的第三篇《多面红楼要正解》一文中,刘同顺说刘心武节外生枝地编了一段秦可卿的故事哪里称得上是揭秘和研究讲得有板有眼,迷惑了许多人,可就是没有事实依据。刘同顺居然谈事实依据。我说大哥莫说二哥,刘心武的揭秘没有事实依据,你刘同顺的假设哪有半点事实依据呢?曹颙只作过两年织造,同时在内务府当参,织造府和内务府与皇宫内院何止千差万别。可以说曹颙连皇家内院的门都没有进过,刘同顺偏说曹颙了解皇家生活并将皇家生活写进《红楼梦》中,还说《红楼梦》是一本预示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政治小说,实在是匪夷所思。我这里还要说一下,如果真如刘同顺假设的那样,康熙皇帝放了曹颙一马,曹颙还不感激得五体投地,哪里还会反对清王朝、哪里还会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哪里还会想到清王朝必然会灭亡。所以我说上面那些都是刘同顺杜撰的。

现将《贾府的腐败没落》一文的最后一段引录在下面。

 

红楼梦诞生于清朝的太平盛世,它揭露了当时的腐败没落,今天,同样处于太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以相同的眼光和视角看到其中描写的腐败,看到腐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乾隆盛世能看到社会的腐败问题不容易,盛世说危言更是难得可贵!

 

最后的难得可贵要改为难能可贵,也可以去掉可贵,保留难得。刘同顺这里是在以古喻今,用过去的腐败比喻现在的腐败,这是在谈当前的时政。我前面讲了,我只研究《红楼梦》不谈时政。我只是说,刘同顺如果是为了针砭时政而无中生有,即为了说时下的腐败就说《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那更是错误的。因为为我所用往往使人戴上有色眼镜,曲解原文。关于刘同顺的书,就谈到这里。

  

第三节 评段晴也、吴玲的《红楼梦真相还原》

 

段睛也,生于1954年,研究《红楼梦》三十余年,是《还原》一书《上部》的作者。研究成果或曰得出的结论,也即《上部》的标题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根据'大观园图填写组装出来的。我们看到,书的封面上写着一部改写红学史的惊世之作。段晴也倾毕生精力研究《红楼梦》,令人敬佩,但愿他能改写红学史,创造惊世之作

先看第一集打开红楼'闷葫芦’”。我现在将开始的两段话引录在下面。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翻看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副册、正册之后,警幻仙姑担心泄露天机,不想让贾宝玉再看下去,就掩上卷册,笑着对贾宝玉说: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警幻仙姑说的闷葫芦什么意思?什么是闷葫芦闷葫芦就是《红楼梦》中贾惜春画的大观园图。什么是大观园图大观园图就是写作《红楼梦》的章回结构图。什么是《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红楼梦》章回结构图就是支撑《红楼梦》文字的框架。

 

这第一段话引出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金陵女子卷册时警幻仙姑讲的一句话。我这里就分析这句话中打这闷葫芦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闷葫芦的解释是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在这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就指卷册中的判词在这里有猜测苦苦思索的意思。警幻仙姑这句话就是要宝玉不要在这里猜测或思索这些难以猜透而使人纳闷的判词。从广义来说,闷葫芦指极难猜测的,具体来说,警幻仙姑这句话中的闷葫芦就指宝玉刚才看的那些判词

在第二段,段晴也提了两个问题后就自己回答,闷葫芦就是大观园图。我说段晴也没有进行论证或作任何说明就作出这样的判断,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刚才引录的警幻仙姑所说打这闷葫芦中的意为这个,有这里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闷葫芦就在这里。当时,宝玉正在看卷册,所以闷葫芦就在宝玉看的卷册中,当然就是指那些判词。而段晴也却说闷葫芦是惜春画的大观园图。而大观园图只是在第四十回才由刘姥姥提起。也就是说,大观园图出现在第四十回以后。所以,如果指称大观园图就不能用。《红楼梦》原文所使用的代词说明了闷葫芦不是大观园图

再说,文章前面的名词或代词也不可能指当时还没有出现过的后面才出场的事物,这就从时间上说明了,闷葫芦不是指大观园图

我们再从词义上来看,因为闷葫芦是极难猜透的一句话或事情,也可以说是哑谜或谜语,所以说是个抽象概念,不指具体的实物。而大观园图是画着图形的一张纸,是个具体的实物。抽象概念不等于具体实物,这是最普通的常识。所以说闷葫芦不是大观园图

我上面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段晴也所说“'闷葫芦就是……'大观园图’”是错误的。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判断是段晴也所有立论的基础。按照一票否决的原理,段晴也的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后面的所有立论和结论就都是错误的。即我可以不必再看后面的内容就可以确定段晴也的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但为了进一步认清其错误性质,我还是往下看。

接下来段晴也两番自问自答,说“'大观园图就是写作《红楼梦》的章回结构图。”“就是支撑《红楼梦》文字的框架。如果说前面的闷葫芦大观园图还可以勉强扯到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内容。而现在段晴也把大观园图和一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章回结构图或曰框架扯到一起,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因为《红楼梦》文本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东西。

按警幻仙姑的意思,宝玉是在思索、猜测卷册中那些判词的含义。按段晴也的说法,那宝玉看的、思索的就应该是什么结构图。不要说第五回的卷册中,就是整个《红楼梦》也没有段晴也所说的这个结构图。那你教宝玉看什么、思索什么呢?段晴也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在这第二段的后面还有一句话,《红楼梦》是先写出文本,然后根据《红楼梦》中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人物命运,不同背景设计等,将文本分别组装填写进'《红楼梦》章回结构图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八门中。段晴也这里开始讲的就是废话,写书当然要先写出文字内容。

按第一回所说,曹雪芹将空空道人石头上抄回的故事”“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当然说的是曹雪芹边写书稿,边增删,边写目录,边分章回,脂砚斋等人就边批阅、转抄,于是《红楼梦》就传下来,这就是《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我不知道段晴也这里说的是”“根据……””“将文本分别组装填写进……八方八门中。如果说的是曹雪芹,那就大错特错。因为我们从《红楼梦》文本或脂批看不到任何结构图的迹象。曹雪芹的话讲完了,书也就写成了。他又没有神经病,他填图干什么?我说这个是段睛也自己设计或臆想的,与《红楼梦》作者无关。

在第一集第一小节,段晴也画了二十多幅结构图,并说《红楼梦》作者遵循'中国古代术数巨系统图的构成规则,……设计《红楼梦》章回结构图,……”我说这些都是段晴也自己而不是《红楼梦》作者设计的。

第二小节的标题是“'老明公山子野不是人。关于这个问题,段晴也有一段文字:'大观园的设计建造,'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划起造。又说'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这里的又说两个字是多余的。接下来段晴也指出,二百多年来,世人”“认定”“老明公号山子野起造'大观园的人是错误的,并说“'老明公山子野所指,就不是人”“而是一组文字符号

从段晴也所引《红楼梦》原文可以看到,设计建造大观园,全亏某某,一一筹划起造。这里所说设计起造都要来做;这里的某某一定是个人;这里的一个后面也只能是,不能是一个;再说,的意思就是的人;对大观园诸事进行规划调度的也只能是人。由此可见,《红楼梦》原文中老明公号山子野者指的是一个匠人。相当于现在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曰工程师。但段晴也不提供任何证据,不作任何说明便硬说山子野”“就不是人”“是一组文字符号,这种行为太过霸道,蛮横不讲理。按这种逻辑,我可以说段晴也根本不是人。再往后段晴也用索隐派的方法对六个字的真实含义进行复原解读,其方法是错误的,其结论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不屑多谈。

我下面要谈的是第三小节隐遁了的'大观园图为何不给世人看。段晴也谈到了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情节。也谈到了刘姥姥在与贾母等人游大观园时说起乡下人过年买年画的事。刘姥姥说这园”“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贾母就接着说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这就引出了画大观园图一事。

段晴也将《红楼梦》对惜春画大观园图一事的八次描写分作六个阶段。我现在就将段晴也引录的《红楼梦》原文引录一部分在下面: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在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这里前面一段出自第四十八回,紧接着还有一句话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这后面一段出自第五十回。

除了上面这两段,我还要把第四十二回李纨带着大家议论画大观园图的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黛玉忙拉他笑道:'我且问你,还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惜春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折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关于这几段原文,我这里暂不讨论,先看段晴也的评述。

这节小标题中的隐遁隐藏、消失的意思。隐遁了的'大观园图’”就是隐藏起来的、消失了的'大观园图’”。既然消失了,怎么还能给世人看呢?所以这小标题前后意思是矛盾的。当然是由于这个隐遁用得不好。应将小标题改为为何将'大观园图隐藏起来不给世人看。段晴也的意思是《红楼梦》作者故意将大观园图隐藏起来不给世人看。后面还有段晴也的两段话其实,不是惜春'托懒儿,而是《红楼梦》作者故意制造'迷障魇人!惜春把画收起来,故意不给贾母看,就是故意不给世人看,所以才收藏起来。”“……众人,包括读者,终因惜春的'软顶没能看到惜春如何画,《红楼梦》作者又一次故意隐藏了'大观园图’”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我说前面一段话后面的所以才收藏起来在语法上是多余的。

我说段晴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红楼梦》作者不仅没有把大观园图收藏起来,而是多次让书中人物看画。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一幅漂亮林园美女图,图上画着包括宝钗、黛玉、宝琴、丫头在内的众多美女和梅花等。所以段晴也后面所说世人因此不知'大观园图为何物?也是错误的。

段晴也还谈到后四十回的第八十二回并引录了几段文字,其中有丫头翠缕所说的四姑娘画的那张园子景儿四姑娘画的那张园子图儿。段晴也所说“'园子景儿'是抽象的,说明此图开始只是抽象的一个景物是错误的,指实在的风景,而不是抽象的。接下来所说“'谐音通'方圆''园子图儿即指此图是一张'圆形的图’”更是错误的。段晴也也祭起了索隐派的法宝,把说成。把大观园图说成是圆形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往他自己臆造的结构图上扯。正如段晴也后面所说“'大观园图之所以不给世人看,是因为'大观园图实际上就是'《红楼梦》章回结构系列图’”。我这里不用分析论证,凡是用索隐派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从我前面引录的宝钗的讲话可以看到,大观园图要画的是山石树木,楼阁房屋栏杆柱子门窗阶矶桌子花盆帘子衣折裙带,手指足步等。我这里不厌其烦引录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大观园图上画的都是这些实物。就是段晴也自己引录的文字也说画上有几个美人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段晴也睁着眼睛不看这些文字,硬是把美人画风景画说成是什么结构图,我又不好说重话,只好到此打住。因为段晴也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后面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我就不再往下看了。

我们现在就看《还原》的下部,其标题是《红楼梦》是由女性群体创作完成的,其作者是吴玲女士,吴女士出生于1961年,2003年开始研究《红楼梦》。

纵观全文,我觉得吴女士出手大方,谈吐萧洒,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根本不把《红楼梦》的文字放在眼里,随意驱使、任意揉捏。吴女士根本不以中文字词的含义为准,随心所欲,随意瞎说。甚至不顾音同韵、字同形的索隐原则,任意解说《红楼梦》中的文字,出格,离奇,悖常规,匪夷所思,比索隐派还要索隐派。可以说吴女士所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由于错得离奇,我这里不打算作详细分析,只作简单说明。

先谈作者问题。吴女士说“'曹雪芹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组寓意符号。吴女士从一条脂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方是巨眼。得出脂批否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的结论。这里最后一个字就是的人,吴女士无意承认了曹雪芹是,否定了前面只是一组寓意符号的说法。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吴女士这里从脂批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条脂批不仅没有否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而且在肯定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的同时重点强调曹雪芹是作者,并说书中只说曹雪芹是披阅增删者,是使用的烟云模糊法,即掩盖曹雪芹作者身分的方法。吴女士所说文本中写'曹雪芹'披阅、增删者,只是作者采用的'烟云模糊法,……所以叫大家不要被作者欺瞒过去,不要相信'曹雪芹'披阅、增删者”“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与脂批的意思完全相反。吴女士的理解与《红楼梦》文本原意相反,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吴女士解说曹雪芹三个字的寓意,隐喻朝代,谐音,义为开始创立又指女人,所以'在此有三个意思,即'朝代'开始创立'女人”“'为冰冷,……'男人的世界'血泪'”“'在此既指芹菜,又代表'情感'吴女士所说曹雪芹寓意符号的两层含义是:第一层,暗喻女人在漫长的社会角色中,被历'历代男权社会、男权意识所压制、所扼杀,从而生发出来的'',即'朝血情”“第二层,代表女人的草用一部《红楼梦》开始在代表男人社会的冰天雪地中,种下一棵耐寒的芹菜幼苗,……作者希望《红楼梦》宣扬的主张像芹菜一样能越过寒冬蓬勃生长。吴女士随意扭曲中国文字,生造象朝血情这样没有任何意义的,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红楼梦》的文字上,吴女士的解说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在漫长的社会角色中介宾搭配不恰当,即……角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可改为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

在第二十四集闺中奇女写红楼中,吴女士找到了《红楼梦》作者。在第一小节作者来自哪里中,吴女士说第十七回贾政与一班清客围绕怡红院的数本芭蕉一颗西府海棠所作的议论以及所题的词暗示的都是作者信息。这就奇了怪了,贾政、清客议论芭蕉、海棠与书的作者八不相干,为什么说这些都暗示作者信息呢?吴女士是怎么知道这些暗示作者信息呢?我说,象这样的议论,在第十七回或全书,多得不胜枚举,要按吴女士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无数条作者信息。这就说明吴女士所说的都是她自己的主观臆断。

往下,吴女士说“'指代史湘云代表的蒙古族作者。”“'数本芭蕉指代其它几位江南作者。”“也就是说,七位作者,一位是蒙古族人,六位是与江苏常州有关的人。我说在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时常用不同的花草比喻不同性格的人,但没有哪个用花草指作者,《红楼梦》文本没有这个意思,所以我只能认为吴女士是在瞎说。更奇怪的是,一会还在说几位江南作者,过一会就说七位作者六位常州人,吴女士的这个是哪里来的,既然没有交待来源,就只能说明吴女士是在瞎说。

在第二小节作者是谁中,吴女士说:贾宝玉是由作者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从这个象征意义上来说,直接塑造贾宝玉的四个文字作者便是贾宝玉的母亲。”“在第六十二回,写贾宝玉过生日,大清早,贾宝玉穿戴整齐之后,……最后亲自到李、赵、张、王四个奶妈家礼拜了一回。”“李、赵、张、王便是四个执笔作者真实的姓。”“再看第五十二回,……贾宝玉的奶兄李贵、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周瑞六个人,伺候贾宝玉上了一匹白马。……”“贾宝玉的'上马走路,其象征意义是虚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工程开始了。李贵、王荣拉着嚼环,张若锦、赵亦华在两边紧贴贾宝玉身后,指明这四个人是伺候贾宝玉'上马走路的亲随,是执笔创作贾宝玉的四位文字作者。这几句话描述的是吴女士找作者的过程。吴女士先说作者贾宝玉的母亲,接着就说四个奶妈的姓——李、赵、张、王——作者真实的姓,最后又说四个奶兄”“是执笔创作贾宝玉的四位文字作者。吴女士找作者找到了贾宝玉母亲的头上,接着又扯到奶妈身上,最后扯到奶兄身上,要知道,母亲不等于奶妈,更不等于奶兄

再说,林黛玉、薛宝钗也都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不说他们的母亲是作者呢?还有,开始所说四个文字作者中的是哪里来的呢?吴女士怎么知道文字作者四个而不是两个三个呢?当然,吴女士是从后面所说四个奶妈、四个奶兄想到有四个文字作者,我说这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文字作者中的文字二字从何而来,吴女士又怎么知道这四个作者只写文字呢?吴女士是怎样知道那七个作者的分工情况的呢?吴女士对二百多年前《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呢?我说,不是吴女士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了解得清楚,而是吴女士杜撰、臆造了这个过程。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谁也没见过鬼,所以可以瞎画乱画,我们谁也不清楚二百多年前《红楼梦》创作的详细过程,所以吴女士才瞎编乱造。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母亲、奶妈、奶兄,贾宝玉生日时礼拜长辈,到舅舅家喝酒,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书的作者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通过这样的情节能找到作者,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情节找到无数批作者。这只能说明吴女士是在胡扯乱拉,胡说八道。

接着,吴女士又进一步说李贵的,赵亦华的,分别谐音,所以这两人是女的。吴女士从贾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出脂砚斋姓的结论。吴女士所说孙氏后来嫁给了'夕葵书屋的主人吴山尊。中的孙氏也不知是谁。接着就扯得更远,扯到靖家古扇诗。后又说生于乾隆十七年的王采薇、生于乾隆四年的钱孟钿、生于乾隆九年的李含章是《红楼梦》作者。吴女士还列举了大量的线索理由。我说,有文字记载,乾隆二十年前后,《红楼梦》就已传抄问世,在庙会上,数十金一部。那时,这三个人还只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怎么能写《红楼梦》呢?尽管吴女士将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按自己的意图进行重新安排,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历史和历史记载。

吴女士所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男女平等也是错误的,论述方法也是错误的。我这里不多谈。我可以说吴女士对《红楼梦》中的文字、诗词、谜语的解说都是错误的。

 

1        评柏文远的《红楼梦探赜》

 

柏文远是农民,1955年生于长春,1974年高中毕业。在书的封面上,柏文远写着酷爱《红楼梦》挑战红学家。我说,你酷爱《红楼梦》可以,何必要说挑战红学家这样难听的话呢?在每页书的左(或右)边框印有红学第一书字样。在《前言》中柏文远写道:亲爱的'红学朋友,欢迎你选购《红楼梦探赜》。你有幸寻觅到了攀登'红学顶峰的正确捷径。”“同时,祝贺你不日即可撷取'红学家的贵冠。在红学史上,说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得了《红楼梦》真谛或精髓的,大有人在。但说自己的书是红学第一书的,恐怕柏文远还是第一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人。因为这个第一是不好称的,一般人都不会这样自称。

柏文远象前面提到的柯三龙一样,心存高远。真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但手长袖短,心有余而力不足。语言文字功底不足的人,下笔就出错,自己还不知道。如正确不能用在一起,即正确不能修饰也不能修饰单独的。难道说还有错误的捷径不曾。要用正确,后面就要用途径;要用捷径,前面就要去掉正确撷取意为摘下、取下,多用于摘花摘果子这类动作。撷取贵冠就是摘下贵冠,也即取下、除去贵冠。这与柏文远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我认为象我们这些文字功底不深厚的人只能用常用的字词,通常的、朴实的语言。不要用那些生僻、花里胡哨的词句。这里前面一句可写成找到了进入'红学大门的捷径。后面一句可写成不日即可成为'红学家不日即可戴上'红学家的贵冠。如果硬是要用撷取这个词,也可以写成不日即可撷取'红学家贵冠上是明珠。

从语意上看,柏文远的话很霸烦,或曰霸道,都是些过头话极端话。似乎自己已经攀上了红学的顶峰,成了不可一世的红学家,成了红学第一人。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我说,柏文远和我这样的人只是在红学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小步,哪里就能说到了顶峰,成了红学家。成了第一人

下面再看《前言》中的几个句子,本书以曹雪芹创作的思路,剖析《红楼梦》,拓展'红学之路。”“本书以新的眼界,从文学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解开二百多年红学界,未解《红楼梦》之谜。”“拙著以文学创作研究为宗旨,查证后四十回的异议,抛砖于'红海,激起'红学爱好者的热情,逐鹿'红海,不日揭开曹雪芹留下二百多年未解的《红楼梦》之谜。第一句话前面部分表达的意思不准确。应在创作后面加个字,或写成曹雪芹的创作思路,这部分的意思就是在进行创作时候的思路而不是创作出来的思路。同时,在思路的后面要加为根据作基础。原文即可改为以曹雪芹创作时的思路为根据或沿着曹雪 芹的创作思路。不过我要问,你柏文远是怎么知道作者曹雪芹当时的思路的?我认为柏文远所说的思路只不过是他自己想象的。他根本不知道曹雪芹当时的想法。所以这样的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第二句话中以新的眼界要改为以新的眼光。后面部分的结构不紧凑,最后一个逗号《红楼梦》三字要去掉。解开后面宜用死结一类的词,如果后面用谜语,前面就要用解读。这句话可改为本书以新的眼光,从文学的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解开二百多年来红学界未解之死结。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柏文远根本没有什么新眼光,也没有从文学的角度,而是用老掉牙的索隐派的眼光看《红楼梦》,没有解开任何死结,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句话中的创作用得不对,因为研究创作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研究创作的过程,我们这里只能说是文学研究查证后四十回的异议的意思不明确。异议就是不同的议论,而只有才能发出议论,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议论后四十回不能发出议论,更不能发出不同的议论,我们只能说后四十回的含义。按柏文远的意思,这句话可写成研究或考查后四十回的含义考证和研究红学各派对后四十回的评议。注意,即使在这里,也不能用异议而只能用评议,因为前面的各派就隐含着不同的意思。至于柏文远是哪个意思,从前后文看不出来,我这里就不妄断了。

后面的不日揭开曹雪芹留下二百多年未解的《红楼梦》之谜。也有诸多不妥之处。不日就是过不了几天,实际上还是要过几天的意思,但从前面的拙著来看,结论就在书中,所以不需要过几天。因为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这里应该用很快就会马上就会揭开与后面的之谜搭配不恰当,还是用解读比较好。这句话可改为很快就要解读曹雪芹留下的二百多年来未解之谜。注意,这中间的字不能少,原句中的《红楼梦》是多余的。

我们还看一段《前言》中的文字,有的认为小说描写康熙朝的政治,说作者是抱有民族之痛。目的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五四时期出现了'新红学派,他们用实验主义和主观唯心论的考证方法,批判了索隐派,但有人认为《红楼梦》就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庭历史,把《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说贾政就是曹頫、宝玉就是曹雪芹。这是一段无油无盐的淡话,既没有讲清楚1921红学之争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讲明自己的观点,用词不恰当,句子也不通顺。前面应直接用蔡元培而不应用有的,因为这又不是什么秘密,小说也要改为《红楼梦》,中间的句号要改为逗号,在目的前面加个。后面一句话套用了李蓝的观点,把胡适的考证方法说成是实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柏文远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或许柏文远根本就不懂这两个主义的意思。但有人应改为他们或直接去掉,因为后面还是胡适新红学的观点。柏文远的这段话没有对索隐派考证派以及两派之争进行评说,实际上是一堆废话。

柏文远的整本书都是乱糟糟的。不知是印刷的原因还是写作的原因,引录的原文没有用引号或引号使用不当。原文和柏文远自己的文字混杂在一起,加之语病又多,致使文章的意思不清楚,句子的含义不明确。《论先贤评赞》一节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先看这个标题,先贤本指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我们研究的是红学红学前辈而不是才德有才德的人。再说,有些红学前辈还健在,所以这个先贤用得不恰当。一般词典没有评赞这个词,我们只能论述某一个题目而不能说论述评论。我认为这个标题不太恰当。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讲。

关于柏文远的这本书,我这里谈三个问题。一是关于作者问题。在作者之谜一小节中柏文远说道:在同一回文中,有一跛足道人嘲笑甄士隐时说,'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明文是说……”“暗文则是曹雪芹的号。曹雪芹名雪,号雪芹、芹圃、芹溪。我这里要说柏文远连和尚道士都分辨不清,还想当红学家。在《红楼梦》第一回明明写着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这里三次说到那僧就是和尚和尚不是道人,柏文远怎么偏说是跛足道人呢?难道柏文远读的那本《红楼梦》真的写的是跛足道人不曾?

下面柏文远就祭起索隐派的法宝在这两句言词中找到了曹雪芹的名字。我这里不打算引录全文而只作简短的概述。柏文远说,二字谐音的浇灌二字,这二字又暗示一个字;暗示的谐音字;菱花草字头与隔空相对的组成字。柏文远就说这三个字加上即是曹芹圃,雪芹,正是《红楼梦》作者的字与号。按柏文远的说法,浇灌二字可以暗示很多字,如土地菜地等,你怎么就知道《红楼梦》作者是要暗示呢?足见柏文远使用的伎俩太过拙劣,比起那些索隐大家来,真是小巫见大巫。索隐大家能从《红楼梦》的字词句中找出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柏文远从两句言词中找出世人都知道的曹雪芹名字不算本领。按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在《红楼梦》中找出无数个曹雪芹。再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早为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所考证落实,柏文远实在是多此一举。

二是关于柏文远所说的两大血案。柏文远说第一桩血案写在第四回文中薛蟠与冯渊争买一婢,将冯渊打死。接下来,柏文远就说曹雪芹利用谐音字表现了又一事件。薛蟠二字谐音血案冯渊谐音逢冤,合起来即冤逢血案谐音,指江山社稷。这个故事就暗示曹家在雍正年间恰逢朝中争夺皇权的斗争而酿成了血案,并说康熙朝废太子儿子弘皙是甄士隐的原型,发动了夺权斗争而失败。还说我相信这决不是牵强谬解。柏文远这里使用的是老掉牙的索隐派方法,说《红楼梦》作者用近音字表述了另一个故事完全是柏文远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柏文远这里使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柏文远说的第二个血案在后四十回中,我就不多谈了。

三是关于柏文远对《红楼梦》部分内容所作的评述。由于琪官中的珍异的意思,柏文远就说琪官珍异的官,并说我认为只有'皇帝可称为珍异之官。于是就说琪官指皇帝。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意为珍异的,但只指禽、兽、花、草,并不指人,这里只指梨园艺人戏子而不指朝庭的官员。柏文远无知到随意曲解《红楼梦》中使用的文字的含义。柏文远还说贾瑞反照风月宝鉴是造反的意思,后被皇帝诛杀袭人原名蕊珠“''同音,暗示同一个人“'的谐音字是'字,即'’'最后被诛。”“蕊珠(诛)嫁与琪官,暗示琪官诛蕊(瑞),……也就是皇帝杀了'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不须作过多批判。

柏文远也提到第五回,说第五回最有创意谶言十二钗未来命运第五回是《红楼梦》的影子。真假对联”“是作者提醒读者,有深意。说宫门前对联乃《红楼梦》明书之旨。这里说的创意深意都是不含任何意思的废话,对第五回没作任何解说。我们只能说第五回是《红楼梦》的浓缩、概括或缩影而不能说影子。第五回有预示红楼女子命运的作用,但这不是重点。柏文远前面多次引用警幻仙姑所说的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但柏文远的理解是错误的。从上面可以看到,柏文远完全没有理解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的讲话的深刻含义,当然就没有读懂第五回。

可以说柏文远全书的所有观点、认识和理解都象秦可卿和宝玉通奸一样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没有几个句子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关于柏文远的书,就讲到这里。

 

      第五节 评《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书中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的话:张曼菱云南华宁人氏,自幼随父醉心于红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这里所说的自幼……醉心于红学研究不太恰当。自幼意为从幼小时开始幼小指幼儿园时期,因为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不可能研究红学的,更不能说醉心。只可以说受父亲影响,从小就酷爱《红楼梦》。注意,这里还不能说酷爱红学研究

现将封面上的文字引录在下面。

 

         红学世家潜心两代人痴求红楼魂

         张氏点评警世三十篇情解群芳谱

张氏毕生二十多年来潜心创作,有多部小说,学术随笔,生活随笔问世,……等亦震动文坛。

张氏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电视创作人、社会活动家,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被北京大学评选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之一。其应邀在北大杰出校友论坛之演说,引起当代学子的热烈反响。

张氏在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之余,几十年来追随家父潜心用功于红学,遂成为国内少见的可以承前启后的,具有深厚功底之红学研究者。是为中国女性评红集结出书第一人。

 

这段文字应该是编辑的笔墨,但又有张曼菱的语气,显得不伦不类。我下面作几点说明。

一、世家指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红学世家就指研究红学世代相承的家族。世代意为几代,至少要有三、四代吧。我这里暂且不说张氏家族有没有几代人研究《红楼梦》,就只说张曼菱的父亲一辈是不是属于红学家。要知道红学家与酷爱《红楼梦》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红学世家是不能随便自称的。

二、潜心两代人的位置搞错了。潜心只能放在痴求的前面修饰痴求而不能放在两代人的前面。

三、象红楼魂这样意义不明确的词最好不要用。

四、毕生就是一生终生的意思。是一个不完全确定的时间概念,大概指一个人从成年到老年这一段时间。这里毕生二十多年来是矛盾的。具体来说,这里不应该用毕生,因为张曼菱大概还没到老年,所以只能用二十多年。后面的几十年来与这里的二十多年来的说法又是矛盾的。

五、第二段中间的北京大学是多余的。试问,在北大校庆时不是被北大评为……”难道还是被清华评为……”吗?

六、被评选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之一。不恰当,读起来实在难听。其结构被评选为……之一。在语法上是错误的。要是按原来的结构还实在不好修改,我们只可以改成成为六十余名优秀校友中的一员。被评选为优秀校友(当时共评选出优秀校友六十余名)。

七、初看起来,其应邀在北大'杰出校友论坛之演说似乎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起来总觉得不顺口。仔细看来,就发现应邀有问题。如果我们去掉应邀,将改为,将改为上的,修改后的文字她在北大'论坛上的演说就没有任何语法错误。那么,是不是不应该用应邀呢?也不是,只是在后面还缺少与应邀搭配的成分,如所作的一类词语。因为原文没有说明应邀干什么,所以就出现了语法错误。修改后,其应邀在'论坛上所作的演说就没有上述语法错误。

八、第三段中的家父用得不对。刚才讲了,这段文字应该是编辑写的,因为前面用了张氏。只有自己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编辑是不能称张曼菱的父亲为家父的,这是起码的常识。

九、用功一般用于学生学习。用功于红学不太恰当,应该说研究红学

十、功底是否深厚,是否能承前启后,要用事实来证明,也要得到红学界的认可,不能由个别人说了算。女性”“出书第一人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我这里的文字就提到了几位女红学家。我也知道红学界有几位女红学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再看封底文字本书是张曼菱多年来潜心于红学研究的结晶,为近来'红学研究热中之奇葩。其中充满了真知灼见,可谓字字珠玑,语语惊人。作为中国女性评红出集之第一人,张氏文化视野宽阔,才贯中西,情通现实,展示了其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红学奇才的绝代风华。这里,编辑用奇葩真知灼见字字珠玑这样最高级别的词语来描述张曼菱的书,用第一人才贯中西红学奇才绝代风华来描写张曼菱,如果是出于客气、礼貌,这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们下笔就要以事实为准,张曼菱书中是否有真知,是否字字珠玑,待我看后再来评说。至于奇才绝代的说法,我看有点言过其实。

先看《前言》中的几句话,怀抱一部《红楼梦》,生生死死有归途。”“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能拥有的无价之宝。我愿永远地共鸣着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歌,而淡漠于那些自称为王者和战争的自颂。”“父女们千里之隔,而神魂相依,同游大观园。我说,这里的怀抱用得不好,最好用手捧。再说,读《红楼梦》应该与生死没有多大关系。这里说的生有回来的路,死有回来的路不知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表达得不清楚就是张曼菱的意境太高,我们这平常人不懂。是不是张曼菱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危及生命安全,就不得而知。按说当时的下乡知识青年受到特殊法律的保护,不会有生命危险。

说《红楼梦》是无价之宝,有点言过其实。充其量,《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记载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价值就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当时真实的生活场境。这里的共鸣着用得不对,我们只能说……产生共鸣。如果张曼菱愿意永远沉湎于林黛玉那种红消香断的意境中,别人也没有话说。我只能说那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感悟,我们现代人不应仿效。

接下来的淡漠于那些自称为王者和战争的自颂。不知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这里的每个词的意思都不明确,或者说每个词都隐含有一定的意思,我这里不多说。淡漠是形容词,意为冷淡、不热情或印象淡薄、记得不真切。如果张曼菱将形容词淡漠作动词用就只能表达……印象淡薄的意思,而这个意思用在这里不合适。我就只能认为张曼菱是错将淡泊写成了淡漠淡泊是动词,意为不追求、不热衷,后面要跟名利一类的名词。这里的不知是联结王者自颂呢还是联结王者战争,如果是前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既淡泊王者又淡泊自颂,如果是后者,就只淡泊自颂。我们先看前者,那些自称为王者中,只有王者的意思不明确,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我就不作进一步猜测了,自称为王者的结构不完整,必须加的人二字,那些表明有很多人自称王者战争的自颂的意思就更不明确了,词典上没有自颂这个词,关于后者,我就不多讲了。总之,无论怎样分析,这句话都不能表达任何意思或曰表达的意思不清楚,在语法上也是错误的。张曼菱研究《红楼梦》怎么扯到王者战争上面去了呢?《红楼梦》应该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张曼菱内心深处想影射什么,就不得而知,我这里也不探究。

最后一句,父女们千里之隔要改为父女们相隔千里同游大观园实在是写得不好,谁都知道,大观园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天堂,父女怎么能同游呢?

张曼菱的书没分章节,只是一些片断,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我这里也只摘引一些句子进行分析。现在将张曼菱关于第五回的相关论述引录在下面。

 

书中警幻仙姑称他为'意淫……

……

按书中警幻仙姑的解释:“'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这明明是一位女性的欣赏家、审美家,一位女性美的追求与研究者兼维护者。并且被警幻仙子封为天下第一,并说这就是他能够来到仙境和受到优待的原因。

意淫二字,和一般意义上的有区别,仙姑指出了一条界限严格的区别,她说:意淫者决不是那种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皮肤滥淫之蠢物

此二字亦没有深入分辨和定义。曹雪芹是要我们从书中故事,从宝玉之行止情绪上去理解。此乃一种博爱与陶醉。是对人们的品性容貌才华气质个性乃至生命的欣赏与痛惜。

关于仙姑又说了些话,所谓启谛贾宝玉初试云雨的原因,是遇宁荣二公所嘱,最终要达到让宝玉走经济仕途的目的,则是真正假语村言了。

 

我首先要说,这里的第一句话是错误的。第五回相关原文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的意思是警幻仙姑将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推崇为意淫,也即痴情就是意淫。也就是说,意淫是人的一种特性而不是指人。张曼菱说警幻仙姑称宝玉为意淫就是说意淫,即指宝玉,这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有五个小自然段,我就逐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引用的第五回中的一段原文,对这部分原文,我前面作过详尽解说,这段文字指出了意淫的性质、作用及不足的地方。张曼菱说这段文字是对意淫解释,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恰当。我还要说的是这一小段不是一个句子,前面的……解释是一个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后面整个括号部分是解释的同位语,所以这一小段只是一个状语,没有表达任何意思。按正常的思路,后面要接我认为……”一类的句子,我这里省略的部分就应是张曼菱对《红楼梦》原文的理解或解说。大概由于张曼菱根本不懂这段《红楼梦》原文的意思,所以就没有解说,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错误。

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又由两个小分句组成,第一个小分句的主语是,从整个句子可以看出这个指某,但又没有明确指哪个人,前文提到了警幻仙姑和宝玉,看来指宝玉的可能性比较大,我认为应该少用这些意义不明确的代词。明明作为副词表示显然如此、确实如此,主要用于批驳文字中而且下文意思往往有转折,由此可见,明明用在这里不太恰当。是一位女性的欣赏家、审美家容易引起歧义,可以说这位专家是女性,即女人,也可以说是一位欣赏、审视女性美的专家,张曼菱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后者。第二个小分句中的“………………”用得不好,这第一句可改为可见他是一位女性美的欣赏家,也是一位女性美的追求、维护和研究者。可以说张曼菱这里对《红楼梦》原文的理解是错误的,《红楼梦》中的这些文字没有宝玉欣赏、追求女性美的意思。

第二句话也由两个小分句组成,每个小分句都用字开头,这种写法不太恰当。第一个小分句没有主语,即没有说明”“……封为……”,前面第一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尾用的是句号,所以后面不能共用前面的主语,再说前面的主语是,我们总不能说这被……封为……”吧。作为连词,并且只能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的前面,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张曼菱这样使用并且是错误的。第二个小分句开头的并说用得不对,这个,作为连词,要联结两个动词,前面没有一个与类似的动词,这里就不能用。再说,这里也没有主语,前面分句中的宝玉警幻仙姑都没有或其它行为,所以不能做并说前面的主语。如果前面是警幻仙姑封宝玉为……”,那么后面的写法就是正确的。接下来的这就是中的可能是指前面的封宝玉为天下第一这件事,但我认为只有前面用主动语态时才能这样写。我还要说一下,这段话中用了两个,前面一个指,后面一个指事件,违反了同一律。至于后面说到的原因,只不过是张曼菱的想象,《红楼梦》作者没有这样的意思,因而是错误的。

再看第三自然段。张曼菱在这里讲了意淫皮肤滥淫是有区别的,这与《红楼梦》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红楼梦》作者只是分别进行叙述,没有明确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这里的决不是也只是张曼菱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的人称和语气都不对,此二字没有行为能力,不能分辨什么,也不能定义什么,张曼菱的意思应该是《红楼梦》作者没有对意淫二字下准确的定义。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恰当,我刚才引用了原文,《红楼梦》作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痴情就是意淫,这就是对意淫下的定义。第二句话也只是张曼菱自己的意思而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第三句话将意淫说成是博爱与陶醉也不够准确,这里的意淫,但这段话开头的意为,是指示代词,在同一个自然段里,两个的意思不一样,这种用法违反了同一律。第四句话没有主语,其内容与《红楼梦》没有联系,都是张曼菱自己的想象。我就不多讲。

第五自然段说宁荣二公所嘱最终要达到让宝玉走'经济仕途的目的真正'假语村言。我认为,张曼菱的说法是错误的,张曼菱把《红楼梦》作者讲的话当成了假语村言。我前面讲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是全书的总纲,警幻仙姑警戒宝玉,目的就是要宝玉跳出迷人圈子,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张曼菱没有读懂这些内容就说这些内容是假的。这种说法与我前面谈到的一些学者所说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的讲话是骗人的鬼话一个大花招等是一致的。

现在将张曼菱关于第一回的相关论述引录在下面。

 

今宝玉由石转世,变成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最后则复归青埂峰下,还原为一块镌了字的顽石。

如果我们再细一点推敲,《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空灵,写大荒山下那块石头、石头被渺渺真人化为的美玉,这二者与宝玉其人是交叉的关系,而并且是完全对应的。而是因真人大士们要送一批冤家下凡历劫,那绛珠草与神瑛侍者都在案中,这石头是夹带进去的。

也就是说,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石头也好宝玉也好,都是被命运安排夹带下凡的。石头的使命主要是纪录。而生活情感阅历则由神瑛侍者所创造。

 

我认为张曼菱在这三小段中对第一回的认识和理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在这三小段中也存在着太多的语法错误。第一小段由四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中的用得不好,只表示现在、现代、当前,不能用来修饰过去的宝玉,应改为现实中的也用得不好,因为有泛指的意思,应该用加了双引号、有特指意味的顽石石头;这个分句的意思是完全错误的,唯一正确的说法是宝玉由神瑛侍者转世。第二个分句错得更离谱,按句子结构,这个分句应共用前面的主语,前面的主语是宝玉,那不是说宝玉”“变成……公子,即自己变成自己吗?同样,第三、四两分句也不对,不是宝玉而是那块石头复归青埂峰下、还原为……顽石。

第二小段由两个长句子组成。第一个长句中的细一点最好改为仔细一点空灵应为通灵,这可能是笔误。化为的美玉中的要改为,因为化为的后面要直接跟宾语美玉,中间不能用。接下来张曼菱所说的交叉的关系不知是什么关系,前面的这二者石头美玉,后面只有宝玉一人,不知张曼菱怎样安排这三者的交叉关系,后来又说是完全对应的,在我看来,似乎交叉对应是矛盾的,在分组比赛中,甲组的一号对乙组的一号,二号对二号,这是对应关系,一号对二号,二号对一号,这就是交叉关系,这里的宝玉只是一个人,怎么能与前面的二者交叉呢?又怎么能对应呢?再说,石头美玉本来不是二者,而只是一者,更不存在交叉关系。所以从形式上看,这里既不存在交叉关系,也不存在对应关系,更不能说既是交叉又是完全对应的关系,看来张曼菱根本不懂交叉的意思,乱用词语。

还有不可理解的是张曼菱将并且两个连词连在一起用写成而并且是……”,我可以说,即使你翻遍世界上所有的中文书都找不到这样的写法,这样的错误只可能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这哪能说是字字珠玑

从语意上看,如果张曼菱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石头被幻化为美玉美玉转世为宝玉,我刚才讲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个句子中开头的而是因也用得不好,前面没有不是一类的连词或类似的语气,后面就不宜用而是。这句话中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这里也不能用真人大士们中的是多余的,真人大士指那一僧一道,两人的名字已经写出来,就不应该要。这里说一僧一道”“要送一批冤家……”也不对,即不是《红楼梦》原意。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是上天安排一批冤家下凡,一僧一道只是知情人见证人而不是执行人。即不是一僧一道送那些冤家下凡。后面的案中要改为其中。最后所说的石头是夹带进去的。倒是正确的。

第三小段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句话的前面部分说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是正确的。但前面一直都没有这样说过,所以开始的也就是说用得不当。实际上,这种说法与前面的宝玉由石转世是矛盾的。看来张曼菱自己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前后文相互矛盾都不知道。后面部分石头也好宝玉也好,都是……夹带下凡的。说石头是被夹带的是正确的,说石头下凡就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神仙下凡,而且下凡后一定要成为石头既不是神仙,又没有成为,所以不能说是下凡,只能按《红楼梦》作者的说法,被夹带到人间。

这里用两个也好石头宝玉并列在一起是错误的。我说,这个石头特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而宝玉则是现实社会中的,这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说现实中的”“被夹带下凡当然更是错误的,正如我们说张曼菱下凡是错误的一样。所以应该将宝玉改为神瑛侍者。即使前面改成了神瑛侍者,后面用夹带也是错误的,因为神瑛侍者下凡而不是被夹带

后面两句话的意思倒是正确的。只是两个词用错了。石头要改为通灵宝玉,因为起记录作用的是通灵宝玉而不是石头神瑛侍者要改为贾宝玉神瑛侍者下凡入世后的贾宝玉。其中的原因我就不多讲了。由此可见,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是不好写的。如果没有搞清楚前世今生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不小心就要出错,张曼菱就是这样的例子。

下面还看一段张曼菱自我反省的话,吾父亦早嘱咐于我:可从《红楼梦》中学习艺术。但我一直在犯古人'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之训戒。读时贪图美受,不复深思,偶有所思,又无暇复读。终为竖子也。张曼菱写的东西不通俗,文白夹杂,不伦不类,太过别扭,喜欢用单个的字词。前面没有谈到类似的事情,这里就不能用,如果将开头部分改为我父亲很早就嘱咐我不是很好吗?接下来的最好改为应该。前面用一个单音词,,后面的后面就只能用一个字,即犯古人……之训,如果前面用违反一类的双音节词,后面就要用的训械,这样读起来顺口。美受是张曼菱生造的词,偶有所思应改为偶有所得。后面的竖子用得不好,竖子指无知的小人,有轻蔑的意思,如竖子不足与谋,张曼菱自称为竖子不恰当。

最后简单谈一下谁主《红楼梦》?这一节。这个标题是从毛主席诗词名句谁主沉浮化来。这里的主持主宰的意思。按这个思路,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谁来主持、主宰、掌握《红楼梦》。这种说法似乎不太恰当。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到,张曼菱的意思是在《红楼梦》中哪个人物占的篇幅最大,占用的笔墨最多。按这个意思,这个标题就用得不好,即标题与内容不一致。接下来张曼菱就说一部《红楼梦》,谁来入主沉浮?张曼菱再一次化用毛主席诗词名句,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谁主沉浮就是谁来主宰中国,决定中国的命运,有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意思。张曼菱写作时的语境与诗词名句的语境完全不同,可以说张曼菱的化用是失败的。

从后面可以看到,张曼菱讨论的是《红楼梦》作者在哪个人物身上花的笔墨最多,即更倾向于哪个人物。我认为这个问题与沉浮没有任何关系,这也说明张曼菱不该化用该诗词名句。还有,这个入主用得更不好,入主意为入内主事,多指占统治地位或成为首脑。与《红楼梦》的内容不相干。

下面就看几个句子。当张曼菱谈到《红楼梦》作者描写黛玉所花的笔墨时说道:专门写黛玉事,或写他人事挂黛玉,无疑是占了巨大数量比重的。这个句子的结构写黛玉事……是占了……比重的。是错误的。比重是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所以凡是谈到比重就要涉及到某种事物及其整体,该句中写黛玉事是个动宾结构,不是某种事物,该句也没有涉及整体,所以不能用比重这个词。占了……比重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比重本身就指所占的分量,我们不能说占了所占的分量。这段文字看起来象个句子,实际上主语不成主语,谓语不成谓语,不是个句子,其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楚。这里用巨大是大词小用,用数量修饰比重不恰当。这句话可以写成《红楼梦》作者专门用来描写黛玉的篇幅和在描写其他人物时涉及到黛玉的篇幅在整部小说中的比重较大。

再看另一句话就写精神活动,心理心情心境,林黛玉却是全书中无一个可以匹敌的。这句话前面的状语就写……不完整,后面缺少来说而言一类的词;后面部分语序不对,读起来拗口,不应该直接用匹敌而应该写成……匹敌,再说,句子所说的不是人与人进行比较而是篇幅篇幅进行比较。由于这些原因,这部分可改写为全书中没有哪一个人物所占的篇幅可以与林黛玉所占的(篇幅)匹敌。我总认为,我们研究《红楼梦》要深入到文本内容中去,不能仅仅停留在字数或篇幅上面。

最后再看一句话从作者所倾注的艺术功力看,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倾斜。这句话前面的状语是完整的,但正是这个状语使整个句子不完整。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即没有指明什么”“表现出了……”。我们必须改状语为主语,也即将主语从状语中解放出来。原句就成为作者所倾注的丰厚的艺术功力表现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倾斜。因为前面没有类似的说法,所以这个同时也是多余的。如果要保留同时也,前面就要作相应的改动,如可写成作者倾注了丰厚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倾斜。还有,如果要保留原来的状语,原句就可写成从(作者)所倾注的艺术功力看,作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倾斜。

最后还说一下,张曼菱对整个《红楼梦》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下面就以人前薛宝钗一节为例进行说明。张曼菱说宝钗装拙从俗,隐藏个性鬼祟不堪谎话编得拙劣,堂皇前言不搭后语等,张曼菱这里用偏激的情诸理解《红楼梦》的文字,用现代人的语气将宝钗说成一个十足的坏人。这种认识和理解与《红楼梦》原意不符。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没有现在所说的坏人,《红楼梦》作者描写的是现实中不同个性的真实的,《红楼梦》作者没有使用褒贬笔法。张曼菱自以为正确,说令二百年来读者为之所欺,意思就是二百多年来读者都被薛宝钗骗了,红学界所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她一个人的认识是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很多专家学者作过详尽论述,我这里不多谈。

关于张曼菱的书,就谈到这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不仅没有真知灼见,而且所陈述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张曼菱的文字功底比较差,书中语法错误较多,如文字拗口,句子不通顺,用词不当等,当然谈不上字字珠玑。我上面只分析了少数几个句子,实际上,书中大多数,几乎所有句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语法错误。可以说,张曼菱下笔就出错。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张曼菱象我前面提到的孙爱玲一样,在下乡前的中小学阶段没有好好读书。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如果你不自觉地、有意识地强固这个基础,即使你上了再好的大学,甚至当了教授、博导,你的写作水平也难以提高。当然,这个责任不在张曼菱而在那场运动,是那场运动没有让张曼菱好好读书。就象那场运动没有使我好好读书一样。我还认为,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加强遣词造句练习,把每一个句子的主、谓、宾、补、定、状搞清楚,不要写一些花里胡哨、看似高深的句子。只有把每个句子写通顺了,才能写好文章,言尽如此。

 

       第六节 再评邸瑞平的《红楼独步》  

 

我在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谈到了邸瑞平的《红楼独步》中与《红楼梦》主题相关的内容。这里再看邸瑞平对《红楼梦》和贾宝玉的评价,现将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

 

曹雪芹创造了贾宝玉!这一典型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走到了世界文学不朽形象的最前列,霎时文学的殿堂上,所有的照明设备一齐被揿动了开头,照耀得文艺天地霞光万道,瑞彩千条。秀色夺人的贾宝玉神采飘逸地站在聚光点下,二色金百蝶穿花的大红箭袖,在灯光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那转盼多情的目光,简直和龙门石窟的卢金那佛一样,随便你站在哪一个角度,都会感到贾宝玉的眼波正和你接触,于是我们发现双眸中隐隐的万种情思,一种天然的神韵令万众倾倒!惊异凝注的直视,如潮如涛的掌声,带着眼泪的赞赏,如醉如痴的叹息!人们蜂拥一般走向台前,啊!天下竟有如此令人心醉的美少年!

贾宝玉从文学的地平线上走了出来,光辉遍体!……一个文学性格的出现,好象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贾宝玉身上体现出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的全部理想。

 

邸瑞平这里大肆渲染、赞美贾宝玉,我认为大可不必。在《红楼梦》作者的笔下,贾宝玉在贾府的兴盛时期过着锦衣纨袴的生活,在贾府衰败后又担当起复兴贾府的任务,贾宝玉是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贾宝玉既没有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之才;也没有反封建、开创新时代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混迹于闺阁的行为。我们只能就《红楼梦》作者的意图来认识和理解贾宝玉。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贾宝玉,不必要褒,也不要贬,更不必要进行不切实际的抬高。

邸瑞平没有全面论述贾宝玉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即没有指出贾宝玉值得赞美、褒奖的地方,就不惜浓墨重彩对他进行渲染。当然,邸瑞平所作的描述,秀色夺人神采飘逸转盼多情万种情思与《红楼梦》作者的描述是一致的。这只是外貌的描写,没有大的实际意义。至于后面所说我们发现令万众倾倒令人心醉中的我们万众只能代表邸瑞平自己或与其有相同见解的少数人。也就是说,倾倒的赞赏的叹息的心醉的惊异凝注的流着眼泪的如醉如痴的拥向前台的都只是邸瑞平之流。所以这里说的万众如潮如涛的掌声人们蜂拥都是不恰当的。

按邸瑞平的说法,《红楼梦》只描写了一个令人感叹的、世上没有的、令人心醉的美少年。那《红楼梦》无异于描写了一个绣花枕头,没有太大的意义。再说,写小说又不是选美比赛,又不是看谁写的少年最美。邸瑞平还说贾宝玉好象天上的彗星,这更是言过其实,大词小用。

在这段文字中,霎时文学的殿堂上,所有……瑞彩千条。中的霎时意为极短时间。这个极短时间当然应该指从某一时刻开始的时间。邸瑞平这里所说的揿动开关不知是什么时候,所以这里不宜用霎时殿堂上中的也用得不好。殿堂是一间房屋,殿堂上那不是到屋顶上去了,所以这里应该用。虽说是比喻,但也不能瞎说。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清楚,邸瑞平这里说文学的殿堂内本来就有照耀文艺天地的照明设备,这与《红楼梦》没有关系,邸瑞平也没有说明是谁”“揿动了开关,为什么要揿动开关。这句话也没有讲清楚贾宝玉是什么时候站到聚光点下的。

再看贾宝玉从文学的地平线上走了出来,光辉遍体!我首先要说这里的出来用得不好。出来意为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到外面来,也即从看不到的地方来到看得到的地方,地平线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在地平线上走一直都能被看到,没有的意味,所以不能用出来,而只能用过来一类的词。再说,在地平线上走过来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说明贾宝玉的作用,也不能说明贾宝玉的价值。至于光辉遍体就更没有实际意义。

现将邸瑞平描述《红楼梦》的相关文字引录在下面。

 

《红楼梦》絮絮如诉家常的语言,缺乏如演出时的舞台那样,光线突然集中的、辉煌的一角,也没有除舞台外,黯淡得仅能望见轮廓的池座,它是通体闪着艺术光芒的珍品。……风光旖旎、靡丽纷华的《红楼梦》,和朴素的风格,似乎挂不上钩吧,但恰恰相反,它好象一位布衣荆钗的女儿,顾盼之容光照人,再看则倾国倾城,愈端详,愈感到那朴素的衣着,更能衬托出那天上少、地上无的绝代风姿!其实,《红楼梦》语言的艺术素质包孕极富,确实是很难一言以蔽之的。这样一本百万言的巨制,按理忽略一点半点也是难免的吧,但如果我们想戴着挑剔的眼镜去搜索的话,《红楼梦》会坦然地拉开了大门,任凭你到里面去翻检!

 

邸瑞平喜欢用一些比喻性质的、生动的、花里胡哨而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句子,大概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学问高深。但她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差,顾头不顾臀,写出来的句子缺胳膊少腿,前言不对后语,意思不明确。这段话第一个句子的结构“……语言,缺乏……一角,也没有……池座,它是……珍品。不正确。从文字上看,语言的前面部分是一个长定语,这种写法就将语言放在了主语的位置,也即语言成了全句的主语。这种结果不应该是邸瑞平的本意。也就是说,语言不应该是句子的主语。从语法上看,误作主语的语言与后面不接榫。因为我们不能说语言缺乏一角,也没有池座,语言是珍品。按照邸瑞平的意思,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红楼梦》。邸瑞平错把主语放在了定语的位置,其结果,《红楼梦》(的)就成了语言的定语。我们必须将《红楼梦》从定语结构中解救出来,将原文写成《红楼梦》使用(娓娓动听)絮絮如诉家常的语言,可以看到,原来的主语部分变成了一个小分句。原来作定语的《红楼梦》变成了主语,原来作主语的语言变成了宾语。我们将会看到现在的主语与后面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才是邸瑞平要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的部分缺乏……一角缺乏的使用是错误的。前面在赞赏《红楼梦》,紧接着就说《红楼梦》缺乏什么。缺乏是个否定性质的词,无论你说《红楼梦》缺乏什么,都是对《红楼梦》的否定。即造成了对《红楼梦》进行否定的效果,因为你总不会说缺乏错误。一般来说,缺乏后面要紧接宾语,但这里接的却是状语如演出时的舞台和代词那样,造成了缺乏那样的错误的语言效果。这里的状语不应该接在谓语动词的后面,那样的使用是错误的。在邸瑞平的笔下,缺乏的宾语出现在一个状语和两个定语的后面,这种结构也是错误的。宾语一角指舞台上聚光灯照射的那片地方。相隔千里搭配又不恰当。我们不能说缺乏一角。还有,一角的定语光线突然集中的要改为光线集中照射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分整个结构以及所用的词语都是错误的。

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邸瑞平要表达的意思是:《红楼梦》不象聚光灯照射下的舞台一角那样热闹、辉煌。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将这部分改写为虽然不象聚光灯照射下(的)正在演出的舞台一角那样激情澎湃和灿烂辉煌。这里要说一下,一角不宜单独使用。邸瑞平的意思不是缺乏一角而是缺乏一角上面的热闹场面。我这里用的虽然是与后面相照应的。

第三部分也没有除舞台外,黯淡得仅能望见轮廓的池座意思不明确。这句话的结构是也没有……池座池座指剧场正厅前部的座位。我不知道邸瑞平要用没有……池座表达什么意思。我似乎觉得这没有……池座没有赞美《红楼梦》的意思。也可能邸瑞平境界高,我自己不理解。邸瑞平说《红楼梦》是一种艺术珍品,也无不可。不过,我认为这种抽象的评价显得很,这种话谁都会讲,说大话,吹牛,谁不会呢,我们还是要实实在在的研究《红楼梦》的内容。

邸瑞平在第二句话中谈《红楼梦》朴素的风格,但她并没有以文本为依据进行论证而只是作一些比喻。我认为邸瑞平用描写自然风景的词如风光旖旎和描写女儿的词如容光照人倾国倾城绝代风姿等来描写《红楼梦》不太恰当。将《红楼梦》比作女儿有点庸俗,那天上少、地上无的说法更是俗不可耐。似乎应该是天上无、地上少,邸瑞平是不是搞反了,是不是认为天上还有本《红楼梦》。

第三句话中的其实用得不对,其实是副词,表示后面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同时也表示了对前面内容的否定,含有转折意味。在这句话的前面没有谈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蕴含不丰富,所以这里就不应该用其实艺术素质中的素质用得不对,素质指事物的性质和人的素养,这里应该用蕴含一类的词。极富要改为极为丰富

第四句话中如果我们想……”中的我们与后面的任凭你到……”中的你不接榫,应改为有人拉开了大门中的用错了,与前面的搭配不当,表示即将,表示将来的动作,表示已经,表示过去的动作,二者是矛盾的,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句话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对于那些戴着挑剔眼镜的读者,《红楼梦》早已拉开了大门……”,这里就要用。邸瑞平这句话的意思是《红楼梦》无懈可击、无可挑剔,甚至连一星半点的瑕疵或错误都没有。这种说法当然言过其实,《红楼梦》作者是人不是神,其作品不可能没有疏漏之处,前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我在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也写了一篇《质疑红楼梦》的小文章。在我看来,《红楼梦》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不合情理之处,现在不谈这个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邸瑞平的文字大多辞不达意。关于辞不达意这个问题,我扯点野棉花。时下(2014年底)湖北卫视和武汉台正在播放一则宣传奶粉的广告。画面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一个小宝宝,广告词是作为营养师的妈妈,我为……”,按画面和广告策划者的意思,妈妈一定要为自己的宝宝选择最好的奶粉,营养师能辨别奶粉,当然就善于选择奶粉,既是营养师又是妈妈,选择的奶粉当然是最好的,于是就达到了宣传画面上的奶粉的目的。从文字上看,广告词前面部分是状语,其结构是作为……妈妈,中间的营养师的妈妈的定语,就象张三的妈妈意为这位妈妈是张三的母亲也即张三是这位妈妈的儿子一样,广告词的意思是这位妈妈营养师的母亲也即营养师是这位妈妈的儿子。因为张三指某人,所以张三的妈妈的说法是正确的。而营养师是个集合名词、职业名称,指一大批人,说从事某个职业的一大批人是某个妈妈的儿子当然是错误的。这个广告词不仅只突出了妈妈,不但没有突出营养师反而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与策划者的意思不一致,这就叫辞不达意。按原来的结构,这个广告词可改为作为一位做了妈妈的营养师,我为……这个新词不仅突出了营养师,也突出了妈妈,没有包含错误信息。关于邸瑞平的书就谈到这里。

 

           

结束语

篇幅所限,《红学概论》就此结束。然而,言有尽,意未完。这得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上述十章只论述了十个专题,还有很多红学事件、红学专家及其专著没有来得及论述。另一方面,上述十个专题中的内容也没有论述完,这些都是我下面要写的《红学概论续集》的内容,对此,我这里稍作说明。

在李蓝文章发表后一段时间出现过农民说市民说,这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须作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周汝昌早年追随胡适开始研究《红楼梦》。后独立发表《红楼梦新证》。在1954年的批俞运动中受到惊吓,接下来就游离于主流红学之外,成了红学界的独行侠。周汝昌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有着复杂的的人生历程,对《红楼梦》的认识也呈现着复杂多变的态势,早年受胡适的影响,坚信自传说,到晚年萌生一些奇谈怪论,大有与索隐派合流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支持年轻一些的学人,如霍氏姐弟、刘心武等大搞《红楼梦》的索隐。周汝昌在红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梁归智等专家学者为他写传记或著书称其为红学泰斗。另一方面,也有一大批学者撰文对他进行批判。沈治钧的《红楼七宗案》就是这些文章的代表作。为了正确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周汝昌,我在《续集》中将周汝昌的红学称为周氏红学,有一章的篇幅进行专门研究。

台湾学者土默热将《红楼梦》原稿或成书年代锁定在清末明初,于是就对《红楼梦》作出与大多数红学家不同的解说,形成了土默热红学

蒋勋从美学的角度讲说《红楼梦》,写成了一套《蒋勋说红楼梦》丛书。该书逐回讲述或解说《红楼梦》中的文字。第一辑解说了前十回。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红楼梦》文本为依据,讲述书中的故事情节,既没有象索隐派那样猜谜、拆字,曲解《红楼梦》原意,也没有象主流红学那样无中生有、高喊政治口号,推行叛逆论反封建论。遗憾的是蒋勋还是没有理解《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书主旨,没有读懂第五回。正如蒋勋在解读第四回时强调第五回是最重要的一回并说我在大学里教书的时候,常建议学生们跳过第五回,因为第五回非常难懂,一读不懂就不想看下去了。我说蒋勋既然知道第五回最重要,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读懂第五回,知道重要,但又不去读它,那样怎么能读懂《红楼梦》呢?

另外还有张爱玲,刘心武及一大批主流红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我还没有涉及到。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和陈维昭的《红学通史》等大量的红学著作我前面都还没有谈到。《红楼解梦》是典型的索隐派观点。《红学通史》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以上这些都是《红学概论下集的主要内容,这里就不多谈。


       2014年11月25日于祁家湾中学完稿     

                            

   二零一七年八月一二日于美国加州第一次修改    郁百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楼梦》中,作者提到温都里纳、汪恰洋烟与依弗哪,它们都是啥
百年红学丑闻(58):通灵宝玉者,贾宝玉也,张庆善你听清了没?
天井:林如海的死亡时间之迷
读红楼梦,就跟你接到被绑架的亲友电话一样,注意亲友透露的信息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红楼梦(全8册 双色线装本)(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参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