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老城东二里站街镇的南窑湾村。村子坐落在笔架山下的一片田野上,村北边便是黄河和洛水交汇的地方,隋唐时这里曾建有全国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村子的西头有一处四合院格局的窑院,院子里依黄土崖建一孔窑洞,相传杜甫就诞生在这里。上个世纪60年代初,河南文物工作队受国家文化部的委托,按照《杜甫年谱》提供的一条线索:“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巩义市)东二里之窑湾”,在南窑湾村进行了四次勘察,最后依据窑洞用的青砖(最晚的也是五代时期烧制的),确定这里就是杜甫居住过的窑院。当时这座窑院包括:杜甫诞生窑——唐代砖砌的;南厢房——清代重修的;北厢房——已倒塌。

 
 

                                     杜甫诞生的窑洞

 杜甫的家族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后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所以杜甫一提起自己的身世,常自称“京兆杜甫”。他的远祖在东晋初年又迁到襄阳,杜甫属于襄阳杜氏一支,所以有些书上又说他是襄阳人。唐贞观年间,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来巩县担任县令,落籍本地。到了杜甫这一辈,杜家在巩县传了四代。杜家出了两个大诗人:一个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代的大诗人,做过县丞,国子监主簿和修文馆学士;另一位就是杜甫,玄宗、肃宗、代宗时的大诗人。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是朝廷命官,做过兖州司马、陕西乾县县令。杜甫也是官宦世家!只是后来穷困潦倒了,老几辈子只留下一孔转窑洞。 
  据说杜甫很小就离开了南窑湾村,后来回来过两次。24岁回来,杜甫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到老家县府办理应考保荐书——这是唐代读书人被保举到京师参加考试的“资格证书”,这一年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杜  
                                   (711——770)

。但是他却在考试中落选了。于是杜甫毅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先南下吴越,后北上齐赵,此时他正当年少,充满青春活力,飞鹰走狗,裘马轻狂,过了一段快意的生活。后来诗人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了长安,期望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结果是处处碰壁,仕进无门。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倾诉过自己的京师遭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诗人骑着一头瘦驴,奔波在闹市的大街小巷,一大早就去敲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冷嘲热讽;晚上又跟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而归,成年累月地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灸中讨生。诗人的思想在这十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疾苦。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一篇揭露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篇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的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这样的皇帝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谋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年冬天,他从长安回奉先县看望妻小。途径骊山,听说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而宫门之外则是成群结队、挨饿受冻的饥民,有的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咫尺之间对比如此鲜明,诗人生出万千感慨。而當诗人一路奔波回到家中,又知“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心情更加凄楚悲凉。他把路途中的见闻和回家后的感受写进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五言诗。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继承了皇位,便把妻小安顿在鄜(fu)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南),只身前往,想为平叛进点力,哪知走到半路就被叛军抓获,解回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乘隙逃出了长安,投奔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世称“杜拾遗”)。左拾遗是个从八品的谏官(提意见)。杜甫对这个差事还是很满意的,但是诗人为上疏救房琯罢相一事惹恼了肃宗,从此为肃宗所疏远。长安收复后,肃宗又把杜甫调到华州,当了个司功参军的小官,就在遭贬的日子里,杜甫用血泪写出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颠沛流离来到成都,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并被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人算过,杜甫在世59年,为官4次,加到一起的履历任期亦不足4年,最长的是他当左拾遗有一年多,其他几次都是匆匆数月而已。官职低微而又是那么短的时间,连养家糊口都顾不住,难以想象诗人的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全靠亲朋好友资助,晚年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个安身之所,这就是“万里桥西宅,百花潭百庄”的——杜甫草堂。
 暮年的杜甫也想过叶落归根、归附故土的准备,甚至连返乡的路线都考虑好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遗憾的是,诗人最终也没有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他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病死在归途中湘江岸边的一只小船上。
 
 

  杜甫的诗,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真实,显示出大唐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落的历史过程。他在诗中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昏聩腐败作了深刻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汉乐府》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认为:“在中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史诗的理由。”

                
  
 
                                           诗圣千秋

       
 



                                          论       


  从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
杜甫的中原足迹 从笔架山到首阳山
嵩洛古迹 | 大诗人杜甫诞生在河南的一个窑洞里
【走遍神州】笔架山的前生后世
湖北襄阳:唐朝诗人杜甫衣冠墓
杜甫:我不是郑州人,也非洛阳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